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我是小楠,現在很多人在閒暇之餘喜歡去河邊釣魚,在河邊你是否常常見到一種體型小又扁長,但是肚子很大的小魚,這種小魚叫做食蚊魚,也叫大肚魚,是一個在中國南北省市中都可以看到的一個物種,應該很少有人知道這種魚不是產自我國,而是一種入侵物種。
食蚊魚,原產於美國德克薩斯-瓜達魯普河,是胎鱂科的淡水魚類,後來分布到美國南部和墨西哥北岸大西洋沿岸的低洼地和溝渠之中,這種魚是以吃蚊子幼蟲孑孓而出名,所以經常被一些瘧疾爆發的國家引進用來消滅蚊子,效果也非常不錯,俄羅斯還有一座「食蚊魚雕像」用來記錄它們的功勞。
中國在1911年的時候從日本引進到臺灣,雖然在滅蚊這方面確實發揮了不小的作用,不過這種魚繁殖的速度太快了,也沒有了原始的「榮光」。
食蚊魚一年可生產3-4次,一次就可以生產200多條小魚,由於發展過快,佔據了我國許多水域,再加上性情比較兇猛,還經常吃掉其他大魚的魚卵還有體積比較小的幼魚,導致了其他魚類的繁殖,如今你已經很難在找到那些小型魚類,被擠壓出生態位的青鱂和鬥魚也就在當地功能性滅絕。
我國意識到這個嚴重性,開始整治這個外來入侵物種。但因為它只有10多毫米,也難以食用,所以吃貨拿它也沒有辦法,只能通過其他方法來控制它的數量。小夥伴們對這個物種有什麼評價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