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媧是傳說中的始祖神,在中國民間,女媧摶土造人的神話廣為流傳,傳說中女媧是按照自己的模樣捏土造人,創造了人類,我們理所當然的以為女媧應該是人類模樣。然而無論是在神話傳說中,還是在古籍記載中,女媧多以人首蛇身的形象出現,這不禁讓人產生疑問,這不自相矛盾嗎?其實不然,今天就由作者為大家分析一下其中可能的原因。

民間有關女媧的神話傳說出現很早,古籍中也有大量的記載,作者也收集一些比較早的的文獻記載:
皰犧氏、女媧氏、神農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出自《列子·皇帝》)
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慄廣之野,橫道而處。(出自《山海經·大荒西經》;東晉郭璞註:"女媧,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變。")
女媧有體,孰能匠之(出自《楚辭·天問》)
俗說天地開闢,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務劇,力不暇供,乃引繩於泥中,舉以為人。(出自《風俗通義》)
這些古籍當中,《列子》《山海經》成書較早,均在戰國時期,《楚辭》《風俗通義》成書稍晚,大約在東漢時期。我們分析書中記錄的內容,比較明顯的,在較早出現的《列子》《山海經》中,載了女媧人面蛇身的形象,也對女媧造物主的身份加以描述。然而女媧摶土造人的傳說,直到東漢時期,泰山太守應劭所著的《風俗通義》中才完整出現。因此,我們是否可以認為先是有了女媧人首蛇身的形象和造物的神話,後經演繹,才出現了摶土造人的傳說?但是如此一來,又出現了另一個問題,女媧為什麼偏偏是人首蛇身的形象?

讀過《山海經》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其實這種人首蛇身的形象並非伏羲女媧所獨有,《山海經》中記錄了大量人首蛇身的神和精怪,相柳、燭龍、厚土,甚至盤古都有傳說是人首蛇身!這種普遍出現的人首蛇身形象,已然成為了當時一種重要的文化現象,經過作者分析,認為這定然與我國原始時期的蛇圖騰崇拜有著必然的聯繫!

在古人的普遍認識中,蛇是一種神秘而強大的動物,多居於山林、洞穴等陰暗處,而且蛇在地球上的分布極為廣泛,又經常出其不意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仿佛無處不在,很是神秘。而毒蛇可以輕易的殺死體積比自己大數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敵人,這與虎豹血腥的獵殺不同,其場面更加容易引起人的恐懼。恐懼、感恩和神秘正是原始時代人類選擇圖騰的三大原因,蛇至少佔有兩條,那麼蛇圖騰廣泛的出現也就不難理解了。

在圖騰文化裡,古人通常將圖騰看作自己的祖先,認為自己是圖騰血脈的延續,圖騰也多有「祖靈」的稱呼。在原始宗教不斷地演變中,為了增加圖騰的神聖性和與族群的聯繫,將圖騰形象與人的形象結合成為必然,而後逐漸形成了後來我們所見的各種人首蛇身的形象,女媧的形象正是其中之一。

最後,作者總結一下, 女媧作為始祖和創造者的傳說由來已久,由於原始社會的蛇圖騰崇拜,女媧有了人首蛇身的形象,到了東漢時期,後人又拓展改編了女媧神話,成為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女媧摶土造人。可能創作女媧造人神話的作者,為了增加故事的可信性和趣味性,選擇性的忽略了女媧人首蛇身的形象,最終造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邏輯錯誤。然而神話畢竟是神話,多樣和神秘才是其根本特徵,對於其中的矛盾,我們不必過分糾結,細細品味,感受其中先民們的人文精神才是神話傳說的正確打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