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傳來附近寺廟念誦經文的聲音,久久不歇。
彼時是衣索比亞時間4月18日22時許,熊洪在埃國的第三個夜晚。
熊洪是中國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護士長,今年4至5月,她作為中國抗疫醫療專家組成員之一,赴衣索比亞、吉布地開展援非抗疫協調指導工作。
抵非後的前兩天,因為時差,她一直無法按時入睡。這天晚上,她開始吃安眠藥。
時差、高原反應、40度以上高溫……在為期近1個月的工作中,專家們克服了重重困難,結束抗疫任務後,於5月12日回到中國。
中國專家組在吉布地 圖據受訪者
中國赴衣索比亞和吉布地抗疫醫療專家組是中國政府向非洲派出的首批專家組之一。據中國外交部日前介紹,自疫情發生以來,中方向非洲共派出5支抗疫醫療專家組,40多支中國援非醫療隊也在當地積極行動。
近日,尚在隔離修整的熊洪接受了紅星新聞採訪,回憶了此次援非經歷。
出發前一晚,才將援非一事告訴父親
4月16日的成都雙流機場,天涼、風緊。
上午10時許,熊洪坐上了從成都飛往衣索比亞的航班。同行的,還有11位中國赴衣索比亞、吉布地抗疫醫療專家組成員。成員專業涵蓋院感、重症、呼吸、護理、實驗室、中醫等多個領域。
當天,應衣索比亞政府邀請,中國政府派遣的抗疫醫療專家組赴衣索比亞,與當地醫療機構合作開展新冠疫情的防疫工作。半個月後的4月30日,專家組又乘坐包機轉戰吉布地。
此前,熊洪曾主動報名赴武漢一線,是醫院到一線的儲備隊員之一。接到援非消息,是在出發前半個月一個周一的中午。剛下班,熊洪的手機就響了。她立即折身回到辦公室,得知了自己即將援非的消息,「很突然,馬上就開始做相應的準備。」
接到消息後,熊洪心裡有點「打鼓」,她坦言,因為到武漢和到非洲肯定是不一樣的,「不知道過去到底是什麼狀況。而且代表著國家形象,有自豪,壓力也很大。想著不辱使命,要為國爭光。」
3月中旬,新冠疫情在非洲的蔓延已經形成公共衛生挑戰。4月中旬,也就是中國專家組赴非之際,非洲大陸54個國家中已有52個出現新冠肺炎疫情。圖為3月18日,中國同非洲國家就疫情防控舉行專家視頻會議。圖據新華社
出發前一晚,熊洪父親才得知了女兒援非的消息。「怕他擔心,」熊洪回憶,「最開始他好像沒怎麼說話,然後說,這個任務很光榮,你要好好地去完成,這是第一。第二,一定要平安地回來,保證自己的身體健康。」熊洪回憶。
熊洪第一時間把消息告訴了丈夫和兒子。「家人的支持很重要。」熊洪說。「一開始,我丈夫就很支持我到一線。他說應該去,因為這個也是我的專業。」兒子得知熊洪真的要去非洲後,告訴媽媽一定要注意安全。
當地有醫務人員僅穿著隔離衣,後背露了出來
當時,非洲情況不容樂觀。
4月中旬,非洲大陸54個國家中已有52個出現新冠肺炎疫情。
4月16日,聯合國非洲經濟委員會在發布報告稱,稱或將有超過30萬非洲人因疫情而喪生,即使在最好的情況下,由於疫情持續在非洲大陸肆虐蔓延,非洲的經濟增長率也會由3.2%至少降至1.8%,這將使近2700萬人陷入極端貧困。
此前非洲已經出現大量衛生工作者感染。央廣網曾報導,埃塞衛生機構用於緊急救護的醫療設備嚴重缺乏。
「有的醫院醫務人員幾乎沒有穿我們這種正規防護服,僅穿著隔離衣,後背都是露出來的,沒有全部包好。他們把眼鏡和帽子纏在一起,包得嚴嚴實實。他們還自製了一些防護用品。」熊洪回憶,「我們走一家定點醫院,都會贈送我們自帶的物資。」
熊洪在衣索比亞 圖據受訪者
洗手,是防護的重要一環。然而,當地流動水缺乏。「當地非常重視,想了很多辦法。比如拿一個水桶,上面安個水龍頭,在裡面裝水,靠車來拉水,灌進去,就放在路口,供民眾洗手。」熊洪回憶,「包括我們到一些定點醫院,也是這樣,但定點醫院的水桶又加了一個腳踏式的裝置,避免汙染。」
大街上,戴口罩的人並不多。如果恰逢當地節日,人群聚集的情形仍不免發生。
「專家組認為,國情不一樣,要因地制宜,不能簡單照搬我們的防疫經驗。」熊洪舉例說,在口罩匱乏的情形下,圍巾還是可以起點作用。
熊洪和其他專家一道,負責和當地護理人員交流呼吸危重症患者的護理專業經驗;並負責醫護人員的防護,包括示範、協調醫護人員防護用品的穿戴、及講授防護知識等。她說,「我們對當地中資機構、華人華僑、醫務人員等舉行的科普講座,打消了他們的恐慌心理。」
中國專家組在當地醫院指導 圖據受訪者
4月30日,在轉戰吉布地後,專家組在一些醫院發現,醫院對核酸檢測陰性的出院患者沒有繼續進行追蹤。對此,專家們表示「流行病學的追蹤非常重要,」熊洪回憶說,「他們也接受了。我們採取了『回頭看』的工作方式,比如我們走了一家醫院後,還要去看他們是否按照我們提的建議,進行改進。」
此次援非,熊洪還帶去了由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護理團隊編寫的防控多語言口袋書。書中圖文並茂地介紹了「七步洗手法」、「口罩佩戴方法」等防疫知識,頗受當地醫務人員歡迎。
在近一個月的時間裡,專家組同世衛組織駐非機構、非洲疾控中心、當地醫療機構及衛生官員分享抗疫經驗,交流防控心得;實地走訪了當地定點收治醫院、隔離中心、檢測中心等,同當地醫護人員深入交流討論,有針對性地提出防控、診療和護理建議,並通過遠程方式為非洲國家疾控技術人員和中國援非醫療隊開展培訓、諮詢和指導,還帶去了中國政府捐贈的醫療救治物資。
克服高溫、高反等重重困難 受援國為授勳破例
初到非洲,困難重重。
因為時差,熊洪無法按時入睡。在非洲的第三個晚上,她開始吃安眠藥。「最初我堅持不吃藥,結果時差倒不過來。但不管怎樣,都要保證第二天精神抖擻地去工作。」熊洪說。
由於衣索比亞平均海拔近3000米,高原反應是專家們必須面對的問題。「(我們的反應)有輕有重吧,有的好像要輕一些,」熊洪說,「我稍微有些頭暈、胸悶,不敢劇烈運動。我平常喜歡鍛鍊,但在衣索比亞不敢怎麼運動,原地跑一下都不敢,因為走路稍微快一點,就覺得喘氣有些困難。」
而在吉布地,則要面臨40度以上的高溫,「高溫下,穿戴防護服很難受,」熊洪回憶,「大多數地方沒有空調,只有少數地方有壁掛式空調。進病房後,我們的衣服全部打溼。」
中國專家組12名專家獲得了「6·27獨立日」國家勳章 圖據受訪者
不僅如此,在吉布地,恰逢當地的齋月,居民們白天不飲食,專家們也入鄉隨俗。「從4月24號到5月24號,是當地為期30天的齋月。他們從日出到日落,也就是從早上5點過到晚上6、7點,都不吃不喝。」熊洪表示,「他們很尊重我們,給我們提供水,但我們要尊重他們的習俗,從來不會當著他們的面喝水。」
專家們調整了生活節奏,「中午不休息,一般從早上8點過一直持續工作到下午3點左右再吃午飯。吃飯也會避開他們,要麼回到駐地再吃,要麼不吃午飯,只吃晚飯。」
專家組的敬業精神和專業水平受到非方高度讚揚和肯定。5月10日,吉布地總理卡米勒在吉布地人民宮舉行授勳儀式,包括熊洪在內的12名專家獲得了「6·27獨立日」國家勳章。
「大家都很高興,沒想到會有授勳,覺得自己的付出沒有白費,」熊洪回憶,「很驕傲,也很激動。為國爭光,也為我們醫院爭光了。」
據悉,吉布地共和國「獨立日」國家勳章於1978年6月27日該國獨立時設立,該勳章單次授勳一般不超過3人,此次同時為12人授勳,從勳章數量和禮儀規模上在吉布地歷史上均屬首次。
紅星新聞記者 藍婧 彭莉
編輯 張尋
(本文來自紅星新聞APP,請至各大應用市場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