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華通訊員 麥麗霞
2021年1月1日,中國(廣東)第九批援加納醫療隊圓滿完成為期一年的援外醫療任務平安歸來。
番禺區婦幼保健院(何賢紀念醫院)新生兒科蔡學寧主治醫師作為其中一員,肩負著祖國的重託,跨越近半個地球,守護兒童生命健康,為非洲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技術團隊,不僅完成了計劃中的任務,還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和當地醫護一起進行疫情防控工作,圓滿完成光榮使命。
快速融入當地生活,攻克重重難關
「初到阿克拉,在機場看到中國駐加納大使館代表和第八批援加納醫療隊隊員等待的身影時,內心無比踏實。經過一年的努力,當完成無比艱難的任務,把任務棒交接到下一批醫療隊手裡時,內心也無比踏實。」蔡學寧回顧起一年的援非之旅,內心仍十分激動。
2019年12月28日凌晨,蔡學寧與中國(廣東)第九批援加納醫療隊成員一起從廣州出發,跨越一萬兩千公裡,到達援助目的地非洲加納首都阿克拉中加友好醫院,開啟為期一年的援非醫療工作。
在周末反覆充電學習
踏上萬裡之遙的非洲,蔡學寧和隊員們面臨著心理、語言、傳染病防治、時差、氣候等多種困難。醫療隊11個人來自不同的醫院,他積極組織隊員參與體育鍛鍊和集體活動,更快地融入當地。
當地沒有華人理髮服務,蔡學寧通過自學理髮,把隊員及自身的理髮工作都一手包辦了。通過一年多時間的日夜相處,隊員們不僅成為了最默契的戰友,也成了相互關愛的家人,援加納醫療隊成員都親切地稱呼他為老蔡。
當地英語有濃厚的地方口音,為了早日能與當地人實現無障礙交流,蔡學寧常常與當地人交流,和他們交上朋友,晚上回在駐地還通過網絡教學視頻進行學習。「無論何時經過他的宿舍門口,都能聽到裡面傳來英語廣播的聲音。」 援非醫療隊隊長石永勇說道。
關愛兒童,發揮兒科專業優勢
「對我們而言,這不僅是實實在在的幫助,更是心理上的支持,有你們在,我們才能放心!」在加納旅居的魯女士通過微信發給蔡學寧說道。7月3日,她剛出生的新生兒寶寶出現黃疸反覆不退的症狀。蔡學寧和她經過多次的溝通和安慰,指導其診療,寶寶的病情得到痊癒,深有感觸的她對蔡學寧發出了由衷的感謝。
在援非期間,蔡學寧發揮兒科專業優勢,守護兒童健康。「對比國內優越條件,當地醫院醫療條件簡陋、設備缺乏,感覺困難還是超出當初的設想。」蔡學寧說。
中加友好醫院的主要服務範圍為區屬管轄在內的綜合醫療,重點是婦兒保健工作。蔡學寧所在科室是2019年在廣東省援外項目特殊援助下建成的重症新生兒病區(NICU),歷屆中國(廣東)援外醫療隊新生兒隊員都是NICU的主力軍。
蔡學寧進入新生兒科的第一天,就遇上了需要搶救的重症新生兒,當時蔡學寧看到該患兒出現呼吸困難、氣促、血氧飽和度下降等危急情況,沒有過多的猶豫和考慮,從一群完全陌生的當地醫護中站出來,接手進行一系列的復甦搶救,通過及時的搶救和果斷轉運至上級醫院,患兒轉危為安。
蔡學寧獲得當地醫生護士的一致讚許和肯定,當地醫院發出了「Chinese Doctor is good」的高度評價,患兒父親懇切的眼神和連聲的中文「謝謝」,讓蔡學寧內心無比的激動和自豪。
授之以漁,留下帶不走的醫療團隊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蔡學寧知道只有培養當地人自己的醫師力量,才能真正達到醫療援助的最佳效果。援非期間,他帶出了一個個非洲徒弟。
NICU是一個新建的年輕科室,通過深入調研,蔡學寧發現了新生兒復甦理念不足和新生兒呼吸機使用率低等薄弱環節。蔡學寧有針對性地開展科內新生兒窒息搶救理論學習和臨床技術培訓,帶教查房,會診討論,讓中加友好醫院的醫生更加深入了解我國的新生兒復甦技術、操作過程及操作規範,成功把番禺區衛生系統的「三基三嚴培訓理念」引進教學中去。
蔡學寧對呼吸衰竭的新生兒首次開展有創呼吸機輔助通氣和加溫溼化高流量鼻導管通氣兩種不同通氣策略,更讓當地醫護人員驚嘆於中國國內醫療技術的先進和優越,他們紛紛表示要到中國繼續進修學習。
援非期間,蔡學寧與當地醫生共同成功搶救或治癒多名患有新生兒呼吸衰竭、新生兒敗血症、新生兒呼吸窘迫症候群等疾病的危重新生兒,全年完成診治病例約350餘例,參與搶救危重病20餘例,搶救成功率100%。經過多方面的努力,中加友好醫院的新生兒科業務水平上一新臺階,危重新生兒搶救技術得到持續提高,推動了科室業務發展。(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圖片 | 醫院提供
責編 | 王敏
審籤 | 鄭宗敏
實習生 | 溫倩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