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中國人,但是他卻毅然投身中國革命,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就是偉大的國際共產主義戰士——白求恩。
眾所周知,白求恩為了支援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遠涉重洋來到中國,在晉察冀抗日前線,他以精湛的醫術救治了大批八路軍傷員和當地患病群眾,為中國革命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白求恩不僅是一位戰地醫生,他還在艱苦的條件下,就地取材,研製出了多種方便實用的醫療器械。近日山東衛視《中國面孔》解讀了一位非常特殊的「中國面孔」,告訴一個你所不知道的「發明家」白求恩!
馬背上的手術臺
1938年,白求恩不遠萬裡來到中國,支援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在中國的民族解放戰場,白求恩多次展示了他天才發明家的聰明才智。
在抗日戰爭時期,我晉察冀軍民多以遊擊戰消滅敵人,而遊擊戰又以其流動性和迅疾性見長。白求恩醫療隊主要是用馬拉車裝載藥品器械,收展起來動作慢,不便於作戰中頻繁轉移,遠遠不能適應平原遊擊戰爭的需要。
白求恩從當地群眾馱在毛驢背上的糞馱子那裡受到啟發,經過精心研究,反覆琢磨,設計出一種新式運輸工具。新設計的藥馱子,外形像座「橋」。「橋」頂是個沒有蓋的箱子,裡邊可以存放各種夾板;「橋」的兩邊各有三個抽屜,抽屜設有若干小格,可以裝各種手術器械和藥品;兩個藥馱子上橫搭一條門板,就成了一個輕便靈活的手術臺。它攜帶方便,半個小時就可以展開,十五分鐘就能夠收起。有了這種馱子,再加上一個敷料馱筐,就可以盛下一百次手術和五百次換藥用的器械、藥品。這也就是說,一個手術室,一個換藥室,一個小藥房都可以放在馬背上馱走。
《中國面孔》觀察員郭星華教授講解到:「白求恩發明了這個『藥馱子』,正好可以放下一整套的手術器械,當把手術器械取下來之後,在上面放上一塊門板,就是一個戰地即時的手術臺,所以這個藥馱子又被稱作是『馬背上的手術臺』。這個就是用木架子做的一個藥馱子,也是戰地發明之一。白求恩這個藥馱子取了一個有趣的名字,『盧溝橋』。」
就地取材荊籃變藥籃
在醫療救護中,白求恩發現傷員的傷口經常由於延誤治療而感染化膿,於是他刻苦鑽研、反覆實踐,終於製成了一種療效較長的藥膏——「畢普」。這是用黃碘、次硝酸鉍、流動石蠟(或香油)混合配成的油劑,既可以防止創面乾燥,又有消毒作用。塗上這種藥膏之後,即使在較長時間內得不到手術和換藥的機會,也可以控制感染,避免傷口惡化。而且這種藥膏在換藥時容易揭開,連傷員自己也可以換藥。
為了方便醫療隊到村內巡迴治療傷員,白求恩和同志們一起設計了一種換藥籃子——在一個農村常用的荊籃裡放一個特製的木盤,木盤上放一個帶若干塊隔板的匣子,匣子裡裝著消毒敷料和藥品。這種藥籃攜帶方便而且便於偽裝,只要上邊蓋一塊土布就足以達到迷惑敵人的目的。而且這種藥籃使用起來也十分方便,掀起蓋布,取出藥匣,拿出藥品,就可以給傷員換藥,籃底的木盤還可以放一些藥品器材。
1939年春,齊會戰鬥打響了,白求恩率領的盧溝橋流動醫院就設在離前線只有3公裡的地方。白求恩說:「我們有了科學的運載工具,就有了儘量靠前的條件,越靠前,搶救傷員越及時。」齊會戰鬥進行了三天三夜,白求恩和他的盧溝橋醫療隊連續工作了69個小時,給115名傷員施行手術,為部隊作戰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山東衛視《中國面孔》每周四晚21:20敬請期待。(大波)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
@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
0531-81695052,誠邀合作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