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沒有和蚯蚓接觸過,卻喜歡吞食它,為什麼?攝食特點很關鍵!

2020-12-05 野釣人老高

蚯蚓作為釣餌,釣魚人再熟悉不過,但若問為何魚偏愛蚯蚓,恐怕有不少釣友難以給出個確切的答案。魚生活在水裡,蚯蚓怕水多藏在陰暗潮溼的土壤裡,正常情況下,兩者很難接觸到的,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從未接觸,為何魚卻偏好蚯蚓呢?特別是以鯽魚為代表的雜食性魚尤其喜歡蚯蚓。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分別展開,一窺究竟。

魚的攝食特點是基礎

其實不只是蚯蚓,像常用的商品餌料,魚也未曾見過,照樣吞食,所以問題的答案不只在餌料本身,更與魚的攝食特點有關。

魚在攝食過程中需要嗅覺、味覺、視覺的配合,但三者扮演的角色,所起到的作用,有主次之分,並非對等平分。先說魚的視覺,如果魚見過蚯蚓,顯然魚的視覺應起到主要作用,但實際情況遠非如此。絕大多數的淡水魚視力微弱,水質清澈的情況下,也就看清十幾米遠的距離。問題的關鍵在於,魚是無法辨別顏色的,據科學研究,不同的物體在魚的眼睛裡呈現的僅僅是白色或灰色的差異,根本無法顯示出兩者的不同。從魚的視角,蚯蚓與活躍在水體的小蟲並無區別。甚至像也能吞食蚯蚓的鯰魚,長期棲息在石頭縫隙間,厭惡光照,視力幾乎完全退化,卻仍然能正常捕食,可見魚的視覺在攝食蚯蚓過程中,在這一點上作用並不大。

再說魚的嗅覺。魚的嗅覺在攝食過程中起主導作用,魚的頭部一般有一對或兩對鼻孔,內部有褶皺的鼻囊,分布著大量的神經末梢、氣味細胞。蚯蚓釣餌散發出來的腥味,隨水流從魚的一個鼻孔進入,再從另個鼻孔流出,過程中氣味分子會刺激魚的神經末梢,最終反饋給魚到底下丘腦,根據腥味分子判斷出食物的存在,辨別出蚯蚓的位置。

最後是魚的味覺,許多釣友甚至認為魚不存在嗅覺,顯然是不準確的,魚的味覺是最終斷定蚯蚓是否可攝食。有部分釣友用假蚯蚓釣鯽魚,甚至專門在藥水中浸泡一下,效果也不盡人意。

魚攝食蚯蚓,嗅覺、味覺所起到的作用,遠大於魚的視覺。所以魚能辨別出蚯蚓,並不依靠眼睛的「似曾相識」,蚯蚓的的氣味、味道的原因更大些。

蚯蚓的特徵習性很重要

前文是從魚的視角,分析是魚是如何辨別蚯蚓的,顯然不夠全面,為何其他餌料不受鯽魚等雜食性魚的偏好呢?蚯蚓的特點也很重要。

應用在釣魚領域的蚯蚓,主要是紅蚯蚓和黑蚯蚓。黑蚯蚓體長、粗壯,腥味濃厚,通常用來垂釣掠食性魚,像黑魚、大鯰魚等。所以釣魚人使用較多的還是以粗細適中、長短恰好的紅蚯蚓為主。紅蚯蚓多為暗紅色,肉質鮮嫩,含高蛋白,生長環境的差異,有的腥味濃厚,有的稍微淡一些。蚯蚓之所以能夠吸引魚的注意,關鍵是蚯蚓的腥味。

與其他氣味不同,腥味能夠有效刺激魚的攝食神經,激發魚的覓食慾望。冬季水溫低,魚活性低,覓食積極性小,甚至毫無攝食慾望,此時若要釣鯽魚,多選用蚯蚓、紅蟲或者腥味的商品餌料就是這個原因,水溫越低,腥味餌料與其他味型餌料相比,優勢有明顯。

再者不得不說的蚯蚓的蠕動。前文提到魚的視力弱,這是不爭的事實,但並非一無是處魚的眼睛結構的原因,對緩慢下落的餌料,有強烈的捕食慾望,其實是餌料的動態效果,刺激了魚的視覺所致。鉤刺的整條蚯蚓,在水裡不停的蠕動,搖擺腰肢,動態效果顯著。傳統釣講究的逗釣,也是利用了這一點。像黑坑釣老滑魚,常用的飛鉛釣法、行程釣法本質上也是利用餌料的動態效果刺激魚的視覺,從而讓其捕食。

寫在後面

蚯蚓與魚雖然未曾接觸,每條蚯蚓作為釣餌都是第一次接觸魚,通過本文的介紹不難看出,在魚的視角開來並無所謂的見過或不見過,它只是一款合口的食物而已,如果換做其他味型好、狀態佳、適口性好的餌料,可能魚會更喜歡。再者一款餌料的好與壞,不是魚或餌料單方面所決定的,就像蚯蚓在深秋、冬季的誘魚效果明顯強於其他季節,恰當、合理的使用很關鍵。

原創:野釣分享

相關焦點

  • 釣魚:蚯蚓吸引魚的注意,是靠什麼呢?下文或許能解開這個疑問!
    蚯蚓素有「萬能餌」之稱,因價格低廉、方便攜帶,且在各類水域有普遍的適應性,得到釣友的一致認可。但部分釣友心有疑問,蚯蚓生活在潮溼的泥土裡,而魚常年活躍在水中,兩者並沒有過接觸,為何魚卻偏愛它?下文便嘗試一窺究竟。
  • 釣魚:蚯蚓怕水,卻是魚的「萬能餌」,這是為什麼?
    魚從未見過蚯蚓,卻喜愛的不得了,瘋狂吞食,為何?筆者曾回到過類似問題,但意猶未盡,感覺不夠深刻、全面,本文以此為起點,探討這個問題,同時對餌料的搭配也許有特殊的借鑑意義。魚未曾見過蚯蚓,依然瘋狂吞食的原因看似說魚,但這點與人並實質區別。
  • 為什麼魚喜歡吃蚯蚓?蚯蚓不生活在水中,為何能讓魚如此著迷?
    每一種生物都會有自己喜歡吃的食物,人類是這樣,動物也是如此。人類會喜歡吃蔬菜,吃水果,吃肉。而動物,喜歡吃什麼呢?像老虎,獅子,豹子都是食肉動物,兔子,馬牛都是要吃草的動物,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好奇一種動物,他所吃的東西令人難以想像。這種動物就是魚,魚愛吃蚯蚓是從古至今都不會改變的,那你有沒有思考過,為什麼魚愛吃蚯蚓呢?
  • 蚯蚓一直在泥土中,都沒和魚見過面,為什麼水的中魚卻喜歡吃?
    釣魚用蚯蚓,似乎成慣例了,筆者在老家時也經常釣魚,每次釣魚前都會去牆角落裡挖些蚯蚓備用,不過卻從沒有想過為什麼蚯蚓和魚都沒見過面,怎麼就成了釣魚用的餌呢?魚的鼻孔不是用來呼吸的,因為它通過魚鰓和水中交換二氧化碳、吸收氧氣,但魚鼻孔的嗅覺作用仍然是存在的,而且極為靈敏,水中的食物味道會刺激它的嗅覺,讓它順著味道尋找到食物!
  • 蚯蚓沒生長在水裡,為什麼魚這麼喜歡吃蚯蚓?
    蚯蚓是我們常用的餌料想必大家都知道,也可以說是萬能餌。其實蚯蚓並不生活在水中,魚兒能遇到蚯蚓的概率也極低,除了下大雨將一些蚯蚓衝進水裡,或者有些老漁民用蚯蚓當餌捕魚這類情況。所以說魚兒基本上是無法遇上天然的蚯蚓,那是誰最開始用蚯蚓釣魚呢?魚兒真的喜歡蚯蚓嗎?  正常的生態環境中,一條魚終生都不大可能邂逅一條蚯蚓,不過他們會經常遇見一些像蚯蚓的食物。
  • 剖析魚的吃食方式及習慣
    當然影響魚類攝食的因素有很多,如季節、天氣、水溫、水質、水體溶氧量以及空間的聲響等,但魚覓食和恢復體力主要還是隨其生理性周期變化而變化的。所以,垂釣時應注意掌握魚類的這復體力主要還是隨其生理性周期變化而變化的。
  • 釣魚要學會找魚的規律,找對了冬季也能釣到魚
    故此,冬釣時只能選擇陽光燦爛的晴暖天氣,它是寒冬釣鯽成功的關鍵之所在。陰冷風雪天寒地凍魚兒聚集深水中冬眠,不遊動、不覓食,很難釣到魚。與此同時,冬天溫差較大,一天中溫度最低是早晨只要不是雨雪天,等到上午9時,氣溫就開始回升,直到下午3時。這一時間段,氣溫高又暖和,魚兒也就隨著氣溫升高遊動出窩,特愛咬鉤。下午3時後,氣溫慢慢下降,魚兒又隨之遊回深水處。
  • 黃河裡的「花妞」,優雅而安靜的一種魚!知道它名字的來歷嗎?
    經常在黃河野釣的朋友,可能都會遇到一種通體銀白,背部布滿黑色斑點的魚,它就叫花骨魚,大家都喜歡稱呼它「花妞」。因為它就像一位美麗而害羞的姑娘,總是猶抱琵琶半遮面,時隱時現,偶爾能夠見到一次,卻總是給釣魚人帶來莫名的驚喜。
  • 黃鱔的食性與攝食特點
    黃鱔的食性與攝食特點1.黃鱔的食性黃鱔是一種以動物性食物為主的雜食性魚類,喜食新鮮活餌,主要攝食各種水、陸生昆蟲及幼蟲(如搖蚊幼蟲,飛蛾,水、陸生蚯蚓等),也捕食蝌蚪、幼蛙、螺、蚌肉及小型魚、蝦類。黃鱔耐飢餓,在室內玻璃缸內的籽鱔,不攝食也能生活兩個月之久。但長期不吃食體重會明顯下降,但不致死亡。實驗結果表明,黃鱔拒絕吞咽的味覺標準是:無味、苦味、過鹹、刺激性異味,尤其是對飼料中添加的藥品極為敏感,並且拒食。當黃鱔攝食時,若味覺選擇錯誤,吞咽後,前腸就會出現反芻現象。雖然黃鱔的天然餌料主要是鮮活類動物,但在有效馴養條件下,黃鱔可以採食任何人工餌料。
  • 不同魚類的攝食特徵,釣魚人你了解多少?
    不同的魚種有不同的攝食方式,因為有些魚長有牙齒,如鱖魚、白鯧魚、鱤魚等;有的魚沒有牙齒,如鰱魚、鱅魚等;有的在咽部有牙齒,如青魚、鯰魚、黃顙魚等。 因此,魚的攝食方式也是不一樣的,主要有濾食、捕食和咽部咬嚼幾種。 (1)濾食:有些位類吞食餌料,不是像獸類那樣用牙齒咬碎食物再吞咽下去,也不是像鳥類那樣用嘴啄食。而是張大口去吸取食物。當魚兒發現了食物以後,先是張開鰓蓋,然後張嘴,靠肌肉的收縮,水流急速向口腔流進,食物就隨著水流進到嘴裡。
  • 麥穗魚怎麼養?養殖技巧介紹都在這裡!
    很多人喜歡吃魚,也喜歡釣魚,大多數釣魚的人都應該遇到過麥穗魚,這種魚是鬧窩能手,因為它吃餌的習慣不同於其他魚,它們是先拉食物而不直接吞食,所以很難抓到它。另外,這種魚很小,很多人對它不感興趣,那麼為什麼小麥穗魚這麼小呢?它能長多大?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 它是名貴冷水魚,頭骨內暗藏「寶劍」,認識它的人不多,你釣過嗎
    從外形特徵上來看,雅魚體形似鯉鱗細如鱒,肉質鮮美細嫩,又名丙穴魚、嘉魚。在宋朝時期,曾有位名為宋祁的詩人這樣形容它:「二丙之穴,闕產嘉魚。鯉質鱒鱗,為味珍碩。」可見雅魚的鮮美及珍貴,當我們在面對這種魚的時,又該如何去垂釣它?本文就來聊一聊雅魚的習性特徵以及如何垂釣。
  • 跟朋友一起釣黃顙魚,他用蚯蚓我用它,魚獲是他的幾倍
    因為它吃口非常猛,只要咬鉤基本就不會跑,對於我這樣「懶」的釣魚人來說,加上幾支小拋竿、串鉤上面掛上餌,基本就可以等著它們上門了。作為一種喜食葷餌的魚,我們用得最多的自然就是蚯蚓了,當然還有一些其他自製的葷餌,甚至可以直接切點火腿丁掛鈎。不過,在最近一次出釣中,我就地取材選用了一種「餌」,可以說效果碾壓其他。因為黃顙相對喜歡陰暗的環境,所以那次跟朋友於傍晚時分去到水庫。
  • 還在為魚食發愁?其實你可以自制,我教你一整套製作魚食的方法
    ,蟲子的蛋白質和脂肪含量都很高,魚兒也是非常喜歡這種味道。蚯蚓和血蟲都很容易在魚餌店和寵物店找到,是肉食性混合飼料的完美補充。我有時會整條蚯蚓加入到魚食中,大魚發現後會相當驚喜哦。,我會將它們焯過水再切碎混進魚食中,可以顯著提高魚肉混合食物中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含量。
  • 七彩投餵紅蟲根本不攝食?一招輕鬆搞定,魚友反饋很有意思
    一般的情況下,在它們停食三天以後就應該正常開食了,但是有些我們所能夠提供的食物,這些觀賞魚可能之前根本它就沒有吃過,那麼它們對於食物極有可能就會完全置之不理,如果再加上點水質問題和心理問題,拒食個十天半個月的,純屬正常現象。今天養魚老道就給大家講一個真實的案例,一位魚友的小故事。
  • 野釣:冬季水溫變化原來這麼複雜,魚難釣,不是沒有原因的!
    冬季之所以難度,主要是低水溫的影響,魚行動緩慢、口輕、無攝食慾望,那麼當氣溫在6℃—14℃時,陽光充足的情況下,在水庫如何垂釣呢?筆者從下面幾個方面探討一下。值得注意的是有水草的地方,並非所有水草處都有魚的棲息、逗留,還是要看水溫、看深水,儘管水草可遮風禦寒,也只是適當水深要求低一些,水草隱身、草擬、提供植物碎屑食物這些功能吸引魚的棲息起到重要作用。魚的活性:魚的活性受多重因素的影響,而冬季的低水溫則是關鍵的一相,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一、魚群的分布,前文做了介紹不再詳述。
  • 野外的原生魚入缸後,投餵什麼魚食好,為什麼很多魚不吃食?
    別說是魚飼料,對於很多的肉食性原生魚來說,還有一個很關鍵的問題,那就是對於死物,根本不吃,也需要有一個馴食的過程。也就是說,如果不是餓極了,連魚蝦肉它們都不會看上一眼的,這是原生魚的個性所致。嘴巴較賤的雜食性魚類,有可能啥都吃,而且食量很大,我們不要忽略對於一些嘴巴比較賤的雜食性魚類,比如說小麥穗、鰟鮍魚、甚至於寬鰭鱲、長鰭鱲等,它們是可以攝食魚飼料的,有的入缸後直接就開吃,有的需要適度餓上一兩天,它們也能夠認食。
  • 食蚊魚入侵全球:是「天使」還是「惡魔」?它就在你家樓下水域內
    通過較長期馴育和適應, 食蚊魚開始廣泛移植至中國南北許多省市。,它和我們的距離原來如此之近。食蚊魚在水域內大量吞食浮遊生物和蚊蟲的幼蟲,造成靠這些食物生長的本土魚類食物減少,從而本土魚類大量減少。 入侵物種通過物種間競爭、捕食以及對生存水域環境的破壞等影響到當地的水生生態系統,使一些當地土著魚類瀕臨滅絕,對當地的生物多樣性產生了極大的危害。 在食蚊魚沒有入侵之前,一些本土小型魚類水域內有很多,現在很少看到。
  • 黃粉蟲和蚯蚓混養,蚯蚓吃蟲糞沙,黃粉蟲吃蚯蚓糞,可行嗎?
    黃粉蟲不能和蚯蚓混養!雖然這二種蟲類都可以單獨餵養並發展成一個小產業,但是,若是將黃粉蟲和蚯蚓放在一起混養,不單二種蟲類的生存環境有一定的差別,僅僅是黃粉蟲卵、幼蟲、成蟲之間要分開對待就不可能讓二種蟲類混養。
  • 蚯蚓的秘密
    蚯蚓又叫露水蟲, 因為當天氣潮溼、小草上掛滿露水時, 它就喜歡鑽出自己的洞穴到處爬行。這是一種身體很長卻又非常纖細的動物, 長度通常跟我們的腳長度相仿, 但寬度卻不會超過一釐米。然而, 仔細觀察就會發現, 它身體的一端比另一端稍尖, 當它蠕動時這一頭首先進行移動。這就是蚯蚓的頭。它的頭上有一個狹縫(嘴巴), 蚯蚓就是通過這個器官進食一些腐爛的植物。蚯蚓需要吞食大量的泥土或爛泥, 因為其中包含很多腐爛的樹葉或樹根。這些包含植被的物質構成了蚯蚓的食物, 而那些毫無用處的爛泥則被蚯蚓運到自己所棲息的洞穴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