浙江在線11月29日訊在浙江,擁抱藍海,一股發展海洋經濟的熱潮正在形成。作為國務院確定的全國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浙江藉助海洋經濟的新引擎,開啟全新的藍色篇章。各地市發展海洋經濟將迎來怎樣的機遇期?錢江晚報記者走基層特此分赴杭州、寧波、紹興、嘉興、溫州等地,感受那一股趕海熱情。
海水淡化流程示意圖 梁津銘/製圖
杭州水處理技術研究開發中心,這家隱匿在杭州城西益樂路的公司看上去並不起眼,卻是全國規模最大、市場份額最多的海水淡化工程服務商。該中心是目前國內海水淡化領域的領航企業,目前市場佔有率已超過60%。海水是怎麼樣化鹹為淡的?本報記者深入生產車間揭開海水淡化的神秘蓋頭。
海水變甘霖秘訣在一張膜反滲透法是當前全球最普遍使用的一種海水淡化技術,憑藉相對較低的成本、相對便捷的流程和幾乎沒有汙染而備受沿海缺水城市的青睞。
「反滲透膜的工作原理就是通過高壓將海水中的氯化鈉分子等拒於膜外,剩下的就只有完全純淨的淡水。」杭州水處理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副主任王壽根表示。簡單地說,要讓海水鹹變淡的核心就是靠這個膜。
那麼,這個神奇的膜是如何出爐的?秘密就藏在杭州水處理中心下屬的位於石橋的北鬥星膜製品有限公司的一個個車間裡。很難想像,這麼高技術含量的膜基礎材料竟然是無紡布。不過,這並不普通的無紡布,目前全部依靠進口。
在一個相對封閉的車間內,白色的無紡布逐漸展開,經過前期處理後,它要經過三個塗層,第一層是聚碸,第二層是胺,第三層是氯,這個過程後,無紡布就達成了針孔不入的效果。「最終形成的膜精度非常高。」現場工作人員做了下演示:在高精度顯微鏡下,膜表面看不到一個孔,切下橫截面,根本看不出孔。
水是如何透過如此縝密的膜?王壽根說:「膜是選擇性吸附,表面形成20微米的水層,類似水分子在毛細血管的作用下透過這個膜,而其他離子、分子就通不過,這樣海水淡化的效果就達到了。」
「反滲透膜的關鍵技術在制膜工藝和配方上。」工作人員說,反滲透膜的生產有五六十種原件,工序也有50多種。完成後,這些膜就被機器捲成螺旋狀的成品(膜元件),橫截面就像樹的年輪,非常規則。這個膜還非常「嬌氣」,成品完成後,它們就被裝入「保鮮膜」密封保存。「它們怕的不是氧氣,而是怕保護液蒸發,所以它們都是現場拆開當場安裝的,這對技術要求非常高。」一般一套膜可以使用3至5年。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經過多年的技術儲備,北鬥星膜的海水反滲透膜正式大規模產業化生產,年產20萬平方米。目前該產品已應用在國內最大的海水淡化工程舟山六橫10萬噸級和嵊泗1萬噸級等3個工程項目上,已運行半年以上均全部正常。「全國海水膜市場規模在8000萬元到1個億,每年以20%的速度快速增長,市場空間很大。」
成套車間裡的精密拼接遊戲反滲透膜出爐後,要讓它發揮海水淡化的功效,還需要後續很多精密複雜的拼裝工序。在杭州水處理中心的成套車間內,。
裝配工郎明華先取出一個鐵製的圓形端板,直徑和鋼管相當。只見他小心翼翼地把端板推進管口,接著用錘子向端板每個區域用力。」這裡頭有很多講究。」郎明華告訴記者,鋼管是整個系統的核心,裡面裝著反滲透膜元件,裡面一般有7支反滲透膜,海水就是經過這個管子,被轉化成淡水的。
「端板的密封性要求很高,誤差會精確到微米。」他說,整個程序看起來簡單,但每個環節要求都很高,以油漆為例,因為管子受海風侵蝕比較多,所以每個小角落都不能馬虎。一般一個星期只能安裝一套淡化裝置設備。
在這三個車間裡,工程只是完成了一半。一般單機規模為1萬噸/日的一套反滲透海水淡化成套生產線,需要114根上述那樣大的管子,每根管子需要7支反滲透膜成品,反滲透膜元件都需要在施工現場安裝。同時,很多管道、接口在成套車間安裝到位後,又取下來油漆,幾次反覆才最後安裝到位。一套設備從設計到最後竣工至少需要半年時間。
「通俗地說,我們就像一個拼圖的遊戲,把每個部件擺在正確的位置,這樣才能發揮出協同效應。」郎明華在這個崗位已經幹了10年,經他拼裝的成套設備已經有幾十上百套。淡化後的海水最終經由這些四通八達的管道流入千家萬戶。
新聞大局觀
海水淡化成本減半
舟山六橫,幾根粗大的管道通向波濤洶湧的大海,經過半個小時左右反滲透海水淡化後,產品池裡就「譁譁」地流出了清冽淡水。這是由杭州水處理中心承建的浙江舟山六橫十萬噸級海水淡化工程一期處理後的海水,這個項目是目前國內最大的海水淡化工程,一期已於2009年底產水並投入運行。
接下來二期馬上就要開工,等到工程全部完工以後,即便天遇大旱,也能保證六橫島上的居民每人每天1噸的用水量。包括六橫在內的浙江沿海及海島地區,絕大部分海水淡化裝置都是由杭州水處理技術研究開發中心提供。
「10年前,海水淡化至少要10多元的噸水成本,隨著技術的進步、耗電量的減少,成本降了一半。」王壽根表示,現在海水淡化的成本已降到5元/噸。
「只要噸水成本能降下來,最終受益的還是用水居民。」國際脫鹽協會理事王世昌此前表示,制約國內海水淡化市場規模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設備國產化率低。作為浙江「十二五」海洋規劃重要的組成部分,今年3月,杭州水處理中心在錢江開發區的海水淡化製造基地正式奠基,目前3萬平方米廠房已經結頂。該基地以海水淡化裝備製造、膜組器生產為主業方向,力爭通過5到10年的發展,使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實現產值100億元以上,使之成為我國產品種類最多、服務功能最全、經營規模最大的海水淡化產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