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鱔片、炒馬齒莧、炒雞蛋、炒海帶、燒蘿蔔、鐵板裡脊、肉片湯,這7道菜,曾是毛澤東用來招待湖北省委第一書記王任重的,時間為1959年6月24日。
番茄、雪菜、炒馬齒莧、燴蘆瓜、燒餅、米飯。這是毛澤東1962年6月10日的早餐食譜。
雪菜筍絲、炒海帶、炒馬齒莧、生煸豆芽、湯麵。這是毛澤東1962年7月7日的早餐食譜。
在毛澤東的食譜中,無論款待客人,還是日常飲食,最為多見的,當數馬齒莧。毛澤東和馬齒莧有著不解之緣。
在韶山毛澤東故居,陳列著保存完好的大大小小的罈罈罐罐,這是毛澤東母親文七妹製作馬齒莧、酸泡菜、黴豆腐等菜餚時使用過的器皿。這些菜餚,又被稱為「罈子菜」,毛澤東就是吃著這些「罈子菜」長大的。
毛澤東小時候讀私塾,有一次,教書的鄒先生外出,毛澤東趁機帶領同學下塘遊泳。這事被鄒先生知道後,拿起竹篾片,就要打毛澤東的手心。可轉而一想,對毛澤東這樣倔強聰穎的孩子,不能來硬的,便說:「我出兩個對子,你對得上,免除懲罰,對不上,則要打手心。」鄒先生隨即說出上聯:「濯足。」毛澤東一聽便知道鄒先生的喻意,仍在氣惱他帶頭在上課時間遊泳這件事,便應對道:「修身。」鄒先生又想出一個複雜的:「牛皮菜。」毛澤東略加思索,又脫口而出:「馬齒莧。」兩個對子,都對得天衣無縫!鄒先生結束了「以考代罰」,毛澤東免受了一頓皮肉之苦。
在延安時期,由於敵偽封鎖,生活異常艱苦。毛澤東飲食生活中的幾大偏好,如辣椒、黴豆腐、酸泡菜等,時常得不到滿足,只有生命力極為頑強的馬齒莧,即使在陝北貧瘠的黃土高坡上,也能採集到。這種生長在溝畔路旁的野菜,在艱難歲月裡給毛澤東的飲食帶來了很大快慰。
新中國成立以後,住進北京的毛澤東,仍念念不忘馬齒莧,時常提出吃馬齒莧的要求。對此,保健人員曾感到不安,害怕對主席的健康有害。於是,拿來一些樣品,找到有關部門化驗,還查閱了各種中草藥方面的書籍。化驗和查證的結果,正如毛澤東所言:「馬齒莧,既可食,又是藥。」
【連結】
馬齒莧性寒味酸,具有清熱利溼、止痢消炎、解毒療瘡等功效。我國民間又叫它「長壽菜」、「長命菜」,還有「天然抗生素」的美譽。在《救荒本草》、《野菜譜》等古書上,都有以馬齒莧為餐飯度過荒年的記載。
馬齒莧鮮食、乾食均可,做菜當糧都行。製作馬齒莧菜餚,可採用炒、拌、滷等多種烹飪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