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主,上海,幼蟲,孑孓,原生,淡水魚,小魚,魚類,蝌蚪,蚊子,-上海...

2021-01-08 東方網

原標題:入侵上海「最成功」的淡水魚,造就本地生物三大「苦主」

  上海歷來有許多動植物入侵物種,但動植物保護專家很少用「最」字定型某一種入侵。不過,一種貌不驚人的小魚——食蚊魚肯定是「最成功的」,它成功地搶佔一席之地並且擠掉了其他淡水魚以及蛇、蛙、龜鱉等本土生物的生存空間。

  食蚊魚,俗名大肚魚、柳條魚、山坑魚、大眼叮噹等,上海很多小池塘、河道、稻田等水域都能看到。它形似柳條,是一種矮胖的小魚,嘴巴略朝上,約2-5釐米長。通常雌魚大於雄魚,雌性食蚊魚是直接生出的是食蚊魚小魚而不是魚卵。

  食蚊魚的老家在美國東南部、墨西哥等地,屬雜食性,以浮遊動物、小的昆蟲與碎屑為食,當然也包括蚊子的幼蟲孓孑。

  美國加州薩克拉門託市的研究人員魯茲 羅德裡格茲,正在觀察水池中數以千計的食蚊魚,薩克拉門託的艾爾格魯夫縣有世界最大的食蚊魚養殖場。

  這是一種「可怕的吃貨」。成年食蚊魚一天能吃上百條蚊子幼蟲孑孓,不過孑孓們並不是食蚊魚的單一食物,各種浮遊生物、甲蟲、蟎類和無脊椎小生物等都是食蚊魚的口糧,一天的進食量可達其體重的42%至67%,是個不折不扣的「吃貨」。

  1986年,科研人員發現如果僅吃孑孓,食蚊魚會有一部分死亡,倖存的食蚊魚也會生長遲緩;而在封閉的實驗室環境中,食蚊魚甚至會同類相食,這種行為是否遺傳目前尚不清楚。同類都不放過,其他異類的命運可想而知……

  許多地區曾用食蚊魚來控蚊。20世紀初期,臺灣食物匱乏,而大量補抓青鱂食用,隨後造成蚊蟲繁殖疾病流行,因此當時的總督府約於1913年從美國引入食蚊魚來消滅蚊子幼蟲。

  隨後不久,日本也希望通過投放食蚊魚來控制蚊蟲數量而從臺灣引入食蚊魚。於1924年,大陸地區也引入了食蚊魚。直至現在,臺灣全島淡水生境幾乎都有食蚊魚的身影,日本南方水域食蚊魚廣布,而我國長江以南地區均有分布。食蚊魚已經在部分地區成為了低地水體的優勢種。擴散如此之快,那控蚊效果如何呢?

  因歷史上滅蚊有功,食蚊魚圖騰2010年被俄羅斯索契市立在了紀念碑上。

  上世紀初,人們逐漸在全球範圍內引種,控蚊方面在部分區域取得了明顯效果。但是,至20世紀中後期,多位科學家發現儘管食蚊魚能以蚊子幼蟲為食,但該幼蟲在食蚊魚消化道所有內含物中僅佔極小的部分,其他大部分則主要為浮遊動物。而在20個有意引入食蚊魚的國家中,僅有4個達到了控蚊效果。

  這讓人想起了另外一種生物甘蔗蟾蜍。澳洲引入甘蔗蟾蜍來消滅害蟲,效果不是很好,而且消滅很多本土物種。

  但是食蚊魚的絕招不只是能吃。它們能生、能扛、能「打架」。 

  每年春末夏初,氣溫開始升高,沼澤、池塘裡蚊子幼蟲孽生,為食蚊魚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溫度亦適宜,是繁殖的最佳季節,雄魚和雌魚追逐交尾。雌魚的孕期從16天到28天不等,一條雌魚能生2到6窩小魚。作為暖水性魚類,食蚊魚的繁殖率高度依賴水溫,25℃時兩窩之間間隔23天,溫度升高到30℃時,兩窩之間只間隔19天。每窩小魚一般有60條,身材大的魚媽媽可能生產更多小魚。

  1995年,魚類學家們發現,雖然出生時食蚊魚的雌魚和雄魚的數量相等,但是統計成年魚的性別比例,雌魚的數量遠多於雄魚。研究人員認為,雄魚在交配之後死亡率高,是因為雌魚自身能儲存精子,已經完成繁衍使命的雄魚無須再活下去,從而避免和新生的幼魚形成競爭。為了下一代而精盡魚亡,不可謂不震撼。

  而所謂能扛,指的是生態耐受性強。除了不耐寒這樣的天生缺陷無法克服,食蚊魚能夠在許多嚴酷環境下存活,包括兩倍於海水鹽度的水體和含氧量低的水體,含有機廢物、殺蟲劑、除草劑和酚類的水體,甚至在42℃的水溫下還可以短期生存。食蚊魚口部的特殊形狀也是長期進化的結果,當水中溶氧量低的時候,它能方便地直接浮到水面從空氣中獲得氧氣。正因為強悍的環境適應力,食蚊魚有「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淡水魚」之稱。

  食蚊魚還能通過擠佔其他魚類生存空間,掠奪其食物,直接打壓其他物種。它們有時候直接吃體型更小的成年魚類,對體型更大的物種不外乎兩種手段——絕嗣和肉體傷害。一種是吃大魚們的卵以及幼魚和蝌蚪,北美的鱸魚和鯉魚深受其害;另一種是直接攻擊其他大魚,咬其魚鰭和鱗片,造成細菌感染,間接提高大魚的死亡率。

  食蚊魚的到來,佔據了上海不少動物資源,並造就了一批苦主:

  第一苦主是以青鱂為代表的魚類。青鱂為上海原生魚,曾廣布於各個水系,也曾是上海最常見的淡水魚之一。由於食蚊魚繁殖快,攻擊力強,生態位和青鱂幾乎一致。現在已經幾乎被食蚊魚擠佔,上海幾乎找不到青鱂了。食蚊魚為了搶奪和原生魚共有的資源,對於比它大的原生魚,會採取撕咬其鱗片和鰭的策略,讓其細菌感染加大死亡概率。而且連這些原生魚的幼苗也是它們不會放過的美餐。值得一提的是吃蚊蟲方面,上海很多原生魚並不遜色於食蚊魚,比如:青鱂、鰟鮍、鬥魚等。

  青鱂

  第二苦主是蛙類。上海本地小型蛙類很多,遇上食性複雜且攻擊性較強的食蚊魚算倒黴了,食蚊魚吃不了大的就吃小的,蛙類的卵和蝌蚪對於食蚊魚來說是上等的蛋白質來源。除此之外,2007年,科學家發現食蚊魚所釋放的化學物質,還可以降低蝌蚪的活動性。

  第三苦主是蛇類和龜鱉類。上海為數不多的蛇和龜鱉不是吃魚的?怎麼也會收到傷害?那是君不見食蚊魚鼓鼓囊囊的腹內常躲藏的東西:寄生蟲。食蚊魚到國內後,成為了臺灣棘帶吸蟲最適的、穩定的第二中間宿主,其最終宿主為蛇類。食蚊魚同時也是胃瘤線蟲易感品種,被此蟲感染的食蚊魚被龜鱉或魚類捕食後,可能感染胃瘤線蟲,並且有造成內臟穿孔的危害。

 

相關焦點

  • 夏天蚊子那麼猖狂,是因為蚊子幼蟲孑孓在不斷產生
    肯定是耳朵不斷響起嗡嗡聲的蚊子,不斷吸你血,不斷在蚊帳外影響你休息睡眠,打死了一隻又一隻的蚊子,蚊子何為滅不掉,那是因為蚊子幼蟲孑孓在不斷產生!    孑孓(拼音為jié jué),成蟲後是蚊子,蚊子的幼蟲就是孑孓,又稱為跟頭蟲、方學蟲,生活中水中,身體細長,呈深褐色,遊泳時身體一屈一伸,水中的細菌和單細胞藻類是它們的主要食物!
  • 認識蚊子幼蟲—孑孓
    孑孓(jié jué),是蚊子由卵成長至蛹的中間階段,由蚊卵在水中孵化而成,身體細長,相對頭部或腹部而言,胸部較為寬大,遊泳時身體一屈一伸
  • 如何消滅蚊子的幼蟲孑孓?
    可高溫卻是讓人難耐,與此同時,蚊子又是趁火打劫。被吸吸血(雌蚊)也就算了,可惡的是它還會傳播疾病,最不能忍受的是蚊子吸完血,還留下到此一遊的痕跡,一個又癢又紅腫的包。我們必須予以重視,據說蚊子被列入世界上最致命動物排行榜,每年致死人數達70多萬。作為一個家庭單位,我們為了家人的健康必須想法設法,杜絕蚊子的危害。我們必須嘗試從根本上找問題,以嘗試消滅蚊子的幼蟲為開始。
  • 原產自中國的小魚,一天可吃上千隻蚊子幼蟲,卻在國外泛濫成災
    現在在中國的水域中,經常出現一種名叫麥穗魚的小魚,這種魚本身是中國的本土魚類,憑藉著堅強的適應能力,在中國的各大領域中都存在著麥穗魚的蹤跡。雖然這種魚只是一種不起眼的小魚,但它的生命力非常的頑強,出現在池塘當中之後,很快這片池塘就會只剩下這一種魚類。
  • 滅治蚊子最重要的是消滅蚊子幼蟲孑孓
    孑孓這個名稱可能大家不是很熟悉,其實就是蚊子的幼蟲,它們在水中孵化後長大了就是我們熟悉的蚊子,孑孓身體細長,呈深褐色,在水中上下垂直遊動,以水中的細菌和單細胞藻類為食,呼吸空氣。如庫蚊(家蚊)的孑孓尾端具有1條長呼吸管,管端為呼吸器的開口,呼吸時,身體與水面成一角度,使呼吸管垂直於水面;按蚊(瘧蚊)無呼吸管,孑孓尾端的呼吸器開口於身體表面,呼吸時身體與水面平行;若受驚,則馬上潛入水底。孑孓經4次蛻皮後發育成蛹,初期蛹仍可活動,將羽化時則基本不可動,而後羽化為成蚊。孑孓之所以總是在水面上頭朝下地遊動,是因為它們要用位於腹尖上的呼吸管來呼吸空氣。
  • 食蚊魚一天能吃2000條蚊子幼蟲,懷卵量10萬枚,可能嗎?
    觀點一:食蚊魚一天能吃2000條蚊子幼蟲?食蚊魚是胎鱂科的一種小型魚類,所謂胎鱂科,原意為胎生鱂科,也可叫做花鱂科,和我們所熟識的孔雀魚是同類的。它們主要分布在美國南部和墨西哥北岸的低洼地和溝渠中,因為它們擁有攝食蚊子幼蟲、孑孓的作用而得名,它們的大小其實和孔雀魚相差無幾,但是,有資料顯示:它們一天能夠吃下2000條孑孓,也就是蚊子卵,因為這樣滅蚊的作用,所以深受人們的喜愛。
  • 曾為滅蚊子而引入我國,一天能吃2千隻孑孓,如今在南方卻泛濫
    今天咱們就來說一種這樣的物種,曾為滅蚊子而引入我國,一天能吃2千隻孑孓,如今在南方卻泛濫。這就是食蚊魚,又叫大肚魚、柳條魚,食蚊魚為溫暖性小型魚類,基本上只要有淡水的地方,都可以生存,即使是稻田裡的水很淺的時候,也可以生存。而且它們是成群地在水的表層活動,行動上也是非常的活潑。
  • 常見飛行動物蒼蠅、知了、蚊子、蝴蝶、蜻蜓的幼蟲叫什麼?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看到五種會飛的小動物:蒼蠅、知了、蚊子、蝴蝶、蜻蜓,這五種動物的幼蟲名字都很生僻,那麼這些幼蟲都叫什麼呢?
  • 水乞丐(蜻蜓幼蟲)天天咬魚塘裡的金魚?有什麼好的方法解決?
    但是蜻蜓的幼蟲有些比較特殊的地方。我們都知道蜻蜓是益蟲,吃蟲子和蒼蠅。對任何魚都是沒有危害的,但是蜻蜓的幼蟲卻是個例外,蜻蜓的幼蟲也叫水乞丐,它屬於食肉性的生物,能夠吃蝌蚪和小魚以及蚊子蒼蠅的幼蟲,說它是乞丐的原因是因為蜻蜓幼蟲在長成成蟲的時間大概為一年,這一年的時間全部在水裡活動,討生活,所以像乞丐。
  • 蚊子殺手「大肚魚」,一天能吃2000蚊子幼蟲,為何被列入黑名單?
    為消滅蚊子引進的大肚魚相信來自南方農村的孩子,都見過這種大肚魚。我小時候就經常到小河溝或者小水塘中撈這種魚來養著玩。這種「大肚魚」的真正名字叫做食蚊魚,顧名思義,這種魚是一種喜歡吃蚊子的魚。食蚊魚的體型很小,一般只有2到3釐米左右,喜歡生活在農田、沼澤和一些小水塘中。
  • 上海昆蟲博物館有一群都市「養蚊人」 每天與上萬蚊子為伍
    圖說:上海昆蟲博物館內部照片。資料圖【新民網訊】據《勞動報》報導:和上萬隻蚊子共處一室,什麼感覺?養蚊:白糖為食,鼠糧為料養蚊子?作為「四害」之一,平時躲之不及,不滅之不甘心,怎會有人願意飼養?然而在上海,就有這麼個地方,十幾平方米的房間內飼養著數以萬計的蚊子。
  • 蜻蜓幼蟲叫什麼名字?
    蜻蜓別稱丁丁、點燈兒、螞螂等,分蜻科和蜓科昆蟲的統稱,成蟲一般在池塘或河邊飛行捕食飛蟲,除能大量捕食蚊、蠅外等對人有害的昆蟲,有的還能捕食蝶、蛾、蜂,但其幼蟲形態與習性與成蟲完全不同,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蜻蜓幼蟲叫什麼名字吧!
  • 【6.6世界害蟲日】水中孑孓三兄弟 你必須知道的蚊子的「前半生」
    孑 孓 [ jié jué ]孑孓就是蚊子的幼蟲,是蚊子由卵成長至蛹的中間階段,由蚊卵在水中孵化而成,身體細長,相對頭部或腹部而言,胸部較為寬大,遊泳時身體一屈一伸,俗稱跟頭蟲。孑孓的「蛻變」卵粒是蚊的第一個生活史時期,三種蚊子的「卵粒」各不相同。卵粒在水中會孵出幼蟲,稱做第一齡幼蟲,蛻皮後可以長大。
  • 小學生在解放公園認出6種本土淡水魚
    烏鱧(lǐ)是進化得比較高級的魚類,會作出護崽行為?……22日晚,解放公園共享空間舉辦了一場「水下魚世界」溼地通識課,除了室內科普,在湖北博得自然生態中心2位自然導師的帶領下,15組親子家庭還來到解放公園溼地邊,現場辨認出青鱂、蝦虎魚、泥鰍、高體鰟鮍(pánɡ pí)等6種本土淡水魚。當晚7時,15名小學生齊聚解放公園共享空間。
  • 河溝裡這種小魚專吃蚊子,小時候遍布南方各地,如今很罕見
    河溝裡這種小魚專吃蚊子,小時候遍布南方各地,如今很罕見在農村的河溝裡小魚兒特別的多,農村娃小時候都有抓魚的經歷,以前由於食物短缺,農村娃經常吃不飽肚子,所以農村的孩子就會經常到河溝裡撈魚吃。撈魚不僅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而且河溝裡的漁獲通常也是非常美味的,像鯽魚、鯰魚、泥鰍、河蝦、螃蟹,這些河裡的美味農村娃幾乎都吃過,不過在農村的河溝裡還有一些比較怪異的魚,這些魚通常沒什麼人去吃它,就像下面給大家介紹的這種小魚,河溝裡的這種小魚專吃蚊子,小時候遍布南方各地,如今很罕見了。這種小魚就是大肚魚。
  • 魚類喜歡吃的有什麼你們知道嗎?
    魚類喜歡吃的食物有很多,趕快學習一下吧!觀賞魚種類多,食性也比較蕪雜,根據它們對食物的喜好程度可將觀賞魚 的食性分為植食性、肉食性和雜食性,每一大類觀賞魚中不同的魚種對三種食 性又有所偏好。錦鯉屬雜食性魚類,無論對動物性餌料如蚯蚓、蠶蛹、 蝦、蟹等,還是植物性餌料如麥麩、豆餅、玉米面、青菜、水果等都能利用; 絕大多數熱帶魚是肉食性,喜歡吃動物性餌料;有些熱帶魚是雜食性,動物性 和植物性餌料都攝食;只吃活餌料或以植物性餌料為主的熱帶魚只佔很少數。原蟲又稱為原生動物,是單細胞動物。個體由單個細胞組成。
  • 這些大號「蚊子」不吸人血卻能檢測水質,還有的愛吃蚊子幼蟲!
    大蚊因為體型巨大,長相又和蚊子接近,經常引起人們的無端恐慌,與吸血蚊一樣遭受被拍死的命運。其實,大蚊成蟲壽命只有十來天,不進食,僅吸取點水分過活,交配繁殖後便完成了此生的使命。大蚊的幼蟲生活在植物根部、有溼潤泥土的樹洞或水中,大多取食植物根部和腐殖質,還有極少數大蚊幼蟲是肉食性的,吃其他小蟲。它們是自然界的分解者,也是多種動物的食物。
  • 小魚苗開口餵什麼食物好?觀賞魚苗養成記方法介紹,以青鱂魚為例
    青鱂魚是中國的原生魚,食蚊魚屬於外來物種,容易泛濫。青鱂的品種和顏色很多,深受小型魚玩家的喜愛,但是青鱂往往養不好就容易僵住,不長身子。這位魚友就遇到了類似的問題。接下來我們進入正題,解答青鱂魚在小苗→亞成→成魚餵啥東西好。小苗以及亞成小苗以及亞成階段是長身體的最快時期,這個時期需要多餵一些。我們先來說說小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