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夏季怎麼防蚊也就成了一個必修課,有些人使用蚊帳隔離蚊子,使蚊子進不了身;有些人使用蚊香,通過蚊香的燃燒散發的驅蟲氣味,讓蚊子遠離,或者殺死蚊子等方式滅蚊。但是這些方式都有局限性,雖然能夠達到滅蚊的效果,但是並不能從根源上減少蚊子的滋生。 那麼有沒有一種方式從根本上解決蚊子的滋生,從而減少蚊子的數量,達到一勞永逸的效果?
可以明確的說:「有」,並且我國已經引進了109年,它就是「食蚊魚」。聽名字就知道,這是一種以蚊子為食的魚類。蚊子的幼蟲生活在水中,食蚊魚滅殺蚊子幼蟲孑孓(jié jué)的方式能夠減少蚊蟲的數量,從而在世界上推廣。
食蚊魚又稱柳條魚,是一種淡水小型魚類,它的原產地是南美,但如今這已經成為一種世界性魚類,幾乎在全球各大洲的各個國家,都有它的蹤跡,這種魚之所以會從南美擴散到全球,正是因為它的「滅蚊功能」。
中國也幾次引進了食蚊魚,最初是在1911年,從日本將食蚊魚引進臺灣,後又在1924年,從菲律賓引進上海,1926年又從美國漁業局運來一批。通過較長期馴育和適應, 食蚊魚開始廣泛移植至中國南北許多省市。
在公園的河道淺水邊,或者小水面的淺水,都有很多一群群的小魚,這些小魚肚子很大,在水面成群活動,這些小魚就是食蚊魚,它和我們的距離原來如此之近。
食蚊魚以水生無脊椎動物為食,幼魚主食輪蟲、纖毛蟲。 成魚攝食昆蟲、枝角類、橈足類等浮遊生物, 喜食蚊的幼蟲孑孓,據統計,一尾成魚一晝夜可吞食蚊子幼體40~100隻,最多達到200多隻。 食蚊魚無胃,消化道粗短,在捕食蚊子幼體時可謂狼吞虎咽。可以有效的控制蚊子滋生,也不會汙染環境。
食蚊魚的生長環境非常廣泛,因為魚體幼小,有水就能存活。 河流、水坑、水庫、湖泊、壩塘、沼澤、稻田、水渠、窪地等各類等各類水體中,成群遊動於水錶層。 能夠適應低氧及汙染環境,亦可以生長在鹹淡水中,在沿海地帶水域也有分布。雖然食蚊魚的個體比較小,但是適應範圍非常廣,無論在各種水體都能生存,為肉食性,浮遊生物,各種小動物等都是它們的食物。
食蚊魚雖然能夠減少蚊蟲的滋生,但是人們對它的爭議很大,有人說它是「天使降臨」,有人說它是「魔鬼爬出地獄」,為何有這麼大的反差?
因為食蚊魚在生長過程中,食物包括各種浮遊生物、甲蟲和無脊椎小生物等,一天的進食量可達其體重的42%~67%,這麼大的進食量造成水域內微生物大量減少,威脅其他魚類生長。
食蚊魚的性格兇猛,速度快,喜歡撕咬其他魚類魚尾和魚鰭,造成其他魚類死亡。 另外在食物短缺的時候,食蚊魚會攻擊其他大型魚類,目的就是使其他魚類傷口感染,從而產生食物。
擠佔本土魚類的生長空間更是它的強項。 食蚊魚在水域內大量吞食浮遊生物和蚊蟲的幼蟲,造成靠這些食物生長的本土魚類食物減少,從而本土魚類大量減少。 入侵物種通過物種間競爭、捕食以及對生存水域環境的破壞等影響到當地的水生生態系統,使一些當地土著魚類瀕臨滅絕,對當地的生物多樣性產生了極大的危害。 在食蚊魚沒有入侵之前,一些本土小型魚類水域內有很多,現在很少看到。
食蚊魚和其他小型魚類一樣,對於腥味和香味的感知程度很敏感。 而我們釣魚人的餌料,一般都是腥香居多,餌料入水後短時間招來大量食蚊魚。 食蚊魚體型很小,嘴也比較小,即使魚鉤很小,釣的時候也很難釣。 碰到食蚊魚鬧窩,令人煩不勝煩。
食蚊魚的危害不僅僅如此,不要看它個頭小,有不少報導說:「食蚊魚並不是特別喜歡孑孓」。澳洲人就認為它們殺滅蚊蟲的效果實際上還不如本土的一些土著魚類。但是它們進入本土後,由於繁殖速度快,繁殖能力強悍,並且兇猛好鬥,即使是同類在食物稀少的時候,會出現廝殺的情況。
現在引進食蚊魚的國家有很多,如今已經入侵了大半個地球。只有少數一些國家地區和沒有引進食蚊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