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的時候,蚊子、蒼蠅非常多,尤其是在農村,因為水塘多,蚊蟲就更多了。除了靠藥物治理,人們還想著用天敵來對付它們,這種方法在很早的時候就被應用過。可後來的事情證明,雖然有一定的作用,但這些天敵的引入還帶來了一定副作用。
今天咱們就來說一種這樣的物種,曾為滅蚊子而引入我國,一天能吃2千隻孑孓,如今在南方卻泛濫。
這就是食蚊魚,又叫大肚魚、柳條魚,食蚊魚為溫暖性小型魚類,基本上只要有淡水的地方,都可以生存,即使是稻田裡的水很淺的時候,也可以生存。而且它們是成群地在水的表層活動,行動上也是非常的活潑。食蚊魚的食物主要是一些昆蟲和小球藻,其中最喜歡吃蚊子的幼蟲孑孓,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被人們利用起來消滅蚊子幼蟲。在20世紀初期,在食蚊魚的原產地美國,人們就利用它來滅蚊,當時的時候,由政府部門大量養殖,然後再傳播到各地。
不僅是全美各地,而且還傳播到南美、菲律賓等其它地區,我國也在1924年的時候,由菲律賓傳入到我國上海進行試養,之後又陸續的引入,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在上海郊區的小河、池塘已經可以大量的自然繁育了。在上世紀50年代的時候,又開始廣泛地轉移到南方和北方的許多省市,但因為食蚊魚是一種溫暖性魚類,在北方寒冷的冬季很難過冬,而在南方卻因為氣候合適,一年四季都可以很好的生長。除了在南方的適應性強之外,食蚊魚一天可以吃掉2000多隻孑孓才是人們最為看重它的一個方面。
就拿廣州地區來說,在上世紀60年代的時候,已經成為該地區池塘、水溝、低洼地等小水體數量很有優勢的一個品種了,就是說它的數量已經非常大了。這是因為這種外來物種在我國沒有天敵,而且一個月就可以產卵一次,一次可以產卵40枚,按照這樣的速度增加肯定是非常的驚人的。雖然食蚊魚吃孑孓的數量也非常驚人,但蚊子的繁殖能力更為的驚人。所以感覺效果好像並沒有十分大,反而還是要靠人工對於蚊子進行一定的治理,比如清理掉蚊子賴以棲息的地方,清理河道淤泥不給蚊子幼蟲孑孓安身之地。
而食蚊魚的數量卻越來越多,人們卻發現沒辦法去治理它了,如今在我國的南方地區,這種食蚊魚居然濫發了,已經成為了當地淡水河裡的主要品種。一些網友說,食蚊魚有沒有什麼其它的經濟用途,從目前來看,除了觀賞之外,就沒有其它的用途了。因為它特別的小,即使用來食用,也沒有什麼價值,處理特別的麻煩,肉也少,所以才有了如今的局面。引入食蚊魚是為了限制蚊子的幼蟲孑孓,來達到防治瘧疾等傳染性疾病的目的,但沒想到卻在南方泛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