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入夏開始,北京的馬齒莧(Portulaca oleracea)就開始冒頭了,這段時間正是馬齒莧最盛的時候,田間地頭,牆角旮旯都會冒出這種頑強的植物。雖然名中帶個莧字,但是它們跟市場上的莧菜並無很深的親屬關係,馬齒莧自成一科——馬齒莧科。
牆腳的馬齒莧。可以吃的一種野菜,但是已經被都市人遺忘了。攝影:史軍
實際上,馬齒莧不僅僅是北京的雜草,我們在全國各地幾乎都能找到它們的蹤跡,因為這種植物的生命力實在是太強大了。它們既耐旱也耐澇,菜園、農田、路旁都是它們的生活場所。若是碰上肥沃的土壤,更是如魚得水,所以在農民伯伯眼中,馬齒莧就是與農作物搶地盤的壞傢伙。
馬齒莧很好識別,紫紅色的圓圓莖稈和深綠色的馬齒狀葉子都是肉肉的感覺。掰開莖稈就有透明的汁液流出來,這些汁液有種微酸的味道。至於馬齒莧的花朵倒是很少有人會注意了,那些黃色的小花太小了。只有特別注意觀察才能發現它們特別的地方,小花5個花瓣,柱頭裂成了4到6片。
馬齒莧,攝影:史軍
在我的記憶中,祖母特別喜歡挖這種植物。一來可以拌上玉米面當雞飼料,二來可以選鮮嫩的,焯水用蒜泥和鹽涼拌之後,端上家裡的餐桌,不過那味道,只能說令人難忘。有一次我在京郊的農家,吃到了馬齒莧餡兒的包子。用馬齒莧和醬肉混合做餡,加上一點點豆豉,配上鬆軟的包子外皮,讓我第一次感覺到這種野菜竟然是美味的。如果把包子外皮換成玉米糰子,則更能增加幾分野趣。
看到這裡,如果你已經蠢蠢欲動,想挖一些馬齒莧來嘗嘗的話,一定要認清。因為,在同一時間,還生長著馬齒莧的類似物——地錦(Euphorbia humifusa)。地錦同樣是綠葉紅杆,但是與馬齒莧相比,要顯得更纖細一點,也是嚴格成對生長的(馬齒莧的葉子是互生或者近似對生的),最重要的是,掰開地錦的莖稈就會看到乳白色的汁液。這點充分暴露了它作為大戟科成員的身份。地錦是有苦味兒的,雖然沒有猛烈毒性,但是不建議大家採食。
馬齒莧和地錦混生,攝影:史軍
地錦,攝影:史軍
地錦,攝影:史軍
順便說一下,樹馬齒莧(Portulacaria afra)是最近被炒得火熱的一種觀賞花卉,有些品種在花卉市場被稱為金枝玉葉,因為在枝條頂端的一些葉子呈現出特別的白色。樹馬齒莧並非長得粗壯的馬齒莧,而是一個獨立的種類。樹馬齒莧原產於南非,目前已經成為一種良好的觀賞植物。在南非老家,當地人會把樹馬齒莧做成沙拉和湯,至於味道,我就不得而知了。
樹馬齒莧,攝影:史軍
「物種日曆」(微信號guokrpac)每天一個物種,帶你重新發現你的城市。
點擊「閱讀原文」與自然控們一起來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