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與白求恩情誼如何 到底見沒見過面?

2020-12-05 央廣軍事

  偉大的國際共產主義戰士白求恩

  在20世紀60—70年代的那場「轟轟烈烈」的運動中,學習「老三篇」的熱潮幾乎讓每個中國人讀到了毛澤東1939年12月21日在延安的寫的《紀念白求恩》一文,於是白求恩這個名字在中國不脛而走,家喻戶曉。2009年他又被中國網民評為一百年來對中國幫助最大、最受中國人民愛戴的國際友人之一。被評為「中國緣·十大國際友人」的還有:救助25萬中國平民的德國人約翰·拉貝,熱愛中國的國際奧委會終身榮譽主席薩馬蘭奇,為中國紅軍和毛澤東贏得世界性影響的美國人斯諾,讓中國古代科技揚名世界的英國人李約瑟,加入中國國籍的著名記者波蘭人愛潑斯坦,在中國生活奮鬥60年的紐西蘭作家路易·艾黎,抗戰時期國際援華醫療隊成員印度人柯棣華,泰國王室中的「中國通」詩琳通公主和幫中國農民致富的日本大分縣前知事平松守彥。而白求恩則以票數最多排名第一,由此可見,不管是在抗戰時期還是今天,白求恩精神永遠值得我們中國人學習與弘揚。

  白求恩與毛澤東惟一一次的延安會面

  白求恩是加拿大共產黨員,是一位著名的胸外科專家,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1936年白求恩曾在西班牙參加國際縱隊,幫助支援西班牙共和軍進行馬德裡保衛戰,抗擊法西斯主義。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受加拿大和美國共產黨的派遣,率領一個三人醫療隊來到中國參加中國的抗日戰爭,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白求恩曾經的翻譯亨寧·索倫森在回憶白求恩時說:「當我探尋白求恩的一生時,我似乎要為他在中國那段生活和工作的最後時光做大量的準備工作」。①因為隨後白求恩把一切的熱情、努力以及生命都留在了中國這片土地上。

  1938年1月8日,白求恩率領著由他和美國外科醫生帕森斯、加拿大護士瓊·尤恩三人組成的加美醫療隊,購買了充足的設備和器材,乘「日本皇后號」海輪從溫哥華啟程來中國,他們途徑香港,到達當時國民黨政府所在地——武漢。在這裡,白求恩既目睹了國民黨政府「一片混亂和優柔寡斷、昏庸無能的官僚政治」,又通過和八路軍辦事處的聯絡,見到了一支新生向上的力量——中國共產黨。他堅決回絕了國民黨政界、軍界、衛生界的挽留,決定到共產黨建立的敵後抗日根據地去。他相信,在條件最艱苦的地方醫生更能發揮作用,他決定趕到戰爭前線給他們以最直接的幫助,這是導致他與美國外科醫生帕森斯產生意見分歧的原因。帕森斯決定回國而不是長途跋涉去華北。

  1938年2月,白求恩隨醫療隊離開漢口前往西安。為了躲避敵機的轟炸和敵軍的進攻,他們不得不從臨汾、潼關等地繞道而行,穿越國民黨統治下的中國廣大農村地區。荒蕪的土地、被燒焦的村莊及顛沛流離、饑寒交迫的難民給白求恩留下了強烈的印象,他詛咒這場戰爭,更對滅絕人性的日本侵略者充滿了憤慨之情。他在自己的《從漢口到西安》一書中提到:「我們在談到日本兵慘無人道惡行(他們洗劫了南京,殘忍殺害了8000人,包括婦女和兒童。歷史將記載日本軍隊這種不可饒恕的罪行)」。②他們前往延安的行程是非常危險而忙碌的,醫療隊曾一度與延安、紐約、漢口都失去了聯繫,一些西方新聞記者紛紛報導白求恩已在中國內地被日軍俘獲殺害。這一點可以在他的書中得到證實:「我們發現,到這裡(指西安)之前沒人知道我們的下落,不知道我們是活著還是死了,或是被俘了。我們等著4天後,啟程去延安」。③

  白求恩和尤恩在3月底到達共產黨人的根據地延安。他們到的時候已經是午夜了,仍被邀請到了毛澤東居住的窯洞,毛澤東親自接見了他,尤恩任翻譯。會見是十分愉快的。他們從西班牙談到中國,談到前線在醫療方面的需要。白求恩闡述了他的計劃,在延安成立一個模範醫院。建議利用他帶來的一批醫療器械組織戰地醫療隊,到前線去就近醫護照顧重傷員,並鄭重保證這是救助傷員最有效的方式。毛澤東對他提出的傷員立即手術將有75%的復原率很感興趣,表示會大力支持他的工作。會談持續了將近三個小時,決定由白求恩組織中國第一個戰地醫療隊,並由他帶隊去戰爭的前線——晉察冀抗日根據地。這是白求恩與毛澤東的惟一一次見面會談,但毛澤東的魄力與偉人形象卻給白求恩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認為毛澤東「是一個巨人,他是我們世界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④

  白求恩在延安的時間加起來不到一個月,但延安給他印象是深刻的:「在這裡,無論地位高低,人人都是平等相待,人們都有一種勤奮向上的精神,相處非常友好。」⑤。此外,他以自己的勤勉、辛苦以及精湛的醫療技術和熱情的服務,贏得了延安軍民的信賴,給延安軍民留下了永不磨滅的印象。

相關焦點

  • 王海龍:新見白求恩晉察冀手稿釋讀
    新見白求恩晉察冀手稿釋讀文 | 王海龍(《讀書》2019年11期新刊)白求恩(一八九〇年三月三日至一九三九年十一月十二日)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加拿大援華抗日國際主義戰士。在中華民族遭受侵略的時候,遠在萬裡的他義無反顧地離開家園投奔到中國血與火的戰場與中國人民並肩戰鬥。
  • 穿越80年,對話白求恩
    那是1939年,他叫白求恩。白求恩在加拿大的寓所裡。整整80年過去。簡易手術室裡躬身施救的身影早已模糊,但他用生命執著守護的信仰依然清晰。白求恩在太行山中。問:每次看病總是「排隊兩小時,看病5分鐘」,這一狀況能改變嗎?白求恩:醫生等待病人上門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他們必須要儘快來到傷者身旁。
  • 印度援華醫療隊:柯棣華同白求恩一樣被銘記
    印度援華醫療隊:柯棣華同白求恩一樣被銘記 1938年7月7日,宋慶齡致函尼赫魯,並託一位年輕的英國人約翰·利寧經印度回英國時帶去,信中說,中國人民「獲悉印度人民所表示的同情和支持,深為感謝和極受鼓舞,我藉此機會表示我們的感激和同志情誼。」  在尼赫魯領導下,除在印度各大城市掀起聲援中國人民的浪潮外,國大黨第五十二次會議還通過派遣醫療隊援助中國抗日的決議。
  • 七上語文《紀念白求恩》知識要點總結:詞語、段落分析、重難點
    三、背景連結諾爾曼·白求恩(1889-1939),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加拿大共產黨員,著名的胸外科醫師。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受加拿大共產黨的派遣,率領由加拿大和美國人組成的醫療隊於1938年初來到中國,經延安到達晉察冀邊區。
  • 馬齒莧毛澤東食譜中最多見
    炒鱔片、炒馬齒莧、炒雞蛋、炒海帶、燒蘿蔔、鐵板裡脊、肉片湯,這7道菜,曾是毛澤東用來招待湖北省委第一書記王任重的,時間為1959年6月24日。  番茄、雪菜、炒馬齒莧、燴蘆瓜、燒餅、米飯。這是毛澤東1962年6月10日的早餐食譜。  雪菜筍絲、炒海帶、炒馬齒莧、生煸豆芽、湯麵。這是毛澤東1962年7月7日的早餐食譜。
  • 毛澤東的英語水平 究竟達到什麼程度?
    毛澤東早在17歲那年開始學習英語   很多人認為毛澤東是在晚年開始學英語,但是,毛澤東接觸英文實際上是很早的。美國學者羅斯.特裡爾寫的《毛澤東傳》中提到,1910年毛澤東離開韶山老家,進入湘鄉縣城新式學堂——東山小學堂讀書,那裡有一個從日本留學回來的老師,教英語和音樂。所以,毛澤東最早是在17歲那年開始學習英語的。
  • 毛澤東與楊開慧是如何走到一起的?一個柔情似水,一個痴心絕對!
    與此同時,毛澤東對楊昌濟的博學也非常欽佩,以能從師楊昌濟而自豪。有一天,楊昌濟在家中談論起自己的學生,他略帶興奮的評論毛澤東,說:「我在一師中最好的學生,非毛澤東莫屬,他將來必成為國家棟梁!」楊開慧從來沒見到過父親如此讚美過自己的學生,她好奇的問:「您怎麼這麼肯定呢?要不你把他叫到家裡來,讓我們也見識見識這位"國家棟梁"如何?」
  • 三大臉盲星座,見多少面都記不住你的臉!
    三大臉盲星座,見多少面都記不住你的臉!你是什麼樣的人?你身邊的她或他值得託付一生麼?快來從TA的星座認識真正的TA吧……水瓶座水瓶座真的是很臉盲了,水瓶座就算經常性看到你,不過每次就像初次見面一樣很懵,明明見過很多次可是真的是一點印象都沒有,因為水瓶座臉盲,水瓶座見過你一次就忘了你的長相,再見兩三次也還是記不住
  • 比白求恩更偉大的人:P. Roy Vagelos博士
    _Roy_Vagelos對中國人民的偉大貢獻毛澤東同志在1939年12月21日的《紀念白求恩》一文中說:「一個外國人,毫無利己的動機,把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當作他自己的事業,這是什麼精神?這是國際主義的精神,這是共產主義的精神,每一個中國共產黨員都要學習這種精神。」
  • 子珍離開毛澤東真實原因:漂亮翻譯成導火索
    毛澤東與賀子珍在延安窯洞前正是這樣一位自稱「大地的女兒」的史沫特萊,不僅在延安採訪寫作,聯繫促成白求恩大夫的援華,而且還倡導組織了滅鼠運動、節育運動,以及聲噪一時的交際舞潮流。據史沫特萊回憶,毛澤東剛開始「由於自尊心強,他不學跳舞,生理上也沒有節奏感」,但卻經常光顧客人們的住處。「有時候,我給毛澤東寫一個『請即來一談』的便條,他很快就來了,手裡提著一袋花生米。
  • 一家三口全是「大白」 已經十幾天沒見過面
    一家三口都是奮戰在防疫一線的「大白」,一個在核酸檢測點,一個在集中隔離點,一個在公路查驗點,互相已經十幾天沒見過面。趁著中午休息的間隙,廉洪斌給妻子打了個電話,借著手機視頻互道一句問候,傳遞一聲叮囑,被細心的同事偷偷拍了下來。廉洪斌在防疫點攙扶老人。
  • 梅見到底是如何被喝成天貓果酒第一的?
    對於每一個對外宣稱「滴酒不沾」的當代飲酒家而言,如何在社交場合選擇性飲酒,已成為一門值得鑽研的學問。與其在酒局上推杯換盞,年輕人更願意和好久沒見的朋友,吃吃喝喝,推心置腹。說到底,酒水作為生活快消品,消費場景必須貼近生活及社交。這一點在果酒「黑馬」梅見青梅酒身上可窺一二。老朋友好久沒見,喝杯好酒梅見,邊喝邊聊。酸酸甜甜的口感帶來很好的佐餐體驗,低度微醺又不至於大醉,飯菜有味,喝得盡興,聊得更暢快。
  • 董潔兒子近照超帥氣,離婚後和爸爸潘粵明沒見過面,究竟什麼仇?
    董潔和潘粵明當年結婚的時候,雖然愛的高調,但是離婚的時候,也是恨的高調,以至於董潔和潘粵明離婚以後,兒子頂頂和潘粵明始終沒有見過面 董潔和潘粵明也成為了離婚以後反目成仇的典型,以至於兒子頂頂從3歲開始,就再也沒有見過爸爸了,可能對於父親潘粵明的印象
  • 蚯蚓一直在泥土中,都沒和魚見過面,為什麼水的中魚卻喜歡吃?
    釣魚用蚯蚓,似乎成慣例了,筆者在老家時也經常釣魚,每次釣魚前都會去牆角落裡挖些蚯蚓備用,不過卻從沒有想過為什麼蚯蚓和魚都沒見過面,怎麼就成了釣魚用的餌呢?估計也沒人知道吧,除了《流浪地球》那榴槤味蚯蚓幹的梗以外,真正的味道估計沒幾個人嘗試過,畢竟吃蚯蚓還是小眾!但如果各位親自去挖過蚯蚓的話,那必定對蚯蚓的氣味還是有所了解的!蚯蚓的種類挺多,有正蚓、愛勝蚓、異唇蚓和環毛蚓與微蠕蚓等,種類極其繁多,種花家對於這麼多蚯蚓實在認不清,就算花錢下載了一份蚯蚓的論文還是搞不清蚯蚓怎麼區分!
  • 白求恩是個「發明家」!你知道嗎?
    眾所周知,白求恩為了支援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遠涉重洋來到中國,在晉察冀抗日前線,他以精湛的醫術救治了大批八路軍傷員和當地患病群眾,為中國革命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白求恩不僅是一位戰地醫生,他還在艱苦的條件下,就地取材,研製出了多種方便實用的醫療器械。近日山東衛視《中國面孔》解讀了一位非常特殊的「中國面孔」,告訴一個你所不知道的「發明家」白求恩!
  • 毛澤東與「四星望月」
    毛澤東與中共興國縣負責人陳奇涵、胡燦等湊錢請毛澤東打牙祭,吃興國縣的蒸籠粉魚。  蒸籠粉魚是興國縣的客家家常菜,用竹編圓籠盛魚,包含「合家團圓、吉慶有餘」的寓意。做法簡單:先將鮮魚肉切成薄片,拌好油鹽料酒,芋片先入鍋蒸熟,再鋪上魚片,澆上一層生薑、辣椒、芝麻混成的糊汁,蓋好蒸透,和竹籠一起上桌。籠蓋一揭,熱氣騰騰,香、辣、鮮味撲鼻而來,令人口舌生津,食慾大開。
  • 程美東:從北大走出來的毛澤東
    1918年8月,毛澤東來到了北京,不久就職於北大圖書館。從此,毛澤東就與北大結下了歷史性的淵源關係。從北大走出來的毛澤東,已然成為一位胸有利器、眼界寬闊的有為之士,從這個意義上說,北大成就了毛澤東。  毛澤東在北大的經歷中最有價值的事情就是他在北大接觸、了解並最終信仰了馬克思主義!
  • 毛澤東與蔣介石:相同和不同(圖)
    毛澤東小的時候也有很相似的一面。他同樣反抗心理非常強,自尊心也極強。他自己講的最典型的一件事就是,他幾乎從來不服父親的管教,甚至敢於當著眾人的面與父親頂撞。有一次父親氣得要打他,他也氣鼓鼓地跑到門外的池塘邊,威脅父親敢打他,他就敢跳塘。父親怕他真的跳下去,自然也就不敢打他了。從上面這些簡單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毛澤東和蔣介石小時候至少不像我們今天許多孩子那樣「乖」。
  • 潛伏在毛澤東身邊的國民黨特工:帶刺殺任務到延安
    臺灣方面對他的描述是:潛入共產黨內部多年,受戴笠派遣,赴延安試圖刺殺毛澤東,大陸方面則稱他「叛徒」。晚年他到大陸治病,被中共高層當貴賓接待,以至於有關他是雙料間諜的傳聞一度甚囂塵上。  沈之嶽,有「藍色007」之稱的國民黨王牌特工。拋開政治立場不談,此人一生有太多可以拍成電影的橋段,堪稱傳奇。
  • 我的世界見過雞騎士就可以吹了嘛,那你一定沒見過這幾個騎士
    我的世界作為一款非常好玩的沙盒遊戲,在我的世界中大家能見到各種各樣的生物,這種生物有的可愛有的恐怖但是每一個都是我的世界專屬的,至於迷你世界抄襲我的世界我只想說小老弟給他抄唄,但是我的世界有些非常罕見的生物不是你想見就能見得到,比如雞騎士什麼你見過雞騎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