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啟蒙 第六講 中華祖母
我們現在已經明確,創造《易經》的第一人是中華人文始祖伏羲氏,那我們不禁會問:伏羲作為遠古聖人,對華夏貢獻如此巨大,以至於我們期望知道關於他更多一些故事,比如,他的身世是怎樣的呢?他的父母又是誰呢?
今天,我們就一起了解一下伏羲的母親,也是本講的核心人物,中華之祖母華胥氏。
若問華夏始祖是誰這樣一個問題,許多人都會不加思索的回答:炎帝、黃帝,再說得遠一點就是伏羲女媧了。其實,另外還有一個比這些祖先們更久遠、更傳奇的「老祖母」曾生活在我國陝西省藍田縣的華胥鎮一帶,她就是華胥氏。
華胥鎮這個地名就因為它是華胥氏生息繁衍勞動過的地方而得名。華胥氏曾在這裡建立了華夏大地上第一個母系氏族部落,羲母陵就位於陝西省藍田縣的華胥鎮。
《說文解字》、《爾雅·釋草》、《廣雅》等,都認為「華」即「榮」。因此,華字便含有美好、光彩、聲色、風採等雅稱。華、華夏之稱,來源於華胥,中華之稱亦然。
顧實先生在《華夏考源》一文從文字訓詁得出結論:「胥、雅、疋、夏等古字相通,華夏就是華胥。因此可以說,華夏文化就是華胥文化」
華胥氏是中國上古時期母系氏族部落的一位傑出女首領,作為伏羲,女媧的生母,她是華夏的繁衍之根。
有專家稱:在中華先祖中,華胥氏生伏羲、女媧;伏羲、女媧生少典;少典生炎、黃二帝。
《春秋世譜》中有「華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媧」的記載。因此華胥氏為中華民族的始祖母,是華夏之根、民族之母,是華夏子孫的繁衍之根。
相傳伏羲的母親華胥氏外出,在雷澤中無意中看到一個特大的腳印,好奇的華胥用她的足跡丈量了大人的足跡,不知不覺感應受孕,懷胎十二年後,伏羲降生了。這種「聖人皆無父,感天而生」的感生神話,實際透露出那時正處於母系氏族的群婚制時代。
《春秋世譜》中說:「華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媧」。
《山海經內東經郭注》中說:「華胥履大跡生伏羲」,「燧人之世有大跡,華胥履之而生庖羲氏」。
晉代皇甫謐《帝王世紀》說:「太昊帝庖犧氏,風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跡出於雷澤,華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於成紀。」
東晉王嘉《拾遺記》說:「春皇者,庖犧之別號。所都之國有華胥之州,神母遊其上,有青虹繞神母,久而方滅,即覺有娠,歷十二年而生庖犧。」
唐司馬貞《補史記三皇本紀》說:「太暤包犧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母曰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庖犧於成紀。蛇身人首,有聖德。」
以上古籍文獻多講"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伏羲",雷澤中的大人是雷神,雷神就是龍神--雷之聲是龍的發音,和雷相伴的閃電是龍的形狀。因此,伏羲便是龍神的兒子,女媧便是龍神的女兒,龍的兒女自然要生得"龍身而人面",這是"龍的傳人"一說的最早源頭。因此,伏羲和女媧便有了"龍祖"之稱,那麼,龍祖的母親華胥氏就是「龍祖之祖」。
古籍所說華胥履「大跡」或「青虹繞神母」而懷孕,我們很自然地追問,華胥氏無意間踩踏巨人的腳印而受孕,才有伏羲女媧以至炎黃二帝,那麼華胥氏從何而來?古人顯然不會把這種簡單的漏洞留給後人。
《拾遺記》裡說得很確鑿,「華胥是九河神女」,而且列出了九條河流的名稱。這九條河流的名稱已無現實對應,具體方位更無從考據和確定。既是「九河神女」,自然就屬於不必認真也無須考究的神話而已。九河神女相傳是光明天尊的女兒,至於光明天尊是誰就更無從考證了。
當然,聖人的身世都具有神秘色彩,可作為現代人不免產生疑惑,仍然相信伏羲必然是有真實父親的。
《三墳》云:「伏羲氏,燧人子也」。燧人氏,就是我們所熟悉的鑽木取火之聖人,何光嶽釋:「把伏羲說成是燧人之子,看來華胥氏可能是燧人氏之妻。原始社會的群婚制時期,一般子女只知有其母不知有其父,男方都嫁到女方家,故可說伏羲氏是華胥氏之子,亦可說是燧人氏之子。」 可惜的是,關於華胥氏和燧人氏的故事,古籍記錄實屬太少,因此,關於他們之間的關係還存在一定的爭議。
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以《三墳》,可作古書解釋。
孔安國《尚書傳序》說: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以三墳;少昊、顓頊、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八卦之書,謂之八索;九州之志,謂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風氣所宜,皆聚此書也。左丘明春秋昭公十二年傳成左史倚相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可見此等文籍,當時確有,孔子據以修訂,而名為經。
有關華胥傳說流傳至今最有名的有:女媧補天、女媧造人、伏羲畫卦、伏羲女媧兄妹結婚延續人類和黃帝夢遊華胥國等。
其中在民間廣泛傳播,而少見於古籍記載的是伏羲女媧兄妹結婚這個傳說。傳說華胥氏族的成員在一次大水災中,遭受了滅頂之災,只有伏羲女媧兩兄妹,因為坐在葫蘆裡,被漂到了藍田臨潼交接的一座山上,才倖免遇難。當他們看到這個世界就剩下他們兩個人,為了人類延續,結為夫妻。在結婚前,他們對天發誓說:若蒼天允許我們兄妹結為夫妻,繁衍人類,四山之煙聚而滾磨合。發完誓,他們兩個人把磨石推下溝去。這時只見四山之煙果然聚合,再看磨扇也緊緊的合在一起,於是兩人結為夫妻。後人為了紀念伏羲、女媧結合,繁衍人類的功勞,就把他們所在的山叫磨合山,滾磨盤的溝叫磨盤溝,並在磨合山上修建了人種廟,後來因人種廟名字不雅,改稱仁宗廟。而且據一些專家考證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也有類似的傳說故事,這就可以說明華胥不僅是漢族的祖先,而且很可能也是我國一些少數民族的祖先。
華胥文化對人類歷史文化的主要貢獻有:制嫁娶之禮,使遠古人類逐漸擺脫亂婚、群婚的狀態;造網罟教漁獵,發明了漁網捕獵,成為畜牧文化的源頭;作書契以帶繩結,有了簡單文字;伏羲坐於方壇之上,聽八方之氣,乃畫八卦,開始了人類從規律上認識大自然,後來被炎黃的後裔逐步發展成為《易經》;女媧作笙簧,產生了人類最早的樂器,成為中華音樂的起源。
談到華胥氏的歷史時代,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著名的古文字研究專家曹定雲先生認為在距今8000年以前的前仰韶文化時期應該是比較正確的。仰韶文化時代距今大約7000-5000年,是傳說中的炎黃時代,也就是華胥氏部落的後裔時代。
在對臨潼白家村的前仰韶文化考古發現進行研究分析後,曹先生認為從出土的陶器上的簡單花紋,以及碳14測定,其時間距今超過8000年,這與傳說中華胥氏開初的年代相符。而且仰韶文化是自前仰韶文化發展而來,而仰韶文化中廟底溝類型所表現的內涵是典型的華胥氏部落後裔。因此可以斷定前仰韶文化時代應該就是華胥氏的開初時代。
考古發現已經證明,陝西藍田地區有130多萬年人類活動的歷史,是人類生息繁衍的搖籃。在華胥鎮附近,發現舊石器遺址數十處之多,新石器人類遺址20多處,這些都證明華胥鎮一直是人類活動的重要區域。所以傳說中的華胥古國遺址就在現在的華胥鎮這個說法是可信的。至於華胥古國的社會狀況是什麼樣子,由於那個時代沒有文字,今天的人已經很難說清楚了。
有人說,我們研究的是《周易》,是不是扯的太遠了。我們知道,八卦是《周易》的雛形,八卦的創造者是伏羲,如此偉大的聖人創造了如此偉大的巨作,那聖人伏羲的身世就不可不解了。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華夏文化發展到現代,我們所感受到的就是儒道佛三家,儒家孔孟,道家老莊,佛家釋迦摩尼,那麼,作為奇書的《周易》在儒道佛三家之間又扮演什麼角色呢?請看下集,一源三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