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用蚯蚓,似乎成慣例了,筆者在老家時也經常釣魚,每次釣魚前都會去牆角落裡挖些蚯蚓備用,不過卻從沒有想過為什麼蚯蚓和魚都沒見過面,怎麼就成了釣魚用的餌呢?
我們一直用第一個吃螃蟹的形容大無畏的勇敢者,所以對於人來說,食物能不能吃,首先就是眼睛看作初步判斷,然後就是鼻子聞聞是不是有刺激性的味道或者臭味,最後就是用舌頭嘗嘗有沒有特殊的味道,一般苦味就是不能吃的警告!
那麼水裡的魚是怎麼找食物的呢?這還要問嗎?不就是眼睛麼,魚眼睛和它的身體比例來看,大部分魚的眼睛都很大,那不就是用來找食物的嗎?其實還真不是,或者說不全是,因為在絕大部分水塘或者湖泊或者江河湖海裡,水質並不足以達到在水下用眼睛尋找食物的程度!
魚在大部分狀態下是用鼻子來找食物的!
魚的鼻孔不是用來呼吸的,因為它通過魚鰓和水中交換二氧化碳、吸收氧氣,但魚鼻孔的嗅覺作用仍然是存在的,而且極為靈敏,水中的食物味道會刺激它的嗅覺,讓它順著味道尋找到食物!
魚的鼻孔是緊挨著的,前後兩個,水流從前鼻孔進入,後鼻孔出去,兩者之間是一個U形,嗅球就在這個U形管的底部!
當然有味道還不行,魚也會嘗試著吃吃看,這就是釣魚時,有時候浮標動動,但卻沒有咬鉤,魚並不是來試探的,因為它根本就不知道這吃的餌裡面還藏著一隻鉤,它只是在嘗試能不能吃,是不是方便吃,只要嘗試完畢,就會一口吞入!此時你起竿那肯定是妥妥的!
蚯蚓是什麼味道?
估計也沒人知道吧,除了《流浪地球》那榴槤味蚯蚓幹的梗以外,真正的味道估計沒幾個人嘗試過,畢竟吃蚯蚓還是小眾!但如果各位親自去挖過蚯蚓的話,那必定對蚯蚓的氣味還是有所了解的!蚯蚓的種類挺多,有正蚓、愛勝蚓、異唇蚓和環毛蚓與微蠕蚓等,種類極其繁多,種花家對於這麼多蚯蚓實在認不清,就算花錢下載了一份蚯蚓的論文還是搞不清蚯蚓怎麼區分!
不過江浙地區挖出來的蚯蚓中一般有兩種比較明顯的區別,一種肉紅色,還有一種是青灰色,相對而言青灰色的比較腥臭,味道很濃,根據魚類習性來說,紅色的在靜態水庫或者湖中比較好,味道很濃的在流水中效果比較好,因為它經久不散嘛!不過腥臭味太重,容易招惹小雜魚,要不然下鉤就是千年長不大的魚,惱火!
當然這魚餌的氣味的選擇還和季節有關,冬天冷,散發慢,用腥臭味為主,秋天則香味,夏天則是清淡為主,所以對魚來說,它見沒見過並沒有什麼關係,主要是氣味比較吸引它,至於這食物來自哪裡那就不是它所能關心的事情了!
儘管蚯蚓是「萬能餌」,但並不是所有的魚都喜歡吃蚯蚓,不同的魚需用不同的餌,比如最簡單的玉米粒也能作餌,而且它也是萬能餌,效果也相當好,鯰魚、鯉魚、青魚、草魚都可能上鉤,最好的玉米粒是飽滿爆漿的那種,曬乾的還是不要用了吧!
還有田螺也是,鯉魚、青魚以及大體型的鯽魚、鯿魚都可能上鉤,第一種是敲碎螺螄殼取用螺肉,切記,不要去掉腸子哦!或者直接掛田螺,田螺大小自己判斷哈,能吃那個超級大田螺的,估計你的釣竿斷了都拉不起來,用田螺還有一個好處,因為田螺就是本塘食物範圍,魚根本就沒警惕性,一口吞鉤,效果好!
田螺掛鈎要注意,起竿的時候鉤要能脫出勾住魚嘴
同樣道理,河蝦也可以作餌,而且它還能活蹦亂跳,這引魚效果槓槓滴,這裡必須要說明下,儘管上文我們有說明渾濁的水中魚都是用嗅覺找食物,但在水質比較好的條件下,活的餌料效果更好,所以弄條蚯蚓,拖長一點能動,或者鉤上掛只蝦,效果是同樣的。
蝦米做釣餌
其實隨手就能找到的餌料還是很多的,比如螞蚱,有時候甚至比你帶的紅蟲或者精心調製的香餌效果還好,主要是隨機應變,不能一個餌料掉到底,野釣時各個水塘的情況都不一樣,所以還得研究研究才行。
窩料也要注意下,活水窩料,比重要大一點,容易沉底的那種,然後根據不同對象窩料,比如是鯽魚,用碎米泡酒或者酒糟、碎蚯蚓等,如果是鯉魚那麼選發酵型餌料,持續時間長,穿透力好,誘魚效果比較好。如果是草魚,那麼就用鮮玉米,最好刀削留破口。如果釣胖頭魚,那麼白醋或者酸奶拌料,這些魚喜歡酸臭.......
種花家不釣魚已經很多年,知識更新度已經遠遠不夠,請各位釣魚高手補充,感謝!
延伸閱讀:各種魚找食物的絕招
儘管大部分魚都在水中覓食,但有幾種魚能將水面以上的食物捕獲,其手段令人嘆為觀止,比如射水魚那雙穿透水面的眼睛,還能修正折射帶來的偏移,準確的射出水流,將停在水面上方樹葉的昆蟲射落睡眠大塊朵頤!還有希氏石脂鯉,能從水面躍起,準確咬住臨近水面的漿果,扯下來吃掉。
還有鯊魚與魚能通過電信號感知躲藏在泥沙以下的獵物,這一點連尋寶儀都自嘆不如!當然更狠的還有電鰻,它捕獵的方式甚至直接就用高壓電,將獵物電暈,甚至能將人電暈倒在水中窒息而死,所以非洲和南美捕獲電鰻時都用牛趕到水裡,讓電鰻放電徹底在捕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