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一篇《Science》封面文章誕生!|science|選擇性|滲透性|...

2021-01-10 網易

2021-01-01 19:41:30 來源: 材料科學與工程

舉報

  全球近80%的淡水用於農業、畜牧業和能源應用,這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現有水源,都造成了巨大的壓力。膜過濾、蒸餾、離子交換等技術被廣泛用於淨水;然而,從水中除去溶解的溶質,特別是鹽,所需的能量仍然很高。

  生物膜,依靠明確的內部納米結構的膜蛋白的形式,可以實現顯著的高滲透性,同時保持理想的選擇性。近日,來自美國德克薩斯大學的Manish Kumar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Enrique D. Gomez等研究者,將生物膜的設計策略應用到淡化膜上。相關論文以題為「Nanoscale control of internal inhomogeneity enhances water transport in desalination membranes」發表在頂級期刊Science上。與此同時,該論文登上了2021年第一期《Science》期刊的封面。

  論文連結: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1/6524/72

  

  

  反滲透(RO)佔全球海水淡化能力的66%,每天生產近210億加侖的水。它在從廢水和其他廢水流中,回收和回收淡水供人類和工業使用方面,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在反滲透膜合成方面,通過控制全芳香族聚醯胺(PA)活性層的內部形貌、厚度和進料表面積,取得了重要進展,獲得了製造高滲透性海水淡化膜的方法。然而,目前尚不清楚,所產生的納米級PA形態如何與在此類膜中觀察到的性能相關聯。

  在此,研究者描述了一種方法,來量化三維(3D)納米尺度的聚合物質量變化對一系列四個反滲透膜(PA1到PA4)的PA活性層內的水傳輸的影響。一系列聚醯胺脫鹽膜是在工業規模的生產線上合成的,它們的加工條件不同,但化學成分相同,它們的透水性和活性層厚度增加,但氯化鈉選擇性不變。透射電子顯微鏡測量,使得研究者能夠確定納米級三維聚醯胺密度圖,並預測零可調參數的水滲透性。研究表明,密度波動對水的輸送是有害的,在不犧牲鹽選擇性的情況下,這使得,對納米尺度聚醯胺不均勻性的系統的控制成為最大化水的滲透性的關鍵途徑。

  最具滲透性的膜(PA4)平均密度最低,密度分布最窄,這表明高滲透性的膜將抑制水滲透性的質量波動降到最低,從而在保持選擇性的同時使整體滲透性最大化。這與最大化氣體分離膜的滲透性和選擇性的策略是一致的。將密度值限制在溶質選擇性折衷的邊界以下的狹窄分布,可以為理想的選擇性提供可能的最高水滲透性。

  

  圖1 通過能量過濾TEM和電子斷層掃描相結合量化PA RO膜的三維納米尺度不均勻性。

  

  圖2用能量過濾的透射電子顯微鏡測定PA膜中水的平均密度、自由體積和擴散係數。

  

  圖3 通過能量過濾TEM和電子層析成像得到的三維模型計算水的輸運。

  

  圖4 納米尺度水傳輸計算預測零可調參數水的滲透性,以及膜性能與最先進膜的比較。

  綜上,此文中量化了膜的結構-性質關係,並得到超過文獻報導的脫鹽性能的上限,並進一步研究了水擴散機制和預測運輸速率。研究證明,結合能量過濾TEM和電子斷層掃描-即,多模態電子顯微鏡是創建高性能RO膜形態和水傳輸之間預測相關性的關鍵工具。這些關聯可以擴展到其他分子分離和聚合系統,以改進各種應用的設計策略,包括氣體和碳氫化合物分離、碳捕獲、藍色能源生產和海水淡化。(文:水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超高滲透性,脫鹽率達100%!登上《Science》子刊
    然而,常規的聚合物RO膜仍然具有諸如抗結垢性低、選擇性差以及抵抗化學/熱誘導的降解的低穩定性之類的缺陷。因此,尋找和探索用於製造具有改進的滲透性、選擇性、化學穩定性和抗結垢性的新材料一直是科學家們不斷努力的目標。
  • AlphaZero誕生一周年:登上Science封面,完整論文首次公開
    大數據文摘出品作者:魏子敏、蔣寶尚阿爾法元(AlphaZero)誕生一周年之際,《自然(Science)》雜誌今天以封面文發布了阿爾法元(AlphaZero論文連結: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2/6419/1140《Science》雜誌評價稱,能夠解決多個複雜問題的單一算法
  • 2021年1月Science期刊精華
    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21年1月8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nterior cingulate inputs to nucleus accumbens control the social transfer of pain and analgesia」。
  • 2021年第一篇《Nature》封面文章誕生
    同期,該文章登上了2021年第一期《Nature》的封面。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03072-z在理解結構複雜的材料,如液體和非晶態物質方面,計算機模擬在很大程度上已經達到了最先進的水平。
  • 江蘇大學丁建寧團隊突破了傳統反滲透膜選擇性和滲透性的相互制約
    研究主要基於邊界滑移理論提出了「時間維度選擇性」(temporalselectivity)概念,突破了傳統反滲透膜選擇性和滲透性的相互制約,將有可能為解決全球淡水資源危機提供重要途徑。該成果於2020年8月19日在線發表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
  • 5篇Science+3篇Nature子刊,看聖杯反應研究進展
    我們列舉了2019和2020年發表在Science和Nature及其大子刊上關於甲烷轉化的研究成果,供大家一起交流學習。>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7/6479/777DOI: 10.1126/science.aav24122.
  • 編輯部發函關切中國學者,或成我國首篇被撤稿Science論文
    而一旦撤稿,就是中國首次被撤稿的Science文章。根據「科研打假網站」Pubpeer上的信息,質疑者正是Elizabeth Bik——學術圈有名的「質疑專業戶」,此前還質疑了南開大學曹雪濤多篇論文存在實驗圖片「不當複製」的問題。Elizabeth Bik過去3年一共對中國400多篇科研論文提出過質疑。
  • 2021年高分子方向首篇《Science》:控制海水淡化膜中納米尺度不...
    近年來,在合成反滲透膜方面的一些進展為得到高滲透性海水淡化膜提供了有效的途徑,研究發現通過控制內部形態、厚度、全芳香族聚醯胺(PA)活性層的進料表面積可大大提高水的滲透率。然而,目前尚不清楚PA現有的納米級形態與在此類膜中觀察到的高性能有何關聯。
  • 2020年7月10日Science期刊精華
    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5月13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Estimating the burden of SARS-CoV-2 in France」。在這篇論文中,他們描述了他們對法國醫院和監測數據的研究以及由此取得的研究結果。 隨著COVID-19大流行病繼續在全球範圍內蔓延,許多國家已經開始努力解決何時放鬆為了減緩COVID-19傳播而採取的封鎖限制的問題。
  • 2020年狂發71篇Science,國內科研成果大爆發
    截至2020年8月31日,Science(《科學》)共刊發國內機構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的文獻71篇,主要涉及的欄目包括 RESEARCH ARTICLE 、REPORT 、PERSPECTIVE 、TECHNICAL COMMENTS 、LETTERS 以及 WORKING LIFE 等。
  • 我國學者Science論文或被首次撤稿
    而一旦撤稿,就是中國首次被撤稿的Science文章。根據「科研打假網站」Pubpeer上的信息,質疑者正是Elizabeth Bik——學術圈有名的「質疑專業戶」,此前還質疑了南開大學曹雪濤多篇論文存在實驗圖片「不當複製」的問題。Elizabeth Bik過去3年一共對中國400多篇科研論文提出過質疑。
  • 胡良兵Nature時隔一月又發Science封面:合成八種元素的高熵合金
    北京時間2018年3月30日,Science在線發表馬裡蘭大學胡良兵、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Reza Shahbazian-Yassar,、約翰霍普金斯大學Chao Wang、麻省理工大學Ju Li(共同通訊)等人題為「Carbothermal shock synthesis
  • 牛人施一公:剛發1篇Nature 又背靠背連發2篇Science!
    清華大學醫學院三年級博士生萬蕊雪、生命學院博士後閆創業、生命學院一年級博士生白蕊為兩篇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生命學院一年級博士黃高興宇為第二篇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施一公為通訊作者。電鏡數據採集於清華大學冷凍電鏡平臺,計算工作得到清華大學高性能計算平臺、國家蛋白質設施實驗技術中心(北京)、聯想高性能計算、以及榮之聯董事長王東輝先生的支持。
  • 1天狂發8篇Science,就是封面有點冷
    有鑑於此,最新一期Science組織了一個關於新型製冷技術的特刊,連續刊發8篇相關文章,包括1篇縱論,1篇新聞,3篇述評和3篇綜述。現對6篇述評和綜述作簡要介紹,希望對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有所啟發。參考文獻: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0/6518/797
  • 2020年4月24日Science期刊精華,我國科學家同期發表兩篇Science論文
    2020年4月29日訊/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20年4月24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圖片來自Science期刊。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3月19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Evolving epidemiology of poliovirus serotype 2 following withdrawal of the type 2 oral poliovirus vaccine」。在這篇論文中,他們描述了對疫苗衍生脊髓灰質炎病毒的研究以及他們取得的發現。
  • 舉報者等了5年,終於等到這篇Science頂級論文被撤稿
    本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很狂的科研人,SCI狂人團隊已經獲取原文作者授權,更多資料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很狂的科研人網友eliesbik於2015年開始發現文章:Secondary siRNAsPlasterk – Science (2007) Vol. 315, Issue 5809, pp. 244-247 – DOI: 10.1126/science.1136699存在圖片重複使用問題,網友eliesbik發現這些問題之後於2015年4月份向Science編輯部進行舉報,但是編輯部遲遲沒有採取行動,直到2020年11月份這篇文章終於被撤稿了,一共歷時五年。
  • 周其林和朱守非團隊《Science》發文:脂肪胺N-H鍵的高對映選擇性...
    解決了半個多世紀的難題  該論文報導了基於兩種催化劑協同催化的卡賓高對映選擇性插入脂肪胺N-H鍵合成手性胺基酸的策略。此項研究不僅解決了對映選擇性卡賓插入反應的長期挑戰,為手性胺基酸的合成提供了高效方法,而且為涉及強配位底物的過渡金屬催化的不對稱轉化提供了潛在的通用策略。
  • 才下Nature封面,又上Science封面—氣泡的頂刊之旅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大家可能還記得,前不久我們剛介紹了一篇Nature 封面文章,研究人員用肥皂泡和雷射,首次在世人面前展示了光的分支流(Nature, 2020, 583, 60-65,點擊閱讀詳細)。
  • 谷歌量子計算登Science封面,首次對化學反應進行量子模擬
    去年10月,谷歌的量子計算機因為實現了「量子優越性」登上了Nature封面,僅用了200秒就解決了超算需要1萬年才能求解的量子電路採樣問題。上個月,微軟發表了一篇文章,用量子計算幫助化學家尋找催化劑,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甲醛。展示了量子計算與化學結合的應用前景。
  • 未來科學大獎,Science或出現首篇被撤稿中國論文|紅黑榜
    ,上海交通大學瑞金醫院王振義9月6日早10點,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三個獎項陸續揭曉,共誕生了4位獲獎人。遭到投訴的文章標題為:「電場誘導異質界面金屬態構建超質子傳輸」,這個課題屬於燃料電池領域,發表時間為7月10日,第一作者為中國地質大學材料與化學學院的吳豔,通訊作者為宋懷兵和朱斌。文章發表後僅一個月,便在Pubpeer上遭到了網友質疑——文內多處圖片與論文作者發表過的文章高度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