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文靜
近日,江蘇師範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教授石楓因為一張「女媧補天」圖火出了圈。
這是今年6月刊發在期刊《中國化學》上的一張封面圖。
圖中,「女媧娘娘」黑髮飄飄、紅裙赤練,踏於雲層之上,雙手舉起一塊標有化學式的五彩石,正試圖補上天空的缺口。
仔細看,女媧的形象不是別人,正是用這篇封面論文通訊作者石楓的照片P上去的。
一時間,引發網友熱議。有人不解學術期刊封面為何會有如此畫風,有人調侃P圖水平略顯「5毛」,也有人大呼可愛,認為「論文作者一定是個有意思的人」。
事實上,稍微留意就會發現,在科技學術期刊的封面裡,雖然論文作者真人出鏡的確實不多,但不走尋常路的封面還真不少見。
兩次把個人照P上封面
新型3—炔基—2吲哚甲醇、2—萘酚或苯酚、催化不對稱(4+3)環化反應、第一例軸手性烯烴—雜芳環骨架的催化不對稱構建……
如果只看這些關鍵詞,你也許會一臉問號,完全不明白這樣一篇論文在說什麼。
如果換成這樣:論文作者設計了一種構建烯烴—吲哚軸手性骨架的策略,彌補了軸手性大家族缺乏這類新型軸手性骨架的空缺,就好像女媧用五彩石修補蒼天。
感覺是不是好多了?至少大致能知道這篇論文的意義是什麼。
用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將論文的主要內容與意義表述出來,讓不同領域的學者甚至普通公眾都能明白,這是石楓選擇「女媧補天」這個封面圖的原因。
實際上,這不是石楓在期刊封面上的首次出鏡了。
2018年底,石楓收到了一份來自《德國應用化學》期刊的邀請:該期刊計劃在2019年3月出版一期慶祝國際三八婦女節的專刊,希望石楓作為論文作者設計一個內封面。
那時,武俠小說家金庸剛去世不久。石楓的學生提議,可以借用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的情節,兩種反應物反應產生了3,3』—雙吲哚軸手性骨架,就像倚天劍與屠龍刀的碰撞產生了秘笈和真經;而作者發現了這種構建軸手性的策略,就好像俠女發現了倚天劍和屠龍刀的秘密。這樣一來,不僅能展現論文的內容,還能體現對金庸的紀念、對中國文化的傳播。
石楓覺得這個創意不錯,便請朋友幫忙設計。
但看到設計圖後,石楓卻有些擔憂,圖片的女主角用的是網上找來的動漫人物,一是擔心存在版權問題,二是覺得動漫形象似乎與科研不搭。
正巧石楓有一張藝術照,臉的角度正合適P到圖片上,這樣一來,就免去了版權問題的隱患。
而且,一張女科學家的照片登上婦女節專刊的封面,這讓石楓覺得這個封面有了特別的意義。
論文作者親自出鏡、把個人照P在封面上,這在學術圈裡並不常見,但石楓認為這沒什麼不妥。
「一方面,科學探索本身應該是嚴肅的,包括科研數據的獲取、撰寫和發表,都應該非常嚴謹、嚴格,每一項數據都要求在實驗報告上詳細記錄,不能學術造假,這是永遠不能改變的。」
石楓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說,「但另一方面,我覺得科學的表達形式可以是有趣生動的,讓大家覺得很有意思,從而對科學工作產生興趣。」
封面相當於黃金廣告位
像石楓這樣在期刊封面上大開腦洞的科學家,並不在少數。
2015年,在英國皇家化學會出版的期刊《催化科學與技術》上,日本東京大學化工系發表了一篇綜述文章,文章所配的封面圖竟然是論文作者之一Shohei Tada與妻子的結婚照。
圖片上,兩人在橋上撐傘相遇、深情對視,以此顯示出論文的內容:氫氣和一氧化碳在活性金屬催化劑表面相遇時,就會發生化學反應,實現一氧化碳甲烷化。
網友笑稱這是「我能想到的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上封面」,「就想看個文獻,卻被強行餵了一嘴狗糧」。
其他諸如中國元素風、極簡風、卡通小可愛風、手繪簡筆畫風、漫畫風等各種風格的封面圖更是比比皆是,科研人員早已見怪不怪。
有人不解,科技期刊封面不應該是非常嚴肅的嗎?為何如此放飛自我?其實,這與期刊封面的功能有關。
「除了展示論文的內容與意義外,封面還有一個重要作用——奪人眼球。」
提供期刊封面設計服務的北京中科幻彩動漫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錢鑫介紹說,「與論文插圖不同,封面圖片甚至不需要百分之百還原科學細節,但一定要吸引人。所以封面圖常常不會面面俱到,而是選取論文中最具創新性的一點,用創意性的設計展現出來,從而引起各個領域學者和普羅大眾的興趣。」
「而頂刊的封面就相當於免費給了論文作者一個央視黃金時段的廣告位。」
蘇州大學傳媒學院教授王國燕說,一般來說,期刊編輯會在本期雜誌內選出幾個最重要的工作,邀請相關的論文作者設計封面圖,再從中篩選出最滿意的封面圖。如今,科學家越來越重視這個宣傳機會。
封面圖帶給期刊和論文作者的好處也是實實在在的。王國燕很早之前就開始對國內外的科技期刊封面進行系統研究,她在2017年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在高水平期刊論文中,學術質量造成的封面故事文章和普通論文的引用率差異不足120%,但當論文以封面圖像的形式刊登,其引用率可放大到200%以上。
「事實上,影響因子越高的期刊越傾向於用不斷變化的藝術圖像做封面,尤其是《自然》《科學》和《細胞》三大刊,每張封面圖都可稱為一幅精美的科技藝術作品。」
王國燕介紹說,目前,期刊封面設計的方向主要有兩種:一是科學可視化,即把論文研究的對象,如病毒、細胞、晶體結構等,用有立體感和藝術感的效果表達出來;二是故事化,即用故事講述論文的內涵,包括很多手繪圖。而後者越來越受到大家的喜愛。
「三大刊的封面影響著整個科研界的審美。」
錢鑫補充說,「比如,《自然》和《科學》封面的科技感非常強,細節豐富但主體內容非常突出。相比之下,生命科學領域的《細胞》更傾向於簡約、平面化的設計。」
一般情況下,期刊編輯掌握著封面圖片選擇的「生殺大權」。
但有時,如果論文作者的工作非常重要,他的審美也可能會影響到期刊編輯的選擇,從而導致一些出其不意的、帶有強烈個人風格的封面圖出現。
錢鑫舉了個有趣的例子。
「比如,材料領域的旗艦期刊《物質》一直傾向於三維立體的封面圖,但論文作者、浙江大學藥學院院長顧臻教授希望用木牛流馬來展現文章的含義,就畫了一幅手繪圖,經過我們加工一下便提交了上去。本以為這個封面肯定不會中稿,沒想到期刊編輯恰恰選擇了這張圖。」
十年間封面理念有了變化
今年的「女媧補天」圖引發熱議,無獨有偶,去年浙江大學教授王福俤團隊在《科學通報》上發表的封面論文也用了女媧補天的封面,那張圖還被評為2019年度中國科技期刊原創「最佳封面」。
這個封面的設計者就是王國燕的前沿科學可視化團隊。
十年前,王國燕在研究工作之餘,開始與幾位藝術家朋友合作,幫一些科學家設計期刊封面,到如今設計作品已有上百張。
這也讓她深切體會到大家對於期刊封面理念的變化。
「十年前,基本沒有科學家意識到用期刊封面做宣傳、做科普,如今這種情況有了很大變化。」王國燕說。
石楓的經歷佐證了這樣的感受。
「我們一開始做封面圖時也不懂,總想把化學反應式原封不動地搬上去,但期刊編輯並不認同,他們認為專業內容放得太多,一是影響美感,二是外行讀者可能看不懂。他們希望能把科學發現的寓意體現在封面圖中,用藝術感的設計把化學元素巧妙地融合進去,還可以附上一兩句話,來解釋這幅圖的含義。我們嘗試後發現效果很好,也就越來越重視封面圖片的創意。」
正是由於去年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上的「倚天屠龍記」封面圖獲得了良好的反饋,所以石楓決定將今年一篇創新性的研究成果投在《中國化學》上,以此作為對國內刊物的支持,這才有了「女媧補天」這幅封面圖的出現。
「如今,很多國內期刊封面都做得非常漂亮,如《細胞研究》《中國化學》,等等。與此同時,隨著需求的增加,國內不少專門給科研論文做視覺設計的企業也發展起來。」王國燕說。
錢鑫創立的中科幻彩就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個。2015年,在中科院化學研究所讀博士一年級的錢鑫和同學一起成立了工作室,為科研團隊設計期刊封面、插圖等,到如今,他們已經擁有了100多人的團隊,每年收到來自上千個課題組的訂單。
理工科出身的錢鑫認為,期刊封面設計的基礎是透徹理解論文的創新點,所以他的團隊裡,有自然科學類專業背景的設計師居多,囊括材料化學、生物醫學、環境、園藝、地質等各個專業領域,專門學藝術設計的反而很少。
「由於這項業務本身的市場容量相對較小,所以國內類似的公司並不多,不超過10家。但近幾年,國內公司發展速度非常快,相比於國外同類公司有著很大的優勢。」
談及此,錢鑫非常自信,「國外類似公司受限於高昂的人力成本,普遍數量少、速度慢、費用高。比如,美國公司一般的設計周期是10~12天,而我們只需要三個自然日。大部分期刊給作者的封面設計周期都是兩周,如果找美國公司只能修改一稿,而我們能修改5~6稿。所以,很多國外的華人科學家會找國內公司來做設計。」
雖然如此,但錢鑫也坦言,目前自己動手做封面的課題組仍是大多數,「是否將很大精力投入到期刊封面上,與所投期刊和自身情況有關」。
一位國內的科技期刊編輯也提醒說,有個好封面固然好,但也可以選擇走復古路線,需要根據自己的人力和經費情況具體衡量。
科學畫風會不會跑偏
不管怎樣,類似「女媧補天」的封面圖,確確實實為科學家和期刊帶來了流量。
而梳理相關的評論可以發現,大部分網友對這些不走尋常路的封面圖也抱著放鬆的心態、給出了正面的評價。
「挺可愛的,論文作者一定是個很有意思的人。又不是學術造假、壓榨學生之類的原則性問題,沒必要上綱上線。科研人員適當活潑一點、有趣一點,腦海中多一些想法、多點創意,對科研工作是有利的。」
「這也沒什麼不妥,出版社或學校又沒規定封面不允許把自己P到期刊封面上去,歸根結底還是要看文章的質量,封面只是外衣,再精緻的封面也要靠研究成果來支撐。所以,這是無可厚非的事,沒覺得哪裡不合適,這是一個有趣的靈魂。」
還有網友說,自己在國外讀書時,課題組的同學就用一個畫著大熊貓的期刊封面做電腦桌面。
「用這種方式傳播中國文化,難道不香嗎?」
在王國燕看來,科學有幾個功能,一是滿足探索未知的渴望,這是科學發展的根本動力;二是改變生活,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三是科學也有其娛樂性的一面,能給我們的文化生活增添豐富的內容。
「我們需要用更放鬆、包容的心態去看待科學。」王國燕說。
「對於科研人員來說,研究工作有時也是很艱難、枯燥的,以一種好玩的心態去面對艱難的科研工作,『坐冷板凳』的動力會更足一些。當我們要去探索更有難度的創新性科研工作時,常常會彼此開玩笑地說,你又有新東西『玩』了。」石楓笑著說。
《中國科學報》 (2020-12-10 第5版 文化周刊 原標題為《在科技期刊封面「搏出位」》)
編輯 | 趙路
排版 | 郭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