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駘因治汾水其功績彪炳史冊,後人在晉源區立有祠堂。但其實他不是張姓始祖,張公揮才是張姓始祖,臺駘是其孫子而已,張姓的祖祠在河北省清河縣,張公揮的祖墳在河南省濮陽市。這一點有歷史文物古籍作證。但即便如此晉源區的臺駘廟的建造時間也在唐叔虞祠之前。歷史沿革,滄海桑田,南北朝時期的紛爭,我們可以以在「三家分晉」的歷史縫隙裡約莫推測出唐晉之緣源關係,時至宋元明清更是以訛傳訛,終不至晉之來源。直到建國後的一系列考古發現才逐漸揭開了神秘的歷史謎團。
多年來中華唐氏宗親都在晉祠祭祖,其熱鬧程度非同一般。唐氏來源出自祁姓和姬姓,為軒轅黃帝之後。相傳帝堯是黃帝的玄孫姓伊祁,名放勳,堯是他的謚號。他的部族最初被封於陶,後遷於唐,又遷於晉,最後定都於平陽。所以被稱之為陶唐氏。堯成為天子後開始以唐為國號,所以又被稱之為唐堯。堯做了180天天子後禪位於舜,堯去世後舜封他的兒子丹朱為唐候(河北省唐縣),到周武王滅商後建立西周,唐之後人劉累在其唐地發生叛亂,被周公剿滅。周成王繼位後將唐之故地封給了其弟姬虞,古稱唐叔虞。堯之後人被封於杜國(陝西省西南地區)故稱唐杜氏。再以後唐杜氏又遷棲到湖北、湖南逐步地向南發展,另外唐叔虞的後人也以唐氏為姓,這就是唐姓的源淵。
晉國始祖是唐叔虞,他也是周武王的次子,周成王的弟弟,當初周武王與王后邑姜交會時,王后做了一個夢,夢見上天對周武王說:「我讓你生個兒子,名叫虞,我也把唐字賜予他。」等到王后生產之後便發現剛出生的姬虞的手掌心裡握著一個字就是虞,所以按照天意就給他取名姬虞,公元前1043年武王病故,成王繼位,唐地發生了由武庚參與的「三監之亂」,成王特意委派周公旦前往平息了這場針對周公的叛亂。一天成王與弟弟在園林裡做遊戲,成王把桐葉削成圭狀送給姬虞,成王說:就把它封給你吧!」史稱「桐葉封唐」。太史官一方面予以記載,另一方面建議成王應該擇良辰吉日冊封姬虞,周成王趕緊說:「我和他開玩笑呢!」史官說「君無戲言,言而有信,只要你說的話我必須記下來,而且必須按禮制完成!」周公旦非常贊成這個觀點,所以周成王選擇良辰吉日把古唐地封給弟弟姬虞,古唐地在河汾之東,方圓百裡,人們稱之為唐叔虞,姬姓,字子於。——《史記》卷三十九(晉世家)
臺駘是開拓晉陽古城最早的人,《左傳》昭公元年記載:「黃帝五子金天氏少昊青陽有裔孫叫昧,任當時的治水官,其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叫允格,一個叫臺駘。臺駘繼承了父親的職務,治理了汾河,洮河與大澤,大澤也稱晉澤,也稱之為晉水。經臺駘治理後,人類才始住大滷,當時又有人稱它為臺駘澤,就是現在太原市晉源區晉祠周圍盛產大米的區域,這片區域被譽為「北國江南」,臺駘治水有功,尤其是為老百姓帶來福衹,讓人們免遭水災傷害,受到帝顓頊的嘉獎,封於汾川,為河汾之神。臺駘是一位早於大禹治水人物,老百姓以建廟祀之,故在最早的晉祠建立臺駘廟,晉祠臺駘廟的建造是早於唐叔虞祠的建築古籍。
晉祠,初名為唐叔虞祠,又稱晉王祠,是為紀念晉國開國始祖唐叔虞而建。姬虞受封古唐國以後勵精圖治,利用晉水,興修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大力發展農業生產,使古唐國的老百姓安居樂業,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形成了以後幾百年的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呈現出當時的一派欣欣向榮之興旺景象。姬虞去世後,後人在其封地選擇一片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風水寶地建起了這座祠堂來供奉,祭祀唐叔虞,所以初名唐叔虞祠。姬虞的兒子姬燮,又稱燮父繼位後因境內有晉水流淌,故改古唐國為晉,這個晉字有很多寓意,有尊敬的含義,有上進的含義,有進取的含義,簡之,改唐為晉寓意深刻,為晉國618年的國祚奠定了一個堅實的精神基礎,這也是山西省簡稱晉的源由。晉祠重重建於北魏386年,現存有宋元明清古代建築百餘座,雕塑百餘尊,各種碑碣四百餘通,千年古樹二十餘棵,文物精品之多實屬罕見。晉祠內的主要建築「聖母殿」,重建於北宋,殿內43尊彩繪泥塑作品除了聖母身邊的小塑象外,其他的都是宋代原創作品。
姬虞在古唐國執政30餘年,與公元前1011年病故,其子燮父繼位,並且改國號唐為晉,這也是受到當時周天子康王的恩準的,成為晉侯燮。那麼燮父為什麼要改唐為晉呢?其依據又是什麼呢?自東漢以來大家都認為因古唐國境內有晉水而改稱晉國,這種說法源於東漢史學家班固,班固(公元前32——公元前92年)字孟堅扶風要陵人,《左傳.昭公元年》在記載「叔虞封唐」時是這樣說的:「遷實沈於大夏主參,以處大原。」大夏之意就是指太原盆地位於平坦之地。班固認為大夏,大原泛指晉陽大地,並以此為依據,將此與「叔虞封唐」緊密地聯繫起來,將姬虞封地具體化到晉陽古城一帶。故《詩》唐國,晉水所出,東入汾。並借《史記、晉世家》:「唐叔虞子燮是為晉侯文句,」
認為燮父即稱晉侯,而且遂國號亦改為晉,必然境內有晉水或者晉山。
東漢經學家鄭玄作《詩譜》時由於有了《漢志》,不但認為晉陽古城為晉國故地,同時也給這個晉國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詩譜》中說:「晉者,唐堯舊都之地,今日之晉陽古城是也。堯始居於此,後遷平陽。成王封胞弟姬虞於堯之故墟,曰唐侯。」為《漢志中》的晉水確定了方位。很顯然此地不僅有晉水,而且是位於晉陽古城之西南,至子燮,改為晉侯,為漢書中的晉水確定了方向,即內有晉水則故都在其北邊,形成了晉陽古城之說。
自東漢以來的歷史學家,地理學家如杜預,酈道元,顧祖禹等也都贊成晉陽之說。尤其是唐代,因李唐發跡於晉陽,當時許多文人都把晉陽描繪成「龍興之地」,致使晉陽古城在太原市晉源區的歷史得到了進一步的認可。
晉陽古城是春秋末期正卿趙鞅指使其家臣董安於在古唐國遺址上重新修建的見《史記.國語.晉語九》。
燮父服務於周成王之末,周康王執政期間,正是西周王朝的鼎盛時期。燮父改國號唐為晉,在當時來講不是一個人說了算的事情,一個正處於鼎盛時期的周王,又實行著等級森嚴、嚴格的周朝禮制,豈能容許下屬諸侯隨意改變國號?所以燮父改國號肯定是通過周康王的恩準的。那麼燮父以何為依據改唐為晉呢?燮父改唐為晉肯定有原因,那麼周王室又為什麼同意燮父改國號呢?當然是為了周王室的政治需要,這便是當時唐叔虞封到古唐國以後,帶領當地老百姓勵精圖治,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從而出現了農作物(穀子)一柱雙穗的吉祥,豐收的大好局面。所以就產生了「晉獻嘉禾」的歷史典故。唐叔虞把嘉禾敬獻給周成王,成王又轉贈給東土作戰的周公旦。
《史記.魯國公世子》載:「天降福衹,唐叔虞得嘉禾,異母同穎,獻之成王,成王命姬虞以饋周公於東土,作《饋禾》。周公即受命禾,嘉天子命。作《嘉禾》。」這段記載的意思是唐叔虞分封到古唐國以後,由於其非凡的才能,德性交好,武藝高強,且治國有方,於是天降大福與民間,農田出現了異母同穎之祥瑞徵兆,於是唐叔虞將這株嘉禾敬獻給成王,成王又命叔虞將嘉禾送給在東徵的周公旦,周成王作《饋禾》,周公旦作《嘉禾》賦詩撰文相符合。嘉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即西周剛剛消滅殷商取得政權,「三監」和武庚又搞叛亂,周公東徵勝負未卜之時,嘉禾被賦予了特殊意義,與當時的以德配天的思想聯繫在一起,寓意天下歸周是大勢所趨。可以想像當周公東徵勝負未卜姬虞晉獻「」嘉禾,成王還作「饋禾」之篇,即命姬虞將嘉禾及《饋禾》贈予周公,這對於周公平叛作戰是極大的鼓舞,同時也極大地鼓舞和堅定了東徵將士們戰鬥意志和必勝的決心,於是周公嘉天子命作《嘉禾》以報成王,就是這樣嘉禾的晉獻,使周公在三年內很快平息了「三監之亂」並且取得了決定性勝利。鞏固了西周政權的穩定。所以這株嘉禾給予西周王室和貴族們心理的慰籍是功不可沒呀!在姬虞的子孫們看來先祖向成王晉獻嘉禾,並且得到了周成王的肯定與褒獎,這當然是一樁不朽的盛事和國家莫大的榮譽,值得後人去永遠紀念。況晉,進也。日出萬物進。並且晉還有前進和上進的寓意,所以燮父正是基於對父親唐叔虞歷史功績的敬仰,繼位後改稱晉侯,並將國號改唐為晉,周康王出於對叔父當年敬獻嘉禾,在東徵和平息「三監之亂」的過程中所做出的貢獻,很快恩準了燮父改唐為晉之舉。
燮父繼位後帶領當地老百姓艱苦創業,大力發展農業生產經濟,國力逐漸強大,曾經多次受到康王的嘉獎。正如《左傳.昭公十二年》記載:「楚靈公對右尹子革曰:昔我先王熊驛與呂汲、王孫牟、燮父、禽父,並事康王,四國皆有份,獨我無有。」意思是楚靈公對右尹(官職稱謂)子革說:「當年我先王熊驛入楚國始封君,和齊國君呂汲,衛國君王孫牟,晉國君燮父,魯國君禽父,一起事奉周康王。四國都被賜於診寶玉器,唯獨我國沒有。」可見燮父作為晉國的國君是康王的股竑之臣,並被賜於珍寶玉器,為後代「文侯勤王」,「獻公拓疆」「文公稱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而使晉國這一國號一直使用了600多年,直到晉烈公十九年(公元前403年)魏趙韓三家分晉,晉國依然保留著翼城、曲沃、新田、絳縣等城邑,在(公元前376年)晉靜公二年三家滅晉,晉國才徹底結束。
但是周成王「剪桐封弟「於古唐國,人稱唐叔虞,這是不爭的事實。燮父在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為紀念其父親唐叔虞,為其修建祠堂以供奉和祭奠先父也是不爭的事實,所以筆者認為晉祠為天下唐氏祖祠的道理就在於此!
作者:王恭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