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祠是中國古代最早的祠、廟、堂建築群,不僅是美輪美奐的古代皇家園林,也是一座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博物館,更是一顆古代建築史上璀璨的明珠!晉祠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的懸甕山腳下。這裡也是遠古時期晉水的發源地,故而《山海經》記載:「懸甕之山,晉水出焉。」
晉祠的前身是供奉周成王之弟,晉國始祖姬虞的祠堂,有文獻記載始建於漢代,目前實實在在可見的確切記載見於1500年前北魏時期歷史地理學家酈道元的名著《水經注》:「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後經歷北齊、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朝代的重修與擴建,逐步形成了一個集殿堂樓閣,亭臺軒榭俱全的古代建築群。祭祀的主要對象由唐叔虞祠演變成「晉源之神」的聖母,還有其他的神靈和歷史人物的附祀。
1934年夏天建築學家梁思成,林徽茵夫婦倆從山西省汾陽縣古蹟「寶林寺」轉身來到晉祠,但見魁偉的殿頂,碩大的鬥拱,深遠的出簷,魏巍生望,頗為壯觀。晉祠的美景讓梁思成夫婦久仰已久,親眼目睹以後極為驚嘆!因為在中國大地上盡保存著這麼完好的皇家園林真是絕無僅有啊!晉祠的價值在於兩點:一是它的歷史文化底蘊,二是古代建築群。在祖國的大好河山中找不出第二處這樣的遺址。
晉祠初始是祭祀晉國始祖唐叔虞的祠堂,所以晉祠最早稱唐叔虞祠或者是晉王祠。晉祠是在古唐國的遺址上修建的,這個地方原來叫「古唐屯」,「北唐村」,「北唐國」。這是當地老百姓叫了幾千年的古名稱,但也間接地說明了一個問題,這個地方歷史很悠久!
在公元五世紀的南北朝時期,出現了一個很奇葩的國家——北齊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這個北方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從開國到滅亡一共產生了六位皇帝,幾乎都是「腦癱」!可就在如此的前提下,這個朝代存活了30年。而北齊之所以能夠存活30年與當時北齊「霸府」——晉陽古城有著很大關係!
首先,晉陽古城絕對是一個「金城湯池」,東邊是太行山,西邊是汾河以及天然屏障呂梁山,北有雁門關,南有霍太山,高壁嶺,是一個名符其實的戰略要塞之地。
這快風水寶地在公元前500年被戰國七雄之一的趙國相中,一直是老趙家的根據地。公元前455年,趙襄子與智伯翻臉,正是靠著晉陽古城,趙襄子以空間換時間,最後用自己的智慧戰勝了對手智伯。可以這麼說,戰國七雄之一的趙國就是憑藉著「銅牆鐵壁」般的晉陽古城戰勝了對手,從此以後晉陽古城名氣大震,有一句成語稱之為「牢不可破」來形容晉陽古城實在不為過呀!要追尋晉陽古城那久遠的歷史,還得從晉國的歷史說起,周武王公元前1043年討伐紂王后正式建立周朝之後,將國土進行了全面分封,當時就將古唐國封與姬虞,即唐叔虞,那麼這個古唐國究竟在什麼地方?以筆者孤陋寡聞之見,它就在太原市晉源區晉祠一帶,我們都知道但凡有點記憶的人都記的生活在晉祠博物館舊址上的老人都清楚晉祠村這個地方過去叫「古唐屯」、「古唐城」、北唐國」,這是相當於平陽的南唐國而言。
晉祠的記載見於公元466年,北魏時期地理學,歷史學家酈道元著《水經注》:「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側有涼廳……。」那麼就按北魏算起,晉祠的歷史也有1500年餘年。
北齊高洋打敗東魏政權以後,雖然都城建在洛陽,但是高洋對晉陽古城是情有獨鍾,他將晉陽古城西北山上的「晉陽宮」進行了大規模重新修建,也對「晉王祠」進行了初舉規模的修建,這裡有一個問題需要交代,高洋屬於北魏集團的後人,他的祖先元宏在穩坐天下之後,便進行了一系列大規模的改革,其核心是要從根本上「漢化」,定都洛陽就是一個例證。那麼高洋一方面稱晉陽古城為「北朝霸府」,另一方面也在積極推動漢化工作,其具體表現就是大修晉祠,讓老百姓認識到他們的祖先也是漢人,你們供奉的祖先也是我們的祖先,那麼高洋的這些舉措就不足為奇了。
那麼問題又來了,北宋為什麼也要大規模修建晉祠呢?因為宋太宗趙光義徵服北漢政權以後,燒毀晉陽古城,又水灌晉陽古城,將屹立於北方重鎮的晉陽古城毀於一旦,其險惡用心是昭然若揭,但是朝中有人提醒他「自毀長城」!當時的宰相趙普告戒趙光義:「中原的北大門大開意味著什麼,你懂嗎?」趙光義也是聰明人,一聽這話一是恍然大悟,二是出了一身冷汗,趕緊派人重修晉陽城,選址晉陽古城西北之「唐明鎮」,為了防止北方少數民族的侵擾,加大城門內甕城的規模,城內主要街道以丁字路口,使得敵人交通受阻,但是有一點新修的晉陽城與被毀的晉陽古城不可同日而語,關鍵是不是一個檔次,「固若金湯」、「銅牆鐵壁」這是晉陽古城的真實寫照而新修的晉陽城雖然也良苦用心,但是遇到少數民族的「鐵騎」就顯得微不足道!
另一方面有人建議北宋政權要大修晉祠,並且新封唐叔虞為「汾東王」,這是什麼意思呢?一是說明晉陽是一個藏龍臥虎之地。二是也可以間接證明他們也是唐叔虞的後代。三是報著贖罪的心理來大修晉祠,後來的事實再一次證明北宋毀滅晉陽古城之錯誤,以及其釀成極其嚴重的後果,致使中原北門洞開,無險可守的被動局面!
晉祠之所以在晉陽大地屹立千年不倒與歷代文人志士對它的百般呵護是分不開的,關鍵是它的歷史久遠,其次就是它的建築之美!梁、林兩位先生十九世紀三十年代來到晉祠,對晉祠的建築形制之美讚嘆不已,尤其是很多古代建築在其他地區已經是破敗不堪,而晉祠內保存著這麼完好的建築群,讓梁、林兩位先生非常驚訝!且大聲疾呼要保護這些珍貴的歷史文物古籍。
晉祠聖母殿前壁上掛著一塊「飛仙太子廟」的牌扁,那麼這塊牌扁是誰提的字呢?飛仙太子又是何人呢?根據有關史料記載,這塊牌扁是唐朝武則天所賜,飛仙太子是指周靈王太子晉——王子喬,讓太子晉的牌匾回到他的祖籍是很正常的事情。為什麼在晉祠內建王氏祖祠就是這個道理。歷史依據非常充分。
晉祠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它是為紀念晉國始祖唐叔虞的祠堂故稱之為唐叔虞祠。時間往前推移3043年,也許「晉王祠」能說明這一點!
從近幾百年的歷史來分析晉祠也成為了天下王氏的祠堂,明代宰相王瓊的「晉溪書院」建立在晉祠內,後王子喬祠也建在晉祠內,這是為什麼呢?解釋只有一條,這晉祠本來就是王家的祠堂!唐叔虞的後人改唐為晉是事實吧?後人以享受的待遇立為姓氏晉王之王也就顯得名正言順!
我們研究晉祠歷史目的在於挖掘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傳承和宏揚歷史悠久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晉陽文化,因為晉陽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點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識!
我們研究晉祠文化或者說晉陽文化,其重點和核心是什麼呢?是「誠信」!
「剪桐封唐」就是體現著「君無戲言」、「言而有信」的歷史典故,唐叔虞治理下的古唐國,大力開展農耕文明創建,努力去發展農業生產,「異畝同穎」或者說「一柱雙穗」說明了什麼?說明唐叔虞勵精圖治,農作物豐收意味著什麼?意味著「豐衣足食」關鍵是惠及天下的老百姓,取信於民的策略深入人心,同時得到周成王的嘉獎,也得到了周公旦的褒獎,同時也得到了天下老百姓的認可,後人為唐叔虞建立祠堂祭祀祖先肯定是得到廣大人民的擁護和支持,愛戴且保護的,不然晉祠能夠千年不倒嗎?
對晉祠的保護晉陽大地的仁人志士是首當其衝,但主要還是要靠當地的老百姓,當初修建靠人民,後期維護靠人民,那麼現在對於晉祠文化的挖掘,研究,傳承還是要靠我們的人民。
晉祠的歷史價值在於其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以及歷史文物建築,它是目前我國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歷史文物建築數量之多,質量之高,國內外罕見。古人精湛的建築工藝在這裡得到了充分體現,世界上第一座立交橋的雛型就保存在晉祠內——魚沼飛梁,榫卯結構的經典代表的代表作也完整地保存在晉祠內——對越坊,一座建築不用一顆釘子實屬珍貴之品——獻殿,中國最早的水利灌溉設施就擺在晉祠公園內——智伯渠。
晉祠博物館內的文物古蹟數不勝數,晉祠的歷史太過久遠,我們只有靜下心來,慢慢地學習,慢慢地琢磨,慢慢地挖掘,積極去宣傳,接力去傳承,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晉祠文化,努力去發揮晉祠文化或者說晉陽文化在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讓誠信文化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在新時代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事業中彰顯出其更加燦爛輝煌的一面,晉祠文化或者說晉陽文化的內涵將會得到更多和更高層面的展現。
晉祠的核心區域西倚懸甕山,分為中,北,南三部分,中部是全祠的精華所在,自東向西形成一條明顯的中軸線,春秋時期的水利工程——智伯渠縈繞在中軸線左右。
智伯渠是依山水地形修建的春秋時代人工水利灌溉設施,為當時的農業生產增產增收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晉祠的山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新修的,一進門就會看到「水鏡臺」,它修建於明清時期,「水鏡」二字源自《漢書韓安國傳》中的「清水明鏡,不可以形逃」的歷史典故,此臺實為戲臺,與正殿遙相呼應,建築造形非常別致,由不同時期所建造的房屋組合而成。東部封閉相當於後臺,採用重簷歇山頂,裝飾特別華麗。曾經在這座戲臺上演過無數精彩的人生戲劇,除了前來祭祀的老百姓外,更重要的人物是「聖母」為主的眾多神靈。如果你轉過身來站在戲臺往西看,也許可以將整個晉祠庭院看作是一個巨大的戲臺,以天為幕,以山為屏,各式各樣的古建築與泉水,古木參天,演譯出一場精彩恢弘大氣的戲劇,綿延千年,餘音嫋嫋!
水鏡臺往西是會仙樓,它橫跨在智伯渠上,再往西是金人臺,臺之四周各立一位頂天立地的男子漢鐵人,他們是北宋天佑,紹聖年間所鑄造的黑臉大漢,也是天上下凡的神將,其中東北角的那尊是1913年補鑄的。其餘三尊都是北宋原創作品,以西南角那尊為上乘佳品,臺中央建立一座特定的玻璃頂小閣樓。金人臺之西是大型牌坊「對越坊」,明代萬曆五年(公元1577年)建造,坊的左右兩側分別為萬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修建的鐘樓與鼓樓。明代就喜歡建牌坊,現祖國大地上有牌坊遺址大多是以石牌坊為主,木牌坊很罕見。「對越」取自《詩經》,取宣揚稱德之意,以此表達對於神靈的尊奉。這座牌坊宛如隆重的儀仗,也可以看作是一個由橫坊和立坊組合而成的畫櫃,可以將人們的視線集中於坊後的立體輪廓上,從而增加觀尚的層次。
對越坊後為獻殿,是三開間歇山頂式殿宇,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興建,明萬曆二十二年重修,卯榫結構精緻,猶如涼亭,四面開暢,完全不設圍牆,以直欄木柵欄圍合,這種設施在北宋《營造法式》中稱之為「叉子」,也就純木卯榫結構,互相交叉咬合,不用一顆鐵釘,目前這座古建築已經成為中國古代建築的寶貴遺產,也可以形容為「珍品」!此獻殿是面對聖母殿擺放祭品獻祭場所,相當於放大的供桌。中國古代建築主要以木結構的梁柱體系來支撐,大多數情況下牆並不承重,因此民間有牆倒屋不倒之說,這座沒有牆壁的獻殿恰好印證了這一特點。
獻殿西側為「魚沼飛梁,方型水池,上建十字型橋梁,下建橫橋梁,屬於現代版的立交橋雛型,魚沼即魚池,飛即跨越的意思,梁是橋的故稱。《水經注》中曾經提出過北魏時期這裡建有一座「魚沼飛梁」現在的實物重新修建於北宋時期,並且是全國唯一的一個孤例,它以石質的八校柱和木質的鬥拱來支撐東西橫幹,南北斜升的橋身,頗為壯觀,更為精緻,進一步彰顯古人建造技術之精華!
中路最後一座建築是聖母殿,創建於北宋天聖年間(公元1023年——1032年)距今正好千年之久。這是一座面闊七間,入深六間的重歇山頂式大殿建築,莊嚴雄偉且壯麗秀美為我國古代木結構建築中的傑作,殿周圍設一圈木質圍欄,其中前廂間有兩間入深的距離,顯得格外開暢通透,吸引著著我們在此駐足觀看,八根簷柱上雕有盤龍形象,這些龍是活靈活現而且是栩栩如生,昂首顧盼,炯炯有神,這種木刻雕龍的藝術作品目前在我們國家是一個孤例。無論是建築藝術價值還是雕刻藝術價值都非常高!簷下的鬥拱是疏密有致,並且富有韻律感,好象一隻只手掌在承託著上翹的屋簷,又好像是一朵朵綻放的花。宋代將鬥拱稱之為「鋪作」,「鋪作」就是一組相互作用的鬥拱。古人的聰明智慧和操作技能,十分令我們驚訝也特別佩服!
作為一座典型的北宋建築,聖母殿的屋簷呈顯出一種優美的弧線,屋角高高地翹著,偉峨中更加顯示出其宋代特有的宛轉秀美之風,既不同於唐代的剛頸雄健,又不同於明清時期的拘謹與細膩。
聖母殿內供奉的聖母以及侍女彩塑象,除了兩尊是明代補塑之外其他的都是宋代原創作品,彌足珍貴!這些彩塑形態各異,栩栩如生,是宋代宮廷生活活的真實寫照,對於聖母的原型,廣大歷史研究者的共識認為他就是唐叔虞的母親,周武王的王后,姜子牙的女兒——邑姜。聖母的神象端坐在木製的神龕裡,頭戴鳳冠,身披蟒袍,面容慈祥而端莊。侍女們平均身高1.6米,年齡大約在16歲左右,身著宋代常見的繡花裙,豐肩和背心等服飾,手中分別捧著文印、飲食器皿以及梳妝用具,以此表明自己的身份。侍女個個面帶微笑,一顰一笑似訴人生,一舉一動表達神情。這群淡柔的侍女象和金人臺上剛健的鑄鐵神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剛柔並濟,相映成趣!
為了提供更好的參拜空間,聖母殿內不設柱子,同時也不做天花板,將加工精細的木結構全部顯露出來,這種做法在《營造法式》中叫做「砌上明造」,顯得特別乾淨利落。
聖母殿兩側分別是臺駘廟和苗裔堂,他們好似正殿旁邊的兩名侍從,靜靜地矗立在大殿兩旁。臺駘是上古時期的治汾之神,少昊氏之子,由於治理水患而造福於民,被人民列為神來祭祀也不足為奇吧?
以中軸線為主分左右兩邊開始布局建設,這種規範的格局設置屬北宋首創,北京城最早稱之為元大都,那麼故宮就是元代開始建設,它的建設藍本就是晉祠,故宮大規模建設是在明朝,朱元璋派他的親家謝成趕赴晉陽城,就是要去晉祠取經的。北京城、南京城、西安城、平遙古城都是以中軸線為主來分左右兩邊建設的規劃範列。
我們研究晉祠的歷史,關鍵是研究它的歷史價值,表面上的文物是一個能看見的東西,但是文物背後的內涵是什麼?其價值所在,這就是我們歷史研究者的責任,對於這個問題筆者有自己淺顯的認識:
一、肯定是先有晉水,那麼晉水出自哪裡呢?晉水出自懸甕山。有一個概念我們必須清楚,目前的晉水和上古時期的晉水無論從規模上或者說流域面積都不是一個概念。試想當年智伯引晉水準備淹沒晉陽古城是什麼概念?宋太宗趙光義引晉水淹沒晉陽古城又是什麼概念?如果沒有一定的規模,流量不夠大能淹沒晉陽古城嗎?
對於晉水的研究,近代晉源地區的名人劉大鵬先生曾經對此進行過深入研究,並著有《晉水之辯》就可以清楚地說明這一點!
二、唐叔虞的後人燮父將自己的都城建在晉水之陽,改唐為晉這一點也得到了廣大歷史研究者的認可,之於說為什麼改唐為晉則另當別論,但改唐為晉是事實。
三、有了晉水的存在,才有可能建起晉祠,那麼晉祠為何人所建呢?唐叔虞的後人所建,這一點毫無疑問!
四、周靈王太子晉——王子喬的後人宗敬官至東周時期司寇,由於當時的變故,他也回到了晉祠休養。
五、王剪是誰的後人,王瓊又是誰的後人其實他們都是王子喬的後人,這樣一來王子喬祠建在晉祠「晉溪書院」就不足為奇了。
晉水、晉陽、晉國、晉祠以及現在的晉源是一個既有聯繫,又有傳承的一個完整的概念。
如果從這個完整的角度去分析晉祠,理解晉祠,宣傳晉祠,讓晉祠的文化,歷史,尤其是晉祠的古建築藝術,營造法式,要大力去宣傳「千年之前的「立交橋」,幾百年前的純木卯榫結構建築技藝等中國建築的經典作品,堪稱經典建築瑰寶!都可以在晉祠看到實物。
晉祠中軸線北部多以隨地形展開,面南朝北,最東靠近山門處是假山,北有文昌宮,乾隆三十八年擴建,正面築洞三窟,為七賢祠,洞上建三開間建築即為文昌閣,供奉著主管文運的文昌閣帝君。左右兩邊為平臺遊廊。
文昌閣西側為東嶽祠,正殿三間歇山頂式,懸「治明理幽」匾,前方有一歇山頂小軒。東嶽廟西側為昊文神祠分兩進院落,關帝廟居前院,三清洞居後院,洞上為玉皇閣。昊文神祠前面有一座獨立的小戲臺,正對著祠門。
再往西是唐叔虞祠,也是兩進院落,元代重新大修,明清時期再次重修,大門三間歇山頂,前院有享殿三間歇山頂,東、西側為碑廊,後院正殿五間歇山頂,前簷帶有副階,外觀型似重簷,其架構帶有典型的元代建築風格特徵。殿內供奉著唐叔虞塑像,殿前有東西配殿三間,祠大門東側陳列著唐代御碑的小亭,西側有松山亭和八角型的「善利泉」亭。
北部最後沿山坡建有一組建築,巧借山勢錯落有致,沿著石階拾級而上,依次有朝陽洞、雲陶洞、開源洞、待風軒,三臺閣、讀書臺,呂仙閣、老君洞。
晉祠中軸線南邊最東為勝瀛樓,二層三間歇山頂建築,樓上開暢風致高爽。樓西北為智伯渠上有一座三開間的流碧榭,左右各帶小榭三間,又名白鶴亭,旁邊的雙孔橋名叫掛雪橋,每逢下雪天橋身晶瑩剔透如雲雕號稱「雙橋掛雪」。
智伯渠為春秋時期中國古代修建的第一處農田水利灌溉設施系統,過去是明正渠,主要水源是晉水,修建正渠的目的是將水進一步規範在渠道裡,以免它泛濫禍害農田,還可以解決其他地區的農田水利灌溉問題,從這一點你就可以想像當年的晉水之規模以至於它的區域和範圍。
勝瀛樓的西南有三聖祠和同樂亭。三聖祠中供奉的是藥王真君和龍王,同樂亭現在闢為傅山紀念館,南側建有子喬祠,是明代之臣王瓊為紀念其先祖周靈王太子晉而建。
王子喬祠的前身是立於晉陽大地102年的「晉溪書院」!智伯渠南邊有興趣亭,亭下有洗耳洞,均為1917年民國時期建築,水上有不繫舟小亭子和小石橋,不繫舟之西為八角形的難老泉亭,明代嘉靖年間重修,亭西為二層的水母樓,下築洞三穴,樓上為五開間歇山頂建築,此樓創建於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644年)又重修,內供奉著水母銅像,水母樓的北邊山坡上建有清代建築公輸子祠,正殿三間供奉著古代公輸般——就是傳說中大名鼎鼎的木匠祖師爺魯班。
晉祠核心區域以南還有一些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築,得到保護完整的是十方奉聖禪寺。
新中國成立以後,國家對晉祠的保護高度重視,1953年由當時的文化部長郭沫若同志親自帶隊帶著古建專家以及修繕工程隊伍來到晉祠,對晉祠進行大力修建。1961年國家正式將晉祠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進一步加強對晉祠的保護和修繕,積極開展該區域的園林綠化,逐步形成現在的晉祠公園規模。
梁、林兩位先生起初對晉祠概念不深,因為他們感覺中國的古建築很多都因戰亂被摧毀,現在好多的建築都是戰後仿建,沒有任何價值和意義,因為他們對古人精湛的建築技藝已經失傳,很多建築修復以後成了「四不像」!當聽到友人介紹以後才決定來晉祠實地考察一下。梁、林兩位先生首先是去山西省汾陽縣的「寶林禪寺」參觀訪問,後才來到晉祠,不來不知道,來了下一跳!因為晉祠的建築從北宋開始歷經金、元、明、清,一直到民國,每個時期都有其代表作品建築留存至今,而且這裡的古建築包括殿堂,樓閣,畫亭,水榭,牌坊,戲臺甚至窯洞,有的宏偉壯觀,有的小巧宜人,有的依山傍水,有的因地制宜,那是千變萬化非常迷人!這種因時間積累而形成的豐富多彩的參差美感,是任何建築替代不了的!
在祖國大地上如此久遠的皇家祠堂建築群,如此功能完整的皇家園林國內實屬罕見!
梁、林兩位先生感覺歷代名人志士對於晉祠的保護與修繕是利在當代,功在千秋!
晉祠在歷代擴建過程中都對前期的建築保持了高度的尊重,一直遵循著同樣的規劃與原則,聖母殿的中心地位始終得以突顯,好像年邁慈祥的母親端坐高堂之上,周圍子孫環繞且井然有序,一派祥和,獨具一種令人感動的氛圍。
其實晉祠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以其獨具匠心的設計,將好山好水好風光有機結合,也可以從正面說明古人的偉大與聰明,既可以說是皇苑,又可以說是園林。那麼這麼優美的環境;這麼秀麗的風景;這麼多的古代建築,在祖國大地上有幾處呢?可以負責地說別具一格也獨居一處!
這裡的水多清,靜柔,在園內散步,那一滸深潭。這裡一條渠,橋下有水,亭中有井,路邊有溪,石頭間細流脈脈,如線如縷,林中有碧波粼粼,如錦如緞。這麼多水又不知道從何而來,叮叮咚咚,只聞佩環齊鳴,都找不到一處泉眼,原來不是藏在殿下,就是隱於亭中,更讓人驚嘆的是或者說更可愛的是晉祠的水質清澈讓人感到驚訝!
建築物之間不用牆來隔絕,空間裡流動的,比尋常的私家花園顯得更為明朗開闊。氣度不凡,同時可以感覺移步換景,曲徑通幽之妙!中軸線除了水鏡臺與聖母殿處於封閉環境,其他各個景點都是完全通透的,樓樓相通,亭臺相連,大有庭院深深,深幾許之強烈感受。
南路的「難老泉」與北路的「善利泉」,這兩處泉眼是構成晉祠水源的兩大源頭,「難老」出自《詩經》「永錫難老」之意境,形容泉水源源不斷且生生不息,保持清澈透明。而「善利」源自老子的《道德經》裡:「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意思是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樣,水能夠滋潤萬物卻從來不與萬物去相爭!」智伯渠像一條玉帶自西南而東北流趟,婉沿纏繞著園林,實際上是在滋潤著晉祠公園。魚沼是晉祠的第三個水源,唐叔虞祠門前有一個八角形的蓮池,晉水就是通過暗渠,再經過一個個龍頭流下來匯入東邊另一個方形水池中,晉水源自懸甕山,晉水在上古時期的水域面積和水流規模從有關歷史資料記載,來自懸甕山的晉水南至靈石口,北至繫舟山,上古時期臺駘治水的故事就發生在晉水區域,準確地說先有臺駘治水,後有大禹治水,南宋哲學家朱熹的詩篇:「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
上古時期有位隱士許由的「洗耳洞」為什麼會出現在晉水池中呢?大家可以腦補一下。晉祠除了古建築和上古時期的水源——晉水。還擁有眾多的古樹名木,《水經注》曾稱此處當年「左右雜樹交蔭,希見曦景——意思就是到處都是古木參天,把早晨的陽光都遮住了。晉祠裡最古老的樹是苗裔堂前的周柏,樹幹龜裂,猶如滄桑的老人,側臥於臺階一側。另有一株唐槐,樹幹粗大,蒼勁盤曲,柔枝萬縷,生機盎然,其次晉祠公園裡還有很多松、柏、槐、柳、梧桐等掩蔭於亭臺樓閣之間,給人們帶來的是一片片福蔭。
晉祠的山水之美就在於它不是堆砌的假山假水,而是以西面懸甕山為背景,部分建築依山順勢而為建於山坡上,懸甕山猶如巨甕,山上有六處大型石刻題字,山腰裡建有「望川亭」,「望川清曉」為晉祠八景之一,再往上有古讀書臺遺址和極樂釋頂。站在懸甕山之上可以俯瞰晉祠全景,晉祠方園八十裡範圍的水就是從懸甕山流下來的。
晉祠作為一座園林化的祠廟建築群,其最大的特點是它集儒、佛、道為一體的綜合性古代建築群,各類殿堂樓閣以及祠廟的存在就可以充分證明這一點,也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兼容並蓄的一種偉大精神,對於其他宗教學說的態度是相互尊重、相互學習,相柔並濟,對於其他民族是包容且和睦相處,共同發展,晉祠的古建築也是一種文化符號;也是一種文化信息,向我們傳遞著本民族的正能量。
自北魏歷史地理學家酈道元所著《水經注》對晉祠的風水進行描述之後,歷代無數名人雅士紛至沓來並且在晉祠留下了他們的足跡,書籍以及詩文,有的匾額和石碑成為晉祠的文化遺產中不可分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唐國公李淵在晉陽古城決定起兵反隋之際,帶著他的兒子李建成、李世民,和一幫嫡系裴寂、劉文靜、武士彠等來到唐叔虞祠前集體跪拜唐叔虞,祈求唐叔虞保佑他們旗開得勝 ,結果還是真靈馬到成功!李淵帶著他的精兵強將以三個月的時間很快攻入長安城。
唐朝建立後,李世民於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東徵高句麗國返回長安的途中駕幸晉祠,由於回到他的發跡之地當然是感慨萬千,親筆丹書《晉祠中銘並序》後被鐫刻於碑上。這就是藏於晉祠寶翰亭內的御書碑。唐代大詩人李白曾經在晉祠寓居多年,且留下來很多讚美晉祠的詩篇,如《憶舊遊寄譙郡元參等》詩曰:「時時出向城西曲,晉祠流水如碧玉。」
詩聖白居易有《和裴令公新開龍泉、晉水二池》詩吟詠晉祠風光。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範仲淹遊晉祠後有詩作流傳之今:「神武叔虞廟,地勝出佳泉。」
北宋另一位文學家,思想家歐陽修曾經有很多讚美晉祠的詩篇。
另外金元時期的著名詩人元好問亦有詩讚美晉祠:「乾坤一雨風塵了,好自川源間氣靈。」
明代于謙,王瓊,劉龍,清代楊廷睿,趙謙德,劉大鵬等都留有詩文。晉祠的七仙洞就是供奉著李白、白居易、範仲淹、歐陽修、豫讓、于謙、王瓊七位賢人。
明末清初晉陽大地著名的學者,書法家,畫家,金石家和醫學家傅山先生,初名鼎臣,字青竹,後漢字青主。城北陽曲鎮人,他曾經在晉祠生活多年,在晉祠留下了很多寶貴的墨跡,難老亭中的「難老「之扁,周柏前的題款以及雲陶洞的題字還有呂仙閣,景宜園的題聯《古柏歌》《宿雲陶詩》以託其志。
清代著名學者朱彝尊對晉祠的文物情有獨鍾,曾經五次遊覽晉祠並作有《遊晉祠記》一文,已成為千古名篇,此文在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鐫刻成碑,現存於唐叔虞祠外院東廊壁上。
清代進士楊二酉是晉祠鎮本地人,工於詩文書法,晉祠博物館內很多匾額均出自其手,如「水鏡臺」之額,苗裔堂中的「贊化育」匾額,同樂亭碑記,待鳳軒之楹聯得到了地方仁人志士的高度讚揚!
此外晉祠博物館還有若干匾額分別出自趙昌炎,高應元等書法家之手,清代畫家在關帝廟殿後壁繪有巨幅壁畫《天龍山圖》均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這些歷史痕跡正是晉祠所經歷的漫長歷史歲月的有力證據。晉陽大地以其星羅棋布的古建築群而著稱於世,國務院2019年公布的全國第九批重點文物建築,山西省以535處保存完好的建築文物名列全國第一,而晉祠博物館就是其最典型的代表之一,其精美的設計以及造型,其精湛的營造方法,其優美的園林景觀和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重要的文化藝術價值,是自然與人文結合的典範,用美不勝收來形容晉祠實不為過!尤其是歷代建設者們對原有建築的高度尊重和主動協調,更是我們現代城市建設者的光輝榜樣!
作者:王恭儉
2020年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