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媧是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人類之母,但她好端端一個人,為什麼會是人首蛇身呢?首先,要從原始崇拜說起。
蛇的崇拜
除了中國以外,還有許多古代文明都有蛇崇拜,比如印度,他們把蛇當作神靈一樣膜拜,再如義大利,有神秘的遊蛇節,尼泊爾人把認為蛇可以驅逐妖魔鬼怪,等等。那麼,為什麼人類會有蛇崇拜呢?
蛻皮蛇會蛻皮,在古人看來,這是一種重生的象徵,好像會死而復活,生生不息一般,這種「再生」力量,被看作是生命的延續,因此被人們崇拜。
水生蛇是水生動物,在古代,許多水生動物都被人類與繁衍相聯繫,比如青蛙。而人出生之前,就浸泡在母體中的羊水裡面的,因此,水孕育萬物,也是人類的共識。
多子既然水孕育萬物,又被人類與繁衍關聯起來,那麼蛇自然就成了多子的象徵,同理,青蛙、魚等水生動物,一樣有多子多福的象徵。而女媧造人,這是她最大的功勞和特徵,被塑造成蛇身人首,也就不奇怪了。
腸狀蛇彎彎扭扭的樣子,就像人的腸子一樣,胎兒孕育在母體的腹部,腸子也在人的腹部,因此,腸也被古人與生殖繁衍關聯起來了。《山海經·大荒西經》就明確記載了:「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足見先秦乃至上古時期,人們對腸的重視。
實際上,以上四種特點,都可以歸納為人類最原始的生殖崇拜。
女媧真的是蛇嗎?
《山海經》中雖然有「女媧之腸」的說法,但並沒有明確說女媧是人首蛇身——這一說法,是東晉郭璞為《山海經》注的時候補充的:
「女媧,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變,其腹化為此神。」
再說女媧造人的傳說,最早也是在東漢出現的,在此之前,我沒有找到相關的記載:
「女媧搏黃土做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於泥中,舉以為人。」——東漢《風俗志》
也有人說,女媧人首蛇身的最早出差是西漢司馬遷作《史記》,因為《史記·三皇本紀》有記載:
「女媧氏亦風姓,蛇身人首,有神聖之德,代宓犧立,號曰女希女。」
因此,人們也認為女媧和伏羲是兄妹,但是,《三皇本紀》是唐朝人司馬貞為了補全《史記》而作,並非司馬遷所作。
很明顯,東漢和唐朝,距離傳說的時代已經太遠了,郭璞的注和造人傳說,以及司馬貞的補寫,只能作為參考,而不能作為定論。
女媧其實是?
易中天先生著《易中天中華史》,說女媧其實是,就是青蛙。因為在遠古時代,青蛙是比蛇更能代表多子多孫的動物,所以在母系氏族社會,青蛙更受人類的崇拜。
後來人類從母系社會過渡到父系社會,蛇和龜這兩種男性象徵的動物,超越了青蛙的地位,女媧才成了人首蛇身的樣子。
再後來,女媧和人皇伏羲,被塑造成了兄妹(或夫妻),他們是一男一女兩條蛇,交纏在一起,同樣象徵著生命的繁衍。
至於女媧到底是人首蛇身,還是出於原始的青蛙崇拜,這都不重要,我們只需要記住,每個文明,都有自己的神話傳說,這是人類祖先共同的智慧,是對未知的探索,對自然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