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媧是人首蛇身的記載出自這些文獻:
山海經:「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慄廣之野,橫道而處。」
最早女媧是在戰國《山海經》《楚辭》以及西漢《淮南子》中出現。原文中並沒有說女媧是人首蛇身。是後來東晉的郭璞說的:
東晉郭璞註:「女媧,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變,其腹化為此神。」
《史記》應該是第一個提到女媧是人首蛇身的。
而女媧用繩子甩泥造人的故事,是在東漢《風俗志》出現。
《史紀補三皇本紀》:女媧氏亦風姓,蛇身人首,有神聖之德,代宓犧立,號曰女希女。
遠古女神廟(疑似):
1983年,考古學者在牛河梁主梁的北山頂發現了一座廟堂遺址,這座廟堂由一個多室和一個單室構成,多室在北邊為主體建築,單室在南邊為附屬建築。
這座廟堂供奉的是誰?由於當時的科考技術不足,當年只對女神廟進行了局部試掘,之後掩上黃土,一直保護至今。試掘時,女神廟出土了紅陶彩繪的壁畫和祭器殘塊,以及泥塑的熊爪、鷹爪和鳥翅。最令世人震驚的是在廟西側發現了許多人物塑像的殘塊,包括頭、肩、臂、手、ru房等器官。
後人將該遺址稱為:紅山文化遺址
這其中,有一尊和真人大小相當的彩塑女神像。她的肢體雖已殘碎,頭部也缺了半邊耳朵,但整個面部表情卻依然生動。
該彩塑女神上臂的空腔裡,有被火焚燒的灰渣,專家推測,這些灰渣很可能是人骨渣。這一現象與古籍中的記載驚人的相似,當時的人就是以此來塑造該雕像的。
女神廟建築物周圍,到處散布著「之」字紋彩陶片以及冶銅坩堝片(煉紅銅)。是否就是神話傳說中女媧煉五色石的地方?
現代的女媧雕像:

女媧伏羲圖有多個古畫版本(多圖警告):
漢人祭·伏羲或女媧時候的儀舞·太昊陵廟會石刻
天穿節廟會石刻
敦煌壁畫,西魏,285窟,窟頂東坡:上部正中——伏羲女媧手執規矩
唐《伏羲女媧圖》絹畫
唐 伏羲女媧像頁絹畫
吐魯番的伏羲女媧圖·《國際社會科學》雜誌封面:化生萬物
1983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國際社會科學》雜誌試刊中,首頁的插圖就選用了這張神秘的「伏羲女媧圖」,並題名為「化生萬物」。
西域考古圖譜.上下卷.香川默識編.1915年出版
大同博物館展出的伏羲女媧圖
吐魯番博物館展出的伏羲女媧圖
吐魯番博物館收藏的伏羲女媧圖
漢人風格《伏羲女媧圖》
胡人風格《伏羲女媧圖》
漢人風格《伏羲女媧圖》其一-阿斯塔那古墓群
另一幅畫裡的伏羲女媧其二
唐 伏羲女媧麻布圖·韓國中央博物館藏
唐 (伏羲女媧圖) 韓國中央博物館藏
韓國古墓壁畫裡的「伏羲女媧圖」
新疆吐魯番出土的唐代伏羲女媧麻布畫
新疆岀土的(人首蛇身伏羲女媧圖)
新疆吐魯番出土的唐代伏羲女媧圖
高臺縣墓葬出土的伏羲女媧圖
東漢伏羲女媧畫像磚
山東伏羲女媧畫像石
安徽宿縣褚蘭鎮墓山孜伏羲女媧圖
四川合江張家溝二號墓伏羲女媧
重慶璧山縣蠻洞坡崖墓伏羲女媧
伏羲女媧天地日月崇慶畫像磚
滕縣(今滕州)西戶口女媧伏羲石像圖
這幅圖為伏羲女媧石像圖,縱79、橫84、厚15釐米,1958年岀土於滕縣(今滕州)西戶口。可以說這是人類史上最最神秘的古畫,來自何人何時之所為,我們已無法考證。但圖中玄機卻很明顯, 它為圖中圖式的多圖結構,隱約逐一告我們一個天大的秘密——遠古時代曾有文明出現!(下期探究)
還有很多伏羲女媧的古畫雕刻分布在世界各地,這些古畫無一例外,全是人首蛇身,但具體是否存在遠古流傳下來的石刻、圖像,還不得而知。
看了這麼多的女媧伏羲圖,我們再來說個有趣的巧合,有人說,女媧伏羲圖和DNA雙螺旋結構不謀而合。
DNA雙螺旋結構
蛇類(河蟹)發情期纏繞示例圖
麻花和DNA雙螺旋結構不謀而合(手動狗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