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媧文化】中華人文始祖女媧的主要功績

2020-12-08 秦安縣人民政府門戶網
    女媧是中華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母親。一提及女媧,人們自然而然的會聯想到與她有關的傳說故事,摶土造人、鍊石補天、創製婚嫁、始創笙簧等,這些有關她功績的傳說故事內容豐富,影響深遠。當你走進女媧的誕生地——秦安縣隴城鎮時,有關女媧功績的傳說故事則顯得更加具體、更加親近、更加生動,而且是家喻戶曉。

    傳說天地開闢以後,天上有了太陽、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但還沒有人類。有一天,女媧行走在這片荒涼的原野上,看看周圍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獨。她覺得在這天地之間,應該添一點兒什麼東西進去,讓它生氣勃勃起來才好。她走啊走,走得有些累了,就在一個泉邊蹲了下來,澄澈的泉水映出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忽然靈機一動:世間各種各樣的生物都有了,單單沒有像自己一樣的生物,那為什麼不創造一種像自己一樣的生物加入到世間呢?女媧想著,就順手在池塘邊挖起一團土,和著泉水,在手裡揉呀捏呀,揉捏成一個泥娃娃,把他放在地上,馬上就活了起來。女媧一看他又跳又喊,活潑極了,便給他起了個名字叫「人」。女媧對「人」特別滿意,於是她又動手做了許多會說話會走路的泥人。她心裡說不出有多高興,從此也就不再感到寂寞了。她造了一批又一批,還是感覺太慢,於是用一條藤條沾滿泥漿,揮舞起來,一點一點的灑在地上,都變成了人。這就是女媧摶土造人的傳說,今天隴成鎮北門內有一眼泉,冬夏不竭,水勢極盛,當地人稱它為「龍泉」相傳就是女媧摶土造人時用的泉水。



(資料圖片:龍泉取水)
 

    在《風俗通》中有這樣的記載:「俗說天地開闢,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絙於泥中,舉以為人。故富貴者,黃土人;貧賤凡庸者,絙人也。」相傳女媧歷盡艱辛,在捏了許多各種各樣的人的同時,又捏了一男一女,男的叫阿哥,女的叫鸚兒,女媧作媒,讓他倆婚配,繁衍後代。恩愛夫妻剛要繁衍生息,突然「四極廢,九州裂」,大難不止。阿哥和鸚兒在災難中失散,在救難中身亡。後來,阿哥和鸚兒竟變成了一對鸚哥鳥,飛來飛去緊緊跟隨著為女媧效勞。女媧歿,鸚哥鳥為女媧哭葬。後來鸚哥鳥孵了一窩花蛋,孵出來的卻是一對雌雄鴛鴦。這一對鴛鴦長大後,就在略陽川飛來飛去,一代一代往下傳,後來就飛到了隴城八卦城,在城南門築巢而棲。在略陽川就一直流傳著「你從隴城城裡過,不知道一對鴛鴦哪裡臥?要知哪裡是它窩,南門洞裡為巢窩」的民謠。為了保護和留戀這對吉祥的鴛鴦鳥,當地人就在城南門上書「鴛鴦」二字,以表女媧為媒的愛情故事世代相傳。

 


(資料圖片:補天石)
 

    女媧「摶土造人」後,發現所造之「人」終究會生老病死。經過長期的觀察,女媧發現一些男女青年經常在一起相親相愛,互相幫助,經了解,他們希望長期穩定的生活在一起。女媧為了成全他們便將一張非常漂亮的儷皮送給他們作為能在一起生活的禮物。女媧還將燒制好的一對陶童男女送給他們,希望他們能生育像這對男女一樣的孩子。過了幾年他們果然生了好多聰明漂亮,活潑可愛的男孩女孩。此後許多部落間但凡有成婚者都請女媧做媒,以儷皮為禮,這就是婚嫁制度的開始。這種婚嫁制度也就這樣延續了下來,人們把女媧尊稱為「神媒婆」。至今隴成的西番寺還建有「胤祠宮」,亦稱「子孫宮」,裡面供有送子娘娘、奶娃婆,還有接生保育的大神。 



(女媧祠壁畫)
 

    《淮南子·覽冥訓》云:「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才使得「蒼天補,四極正;淫水固,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女媧目睹著此大劫難,認為淫水不止,是蒼天已破,於是命屬下採五色石,燃蘆草冶煉,石之靈氣,蘆草濃煙,滾滾升空補天,在久久燃煉中,淫雨漸停,雲散日出。先民們歡呼雀躍,奔走相告,傳頌著女媧有補天的神功。這就是女媧「鍊石補天」的原型。隴城有媧皇、鳳尾、龍泉、略陽等古村名,更有女媧生於風溝,長於風臺,葬於風塋的古地名,這些地名至今猶存,並分別冠以風姓的「風」字。在風塋有一山名「石窩山窖」,傳說窖的是女媧的五色補天石。山上有鐵門坎、煙囪眼、紅石潭、石炕等遺蹟。「鍊石補天」的神話充分反映了女媧為人類的生存,勇於戰勝自然災害和禽獸蝮蛇的偉大功績,為子孫後代創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



(女媧祠壁畫)
 

    話說女媧摶土造人、媒妁合婚,使得人類世代繁衍生息,世界因為有了人類變得越來越熱鬧。後來人根據居住地域的不同劃分出了各個部落,部落之間為了搶食物、搶地盤開始刀兵相見,一場戰爭下來,漫山遍野血流成河,人人哀嚎痛哭。人的哭喊聲吵醒了正在休息的女媧娘娘,她舉目四望,看到世界因人的貪念私心而失去了原有的美麗和平靜,不免著急起來。一日,女媧滿腹心事的來到了葫蘆河畔的山上,突然聽到一陣激烈的「撲騰、撲騰」聲,女媧循聲望去,發現兩隻鳳凰正鬥得不可開交,女媧出聲喝止,卻不為所動。這時,微風吹來,吹動山上竹林,一陣悠揚的聲音飄來,如天籟緩緩迴響在山谷間。竹林瀟瀟、竹葉沙沙,間或一聲若有若無的如翠鳥婉轉啼叫的音律穿過風聲、竹聲浸潤心間。女媧不由得聽呆了,兩隻鳳凰也停止了爭鬥,隨著聲音翩翩起舞。美妙的聲音飄過,花兒抬起了頭微微笑,草兒挺起了背靜靜聽,就連樹木也似乎在輕輕擺動,飛禽百獸亦隨聲舞動。女媧下山後,始終忘不了那旋律,心想,這奇妙的聲音既然能使動物停止爭鬥,也應該能平息人類之間的憤怒和怨氣,何不用它來教化人類呢。女媧從葫蘆河邊取來竹子,用繩子把一些發音不同的竹管編排在一起,在竹管裡加了竹製簧片,又選來上好的生長在葫蘆河畔的葫蘆,製成笙鬥,用木頭製成吹嘴,製成的樂器吹起來清涼甜美,女媧於是將其命名為「笙簧」,她又作曲《駕辯》,到各個部落教人們演奏,以教化人類、平息幹戈。從此,祭祀時、慶祝時、閒暇時,人們便會吹起笙簧,載歌載舞,人間從此永享太平。

相關焦點

  • 上古始祖之女媧氏
    女媧又稱女媧氏,另稱媧皇、女希氏,俗稱女媧娘娘。原為中國傳說時代中的上古氏族首領,後成為中國神話中的人類始祖。根據東漢文獻記載,女媧是伏羲的妹妹,人首蛇身(龍身)女媧娘娘主要功績有搏土造人、鍊石補天、殺黑龍濟冀州、斷巨鰲立四極、積蘆灰止淫水、發明笙簧。以及創設婚姻天穹如傘,女媧善於補天,因此女媧亦成為臺灣地區雨傘和繡補業者所祀奉的職業神。
  • 創世女神「女媧」的祭祀,你了解嗎?
    女媧,中國上古神話中的創世女神。又稱媧皇、女陰。關於女媧的傳說,似乎有太多,捏土造人,補天救世,創造萬物,她被稱為大地之母。女媧是中華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是福佑社稷之正神。傳說中,農曆三月十八是女媧的生日,出於對於人類始祖女媧的尊敬和對生活的美好祈福,來自晉、冀、魯、豫四省的人們都要前來朝拜女媧,由此形成影響深遠的媧皇宮廟會。今天我就來帶大家了解秦安女媧祭祀活動。秦安古稱成紀,素有「羲裡媧鄉」之稱。位於縣城東北部的隴城鎮,相傳為女媧的誕生地。在這裡,關於女媧的歷史遺蹟較為豐富完整。
  • 為什么女媧是人首蛇身
    女媧是中華上古之神,女媧的主要功績就在於造人和補天。傳說女媧的身體是半人半蛇,這個傳說的由來是什麼讓人好奇。接下來小編給大家網絡收集整理的女媧為什麼是蛇身的資料。 女媧是人首蛇身的原因 其實就是對於蛇的繁殖生育能力的崇拜以及蛇圖騰的崇拜。
  • 伏羲女媧圖包含的深層秘密
    主要有幾個方面:一、旋轉和合一老子說:「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從伏羲女媧圖來看,蛇有盤旋,人有和合。一方面有男女交合、婚配之意,而另一方面,更深的意思是陰陽旋轉,合二為一,也就是太極圖示的一種表達。「一陰一陽謂之道」,「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太極圖有陰陽魚,其實,說它是陰陽「蛇」也未嘗不可。
  • 甘肅非遺——26.秦安女媧祭典
    文/康橋秦安女媧祭祀儀式主要流傳於清水河流域隴城鎮。《春秋繁露》中記載「雨不霽,祭女媧」。地處甘肅省秦安縣城45公裡的隴城鎮,相傳為女媧出生之地。「女媧,風姓,生於成紀,長於風臺,是伏羲的妹妹,母系氏族社會的首領」。據《水經注》記載:秦安縣城北面,山上有女媧祠,此地有風姓命名的風溝、風臺、風瑩等地名,媧皇、鳳尾、龍泉等村名,傳說女媧生於風溝,長於風臺,葬於風瑩。在風溝懸崖上至今還有一處深不見底的女媧洞,鎮北門外有一口大井,世稱龍泉,據傳是女媧摶土造人用水之泉。
  • 此人堪稱西遊記中第一人,女媧、盤古、道教始祖、佛教始祖皆是他
    太上老君乃三清之一的道德天尊,地位位於道教的頂層,其是公認的道教始祖,即道教中具有開天創世與救贖教化的太上道祖。>在《西遊記》中第三十五回《外道施威欺正性,心猿獲寶伏邪魔》中,明確講道當初那補天行事的女媧其實就是太上老君。
  • 女媧的傳說
    一、女媧造人 相傳,天地混飩之際,陸地上還沒有人類,人的始祖女媧卻生活在海裡。她住在水晶宮殿,常去東海龍王宮中做客,常與水中魚鱉蝦蟹一起玩耍。 一日,女媧遊到了水面上眺望,觀看一片長著沃桃豔李的土地,她就爬了上來。
  • 為什麼說開天闢地者,是盤古,而創造人類的始祖,則是女媧?
    提起女媧,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在《創始元靈》一書中,女媧被視為他的第三個徒弟,是太上老君的師叔輩,地位崇高。不過她卻不好爭名奪利,沒有開創教派,雖然如此,但是在神仙榜上的貢獻她依舊是數一數二的。傳說她乃是人類的始祖,是人類的母親,當初她仿照師弟陸壓的模樣,用黃土創造出人類,開始時是用手揉捏出來的,後來則是用草繩甩,最後送上一口仙氣,就都會擁有生命,區別那些一個個捏出來的成了仙人,而後者則是黎民百姓。女媧素來不苟言笑,卻唯獨對人類非常慈愛,昔日祝融共工大戰,將天都打裂了,人間頓時陷入一片水火之中,人類死傷慘重,這時也是女媧將師尊創始元靈賜予自己的寶物「五彩靈石」,熬煉出補天石,將缺口補上。
  • 女媧來自外星?我國傳說中的始祖女媧原型是什麼,為何人首蛇身
    女媧,是我我國神話故事中造人的始祖。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偉大的存在,卻和我們人類不一樣,因為她是人首蛇身。因此後來者就推測出了各種猜測,甚至於女媧來自外星,是個外星人的說法也有很多人接受。然而根據我的查閱,發現女媧的原型和起源來自以下幾點。女媧的原型和起源是什麼?
  • 女媧三大功績:一是造人,二是補天,第三個使她成為打黑除惡之祖
    女媧是上古傳說中的創世之神,許多古書都有相關記載,流傳最廣的就是《女媧補天》的傳說。這個傳說不光說女媧補天,而是說了女媧三大功績,一是造人,二是補天,第三個功績更接地氣,使她成為打黑除惡之祖。女媧出現了盤古開天之後,她是天上的一個神。
  • 女媧與伏羲,上古神話故事中,隱藏著的尖端科學
    在這款國民遊戲中女媧一族的血脈是系列故事發展的關鍵,也是由此開始,國產遊戲更青睞於以本土神話作為背景建立世界觀,各種上古仙魔紛紛在遊戲中亮相。三大著名遊戲IP中《仙劍奇俠傳》裡有女媧和神農,《古劍奇譚》中有太子長琴和應龍,《軒轅劍》不用說了黃帝號軒轅氏嘛。我覺得這是一個好事情,用遊戲平臺展現了華夏傳統文化的內涵之外,也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並不是只有漫威和聖鬥士,我們自己的神話世界一樣豐富精彩。
  • 女媧造人。那,女媧是誰造的?為何她的後人都變成了蛇?
    關於女媧的來歷,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據說女媧的後人都成了蛇。只不過,女媧以及女媧的來歷,這是是屬於中國上古神話故事,而非真實的歷史。或許,上古時期真的就有一位女媧娘娘,並且對人類的發展進步還作出過很大的貢獻,只不過人們根據那位女媧作為原型,在此基礎上進行誇張,把女媧給神話了。
  • 女媧為什麼叫「女媧」?考古專家:與紅山文化有些關係
    到了漢代及以後,有關於女媧的記載就多了起來。《伏羲女媧形象流變考》中整理的有關女媧的文獻:從文獻中也看不出女媧為什麼就叫「女媧」?只是對於女媧的形象很多文獻中都提到了她是「人首蛇身」。漢代的許多畫像石上,女媧也是這樣的形象。並且帶有女媧形象的畫像石、壁畫、帛畫大多分布在山東、河南、四川、江蘇等省份。
  • 看過不少女媧相關的影視作品,她真的存在嗎?
    上期我們說到,公元前7724年伏羲一統華夏數百部落建立伏羲女媧政權,伏羲在位一百一十一年以後去世,女媧接替了伏羲的位置,統治華夏。女媧延續了伏羲留下來的婚姻制度,繼續教人民織網打魚、打獵、飼養家畜。女媧還發明了一種叫笙簧的樂器。
  • 她才是華夏文明中地位最高的神 - 女媧:造人與補天
    而將一個女性作為創世、造人的始祖,這種理念是很難起源自父系氏族社會的,可信的解讀應該是,女媧崇拜應該始自母系氏族時代。也就是說,可能在炎黃時代,民間就有女媧神話的相似傳說在流傳。這是上古先民的記憶,不斷的傳頌下來,並伴隨著部落的遷移、融合,逐漸擴散。
  • 歷史上的女媧造人,人類真的是女媧粘土造人嗎?
    女媧放眼望去,大驚失色,只見n女媧採石,本文編輯來自歷史的天空:石吸收日月精華以後,頭重腳輕,直立不倒,大可頂天,長相奇幻,竟生出兩條神紋,將石隔成三段,縱有吞噬天、地、人三界之意。女媧急施魄靈符,將石封住,心想自造人後,獨缺姻緣輪迴神位,便封它為三生石,賜它法力三生決,將其三段命名為前世、今生、來世,並在其身添上一筆姻緣線,從今生一直延續到來世。
  • 中華的始祖母華胥氏的傳奇人生
    《周易》啟蒙 第六講 中華祖母我們現在已經明確,創造《易經》的第一人是中華人文始祖伏羲氏,那我們不禁會問:伏羲作為遠古聖人,對華夏貢獻如此巨大,以至於我們期望知道關於他更多一些故事,比如,他的身世是怎樣的呢?他的父母又是誰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了解一下伏羲的母親,也是本講的核心人物,中華之祖母華胥氏。
  • 揭秘:女媧神話背後的真實寫照
    ,也包括人類的創造,女媧是造人之神,並非開天之神,傳說中,女媧在黃河之畔,想到天地間存在山川湖海,飛禽走獸。 史前文明由母系氏族公有制向父系氏族私有制的轉變,其根本便是以人口生產為主導的血緣社會向以無質為主導的物緣社會的轉變,轉型完成後,人類社會主要的意識形態
  • 《山海經》記載的女媧,在神話傳說裡至少有5種身份
    女媧最早出現於《山海經》的《大荒西經》,這位上古女神「攢土造人」和「鍊石補天」的神話故事,在民間傳說中流傳廣泛。因此,女媧被稱為華夏始祖母,也是道教神話尊奉的「眾仙之祖」。但是,如果我們在古籍中深入發掘,就能發現女媧的身份不止這些。在歷朝歷代留下的神話傳說裡,女媧至少有5種身份。
  • 女媧究竟是怎樣的人,女媧補天是真的嗎?
    相傳女媧造人,一日中七十化變,以黃泥仿照自己摶土造人,創造人類社會並建立婚姻制度;因世間天塌地陷,於是熔彩石以補蒼天,斬鱉足以立四極,留下了女媧補天的神話傳說。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知道女媧補天、女媧造人的神話故事,這些神話故事其實起源於一本書《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