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天地開闢以後,天上有了太陽、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但還沒有人類。有一天,女媧行走在這片荒涼的原野上,看看周圍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獨。她覺得在這天地之間,應該添一點兒什麼東西進去,讓它生氣勃勃起來才好。她走啊走,走得有些累了,就在一個泉邊蹲了下來,澄澈的泉水映出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忽然靈機一動:世間各種各樣的生物都有了,單單沒有像自己一樣的生物,那為什麼不創造一種像自己一樣的生物加入到世間呢?女媧想著,就順手在池塘邊挖起一團土,和著泉水,在手裡揉呀捏呀,揉捏成一個泥娃娃,把他放在地上,馬上就活了起來。女媧一看他又跳又喊,活潑極了,便給他起了個名字叫「人」。女媧對「人」特別滿意,於是她又動手做了許多會說話會走路的泥人。她心裡說不出有多高興,從此也就不再感到寂寞了。她造了一批又一批,還是感覺太慢,於是用一條藤條沾滿泥漿,揮舞起來,一點一點的灑在地上,都變成了人。這就是女媧摶土造人的傳說,今天隴成鎮北門內有一眼泉,冬夏不竭,水勢極盛,當地人稱它為「龍泉」相傳就是女媧摶土造人時用的泉水。
在《風俗通》中有這樣的記載:「俗說天地開闢,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絙於泥中,舉以為人。故富貴者,黃土人;貧賤凡庸者,絙人也。」相傳女媧歷盡艱辛,在捏了許多各種各樣的人的同時,又捏了一男一女,男的叫阿哥,女的叫鸚兒,女媧作媒,讓他倆婚配,繁衍後代。恩愛夫妻剛要繁衍生息,突然「四極廢,九州裂」,大難不止。阿哥和鸚兒在災難中失散,在救難中身亡。後來,阿哥和鸚兒竟變成了一對鸚哥鳥,飛來飛去緊緊跟隨著為女媧效勞。女媧歿,鸚哥鳥為女媧哭葬。後來鸚哥鳥孵了一窩花蛋,孵出來的卻是一對雌雄鴛鴦。這一對鴛鴦長大後,就在略陽川飛來飛去,一代一代往下傳,後來就飛到了隴城八卦城,在城南門築巢而棲。在略陽川就一直流傳著「你從隴城城裡過,不知道一對鴛鴦哪裡臥?要知哪裡是它窩,南門洞裡為巢窩」的民謠。為了保護和留戀這對吉祥的鴛鴦鳥,當地人就在城南門上書「鴛鴦」二字,以表女媧為媒的愛情故事世代相傳。
(資料圖片:補天石)
女媧「摶土造人」後,發現所造之「人」終究會生老病死。經過長期的觀察,女媧發現一些男女青年經常在一起相親相愛,互相幫助,經了解,他們希望長期穩定的生活在一起。女媧為了成全他們便將一張非常漂亮的儷皮送給他們作為能在一起生活的禮物。女媧還將燒制好的一對陶童男女送給他們,希望他們能生育像這對男女一樣的孩子。過了幾年他們果然生了好多聰明漂亮,活潑可愛的男孩女孩。此後許多部落間但凡有成婚者都請女媧做媒,以儷皮為禮,這就是婚嫁制度的開始。這種婚嫁制度也就這樣延續了下來,人們把女媧尊稱為「神媒婆」。至今隴成的西番寺還建有「胤祠宮」,亦稱「子孫宮」,裡面供有送子娘娘、奶娃婆,還有接生保育的大神。
《淮南子·覽冥訓》云:「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才使得「蒼天補,四極正;淫水固,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女媧目睹著此大劫難,認為淫水不止,是蒼天已破,於是命屬下採五色石,燃蘆草冶煉,石之靈氣,蘆草濃煙,滾滾升空補天,在久久燃煉中,淫雨漸停,雲散日出。先民們歡呼雀躍,奔走相告,傳頌著女媧有補天的神功。這就是女媧「鍊石補天」的原型。隴城有媧皇、鳳尾、龍泉、略陽等古村名,更有女媧生於風溝,長於風臺,葬於風塋的古地名,這些地名至今猶存,並分別冠以風姓的「風」字。在風塋有一山名「石窩山窖」,傳說窖的是女媧的五色補天石。山上有鐵門坎、煙囪眼、紅石潭、石炕等遺蹟。「鍊石補天」的神話充分反映了女媧為人類的生存,勇於戰勝自然災害和禽獸蝮蛇的偉大功績,為子孫後代創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
話說女媧摶土造人、媒妁合婚,使得人類世代繁衍生息,世界因為有了人類變得越來越熱鬧。後來人根據居住地域的不同劃分出了各個部落,部落之間為了搶食物、搶地盤開始刀兵相見,一場戰爭下來,漫山遍野血流成河,人人哀嚎痛哭。人的哭喊聲吵醒了正在休息的女媧娘娘,她舉目四望,看到世界因人的貪念私心而失去了原有的美麗和平靜,不免著急起來。一日,女媧滿腹心事的來到了葫蘆河畔的山上,突然聽到一陣激烈的「撲騰、撲騰」聲,女媧循聲望去,發現兩隻鳳凰正鬥得不可開交,女媧出聲喝止,卻不為所動。這時,微風吹來,吹動山上竹林,一陣悠揚的聲音飄來,如天籟緩緩迴響在山谷間。竹林瀟瀟、竹葉沙沙,間或一聲若有若無的如翠鳥婉轉啼叫的音律穿過風聲、竹聲浸潤心間。女媧不由得聽呆了,兩隻鳳凰也停止了爭鬥,隨著聲音翩翩起舞。美妙的聲音飄過,花兒抬起了頭微微笑,草兒挺起了背靜靜聽,就連樹木也似乎在輕輕擺動,飛禽百獸亦隨聲舞動。女媧下山後,始終忘不了那旋律,心想,這奇妙的聲音既然能使動物停止爭鬥,也應該能平息人類之間的憤怒和怨氣,何不用它來教化人類呢。女媧從葫蘆河邊取來竹子,用繩子把一些發音不同的竹管編排在一起,在竹管裡加了竹製簧片,又選來上好的生長在葫蘆河畔的葫蘆,製成笙鬥,用木頭製成吹嘴,製成的樂器吹起來清涼甜美,女媧於是將其命名為「笙簧」,她又作曲《駕辯》,到各個部落教人們演奏,以教化人類、平息幹戈。從此,祭祀時、慶祝時、閒暇時,人們便會吹起笙簧,載歌載舞,人間從此永享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