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節,本該是萬家團聚、舉國歡慶的日子,然而新冠肺炎就像一群群肆無忌憚的妖魔,恣意吞噬著中華兒女的健康,新冠疫情就像一窩窩橫行霸道的鬼怪,無情滋擾著神州大地的安寧。
「看到越來越多的病人求助,看到越來越疲憊的一線醫務人員,看到我的同行們生病倒下,我淚流滿面,作為一名共產黨員、重症醫學科護士,我內心深處激起強烈的使命感,聽說我們醫院有機會去馳援武漢,我恨不得插上翅膀飛到抗疫第一線。」
武漢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看到新聞上鋪天蓋地的疫情消息,靳彩娜在自己的日記中這樣寫到。
「2月17日,在得知河南省將組建第十批援鄂醫療隊汝州分隊的命令時,身為汝州市人民醫院護理管理部副主任的靳彩娜沒有絲毫猶豫,第一時間趕到我的辦公室報了名。」市人民醫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高峻談到當時的情形,「我對彩娜的表現既賞識又感動,在祖國危難時刻,為有這樣義無反顧的下屬感到欣慰,為有這樣勇往直前的同事感到自豪。」
靳彩娜,中共黨員,市人民醫院護理管理部副主任及重症醫學科護士長。在疫情蔓延的危急時刻,醫院需要抽調醫務人員,充實到醫院的重點防控部門發熱門診,她率先帶領科室人員向院黨委上交了「請戰書」。
1月19日,醫院需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快速啟動發熱門診和預檢分診工作。沒有人員,沒有病床、沒有最基本的醫療設備,身為護理部副主任的靳彩娜,在醫院醫療管理部等部門的密切協作下,精心組織、動員協調,短時間內組建物資籌備組、內務整理組、環境布局組,24小時內第一梯隊人員迅速組建起來,發熱門診和預檢分診工作正式運行。
科學防控,制度先行,人員物資到位僅僅是第一步。由於疫情迅猛,很多工作都需要有效的銜接,在靳彩娜的主導下,規章制度、崗位職責、工作流程等在很短的時間內製定出臺,粘貼上牆,並開展培訓,有效強化了醫務人員的防控意識,有效提升了全體員工的防護能力。
從大年三十到出徵武漢前,一直加班加點,堅守在一線,沒有休息過一天。
英雄的背後,更多的是家人的付出。靳彩娜父母都是七十多歲的老人,身體不太好,老公古智淵在商務局工作,也一直在防控一線,家裡也顧不上照看。兩個孩子,兒子古曜熙剛滿10歲,只能由爺爺奶奶陪著在家做網課,小女兒古芮澤才一歲多,天天喊著要媽媽。
「感謝我的家人,他們的理解給了我無盡的動力,也時刻感動著我,讓我能夠堅持。我依然清晰地記得:有天中午,我要騎車上班了,爸爸特意走到大門口對我說:孩子你不用管,也不要擔心我們,只管安心上你的班吧,醫院更需要你,一切服從醫院安排。」靳彩娜在接受採訪時特別感激她的家人。
在疫情防控最緊要的關頭,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時刻,廣大醫護人員不懼艱險,逆向而行,主動請纓,千裡馳援,是最美麗的白衣天使,是最勇敢的抗疫鬥士。靳彩娜用無私忘我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彰顯了一個共產黨員的本色,用義無反顧心系蒼生的醫者仁心詮釋了白衣天使的神聖擔當。
緊急集結完畢,告別親人準備出徵
2月17日,馳援武漢的前一晚8點多,在汝州市人民醫院小會議室,我們10名姐妹正在剪去自己心愛的長髮,副書記、副院長高峻看在眼裡,疼在心裡,為了安全也是為了緩和當時的氣氛,一邊詼諧調侃說剪短一點、短一點、再短一點,避免感染,一邊叮囑我們安全所需,保護好自己。
當晚10點多,黨委書記賈紅傑再次來看望正在演練防護服穿脫的我們,為我們送別並意味深長叮囑我們,到武漢後不要有後顧之憂,記著及時匯報工作進度,等待我們凱旋安全回來。
2月18日,麗日暖陽。往年的今天,我們都會一邊享受著冬日陽光的生活,一邊奮戰在各自的崗位上,感受著日常工作樂趣。今年的這一天,註定讓我終身難忘。肩負汝州援鄂醫療隊隊長的使命,我將帶著9名姐妹,奔赴湖北,馳援武漢,和武漢人民一道與新冠肺炎抗爭,與全國人民一起與新冠病毒戰鬥。
當時,疫情肆虐,形勢嚴峻。汝州也已封城閉戶,武漢作為疫情的發源地,累計確診病例40000多例,日增確診病例1000例以上,武漢告急,湖北告急。除夕以來,已經有來自全國各地的援鄂醫療隊奔赴湖北,全力馳援。
汝州十姐妹作為河南第十批援鄂醫療隊(因抵達武漢後,實行戰時管理,河南第十批援鄂醫療隊稱謂河南第十戰隊)成員,2月18日上午8時許在汝州市人民醫院集結完畢,市長劉鵬代表市委市政府親自為我們送行,加油鼓勵,叮囑我們要圓滿完成任務,要保護好自己一個不拉的回來。一個簡單而又隆重的送行儀式在我們莊嚴宣誓中結束,嚴肅而悲壯。
踏上援鄂徵程,品味一路心情
9時整,隨著大巴車緩緩開動,我看到窗外的領導,同事和家人向我們揮舞著手臂,心裡有太多的不舍和牽掛,五味俱全、無以言表。使命責任在肩,很快讓我恢復了堅定和平靜,默默地叮囑自己,現在是一名奔赴戰場的戰士,義無反顧,勇往直前,才是戰士的本色;奪取勝利,凱旋而歸,才是最美的結局。
出發前,接到的通知,疫情戰場是中法新城院區同濟醫院,我們也一直在收集中法新城醫院的相關信息,高院長的一個同學趙老師年三十就馳援武漢了,在交流中她提醒我們,疫情形勢不容樂觀,叮囑我們一定要做好防護工作,穿脫防護服一定熟練,還特別提醒鼻翼兩側最容易暴露,一定要密封好;從平頂山市去的第一批、第二批的老師那裡了解到,護理危重病人感染機率非常高,因為插管、吸痰等操作時氣溶膠密集要特別注意。
疫情下的武漢,靜默而凝重
19日晚上,9點,夜空浩瀚,星月不明。我們乘專機抵達武漢天河機場,機場上黑暗而且寂靜,沒有了昔日飛機頻繁起落的場景,只有前來增援的醫療戰隊,還有機場上的不多的志願者在接機忙碌。大概一個多小時後,迎來了緩緩駛來的武漢中心醫院前來接機的班車。
真正踏上武漢這片熱土,心裡反倒覺得踏實了。可看到班車之後,說實話心裡有點落差,因為在之前一直關注著中法新城院區,也了解到中法新城院區是一個很神聖、學術境界非常高、教科書式的醫院,也是本次收治重症患者的定點醫院,作為重症專業的護士,如果到那裡支援,在完成任務的同時,還能真正開開眼界,學到很多知識,會有更大的收穫,帶著一點小遺憾走上了大巴。
進入武漢市區時的景象,至今記憶猶新。這座驕傲的城市,就像被按了暫停鍵一樣,本該熱鬧的大街上,空蕩蕩的看不見車輛行人,一排排明亮的路燈,顯得格外孤寂。昔日的繁華變成了肅殺,昔日的鬧市變成了空巷,悽涼、空曠、落寞、憂傷定格在歷史的記憶。
武漢中心醫院是李文亮醫生生前所在的醫院,主要收治重症和亞重症患者,重症以無創為主。馳援武漢中心醫院的,有來自全國十多個省的十五支醫療隊,共計2362名隊員。我們河南省第十醫療隊有148人,其中重症護理人員佔33%,真正投入戰鬥,我們還是滿懷信心。
再次接受培訓,隨時準備戰鬥
培訓期間,培訓老師有國家知名院感專家吳安華,也有武漢中心醫院的院感科主任和醫療科科長,培訓重點還是自我防護,教我們穿脫防護服技術,要求每次穿好後都必須進行漏氣測試,做一個下蹲動作,因為防護服上下都是密封的,蹲下去,身體就變成一個充氣娃娃,就證明不漏氣。除了專業的培訓,老師們一直給我們加油打氣,提醒我們只要做好防護,一切是沒啥大問題的,還說SARS那麼高的死亡率,我們都能戰勝,面對新冠病毒,我們也一定能實現零感染、零死亡的任務目標。
培訓期間,老師們還講了當時武漢的新冠肺炎患者分布情況,已經建起的很多方艙醫院與各社區的隔離點,收治的都是輕症患者和隔離病人;進入各大醫院的都是已確診的重症和有併發症的患者,因為當時醫院的床位還是有限的。
經過緊張嚴格的培訓,我們就要進駐病區了。但具體什麼時候進駐,班怎麼安排,都是戰時管理,還要隨時待命。
深入病區熟悉環境,做實戰前最後一道程序
2月23號,醫療隊領導層帶領各組組長到病區熟悉環境,包括通道走向、操作流程、電腦操作、防護服的試穿等。我記性不好,平常在家到新環境兩三次路都記不清,但這次走場,只能牢記在心,病區裡職工通道和病人通道是分開的,各樓層的清潔區和汙染區都有嚴格的劃分,各行其道,不能交叉違規走錯道,說實話,半天下來,神經高度緊張,故作淡定但著實惶恐的心理無法表述。
回到駐地,我還裝著很輕鬆的樣子跟戰友們說,我們都有重症護理經驗,對病區管理也都很熟悉,只要按照常規操作,在家什麼重症、難題都能拿下,到這裡也照樣沒問題。即使是遇到新問題出現,還有同道的上級戰友的支持,有大組長、總護士長、會幫助我們解決,還有汝州120萬家鄉父老對我們的信任和期待,何況我們都這樣優秀,有理由有信心在這兒幹得更好。戰友之間也相互加油打氣,一個多月的實踐證明,我們都出色地完成了各項任務,也深得同行、領導和患者的稱讚。
一切準備就緒,正式進駐病區
我們河南第十戰隊是24號接到命令開始進駐病區的,按照戰隊排班,我們十姐妹是25日凌晨2點的班,零點從駐地賓館出發經過1個小時的車程到達中心醫院,我們進駐的13樓發熱12區,更衣區就是甲狀腺乳腺外科主任、中國醫師獎獲得者、在這次新冠肺炎戰役中犧牲的江學慶老師生前工作的地方。13樓分兩個病區,發熱12區和13區。
在進駐之前,我就根據戰隊的要求及隊友的特點,比如業務方向、心理素質、應變能力、管理經驗等做了全面評估,將我們組14人分成A、B兩組。我、陳瑞柏、韓丹丹、焦小飄、趙豔紅在A組;韓丹丹心細,上主班,重點完成病區所有醫囑的處理;趙豔紅管理溝通方面有經驗,負責病人的溝通;焦小飄對呼吸機、血氣分析儀等操作見長,有重症護理經驗;陳瑞柏幹活麻利除主要負責治療班外,協助豔紅小飄完成病區所有患者的治療、護理及生活照顧,畢竟在陌生的環境,分工明確了,各自對自己的工作就更容易上手,遇到特殊情況再相互協作。還有兩位平頂山的帥哥老師,是戰隊專門派來照顧我們十位娘子軍的,除負責消殺工作外,協助我們完成病區的所有護理工作。姚潤果、丁佳佳、裴建陽、常晶晶、李燕玲在B組。裴建陽和丁佳佳擅長溝通,護理管理經驗豐富,上責任班;常晶晶有導管室工作經驗、心也細,負責治療;李燕玲責任心強,主班亂七八糟的事多,讓她上主班;我和姚潤果相對來說,重症經驗還行,馳援武漢前,都一直在發熱門診工作,在消毒、防護、感染管理等方面稍有優勢,所以我倆分別任A、B組組長,我們不僅要把專業技能奉獻給武漢患者,也要把我們汝州的良好形象、精神風貌帶給武漢人民。
作為組長,為了儘快帶領護理團隊進入狀態,對於採集咽拭子、動脈血氣、吸痰等一系列侵入性、易感染等最危險的操作時,總是一遍遍地強調,自己先上,熟悉流程後,讓大家再上手操作。忙完一天的工作下班了每每相望,每個人的臉都有深深的壓痕,手部皸裂溼疹、全身衣服汗水溼透……。休息時叮囑大家,及時飲水,然後再洗澡,以防暈厥。
初戰時的感受,至今歷歷在目
要說工作中最困難的事,就是穿著防護服上班了,一穿上整個人真的很難受。記得上班第一天,大家穿好防護服剛走到病房門口,有個隊員就呼吸困難、頭暈,只能返回清潔區休息了。那時的心情就像在高考的考場上作弊被監考老師發現了或是卷子沒做完的那種不踏實,還像偷了東西被抓到了那種心理,有種無形的壓力、緊張、害怕、膽怯一直伴著我。就這樣進入病房後,一開始我還能活動自如,不久全身就像蒸籠一樣,護目鏡全起霧了,要想看清楚得找到鏡面上的某個點,低頭或仰面,翻眼或斜視,得努力尋找合適的角度;比「看不見」更有挑戰的是缺氧和難受,防護對於身體的限制導致胸悶、噁心、嘔吐、頭暈頭疼等情況。我們的共同感受,都害怕護目鏡、口罩勒得鬆了會掉落,勒得太緊吧時間久了又很難受,忙碌起來的時候,也還沒什麼,如有絲毫停頓,就會有各種不舒服、難受,不是想出去,當時不舒服的感覺就像滿身有螞蟻在爬行,心理上,那一分一秒都是在煎熬,幾個小時給我們的感覺好漫長,真的是度日如年的感受。但中間沒有一個人中途外出休息的,只是相互鼓勵,咬牙堅持,同甘苦共患難。
每天,我們把自己打扮得親媽都不認識,上班時靠防護服上塗鴉的名字、暱稱或卡通辨認人,脫了防護服,因為長時間的壓痕,頭部、臉上變形也叫不上名字。工作期間不喝水、不上廁所,一個班下來,耳朵、後腦勺、太陽穴生疼,臉上全是深深的勒痕,全身有種蒙著被子悶熱快窒息的感覺,內衣內褲都溼透了。下班脫工作服,需經汙染區、半汙染區,每次只能進兩人。脫防護服操作馬虎不得,如果正值下班高峰,還需排隊,能順利進入清潔區,少則半小時,多則一兩個小時。但這些都阻止不了我們和死神賽跑的決心,我們為生命逝去落下淚水,為搶救成功歡呼雀躍。
戰區裡有難忘的記憶,也有感動的瞬間
我們發熱12病區最初接管的都是養老院過來的老人。據說在武漢的網格式排查中,經咽拭子測試,一位老爺子被測出陽性,首先被確診,另外幾個在同一層樓的都有發熱症狀,就一起被送過來了。
病房裡也經常會上演讓我們感動的瞬間,就像80多歲的老奶奶,雖然臥病在床,但是每次我們走進病房,她都會揮著手,以表感謝;還有79歲的老阿婆,有一次給她送飯,她把一個熟雞蛋塞到我手裡,說我吃得好點才能給她治療……。
我接觸的第一個新冠病人是武漢大學的一教授,一個坐著輪椅過來的80多歲的老奶奶,不能自理,也許是上了年紀,身邊有沒有親人,又到了這個陌生的環境,身邊都是從未見過的穿著防護服又看不清臉面的醫務人員,入院幾個小時了,情緒一直不穩定,恐懼,抓狂,聽不進任何交流,不讓任何人靠近她,一直喊著回家、要走。當時是冬季,室內也沒有空調取暖,我們看在眼裡,急在心上,怕她受涼,把棉被披在她身上,她就把棉被再扯掉。我們只好每人半個小時輪流看護,後來又給她閨女聯繫上做了思想工作,讓她暫時住下,恐懼煩躁不安的情緒一點沒有改變。經過幾班的溝通交流,中間我們也寫紙條,她才有所緩解,效果還行,總算得到了她的配合,她心情也逐步好轉,開始和我們交流。
後來她還問我是哪裡來的,我回答河南,她反覆確認後,得知我們是援鄂醫療隊的,一把拉住我的手,一遍遍地說:「謝謝你們,你們都是好樣的,你們是英雄!」第一次聽到別人對我說「英雄」這個詞,心裡很感動,也很沉重,那時候感覺前所未有的壓力和責任深深地在心中紮根。
發熱12病區裡一共17個房間,根據病情需要,病人要分區治療,核算檢查陰性的、陽性的要隔離開,查房要先查陰性的後查陽性。傳染病、併發症也要分區管理,人性化管理。每天醫生查完房就到清潔區了,病區裡所有的與患者的溝通、治療、病情觀察、處理及其他生活問題全都由護士解決。
出於對生命的渴望,到這裡的病人最關心的是什麼時候檢測核酸陽,一般間隔24小時監測一次。一個本地基層醫生被確診新冠肺炎,剛做完核酸檢測,還要求再做,我特理解他當時的想法,誰會對自己的生命漠然無視呢,他可能還想儘快回到工作崗位,他的病人還急需要他。因為物資貧乏,患者的衣服包括急需的生活用品需要採購,周一三五上報統計,周二四六再統一送貨,所以每班的工作都非常充實。有的病人房間電視信號不好,有的病人還要吃指定品牌的蛋白粉,這些看似平常的瑣事,那時候做起來卻很不容易,因為在戰時環境,要層層申請,為了安撫好病人本來就浮躁不安的情緒,我們都儘快申報儘早落實,我們耐心細緻的服務也得到了患者的一致好評和戰隊同行的充分肯定。
疫情隔山海,愛心皆可平。我一直相信,我們搶救的不是一個個病人,而是一個個家庭,只有這一個個家庭團圓了,我們的中華民族的大家庭才能大團圓。
接到戰隊回家通知後,我們在給病區的患者交代接下來的治療過程中的注意事項時,那些老人們得知我們要回家了,有的眼中含著淚水,有的緊緊握住我們的手,連聲道謝「孩子們,辛苦了!」「謝謝你們,英雄!」。
生活中有心酸,更有溫暖
馳援武漢的36個日夜,幾乎沒睡過一個好覺。我們不知道今天是幾號,不知道今天是工作日還是休息天,只知道今天是上班還是下班,人就像一個機器,不斷地運轉。在戰疫結束體檢身體的時候,一測,我的體重只有48公斤,我的天呀,體重計壞了吧,我一直這麼認為,我的臉一點也小呀。我的體重原來的53公斤,直到回來又一次體檢,我的體重顯示依然是48公斤,我才相信我真的瘦了10斤。一路同行的戰友們的體重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還有一件事不好意思提,就連月經都提前了半個月。我自認為生活中是一個嘻哈豁達的女漢子,短短的30多天,身體就發生這麼大的變化,可以想像我的戰友們的思想和工作都承受了多大的壓力。
在最難的時候,很多人都哭過,那種壓抑的情緒很難釋懷,用流行的話講,我為武漢拼過命。在這裡有許許多多被我們幫助但是我們叫不上名字的人,也有許許多多幫助我們、讓我們感恩感激的好朋友、好大姐,在那個非常時期,大家都是生死之交的戰友。
初到武漢各種供應都比較緊缺,都是吃的米,咱都是北方人,飲食不習慣,飯菜不可口,說實話到現在我都不敢看見快餐盒,一看到就想吐。我們都是女孩子,喜歡清淡的,蔬菜什麼的,那時候很難得到滿足。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不可口也是必須要吃的,為了保證都有足夠的體能,我要求戰友們舉行視頻吃飯比賽,看誰吃得多吃得快,強迫大家儘量要按時足量吃飯。一周之後疫情也有所緩解,物資的供應條件有所改善,駐地下面也設一個超市免費供應一些零食。一個姓毛的師傅,我們都叫他毛哥哥,負責協調生活供應,我們可以半米半面,在後來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配餐、送餐了,抵達武漢大概有半個月,三八節前,在醫療隊領導的主持下,我們還為幾個近幾天生日的同志們一起過了集體生日,給我們單調的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
有一次,我從醫院回到賓館門口時,看到一個「齊鮮聚」(一個當地的購物平臺)志願者經過,問她能送蔬菜不,他看到我穿著迷彩服,就問是哪個戰隊的,邊問邊騎著車,回頭叮囑我,等一分鐘,我以為他會給我送一個聯繫方式,宣傳自己的平臺的呢;誰知不到兩分鐘就回來了,他帶著一包東西,有蘋果、甜梨、還有一包口罩,遞給我就走了,我說還沒有付錢呢,他說謝謝你們,免費送的。在這非常時期,我知道他們很不容易,追著給他錢,也沒有追上。後來從他留下的袋子上找到來了一個電話,我加了微信,表示感謝,那個號碼也不是他本人。還被他同行志願者拉進一個食品供應群,裡面日常生活用品都在更新,給我們提供了更大的方便。
還記得一個淅淅瀝瀝的雨天,下班途中,我們都沒有帶傘,醫院門口一個素不相識的一個門衛見到後,把自己的雨傘非送給我們,還連聲說道:「」謝謝你,武漢的恩人,小心著涼。」
馬雲專項基金也通過毛哥(江漢區政府安排的物資交通專責),給我們送來了奶茶、小龍蝦、衣撐、指甲剪、洗手液、消毒液、洗衣液、針線盒等,考慮到我們都是女生專門送了衛生巾,並附一個卡片「馬雲敬上」,讓我們倍感溫暖。
社會的愛心人士也送來了睡衣、內衣內褲、秋衣秋褲,漯河老鄉送來的燴麵,中央儲備庫調撥過來了蒙牛蛋白粉、奶粉,許昌老鄉兩口子志願者得知我們吃不上蔬菜,專門免費供給運送。我們知道那個非常時期蔬菜特緊張,要憑證購買,不想麻煩他,他在給我們送消毒液的時候,還為我們準備了排骨、玉米、黃瓜、哈密瓜等,堅持不收錢。
危難之時,身邊的關愛無時不在,身邊的感動無處不在,都是素昧平生,都這樣默默自覺地以不同的方式為抗疫做著自己的貢獻,這也激勵著我們更加用心努力地投入戰疫。
在戰疫中成長,把最美的一面留給武漢
感覺很榮幸,我們的付出也得到了戰隊組織的充分肯定,我們汝州十姊妹在援鄂期間,經受住了戰役的洗禮,政治合格,思想堅定,表現突出,除兩名正式黨員外,都先後加入了夢寐以求的黨組織的懷抱,成為了光榮的共產黨員。
武漢之行跟著團隊的戰友學了很多東西,開擴了眼界,在家的時候感覺自己還行,不比不知道,到那裡才知道,無論是技術、經驗還是服務理念,三級醫院的戰友有很多方面還需要我們學習。
安陽、開封、平頂山組成的河南第十個戰隊,到武漢就建立了微信群,上班後,隊長要求我們沒天都要把當班的心得、工作漏洞、值班亮點加以梳理,學習交流,各崗交流,護理與護理,治療與治療交流。天氣變涼,魏隊長和張書記都會提醒我們添衣加褲。
期間也有一個小小的插曲,有一個新入病區的病人,需要輸液,我們先用上備用藥,然後和平臺聯繫,正常情況下,藥房會送到病區,這次他們通知到電梯間去取,我們就到指定的位置取了。交接班時,發現差了一隻,由於取藥時無法核對,後來經過追查,結果是原來這個病區成立之前,有個班次取藥時藥房就欠了一隻,交接班時沒有記錄。為此,我專門召開了視頻會議,進行分析交流,強調一定要做好交接班的記錄,一支藥幾百塊,雖說可以報丟失,但我們是代表是我們汝州、平頂山的形象,一定要把我們最美的一面留給武漢。
疫散花開的日子,我們選擇的是堅守
3月19日,新冠疫情在全國人民的共同抗擊下得到了有效的遏制,沉睡多日的武漢如夢方醒,困擾已久的櫻城漸復元氣。來自全國各地的援鄂醫療隊,都圓滿完成了馳援使命,開始陸續回家。當時上級決定只保留10家醫院專門收治新冠患者。武漢中心醫院後湖院區就是其中一家,我們隊長就通知大家,「我們要堅守到最後,堅決打贏疫情殲滅戰,不獲全勝,絕不能輕言成功。」
我們全體隊員都做好了留守武漢抗戰到底的準備。21日我們又接到回家的通知,能回家當然高興,但心裡還有一種任務沒完成、沒能徹底打贏殲滅戰就提前撤離的失落和遺憾。
家人的付出,為我們解除了後顧之憂
從家裡出來的時候,媽媽就一再叮囑我,去武漢後至少一天視頻一次,報個平安。到武漢後,平常不看新聞又怕看新聞的爸媽、乾爸媽也開始看新聞聯播了,每每看到抗疫一線的鏡頭,就會淚流不止,天天以淚洗面。
婆婆春節前因腦幹梗塞住院,現在在家血壓還不穩定,作息不規律,還要一直還在照顧著孩子,孩子有時候被他姑姑、小姨接走照顧。
公公是個老兵,曾支援過寮國、朝鮮, 聽說我報名去武漢的時候,非常支持。婆婆的態度不一樣,數落公公「你知道是去什麼地方,真能跟你那是一樣,這看不見摸不著,去吧,去吧,只管說」。老公很理解,並安慰我,你放心去吧,家裡交給我,武漢更需要你。姐夫說最了解我的性格,我說要去,是非去不中的。
平常我工作忙,對小女兒也照顧不到,基本跟著姑姑長大,總喊姑姑媽媽,喊姑父爸爸,視頻也不照頭也不理我,心裡酸酸的。大的是男孩子,我最擔心他的學習,就要上四年級,在家學習上也比較依賴我,我不想因為自己耽誤他的學習,還開玩笑的鼓勵他,都說媽媽是英雄,英雄的孩子可不能做狗熊。有空時也與他老師聯繫,他老師知道我在武漢,對患者的學習也格外重視,並讓我專心支援武漢,孩子的學習他們會安排好的。我不在家的這段日子,孩子真的變得懂事多了。
社會各界的關心,給了我們戰疫必勝的信心
「市委書記陳天富、市長劉鵬都很掛念大家,市四大班子領導和汝州人民牽掛著你們,你們辛苦了。看到你們精神面貌很好,我們心裡很踏實。你們是汝州最可敬、最可愛的戰士。現在疫情防控到了關鍵階段,希望你們緊緊依靠當地黨委政府的領導,時刻聽從前方指揮部的統一指揮,互相關心,團結協作,全力投入到戰疫中,用精湛的醫術、貼心的服務照顧好每一位患者,早日奪取疫情防控的最終勝利。汝州120萬人民是你們最堅強的後盾,市委市政府、各級領導都非常關心你們和家屬,不要有後顧之憂,期待你們早日平安凱旋!」
3月1日,市政府副市長張平懷代表市委市政府與援鄂期間的我們視頻連線,來自家鄉領導和全市人民的支持關心,讓我們倍感溫暖。
「親愛的同事們:大愛無疆,其名為護(醫),負重前行的你們是這個冬天最溫暖的陽光!
......
你們的勇氣、覺悟、情懷與擔當是醫院凝聚力進一步加強的大洗禮,我們一定將這份勇氣薪火相傳,讓一代代汝醫人銘記傳承發揚光大!」
你們只有一個目的,把武漢人民還給武漢,武漢人民也在等著你們再去武漢看櫻花盛開,吃熱乾麵!」
你們身之所在,我們心之所系,120萬汝州人民都在支持牽掛著你們,等著你們平安歸來!」
我們出徵的第二天,2月19日,就收到了醫院黨委書記賈紅傑的言辭懇切、語重心長的致信,書記的囑託與鼓勵,讓我們惠享今生。
踏上徵程,從汝州、平頂山到鄭州,副書記、副院長高峻,護理部主任張利歌、醫療管理部主任王好傑一路守護送行,淚別機場,那不舍與關愛,讓我們記憶猶新。
援鄂期間,社會各界人士在不同時間以不同形式,為我們及家屬送祝福、獻愛心,給我們以莫大的支持與慰籍,也更加堅定了我們戰役必勝的信念和決心,藉此機會,也代表所有的援鄂戰士向你們表達衷心的感謝與感恩。
不辱使命,我們回到了摯愛的熱土
離開時冬日暖陽,歸家時明媚春光。3月24日,順利完成馳援武漢的任務後抵達平頂山,我們很榮幸跟全國援鄂醫療隊一樣,受到了平頂山市委市政府組織的最高禮儀的接待。在平頂山市政廣場,領導、同事、還有我的爸爸媽媽、公公婆婆、乾爸媽、老公孩子、親戚朋友都到那裡迎接我們,當時的心情,有幸福、有激動、有釋然、有慶幸。特別是女兒那一聲「媽媽」,讓我淚流滿面。
2月17日晚上我和戰友們剪去了心愛的長髮,18日從家裡出來的時候,女兒還在睡覺,也沒能抱一下她,中間視頻時也不理我。在廣場上的我,短髮、穿著迷彩服,戴著口罩,以為她認不出我呢,這一聲聲「媽媽,媽媽」,真的令我揪心,讓我心顫。當時好想衝上去抱住她,按規定還需要醫學隔離,也只能遠遠地跟她淚目相望。
在平頂山市平煤神馬集團職工療養院經過14天的醫學隔離,4月8日,陽光明媚,春暖花開。我們十姊妹時隔整整50天,在汝州市委市政府安排的大巴上,在警車開道、數十輛鐵騎的護衛下,終於平安回到了汝州這片熱土,我們最美的家鄉。「歡迎英雄凱旋歸來,你們辛苦了」「你們是120萬汝州人民的驕傲」「汝州人民歡迎援鄂英雄回家」,這些暖心的橫幅,讓我們熱淚盈眶,激動萬分,也我們再次感受到父老鄉親的濃濃情意。
平安歸來,說說我的心裡話
馳援武漢,從寒風凜冽到春暖花開,歷經短暫而又漫長的36天,這不只是季節的跨越,更是人生的洗禮。
早點見到家人,與家人團聚,是我最想做的事。她們為我們除了擔心付出了太多太多。
我最想對爸媽說,你們操碎了心,知道你們的不易和壓力,我銘記在心,餘生報答不盡,以後會好好經營家庭、經營生活,照顧好你們。對老公說,讓你擔心了,我不在家的日子,你把孩子照顧得挺好,提出表揚。對孩子說,你們更懂事了,也更堅強了,希望今後更加努力學習,取得更好的成績。
我還想對所有人說,健康最重要!生命最珍貴!
我深知生命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一樣重要。但將來國家有需要,我還會義無反顧,挺身而出!如有戰,召必至,戰必勝。因為那時我技術更嫻熟,經驗更豐富,更有信心,從容面對!定要讓自己胸前的黨徽在祖國需要的每一個角落熠熠生輝!
歷經武漢戰疫,將是銘記今生的記憶!馳援武漢之行,該是此世最美的旅程!
(撰稿:郭營戰 秦俊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