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29批援赤道幾內亞醫療隊昨凱旋 全員獲赤道幾內亞最高榮譽
他們在非洲颳起「中醫風」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陳治家 通訊員陳佳佳
「再見啦,赤幾!再見了,非洲!這片我們曾經播撒過辛勤汗水的熱土,在這裡與我們結下了深厚友誼的非洲人民,以及在異鄉有緣相遇的朋友們,都將在我們的生命中被永遠銘記!」
萬米晴空,藍天白雲……當地時間7月21日14:20,法國航空AF128班機從法國巴黎戴高樂機場騰空而起,直飛中國北京國際機場。機上,由珠海市選派27名醫護人員組成的中國第29批援赤道幾內亞醫療隊隊員心潮起伏,歸心似箭。昨日,他們戴著赤道幾內亞最高榮譽——「國家獨立勳章」回到了親人的懷抱。
援非醫療隊全員
獲頒赤道幾內亞最高榮譽
昨天一早,天還沒亮,石磊化了一個小淡妝,匆匆趕往機場。在接機口,隔著嘈雜、擁擠的人群,石磊焦急地探著頭,臉上難掩急切的心情。
「是他!是他!」身著西裝的援非醫療隊到了,二十多人陸續出現在大家的視野裡,但石磊眼裡就只看到他,她飛快地衝出人群,奔到丈夫身邊。接過老公手中的行李推車,她低聲地說:「老公,你回家了!」
2018年1月3日,在廣東省衛生健康委的領導下,由珠海市選派27名醫護人員組建了中國第29批援赤道幾內亞醫療隊。在565個日夜後,這支英雄醫療隊出色完成援外任務,昨日凱旋。
一年半以來,第29批援赤道幾內亞醫療隊診療門診病人7689人次、住院病人9147人次、手術1349人次、搶救危重病人116人次、麻醉635人次、針灸1420人次、化驗檢查11039人次。此外,醫療隊還開展了8次上山下島進村大型義診活動,免費診療1230人次,送出價值約3萬元人民幣的藥品;醫療隊還成功完成了受援醫院首批小切口白內障手術,舉辦中醫知識專題講座傳播中國傳統醫術,讓赤幾人民享受到更多更有效的醫療技術服務。
當地馬拉博時間7月12日10時,赤道幾內亞共和國總統奧比昂先生授命該國衛生和社會福利部部長薩洛蒙恩圭馬奧沃諾,代表該國政府為我國第29批援赤道幾內亞醫療隊全體隊員頒發該國最高榮譽獎——「國家獨立勳章」,以表彰醫療隊一年半來為赤道幾內亞醫療衛生健康事業所做出的傑出貢獻。在授勳儀式上,恩圭馬說:「中國醫療隊員是最受歡迎的人。」
他們的援非故事——
1
總統「御醫」全年無休
為在非華人編制健康管理手冊
珠海市人民醫院的醫生王力此次援非任務承擔著赤道幾內亞共和國總統府保健工作,是總統保健組首席保健醫師,負責總統的日常保健。他是總統保健組中唯一能夠跟隨總統同乘大、小專機出訪,在任何場合都跟隨總統的保健醫生。他全年無任何休假, 每日除了早上8時到晚上11時有規律地去做保健外,還需要24小時備戰,做到隨叫隨到。有時外出訪問或者下鄉期間一天只能保證一頓正餐,經常早晨7時進食早餐,直到深夜任務結束才有機會吃「午餐」,環境艱苦又危險。
儘管如此,王力仍延續其一貫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從總統先生每一個生活細節入手,結合實際情況,為總統先生個人書寫了一本專屬的《總統保健手冊》 ,此書將中醫治未病理念與現在中西醫養生方式很好地結合。總統及其夫人先後多次提出高薪聘請王力醫生留在赤道幾內亞工作。
除此,王力利用休息時間儘可能地為當地華人提供義診服務,並為在非華人編制首部《旅非人員健康管理手冊》、創建《健康管理伴你行—非洲版》微信公眾號,為海外華人提供全面系統的保健知識。還自費印製了赤道幾內亞旅非華人健康需求調查表、中醫體質調查表等科研調查表。
2
「中醫藥真神奇」 「中醫風」刮進赤道幾內亞
赤道幾內亞巴塔,天氣炎熱潮溼。一個上午,廣東省中醫院珠海醫院曾祥毅醫生已經為十幾位患者檢查了身體,汗珠浸溼了他的白大褂,用消毒凝膠仔細地為雙手消毒後,他又繼續為下一位患者進行針灸治療。
一位中年婦女患者來就診,患者有十多年偏頭痛病史,發作時需要服用止痛藥緩解頭痛。詳細問診之後,曾祥毅醫生為她進行了5次針灸和「暢氣通絡」推拿治療,完全治癒了她多年的偏頭痛。
在赤道幾內亞,曾祥毅醫生在當地公立醫院為老百姓看病,以針灸、推拿、拔罐等中醫技術進行治療,尤其對治療各種痛症和癱症療效顯著。自幼習武的曾祥毅還帶領當地人學習中國功夫,藉此推廣中醫治未病思想。
在赤道幾內亞,最害怕的是什麼?潘紅翼說,答案是小小的蚊子以及它們攜帶的疾病——瘧疾。一次,潘紅翼接診了一位低燒不愈的瘧疾患者。通過「四診」,潘紅翼以針藥結合的方式對患者進行治療。「中醫藥真神奇!」治療5 次後,患者上述症狀緩解,對中醫藥連連稱讚。在援非期間,她多次成功救治重型瘧疾、傷寒等危急重患者。
潘紅翼還是中醫「傳播大使」。當地缺醫少藥,無法開中藥處方,但針灸、拔罐等中醫技術成了臨床中潘紅翼的「法寶」。在當地醫院,患者和醫生、醫院都很喜歡潘紅翼醫生的中醫傳統療法。
3
醫療資源匱乏 他憑過硬醫術幫百餘人重獲光明
去年8月3日,在赤道幾內亞人民歡慶節日時,首都馬拉博的馬拉博醫院眼科卻在進行一場緊張的手術。此前一天下午,一位10歲的小孩子因眼球被玻璃割傷,來到醫院就診。援非醫生鄧建華仔細檢查後,初步診斷為眼球貫通傷,眼內組織脫出,需馬上實行眼球貫通傷修復術。
當地醫療條件較差,藥物和手術室配套器材均有所不足,手術要冒著巨大的感染風險。手術中,因麻醉藥物不足,患兒出現躁動不安,幸好有經驗豐富的麻醉醫生、婦科外科醫生協助,通過分次給藥,順利讓患兒穩定下來,完成了手術。
而在赤道幾內亞,這種醫療資源匱乏的場景是常態。
鄧建華醫生表示,因為紫外線強度高,赤道幾內亞多發白內障。憑藉過硬的手術技巧,鄧建華開展「撕囊碎核鑷輔助預劈核技術改良小切口白內障手術」,成功為100餘位當地白內障患者復明。「在赤道幾內亞,從器械消毒、到醫療用品的準備,手術臺上臺下所有的步驟都需要手術醫生親力親為,非常不容易。」鄧建華說:「我希望,能夠有更多的人在中國醫療隊的幫助下重獲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