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成女媧上封面!論文配圖颳起「中國風」?

2020-11-26 科學網

導 讀

近日,《中國化學》一論文通訊作者因把自己P成女媧作為期刊封面,而被網友戲稱為「年度最強論文封面」。


據悉,封面中女媧的形象正是江蘇師範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教授石楓。封面文章題為Axially Chiral Aryl-Alkene-Indole Framework: A Nascent Member of the Atropisomeric Family and Its Catalytic Asymmetric Construction



該研究設計了一類新型軸手性芳基烯烴-吲哚骨架,論文作者通過中國神話中女媧使用五色石補天來比喻這一構建過程。


事實上,近年來科學雜誌封面紛紛颳起「中國風」。將這些帶有中國元素的設計與相關的研究成果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往往也能達到令人稱奇的效果。


科學期刊封面颳起「中國風」

作者|張晶晶


對於嚴肅認真的科學論文,與之相符的既定插圖是形狀各異的化學結構,亦或結構複雜的數據線條。對於非專業科學領域的普通人、或者非本專業領域的科研工作者來說,看不懂那是完全可以被理解的。


基於這些既定印象,當科學雜誌封面遇到了「中國風」,也難怪許多人覺得新鮮得不得了。似乎與科學遙不可及的玄武圖騰、齊天大聖、水墨山水畫,紛紛出現在了Cell雜誌封面上。而這些封面文章的作者,都是來自中國的研究團隊。


這似乎也可以被理解為一種秘密約定,一種身為中國科研工作者的情懷和自信。


圖源:Cell Stem Cell


大聖,你怎麼在Cell封面上


中科院生物與化學交叉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秦逸人曾在科學網博客上發布了一篇名為《那些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的含有中國元素的封面文章》的博文,盤點了近些年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Cell和國際幹細胞研究領域頂級期刊Cell Stem Cell雜誌,以及國際癌症研究領域頂級期刊Cancer Cell雜誌上8個含有中國元素的封面設計。


在秦逸人看來,這些含有中國元素的科學期刊封面,對自己是一種莫大鼓勵。在博文開頭,他這樣寫道:「每次看到頂級期刊的封面文章的Cover image 含有中國元素,就很興奮,尤其是中國科學家本土做出並發表的,這些都能給予我們很大的激勵和愛國情懷。」


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秦逸人表示,自己從2006年讀博士期間就開始留心Cell雜誌的封面,「那時候覺得這些封面都好看,從2013年開始,高紹榮老師發表的中國帆船的封面文章的出現,我正式開始關注」。


為了盤點這些中國風封面,秦逸人翻閱了Cell等科學期刊多年來的封面。他告訴記者,這些有中國元素的封面文章讓自己倍感興奮,「讓我充滿信心的是許多中國人在這些期刊及子刊刊登的文章越來越多,希望以後還能有更多中國元素的封面出現」。


該博文發布後,得到了各家媒體的青睞,在微博、朋友圈等社交媒體上也得到了極高的轉發量和關注量。不少網友、特別是非科學領域的網友紛紛表示沒想到科學期刊的封面也可以如此接地氣、如此「中國風」。


圖源:Cell

封面設計源於玄武圖騰



設計與成果相契合


那麼,這些封面圖是如何誕生的呢?


秦逸人解釋說,一般來講配圖是論文作者製作的,期刊編輯如果覺得那篇文章非常有趣,就會通知作者做個封面圖。


2015年12月17日,Cell雜誌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報導了北京大學鄧宏魁和趙揚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A XEN-like StateBridges Somatic Cells to Pluripotency during Chemical Reprogramming」。該研究發現化學重編程過程中的一個類似於胚外內胚層細胞的中間態,並據此大幅提升了化學誘導的多潛能幹細胞(CiPS細胞)的誘導效率。


圖源:Cell

封面設計源於中國山水畫


令人為之驚嘆的是,為這篇文章設計的封面圖竟然是一幅中國山水畫。著重於抒情寫意的中國水墨山水畫是如何與客觀嚴謹的科學研究產生關聯的呢?其畫面內容究竟有什麼意義呢?


《中國科學報》記者就此採訪了該封面文章的第一作者,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細胞命運調控和幹細胞治療研究室主任趙揚博士。他解釋說:山水畫設計的主體是三個山頭,它們分別代表化學重編程過程中細胞的三個主要狀態——由近到遠分別是體細胞,胚外內胚層細胞以及遠處的多潛能幹細胞。而這幾個山頭中間的小橋指的是小分子化合物。


「大概的意思是,我們這個工作揭示了一個類似胚外內胚層的過渡狀態,也就是中間那個山頭,並且通過小分子化合物,也就是那兩座橋梁,讓細胞命運的轉變變得更加容易,更加自然。圖中的小船指的是轉基因誘導iPS的方法,儘管它也可以從體細胞狀態通向多潛能幹細胞轉態,但是轉基因方法和小分子方法選擇了不同的道路。」


據了解,當時一共向編輯提交了四個版本的封面圖,這幅水墨山水最後脫穎而出。趙揚在採訪中告訴記者,最初的想法是因為「研究細胞命運調控的領域有一個著名模型,叫Waddingtons landscape,就是把不同細胞命運比作山的不同位置。所以就一下子想到用山圖來表達含義。」


當期Cell雜誌發表後,耳目一新的中國風封面收到了不少反饋。趙揚告訴記者,很多人的評價是挺漂亮,「不過如果不解釋是沒法看懂的,可能會著急知道為什麼畫成這樣。」


選擇中國風的封面設計,當然有身為中國科學家的自信,但位於首位的決定因素仍然是契合本身的研究主題和成果。


「覺得用山水畫既體現了中國風,又完美表達我們想表達的意思,所以就這麼設計了。」聊到未來會不會繼續採用這樣的設計,趙揚表示要看情況。


讓齊天大聖孫悟空登上科學期刊封面的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季紅斌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也表示,之所以選擇這樣的設計,首要原因還是中國風元素本身與研究結果相契合。


2015年5月11日,Cancer Cell 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了季紅斌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LKB1 Inactivation Elicits a Redox Imbalance to Modulate Non-Small Cell LungCancer Plasticity and Therapeutic Response」。該研究深入揭示了LKB1失活調控非小細胞肺癌可塑性及藥物響應的重要功能和相關機制,為認識人類肺癌的發病機理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思路,對肺癌的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的臨床指導意義。


圖源:Cancer Cell


在當期雜誌封面上,應用了中國人熟知的孫悟空被煉成火眼金睛的故事:美猴王被八卦爐中的三昧真火燒煉了49天後,他不但沒有死,反而擁有了能夠識別真偽的火眼金睛。八卦爐裡燒煉的孫悟空就代表缺失LKB1的肺腺癌,其持有更強的可塑性,不僅可解除更高的氧化應激,且可以進行系統重編程轉分化為肺鱗癌產生耐藥性。



中國元素助力科學傳播


「這些封面文章很了不起。其實科學家完全可以不用把中國元素加入封面,但是他們出於愛國情懷,把中國元素加進去了,儘管有些封面設計得不是太完美。」秦逸人告訴記者。


談到自己最喜歡哪張封面,秦逸人回答是2015年3月5日Cell Stem Cell的封面——「大氣、霸氣,長城也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元素,形容文章裡面的科學含義也最相近。」


圖源:Cell Stem Cell


當期雜誌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周琪課題組與中國科學院基因組研究所楊運桂課題組、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王秀傑課題組合作的研究成果,他們整合了各自在幹細胞、RNA修飾、高通量數據分析方面的研究優勢,繪製了小鼠胚胎幹細胞 (ESC)、誘導多能性幹細胞 (iPSC)、神經幹細胞 (NSC)和睪丸支持細胞 (SC)轉錄組的m6A修飾圖譜,發現了m6A修飾在多能與分化的細胞系間的分布差異,和發生在一些決定細胞特異分化的RNA分子上的細胞類型特異的m6A修飾。


在封面圖中,研究組巧妙設計、用長城描畫了m6A在mRNA序列上的形成過程。其中火代表m6A,烽火臺代表腺苷酸(A),microRNA代表木柴。論文通訊作者之一王秀傑研究員表示:「最重要的是,我們想以長城的形象告訴大家,這是中國人的研究成果。」Cell Stem Cell雜誌主編稱該「中國風」封面「很受歡迎」。


當最新科研成果遇到傳統文化藝術,科學與藝術相碰撞迸發出的創意讓人為之驚嘆,同時也收到了良好的科學傳播效果。有網友盛讚秦逸人的博文「很有意義」,希望中國的學者發表更多的好文章,「在傳播科學文化的同時,也讓世界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


記者邀請多位非科學專業領域、從事不同職業的讀者閱讀了秦逸人的博文,幾乎所有人都表示這樣的封面讓人印象深刻,「非常有趣」,「配上解釋一起看的話會覺得漲知識了,而且會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


(本文刊載於《中國科學報》2016-04-08第1版要聞)

相關焦點

  • 年度最強論文封面:通訊作者把自己P成女媧,作為期刊封面
    ,不少論文封面對中國元素的巧妙應用令人稱奇。  作為中國神話中的創世女神,女媧娘娘也經常被科研人員搬上論文封面,例如浙江大學王福俤教授團隊就曾在《科學通報》發表封面論文,這一女媧補天的封面,被評為中國科學雜誌社2019年度最佳封面
  • 女教授自P成女媧上期刊封面,權威期刊「活潑」些也無妨 | 新京報快評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文|和生把自己p成女媧的石楓教授,火了據介紹,封面圖中的女媧,不是別人,正是中國化學期刊封面論文的作者,來自江蘇師範大學的化學教授石楓。從圖上能夠看到,石楓版女媧身著火紅裙帶,彩雲繞身、手舉化學結構凝成的五色石,飛升補向天漏處,場景分外生動。這波操作,讓網友們格外興奮,有人斥其矯揉造作,不過更多人是大呼可愛。
  • 「年度最強論文封面」!化學期刊使用「真人版女媧」作封面圖
    「年度最強論文封面化學期刊使用「真人版女媧」作封面圖 近日,《中國化學》使用「真人版女媧」作為期刊封面引發網友熱議,被網友戲稱為「年度最強論文封面」。據悉,封面中女媧的形象為江蘇師範大學副院長石楓。
  • 為了上期刊封面,科學家們也是拼了
    這是今年6月刊發在期刊《中國化學》上的一張封面圖。圖中,「女媧娘娘」黑髮飄飄、紅裙赤練,踏於雲層之上,雙手舉起一塊標有化學式的五彩石,正試圖補上天空的缺口。仔細看,女媧的形象不是別人,正是用這篇封面論文通訊作者石楓的照片P上去的。
  • 山東省中醫院令北美生殖醫學界颳起「中國風」
    原標題:山東省中醫院令北美生殖醫學界颳起「中國風」  科技日報訊 (趙媛媛 王建梁)近日山東省中醫院婦二科(生殖與遺傳中心)的連方主任、孫振高和吳海萃三位醫生應邀參加了在美國波士頓舉辦的美國生殖醫學會(ASRM)第69屆年會。美國生殖醫學會是國際公認的在生殖醫學領域多學科信息、教育、宣傳和標準的領袖。
  • 看了《德國應用化學》的封面圖,又一次被中國風美到了!
    葫蘆娃這一期的主題文章是有關小滴液模型如何在各向異性膠體的綜合上加以應用,第一作者是中國科學院高分子物理與化學實驗室的Luo Zhang,通訊作者是同樣來自該實驗室的劉冰研究員。該刊的編委並不是突發奇想皮了一下,而是長期對「中國風」有一種執念。
  • 中國援非醫療隊在非洲颳起「中醫風」
    中國第29批援赤道幾內亞醫療隊昨凱旋 全員獲赤道幾內亞最高榮譽  他們在非洲颳起「中醫風」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陳治家 通訊員陳佳佳  「再見啦,赤幾!再見了,非洲!
  • 這座俄羅斯遠東城市颳起了「中國風」
    這座俄羅斯遠東城市颳起了「中國風」  符拉迪沃斯託克港。2010年訪問符拉迪沃斯託克時,習近平在中俄地方合作座談會上講了一句話:「符拉迪沃斯託克這一站是此次訪俄的一個亮點,目的就在於要為中俄毗鄰地區互利合作鼓勁加油。」
  • 易烊千璽穿皮衣登雜誌封面 果敢眼神演繹黑紅中國風
    釋出的封面大片中,易烊千璽面頰微仰直視鏡頭,展現少年的果敢與堅毅。在封面大片中,易烊千璽身穿黑色皮衣慵懶隨意地倚靠在紅色沙發上,紅黑風格融入科技元素,詮釋中國風,體現未來感。東方少年易烊千璽帶領西方虛擬偶像玩轉中國傳統文化,探索時尚與科技的無限奧秘。千璽身穿大衣遮面,露出的眼睛眼神犀利十分帶感。
  • 霸氣甲蟲成寵物 集美小學生颳起另類養寵風 - 中國在線
    霸氣甲蟲成寵物記者得知,近日,在集美一些小學生中颳起了一股養另類寵物的風潮。和多數孩子們偏愛的蠶寶寶不同,「70後」、「80後」的童年玩伴如中華大扁鍬、兜蟲等霸氣又好玩,也漸漸得到當下一些小學生的青睞。[小學生]青睞霸氣的甲蟲「甲蟲很霸氣,有戰鬥力,我們班喜歡養甲蟲的同學很多,業餘時間我們還會鬥蟲呢。」
  • 21世紀以來,登上Nature雜誌封面的13篇中國論文
    150年的漫漫長路,Nature見證了人類歷史上一次又一次重大科學突破。也見證了人類歷史上一次又一次重大科學突破。 當我們把目光聚焦在中國科研時,我們會發現一條昂揚的增長曲線 —— 中國的對外開放和研發支出的快速增加帶來了科研的爆發式成長,Nature發表的來自中國作者的論文也有可觀增長。
  • 出版界互相指責圖書封面抄襲 封面設計誰之恥?
    2012年07月24日 16:53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報 參與互動(0)
  • 世間流傳無數女媧伏羲圖,女媧真是人首蛇身嗎?
    是後來東晉的郭璞說的:東晉郭璞註:「女媧,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變,其腹化為此神。」《史記》應該是第一個提到女媧是人首蛇身的。而女媧用繩子甩泥造人的故事,是在東漢《風俗志》出現。《史紀補三皇本紀》:女媧氏亦風姓,蛇身人首,有神聖之德,代宓犧立,號曰女希女。
  • 【女媧文化】中華人文始祖女媧的主要功績
    當你走進女媧的誕生地——秦安縣隴城鎮時,有關女媧功績的傳說故事則顯得更加具體、更加親近、更加生動,而且是家喻戶曉。    傳說天地開闢以後,天上有了太陽、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但還沒有人類。有一天,女媧行走在這片荒涼的原野上,看看周圍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獨。她覺得在這天地之間,應該添一點兒什麼東西進去,讓它生氣勃勃起來才好。
  • 論文圖像製作過程「大揭秘」!
    知道這樣的圖像是怎樣製作出來的嗎?
  • 匡威颳起「嘻哈」風,這款蜘蛛俠聯名「神鞋」,上腳帥到六親不認
    匡威颳起「嘻哈」風,這款蜘蛛俠聯名「神鞋」,上腳帥到六親不認
  • 中國神話故事女媧造人,我們都知道,但是誰又創造了女媧?
    中國古代神話講述了女媧造人的故事,相傳盤古開天闢地後,人類還不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終日只有大神女媧在空曠的大地上行走。華胥氏生下兩個孩子,一個是宓羲,另一個便是女媧。後世也有關於女媧和宓羲結婚的傳說。不過女媧的身份是很偉大的,她是創造了人類的母親。她日復一日的捏造泥人,發現速度實在是太慢了,於是靈機一動,她又想出一個簡單好操作的方法。她找來一些草,編成一股繩子,接著沾滿黃河底下的泥漿,然後開始把繩子四處甩動,這樣從繩子上濺落的泥點就變成了一個個的小人。
  • 中國白酒風味研究論文首登國際頂級食品期刊封面
    本報訊 (記者王薇)近日,「Baijiu」、窖泥、瓷壇和酒具等中國白酒獨有文化元素,首次出現在國際食品領域頂級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農業與食品化學雜誌》)封面上。
  • 甘肅非遺——26.秦安女媧祭典
    文/康橋秦安女媧祭祀儀式主要流傳於清水河流域隴城鎮。《春秋繁露》中記載「雨不霽,祭女媧」。地處甘肅省秦安縣城45公裡的隴城鎮,相傳為女媧出生之地。「女媧,風姓,生於成紀,長於風臺,是伏羲的妹妹,母系氏族社會的首領」。據《水經注》記載:秦安縣城北面,山上有女媧祠,此地有風姓命名的風溝、風臺、風瑩等地名,媧皇、鳳尾、龍泉等村名,傳說女媧生於風溝,長於風臺,葬於風瑩。在風溝懸崖上至今還有一處深不見底的女媧洞,鎮北門外有一口大井,世稱龍泉,據傳是女媧摶土造人用水之泉。
  • 中國團隊撤回《自然》「最小恐龍」封面論文,但通訊作者稱「撤稿...
    · 研究動態 中國學者撤回《自然》封面「最小恐龍」論文,但通訊作者稱「撤稿妨礙科學自我糾正」 該論文發表於 2020 年 3 月 11 日,描述了在緬甸發現的白堊紀時期「蜂鳥大小的恐龍」標本,並稱之為迄今已知最小的恐龍,被選為同期Nature封面。研究第一作者為中國地質大學邢立達,通訊作者為中科院古脊椎所外籍研究員鄒晶梅(Jingmai K. O』Conn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