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作為釣餌,釣魚人再熟悉不過,但若問為何魚偏愛蚯蚓,恐怕有不少釣友難以給出個確切的答案。魚生活在水裡,蚯蚓怕水多藏在陰暗潮溼的土壤裡,正常情況下,兩者很難接觸到的,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從未接觸,為何魚卻偏好蚯蚓呢?特別是以鯽魚為代表的雜食性魚尤其喜歡蚯蚓。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分別展開,一窺究竟。
魚的攝食特點是基礎
其實不只是蚯蚓,像常用的商品餌料,魚也未曾見過,照樣吞食,所以問題的答案不只在餌料本身,更與魚的攝食特點有關。
魚在攝食過程中需要嗅覺、味覺、視覺的配合,但三者扮演的角色,所起到的作用,有主次之分,並非對等平分。先說魚的視覺,如果魚見過蚯蚓,顯然魚的視覺應起到主要作用,但實際情況遠非如此。絕大多數的淡水魚視力微弱,水質清澈的情況下,也就看清十幾米遠的距離。問題的關鍵在於,魚是無法辨別顏色的,據科學研究,不同的物體在魚的眼睛裡呈現的僅僅是白色或灰色的差異,根本無法顯示出兩者的不同。從魚的視角,蚯蚓與活躍在水體的小蟲並無區別。甚至像也能吞食蚯蚓的鯰魚,長期棲息在石頭縫隙間,厭惡光照,視力幾乎完全退化,卻仍然能正常捕食,可見魚的視覺在攝食蚯蚓過程中,在這一點上作用並不大。
再說魚的嗅覺。魚的嗅覺在攝食過程中起主導作用,魚的頭部一般有一對或兩對鼻孔,內部有褶皺的鼻囊,分布著大量的神經末梢、氣味細胞。蚯蚓釣餌散發出來的腥味,隨水流從魚的一個鼻孔進入,再從另個鼻孔流出,過程中氣味分子會刺激魚的神經末梢,最終反饋給魚到底下丘腦,根據腥味分子判斷出食物的存在,辨別出蚯蚓的位置。
最後是魚的味覺,許多釣友甚至認為魚不存在嗅覺,顯然是不準確的,魚的味覺是最終斷定蚯蚓是否可攝食。有部分釣友用假蚯蚓釣鯽魚,甚至專門在藥水中浸泡一下,效果也不盡人意。
魚攝食蚯蚓,嗅覺、味覺所起到的作用,遠大於魚的視覺。所以魚能辨別出蚯蚓,並不依靠眼睛的「似曾相識」,蚯蚓的的氣味、味道的原因更大些。
蚯蚓的特徵習性很重要
前文是從魚的視角,分析是魚是如何辨別蚯蚓的,顯然不夠全面,為何其他餌料不受鯽魚等雜食性魚的偏好呢?蚯蚓的特點也很重要。
應用在釣魚領域的蚯蚓,主要是紅蚯蚓和黑蚯蚓。黑蚯蚓體長、粗壯,腥味濃厚,通常用來垂釣掠食性魚,像黑魚、大鯰魚等。所以釣魚人使用較多的還是以粗細適中、長短恰好的紅蚯蚓為主。紅蚯蚓多為暗紅色,肉質鮮嫩,含高蛋白,生長環境的差異,有的腥味濃厚,有的稍微淡一些。蚯蚓之所以能夠吸引魚的注意,關鍵是蚯蚓的腥味。
與其他氣味不同,腥味能夠有效刺激魚的攝食神經,激發魚的覓食慾望。冬季水溫低,魚活性低,覓食積極性小,甚至毫無攝食慾望,此時若要釣鯽魚,多選用蚯蚓、紅蟲或者腥味的商品餌料就是這個原因,水溫越低,腥味餌料與其他味型餌料相比,優勢有明顯。
再者不得不說的蚯蚓的蠕動。前文提到魚的視力弱,這是不爭的事實,但並非一無是處。魚的眼睛結構的原因,對緩慢下落的餌料,有強烈的捕食慾望,其實是餌料的動態效果,刺激了魚的視覺所致。鉤刺的整條蚯蚓,在水裡不停的蠕動,搖擺腰肢,動態效果顯著。傳統釣講究的逗釣,也是利用了這一點。像黑坑釣老滑魚,常用的飛鉛釣法、行程釣法本質上也是利用餌料的動態效果刺激魚的視覺,從而讓其捕食。
寫在後面
蚯蚓與魚雖然未曾接觸,每條蚯蚓作為釣餌都是第一次接觸魚,通過本文的介紹不難看出,在魚的視角開來並無所謂的見過或不見過,它只是一款合口的食物而已,如果換做其他味型好、狀態佳、適口性好的餌料,可能魚會更喜歡。再者一款餌料的好與壞,不是魚或餌料單方面所決定的,就像蚯蚓在深秋、冬季的誘魚效果明顯強於其他季節,恰當、合理的使用很關鍵。
原創:野釣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