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新華網2010年05月15日18:10
70年前,中國大地處處燃起抗日烽火,各國人民紛紛給予聲援。宋慶齡和中國共產黨審時度勢,共同向山水相依的鄰邦印度發出呼籲,得到了印度國大黨在道義和物質上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尤其是印度援華醫療隊遠道來華、援助抗日,更加堅定了中國人民抗擊日寇的信心。兩大文明古國的人民聯手譜寫了一曲同仇敵愾、合作互助的友誼之歌,成為中印關係史上一段佳話。
早年與尼赫魯結下友誼
宋慶齡和印度國大黨領導人尼赫魯都是具有世界眼光的政治家。宋慶齡很早就關注印度局勢。1924年,她在日本神戶發表演講時就提到印度的婦女「也開始起來維護她們的權利。」1927年,宋慶齡有關婦女訓練班的談話通過史沫特萊介紹到印度發表。尼赫魯也密切關注中國革命,他很早就聽說過宋慶齡的事跡,知道「自從中國的革命之父逝世之後,她一直是中國革命的火焰和靈魂。」
1927年,宋慶齡赴蘇聯訪問。在蘇聯慶祝國慶10周年時,她出席了11月上旬在莫斯科舉行的東方國家代表團會議並講話,指出:「我們必須聯合起來,努力推翻擁有世界強權的外國帝國主義。我們同樣必須在廣泛了解彼此的鬥爭,彼此失敗和成功的原因,最終通過這樣的聯合我們可以使所有被壓迫人民獲得自由。」她的話引起了包括印度在內各國與會者的強烈共鳴。11月10日(或11日),尼赫魯和他的父親在宋慶齡下榻的旅館中與她會見。他們只談了「短短的半小時」,尼赫魯就感到宋慶齡是「全世界的上乘人物」,從此「一直抱著同她再見的願望」。後來,宋慶齡寄給尼赫魯一幅自己和孫中山的照片,尼赫魯一直視同珍寶,掛在阿拉哈巴德的阿南德巴汪家宅裡,每天總要看它。
呼籲印度人民援助中國
1937年7月7日,日本法西斯繼吞併中國的東北三省後,又向中國華北地區發動了侵略戰爭,在北京盧溝橋遇到堅決抵抗。9月14日,時任國大黨主席的尼赫魯向新聞界發出聲明:「對這一悲劇不能袖手旁觀。因為這也許對印度本身產生相當大的影響。我們必須組織抗議活動……」9月20日,尼赫魯致信移居英國的印度人為支援中國成立的倫敦委員會:「儘管我們自己眼下軟弱無力,為中國人民做不了多少事情,但我們的心是和他們在一起的,我們應該竭盡全力地幫助他們。」他號召印度全國在1937年9月30日、1938年1月9日等日子裡多次舉行「中國日」,在全國上下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援華抗日活動:集會遊行、發布宣言、捐款獻藥、抵制日貨、不為日本運輸、不生產戰爭物資…… 宋慶齡對尼赫魯的行動表示感謝。1937年11月23日,曾經擔任過宋慶齡秘書的史沫特萊在八路軍總部致信尼赫魯要求支援,在她的建議下,朱德總司令11月26日也給尼赫魯寫了一封信。1938年7月7日,宋慶齡致函尼赫魯,並託一位年輕的英國人約翰·利寧經印度回英國時帶去,信中說,中國人民「獲悉印度人民所表示的同情和支持,深為感謝和極受鼓舞,我藉此機會表示我們的感激和同志情誼。」
在尼赫魯領導下,除在印度各大城市掀起聲援中國人民的浪潮外,國大黨第五十二次會議還通過派遣醫療隊援助中國抗日的決議。1938年7月,在英國訪問的尼赫魯把自己的妻弟愛德醫生從西班牙國際縱隊調回,委託他率領國大黨援華醫療隊來華,並參加了倫敦委員會為愛德舉行的送行活動。愛德離英返印,開始組織一支到中國去的醫療隊。不久,一支由五位大夫組成的援華醫療隊成立了:隊長愛德,副隊長卓克,隊員柯隸尼斯、巴蘇和木克吉。1938年9月1日,五位大夫攜帶了54大箱藥品,一些醫療器械,一架輕便X光透視機,一輛防彈救護車和一輛卡車,自孟買乘坐「王子號」郵輪來華。
迎接醫療隊並安排他們去延安9月17日,醫療隊到達廣州,時任保衛中國同盟主席的宋慶齡和各機關團體代表及印籍僑民等2000餘人到廣州碼頭歡迎。宋慶齡、何香凝等人到碼頭登上「拉吉普塔納」號英國郵船,對醫療隊來華服務的熱情和精神,表示敬佩和感謝。醫療隊成員看到,宋慶齡「很年輕,風度迷人,講一口漂亮的英語」,而且「衣著樸素,絲毫沒有中華民國國父夫人的架子。」
翌日是「九·一八」事變紀念七周年,醫療隊隊員在廣州瞻仰了中山紀念堂、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和十九路軍抗日陣亡將士墓並獻了花圈。晚七時,廣州市民不畏日機的轟炸,舉行了抗日火炬遊行示威,穿著軍裝背著步槍的青年高舉火把,還有一隊車身兩側貼著描畫敵人狼狽相的愛國招貼畫和漫畫的卡車……宋慶齡與群眾一起行進在遊行隊伍中。這壯觀的場面給醫療隊隊員留下了深刻印象。巴蘇醫生向宋慶齡談起醫療隊打算去中共領導的軍隊中工作。宋慶齡聽了很高興,說醫療隊可在長沙或漢口由史沫特萊安排會見周恩來,醫療隊可向周恩來提出到延安去。
9月29日,醫療隊到達漢口,會見了周恩來、葉劍英和史沫特萊。根據周恩來的建議,醫療隊先在國統區武漢、宜昌和重慶工作了半年。到重慶後,接待他們的中印文化協會的譚雲山教授為每一位印度大夫取了一個中國名字,順次為安德華、卓凱華、柯棣華、巴思華和慕客華,後來在使用過程中逐漸變為愛德華、卓克華、柯棣華、巴蘇華和木克華,並將巴蘇華稱為巴蘇了。
國民黨不希望醫療隊去延安,費了一番周折後,1939年1月22日,援華醫療隊在工合國際委員路易·艾黎的陪同下開赴延安。2月12日,醫療隊抵達延安,受到群眾熱烈歡迎,並見到了毛澤東,開始了醫療服務。
十分關心援華醫療隊的工作
宋慶齡非常關心援華醫療隊,她與尼赫魯保持聯繫,商討如何鼓勵醫療隊更好地開展工作,還邀請尼赫魯和醫療隊隊長愛德華擔任了保盟的贊助人。
1939年9月15日,她向木克華大夫了解醫療隊工作後致函尼赫魯,信中說:「我和木克華大夫長談過一次,談關於醫療救濟工作和貴國能如何幫助我們的問題……我相信他將向你報告我們的全部談話內容以及我建議印度成立保衛中國同盟分支機構問題。……我要繼續獲得你領導的工作的情況並以極大的同情關注你的事業的進步,這也是中國的事業。」1939年12月16日,宋慶齡再次致函尼赫魯,信中說:「保衛中國同盟扶持的五臺山國際和平醫院的院長白求恩犧牲了,這個地方沒有醫生,也沒有護士」,「我很高興地了解到你們已作出決定:你們醫療隊的工作將繼續在西北地區進行下去,這個地區嚴重缺乏合格的醫務人員和醫療用品,所以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這個醫療隊的非常良好的服務。」
為了鼓舞醫療隊的士氣,尼赫魯從印度給隊員寄來了唱片機和25張唱片,並與隊員保持密切聯繫,到中國訪問時還安排時間看望他們。接到宋慶齡的信後,他鼓勵醫療隊繼續留在中國工作,為中印兩國人民的友誼做出貢獻。醫療隊隊員時刻不忘尼赫魯的囑託,投身於艱苦卓絕的工作和鬥爭中,正如1940年5月31日柯棣華在冀西行唐縣幾千人的軍民大會上所說:「我們是代表印度國民大會,代表印度全體人民的願望而來援助中國抗戰,是在尼赫魯先生的號召下派來的。」
深切懷念柯棣華大夫
1940年,卓克華、木克華、愛德華因服務期滿或生病,先後回國。柯棣華和巴蘇華兩人繼續留在中國服務。1941年1月,柯棣華被任命為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的院長,繼承了白求恩大夫的未竟事業。1942年7月7日,柯棣華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還娶了一位中國妻子,並有了中印兩國的結晶,聶榮臻給孩子起名叫「印華」。但不幸的是,1942年12月9日,柯棣華就病逝於河北省唐縣,時年僅32歲。宋慶齡向柯棣華家屬表示了深切同情,認為他們「感到悲傷,還應該感到驕傲。」1943年7月14日,巴蘇華醫生回國時,宋慶齡在重慶寓所會見了他,詳細詢問醫療隊的情況,特別表達了對柯棣華大夫的深切懷念,還委託巴蘇華帶一封信給印度人民,信中說:「向為自由而戰,保衛祖國,反對法西斯侵略的印度人民致敬。」同時,宋慶齡以私人交往的方式表達了她對印度的同情,像母親一樣專門準備了魚給巴蘇吃,說孟加拉人是愛吃魚的,給巴蘇留下了難忘的記憶。 建國以後,印度世界和平大會籌備會主席、世界和平理事會理事,當年的醫療隊隊長愛德華到中國訪問,專程到上海拜訪了宋慶齡。宋慶齡幫助他更多了解新中國,並給以鼓勵。宋慶齡到印度訪問時也看望了醫療隊隊員的家屬。對於柯棣華大夫,她寫道:「如同白求恩大夫一樣,柯棣華大夫的名字將被永誌不忘。那些在經受偉大考驗中得到他的醫療服務和印度人民一致支持的人……(以及)我們這些把每一個爭取自由的戰鬥都看作自己的戰鬥、屬於各個國家的人,將永遠懷念他。」「後世將比今天對他更崇敬——因為他是為未來而鬥爭,為未來而獻身的。」 (來源:人民網)
上網從搜狗開始
瀋陽男子曾令軍在這不足20平方米的廁所小家生活了五年,還娶了媳婦,生了大胖兒子……
溫家寶總理在記者會上表示,現在改革到了攻堅階段…[詳細]
汪成榮面臨的獎金被收回再分配難題,並不是一個單一事件。[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