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編輯來自歷史的天空:相傳女媧在補天之後,開始用泥造人,每造一人,取一粒沙作計,終而成一碩石,女媧將其立於西天靈河畔。此石因其始於天地初開,受日月精華,靈性漸通。不知過了幾載春秋,只聽天際一聲巨響,一石直插宵,頂於天洞,似有破天而出之意。女媧放眼望去,大驚失色,只見n女媧採石,
本文編輯來自歷史的天空:石吸收日月精華以後,頭重腳輕,直立不倒,大可頂天,長相奇幻,竟生出兩條神紋,將石隔成三段,縱有吞噬天、地、人三界之意。女媧急施魄靈符,將石封住,心想自造人後,獨缺姻緣輪迴神位,便封它為三生石,賜它法力三生決,將其三段命名為前世、今生、來世,並在其身添上一筆姻緣線,從今生一直延續到來世。為了更好的約束其邪性,女媧思慮再三,最終將其放於鬼門關忘川河邊,掌管三世姻緣輪迴。當此石直立後,神力大照天下,跪求姻緣輪迴者更是絡繹不絕
農曆正月初七,又稱為"人日",傳說女媧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後,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
本文編輯來自歷史的天空:自秦漢以來,傳統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為雞日,初二日為狗日,初三日為豬日,初四日為羊日,初五日為牛日,初六日為馬日,初七日為人日。傳說這是因為女媧創造萬物生靈的時候,先造的六畜,後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人日的來歷與傳說中女媧每日造一生物的故事有關。據《北史·魏收傳》,晉朝議郎董勳《答問禮俗》雲:"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還有補充的說法,初八是穀日,初九是天日,初十是地日。
本文編輯來自歷史的天空:漢,魏以後,人日逐漸從單一的佔卜活動,發展成為包括慶祝、祭祀等活動內容的節日。到了唐代,民間仍相當重視人日節。高適的《人日寄杜二拾遺》詩中就有"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的感懷之句。它證明唐代的人日節,已不僅僅專用作祈祥祝安,又衍添了一層思親念友的氣氛。時至今日,也有在外的遊子在年前回家,過了人日節才能遠走他方。人日節這天不出遠門,不走親串友,在家團聚。人日節下午一般吃長面,也叫拉魂面。意即過年時人都走東串西,心都野了,人日一過該準備春耕生產了。故而吃拉魂面,把心收回來,準備春耕生產。
本文編輯來自歷史的天空: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又叫彩勝、華勝,從晉朝開始有剪彩為花、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髮上。此外還有登高賦詩的習俗。唐代之後,更重視這個節日。每至人日,皇帝賜群臣彩縷人勝,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氣晴朗,則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順利。
本文編輯來自歷史的天空:傳說農曆三月十八日是女媧的生日,因此,每年農曆三月初一至十八日,來自晉、冀、魯、豫四省的人們都要前來朝拜女媧,由此形成影響深遠的媧皇宮廟會,至今已有千餘年的歷史。祭拜活動以頌揚人類始祖女媧摶土造人、鍊石補天、斷鰲足、立四極、治洪水、通婚姻、作笙簧等功德為主,主要內容包括民祭、公祭、朝拜等。女媧傳說及與其有關的婚嫁、生育、人生禮儀、歲時節慶等民俗事象構成了奇特的民間文化現象。
"女媧祭典"系全國五大祭祖大典之一,於2006年被列為首批國家級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本文編輯來自歷史的天空:河南省周口市西華縣有女媧補天雕塑一尊。造形為女媧補天,雙手舉起五彩石,抬頭上揚,雙目凝視天上,意為女媧補天。甘肅省天水市七裡敦三角花園處有現代女媧雕塑一尊。造形為女媧補天,底座四周環繞人類幼兒,意為女媧造人(詳圖可見谷歌地球甘肅省天水市七裡敦三角花園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