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下Nature封面,又上Science封面—氣泡的頂刊之旅

2020-09-05 X一MOL資訊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

大家可能還記得,前不久我們剛介紹了一篇Nature 封面文章,研究人員用肥皂泡和雷射,首次在世人面前展示了光的分支流(Nature, 2020, 583, 60-65,點擊閱讀詳細)。


近日的一期Science,氣泡再次登上封面,研究的課題也很有意思——氣泡到底是怎麼破的?


氣泡很容易破裂,浮在水面上的氣泡,戳一下就會瞬間消失,整個過程以毫秒計。這不僅引起佛經中的感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也讓不少科學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氣泡的物理性質取決於液體的粘度,雖然水泡、肥皂泡破的非常快,但是在非常粘稠的液體中,表面氣泡的破裂過程可能會持續整整一秒,這就讓研究人員有更多的時間來觀察氣泡破裂過程的複雜相互作用。


之前的研究中,科學家們做了個有意思的實驗。他們在粘性液體表面氣泡的頂部戳了一個洞,與肥皂泡一戳就破不同,粘性液體的表面氣泡花了將近一秒鐘才消失,而且高速攝影機的影像表明,戳出來的洞在這個過程中並沒有立刻變大,與之相對,氣泡卻快速的下沉和收縮,直到變成一個中間有孔的扁平盤。因為孔洞增長的速度不如氣泡液膜下降的速度,科學家們於是得出結論,重力是氣泡坍塌的主要原因。真的是這樣嗎?

James C. Bird教授團隊重做經典的氣泡破裂實驗。圖片來源:Science


近日,美國波士頓大學James C. Bird教授研究團隊重新研究了這個現象,並得出了顛覆傳統的結論。他們的實驗和理論工作表明,粘性液體表面氣泡的表面張力誘發動態屈曲不穩定形成表面起皺現象,進而驅動氣泡崩潰、破裂,氣泡液體薄膜的坍縮和褶皺形貌的產生與氣泡所受重力未呈現相關性。換句話說,表面張力是導致粘性液體表面氣泡破裂的決定性因素,而非此前認為的重力。相關論文發表於Science 上,並被選為封面論文。

James C. Bird教授和當期Science 封面。圖片來源:Boston University / Science


他們的實驗設計也很是巧妙。既然懷疑重力的作用,那麼就想辦法讓氣泡「倒立」(液面在上而氣泡在下),這樣氣泡坍塌的方向就正好和重力作用方向相反,如果「倒立」的氣泡和正常的氣泡(氣泡在上而液面在下)的破裂和坍塌過程相差不大,那就能夠排除重力的影響。他們選用了矽油作為高粘度液體,先是重做經典的氣泡破裂實驗;然後把容器倒過來,矽油粘度很大,就算倒過來也不會流出,這讓他們可以進行「倒立」氣泡的破裂實驗。果然,如他們懷疑的那樣,無論氣泡是否「倒立」,坍塌過程非常相似。而且,就算是把容器豎起來(液面與重力方向平行),坍塌過程也非常相似。

不同方向的粘性液體表面氣泡的坍塌。圖片來源:Science


「倒立」粘性液體表面氣泡的破裂實驗。圖片來源:Science


當粘性液體表面氣泡破裂時,氣泡液膜會形成一個不斷擴大的孔洞,使內困的氣體得以逸出;氣體逸出使得液膜表面力學狀態失衡,在應力作用下液膜表面呈現褶皺現象(表面起皺)。以往的研究認為,這種液膜表面起皺現象源自於薄膜自身重量及氣泡表面孔洞結構幾何約束的共同作用,但Bird教授等人的實驗證明真正起作用的「另有其人」。Bird教授研究團隊通過矽油表面氣泡破裂過程的系統研究發現,誘發氣泡破裂的作用力中毛細作用力與重力的比值約為80,表明表面張力在氣泡破裂過程中起主要作用,而重力的作用幾可忽略不計。

液膜厚度及粘度對氣泡破裂行為的影響。圖片來源:Science


未破裂氣泡表面起皺內在機理探究。圖片來源:Science


同時,該團隊系統研究了決定體系表面張力的兩個重要因素——液膜厚度和液體粘度——對氣泡破裂過程動力學的影響。液膜厚度、液體粘度決定氣泡初始高度與坍塌速度,液體粘度的增加可減緩氣泡坍塌。他們也研究了未破裂氣泡表面起皺現象的內在物理機制,氣泡坍塌過程中產生的橫向外壓超過了液膜自身表面張力的平滑效應,即兩者綜合作用產生的應力刺激超過了氣泡(液/氣)體系的臨界起皺壓縮應力值,使得體系呈現表面起皺失穩現象。研究團隊通過實驗數據與理論模型結合對上述機理進行了系統驗證。

氣泡表面起皺機理的實驗與理論模型驗證。圖片來源:Science


簡評


「氣泡」這一人們熟知的現象,一方面在日常生活如食品加工、工業應用如多孔材料製備等方面具有廣泛的應用,另一方面在玻璃製備、塗層構築及醫療診治過程中又需極力避免。這一研究成果,能幫助人們深入、準確地掌握「氣泡」的形成及消除的內在機理,以在各個領域更好的利用「起泡」現象。


PS:最近頗有幾篇「貼近生活」的頂刊文章,除了這篇之外,還有「刮鬍刀為什麼會鈍」(Science, 2020, 369, 689,點擊閱讀詳細)。筆者在想,還有哪些生活中的現象可以挖掘一下呢?


A new wrinkle on liquid sheets: Turning the mechanism of viscous bubble collapse upside down

Alexandros T. Oratis, John W. M. Bush, Howard A. Stone, James C. Bird*

Science, 2020, 369, 685-688, DOI: 10.1126/science.aba0593

相關焦點

  • 吹「泡泡」「吹」出一篇《Science》封面!氣泡破裂的真正原因
    相關研究以「A new wrinkle on liquid sheets: Turning the mechanism of viscous bubble collapse upside down」為題,以封面論文的形式,發表於世界一流期刊《Science》。
  • 21世紀以來,登上Nature雜誌封面的13篇中國論文
    150年的漫漫長路,Nature見證了人類歷史上一次又一次重大科學突破。也見證了人類歷史上一次又一次重大科學突破。 當我們把目光聚焦在中國科研時,我們會發現一條昂揚的增長曲線 —— 中國的對外開放和研發支出的快速增加帶來了科研的爆發式成長,Nature發表的來自中國作者的論文也有可觀增長。
  • 人類首次實現高壓下室溫超導,研究登上Nature封面
    而最新一期的 Nature 雜誌封面研究給出了肯定的答案,該研究製造出了第一個無需冷卻即可使電阻消失的超導體。這項研究從投稿到接收僅用了不到十天的時間,並登上了最新一期 Nature 雜誌的封面,或可說明其重要性和突破性,畢竟實現室溫超導對於人類而言尚屬首次。超導現象是指材料在低於某一溫度時,電阻變為零的現象,而這一溫度稱為超導轉變溫度(Tc)。
  • 中國學者首次從Nature撤回封面文章:邢立達等人的文章描述不準確
    同時,該研究被選為Nature 封面。保存完好的琥珀化石2019年5月24日,世界頂級科學期刊 Science 雜誌以封面論文+深度採訪+視頻的形式,報導了中國地質大學邢立達博士團隊在緬甸琥珀上的研究,闡述了中國科學家從緬甸和珠寶市場搶救琥珀的故事。文中所刊的7張琥珀照片全部來自邢立達博士團隊的論文。
  • 人類首次實現高壓下室溫超導,研究登上Nature封面
    而最新一期的 Nature 雜誌封面研究給出了肯定的答案,該研究製造出了第一個無需冷卻即可使電阻消失的超導體。這項研究從投稿到接收僅用了不到十天的時間,並登上了最新一期 Nature 雜誌的封面,或可說明其重要性和突破性,畢竟實現室溫超導對於人類而言尚屬首次。
  • 為了上期刊封面,科學家們也是拼了
    這是今年6月刊發在期刊《中國化學》上的一張封面圖。圖中,「女媧娘娘」黑髮飄飄、紅裙赤練,踏於雲層之上,雙手舉起一塊標有化學式的五彩石,正試圖補上天空的缺口。仔細看,女媧的形象不是別人,正是用這篇封面論文通訊作者石楓的照片P上去的。
  • 剪映怎麼設置封面?方法很簡單!
    剪映App是一款全能好用的視頻編輯工具,有些朋友不知道如何用剪映設置封面,其實方法很簡單,一學就會。下面筆者使用iPhone12做下演示教程。首先需要在剪映App首頁點擊「開始創作」導入視頻素材。導入視頻後可以在視頻編輯條的最前端看到「設置封面」的方框,要設置封面,點擊此框即可。剪映App在封面設置裡允許用戶使用「視頻幀」以及「相冊導入」兩種方式進行封面設定。其中「視頻幀」就是使用視頻素材中的幀畫面作為封面進行設定,而「相冊導入」則是可以導入原視頻素材中沒有的圖片或畫面資源作為封面,靈活度更高。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選擇。
  • 谷歌量子計算登Science封面,首次對化學反應進行量子模擬
    凹非寺 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今天,谷歌的量子計算機登上了Science封面去年10月,谷歌的量子計算機因為實現了「量子優越性」登上了Nature封面,僅用了200秒就解決了超算需要1萬年才能求解的量子電路採樣問題。
  • 胡良兵Nature時隔一月又發Science封面:合成八種元素的高熵合金
    Science在線發表馬裡蘭大學胡良兵、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Reza Shahbazian-Yassar,、約翰霍普金斯大學Chao Wang、麻省理工大學Ju Li(共同通訊)等人題為「Carbothermal shock synthesis ofhigh-entropy-alloy nanoparticles」的封面文章
  • Journal of Materiomics最吸睛封面
    2018~2019年Journal of Materiomics最吸睛封面揭曉啦!就是它↓2018年第3期封面!由西安交通大學汪宏研究團隊提供。封面故事:新能源汽車、大功率電力電子、地下資源勘探及航空航天產業的快速發展要求下一代電介質電容器能夠在遠高於室溫的環境下穩定工作。經過剝離的雲母能夠兼具聚合物的柔性以及無機材料的耐高溫性能。該研究表明,雲母類材料在高溫電介質儲能應用中具有優異的表現。
  • 最快被撤稿的Nature封面論文:邢立達等撤回琥珀中發現恐龍的論文
    可見,眼齒鳥不僅是「世界上最小的鳥類」,也是「史上最小的恐龍」。論文揭示了恐龍中前所未有的極端「小型化」現象,以及「過去未知的身體藍圖」和「未知的生態(類型)」,可以說是一項很有趣的發現,因此該論文不僅登上了國際頂尖學術期刊 Nature ,還被選為封面論文,據BioWorld統計,21世紀以來,我國學者僅有15篇論文登上Nature封面(包括這一篇)。
  • Nature「餘波未盡」,中國地質大學又遭Science撤稿!新冠竟成「罪魁...
    作者 | 陳彩嫻、蔣寶尚 編輯 | 青暮 今天,Science正式發文,撤下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宋懷兵及東南大學朱斌共同發表在Science上的研究論文!
  • Nature 封面:科學家製備出世界上第一個常溫超導材料
    文丨學術頭條10 月 14 日,本周最新一期《自然》封面,介紹了羅徹斯特大學發表的一篇重磅論文,研究人員創造出一種圖|最新一期 Nature 雜誌封面超導現象指電能可以在超導材料中零電阻通過,但是,這種超導效應以前只是在接近絕對零度的溫度下才能觀察到。
  • 抄襲Nature封面?加州大學教授舉報中科院明星學者楊輝學術抄襲
    機器之心報導機器之心編輯部上周的 Nature 封面研究被 4 月登上《細胞》雜誌的論文抄襲了?6 月 25 日《自然》雜誌的封面。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388-4付向東等人在 Nature 發表的研究中,研究人員成功地將患帕金森綜合症的小鼠恢復了正常,這可能會改變帕金森症治療的現狀,被認為意義重大。
  • 中國學者Science封面論文:甲蟲胸節上的角與翅膀系列同源
    這項研究對思考如何更好地定義進化新徵(evolutionary novelty)有著重要意義,於 11 月 22 日登上Science封面。 為了驗證這一假設,作者們選用了Onthophagus屬三個不同的蜣螂物種(O.sagittarius,O.binodis,O. taurus)來做研究,這三個物種在蛹期階段長有相似的胸角,然而在成蟲階段其胸角呈現出不同的形態,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角的多樣性。
  • AlphaZero誕生一周年:登上Science封面,完整論文首次公開
    大數據文摘出品作者:魏子敏、蔣寶尚阿爾法元(AlphaZero)誕生一周年之際,《自然(Science)》雜誌今天以封面文發布了阿爾法元(AlphaZero論文連結: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2/6419/1140《Science》雜誌評價稱,能夠解決多個複雜問題的單一算法
  • 10月冠名「自然」的期刊封面來啦!你最喜歡哪一張呢?
    Thompson 封面設計:Tulsi Voralia 北美鼠兔(Ochotona princeps)是一種草食哺乳動物,一般居住在涼爽潮溼的高海拔巖區。研究表明,在氣候變化背景下,北美鼠兔的分布與生態區的關聯比它們與遺傳親和力的關聯更強。
  • 首個室溫超導體登上 Nature 封面!15°C 刷新紀錄,超高壓下展現超導特性
    但如今,這種態度應該要轉變了——美國科學家們創造了一種氫化物材料,它竟然能在 15°C 的溫度下無電阻地導電!在最新一期的《自然》雜誌(Nature)封面上,也寫著一串激動人心的英文單詞:Superconductivity finally reaches room temperature(室溫下也終於能實現超導特性了)。
  • 方翀校友發表《Nature》封面文章
    11月12日,中國科大校友方翀博士的論文《Mapping GFP structure evolution during proton transfer with femtosecond Raman spectroscopy》在《Nature》雜誌作為封面文章刊發。方翀是該論文的第一作者。
  • 出版界互相指責圖書封面抄襲 封面設計誰之恥?
    出版界互相指責圖書封面抄襲 封面設計誰之恥?一家圖書製作單位剛剛發表完公開信強烈譴責古吳軒出版社抄襲年度暢銷書《世界如此險惡,你要內心強大》的封面設計,其後,讀客圖書董事長華楠在微博上怒指磨鐵圖書涉嫌抄襲讀客製作的圖書《卑鄙的聖人:曹操》「臉譜」形式的封面設計。一時間,互相指責圖書封面設計抄襲之風猛烈颳起,專家紛紛呼籲理性面對封面設計相似的問題,不要把圖書出版做成了「賣封面」的行業。  其實封面「撞臉」由來已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