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自然界的每一個空間裡,整體由生物和環境構成,缺一不可。在整體中,生物和環境又都會彼此影響、制約,這樣才能夠達到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這就是所謂的生態系統。
一旦生態系統被破壞,人們就會想盡各種辦法來彌補。就拿一個池塘來說,本身魚類生活的很好,突然有一天加入了一些其他東西,導致池塘的生態系統被破壞,這就需要人類來及時調整。
只要是能夠調整過來,生態系統中新加入的東西就會融入,生態系統就會再次升華平衡。
就拿玉米這個東西來說,作為農作物之一,它實際上是一個外來物種,當時也是破壞了一定的生態平衡,後來隨著人們及時調整,這才讓玉米融入到了整個大自然的環境中。
再比如長頸鹿,最早出現在宋朝,當時它生活在非洲,最開始來到我國中原地區時,給我國也造成了很大影響,同樣破壞了生態平衡,後來隨著人們整治加調整,數量相對穩定住了,影響也就定性了。
上世紀30年代,我國引進了一批「大肚魚」,目的是為了消滅蚊子。後來事實證明,這一物種泛濫成災,到了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吃都吃不及。
為什麼這樣呢?因為這一物種破壞了當時的生態環境,人們沒有及時的調整和治理。雖然這一物種在滅蚊方面上有好處,但是過度就不好了。
引進物種不可怕,可怕的是控制不好,如果合理引進並且加以控制,整個生態系統會變得更好,食物鏈會更加豐富,物種會更加多樣性,生態系統會更加穩定。
目的是為了解決生態問題,但最終破壞了生態系統,又出現了新的生態問題。
或許我國是參考了美國治理蚊子的做法,因為美國用大肚魚治理成功過。
相比同樣引進而來的物種小龍蝦,大肚魚現如今可以說是泛濫成災,飽受詬病。
小龍蝦味道可口,很多人喜歡吃這個東西,連著吃好幾天都不會膩。而大肚魚就不同了,它的味道首先是沒有小龍蝦這麼好,其次吃一回就會感到膩。
這樣一來,人們就不會吃那麼多,自然就多。
現如今,大肚魚的數量非常多,而且相關數據顯示,他們的數量還在呈增長趨勢。它們在水域中生活,隨著數量變多,其他魚類就受到了影響。考慮到這一問題,考慮到它對生態系統的破壞程度,相關部門已經開始著手治理。在不久的將來,這個物種或許會減少,生態系統或許可以恢復正常。
作為大自然的一員,我們平時也可以做一些貢獻,如果你發現了這種大肚魚,你可以選擇吃掉或者殺死它,這樣就可以減少它們的數量,恢復一點平衡。雖然這樣的做法有些殘忍,但是考慮到整個生態環境,不得不這樣做。
只有生態環境趨於穩定平衡,我們的家園才會越來越好,人們的生活才會不受影響。
往期精彩內容
民間四大香:「開江魚、下蛋雞、回籠覺、二房妻」,為什麼香呢?
五魁首啊、八匹馬,划拳時吆喝的這些酒令,到底是什麼意思?
80年代的國模有多美?國色天香,網友:當年審美比如今正常
陝西有一城隍廟,流傳「金鴨浮舟」的傳說,百年來不受洪水侵襲
她是「青幫」的創始人,一手提拔杜月笙,活了104歲卻被丈夫拋棄
參考資料
光明網
申明
題/1935年我國為滅蚊引進「大肚魚」,後在國內泛濫,如今怎樣文/尋歷史真相配圖聲明/本文所用圖片均源於網絡,侵刪盜用警告/本帳號已與「維權騎士」籤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做伸手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