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入侵上海「最成功」的淡水魚,造就本地生物三大「苦主」
上海歷來有許多動植物入侵物種,但動植物保護專家很少用「最」字定型某一種入侵。不過,一種貌不驚人的小魚——食蚊魚肯定是「最成功的」,它成功地搶佔一席之地並且擠掉了其他淡水魚以及蛇、蛙、龜鱉等本土生物的生存空間。
食蚊魚,俗名大肚魚、柳條魚、山坑魚、大眼叮噹等,上海很多小池塘、河道、稻田等水域都能看到。它形似柳條,是一種矮胖的小魚,嘴巴略朝上,約2-5釐米長。通常雌魚大於雄魚,雌性食蚊魚是直接生出的是食蚊魚小魚而不是魚卵。
食蚊魚的老家在美國東南部、墨西哥等地,屬雜食性,以浮遊動物、小的昆蟲與碎屑為食,當然也包括蚊子的幼蟲孓孑。
美國加州薩克拉門託市的研究人員魯茲 羅德裡格茲,正在觀察水池中數以千計的食蚊魚,薩克拉門託的艾爾格魯夫縣有世界最大的食蚊魚養殖場。
這是一種「可怕的吃貨」。成年食蚊魚一天能吃上百條蚊子幼蟲孑孓,不過孑孓們並不是食蚊魚的單一食物,各種浮遊生物、甲蟲、蟎類和無脊椎小生物等都是食蚊魚的口糧,一天的進食量可達其體重的42%至67%,是個不折不扣的「吃貨」。
1986年,科研人員發現如果僅吃孑孓,食蚊魚會有一部分死亡,倖存的食蚊魚也會生長遲緩;而在封閉的實驗室環境中,食蚊魚甚至會同類相食,這種行為是否遺傳目前尚不清楚。同類都不放過,其他異類的命運可想而知……
許多地區曾用食蚊魚來控蚊。20世紀初期,臺灣食物匱乏,而大量補抓青鱂食用,隨後造成蚊蟲繁殖疾病流行,因此當時的總督府約於1913年從美國引入食蚊魚來消滅蚊子幼蟲。
隨後不久,日本也希望通過投放食蚊魚來控制蚊蟲數量而從臺灣引入食蚊魚。於1924年,大陸地區也引入了食蚊魚。直至現在,臺灣全島淡水生境幾乎都有食蚊魚的身影,日本南方水域食蚊魚廣布,而我國長江以南地區均有分布。食蚊魚已經在部分地區成為了低地水體的優勢種。擴散如此之快,那控蚊效果如何呢?
因歷史上滅蚊有功,食蚊魚圖騰2010年被俄羅斯索契市立在了紀念碑上。
上世紀初,人們逐漸在全球範圍內引種,控蚊方面在部分區域取得了明顯效果。但是,至20世紀中後期,多位科學家發現儘管食蚊魚能以蚊子幼蟲為食,但該幼蟲在食蚊魚消化道所有內含物中僅佔極小的部分,其他大部分則主要為浮遊動物。而在20個有意引入食蚊魚的國家中,僅有4個達到了控蚊效果。
這讓人想起了另外一種生物甘蔗蟾蜍。澳洲引入甘蔗蟾蜍來消滅害蟲,效果不是很好,而且消滅很多本土物種。
但是食蚊魚的絕招不只是能吃。它們能生、能扛、能「打架」。
每年春末夏初,氣溫開始升高,沼澤、池塘裡蚊子幼蟲孽生,為食蚊魚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溫度亦適宜,是繁殖的最佳季節,雄魚和雌魚追逐交尾。雌魚的孕期從16天到28天不等,一條雌魚能生2到6窩小魚。作為暖水性魚類,食蚊魚的繁殖率高度依賴水溫,25℃時兩窩之間間隔23天,溫度升高到30℃時,兩窩之間只間隔19天。每窩小魚一般有60條,身材大的魚媽媽可能生產更多小魚。
1995年,魚類學家們發現,雖然出生時食蚊魚的雌魚和雄魚的數量相等,但是統計成年魚的性別比例,雌魚的數量遠多於雄魚。研究人員認為,雄魚在交配之後死亡率高,是因為雌魚自身能儲存精子,已經完成繁衍使命的雄魚無須再活下去,從而避免和新生的幼魚形成競爭。為了下一代而精盡魚亡,不可謂不震撼。
而所謂能扛,指的是生態耐受性強。除了不耐寒這樣的天生缺陷無法克服,食蚊魚能夠在許多嚴酷環境下存活,包括兩倍於海水鹽度的水體和含氧量低的水體,含有機廢物、殺蟲劑、除草劑和酚類的水體,甚至在42℃的水溫下還可以短期生存。食蚊魚口部的特殊形狀也是長期進化的結果,當水中溶氧量低的時候,它能方便地直接浮到水面從空氣中獲得氧氣。正因為強悍的環境適應力,食蚊魚有「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淡水魚」之稱。
食蚊魚還能通過擠佔其他魚類生存空間,掠奪其食物,直接打壓其他物種。它們有時候直接吃體型更小的成年魚類,對體型更大的物種不外乎兩種手段——絕嗣和肉體傷害。一種是吃大魚們的卵以及幼魚和蝌蚪,北美的鱸魚和鯉魚深受其害;另一種是直接攻擊其他大魚,咬其魚鰭和鱗片,造成細菌感染,間接提高大魚的死亡率。
食蚊魚的到來,佔據了上海不少動物資源,並造就了一批苦主:
第一苦主是以青鱂為代表的魚類。青鱂為上海原生魚,曾廣布於各個水系,也曾是上海最常見的淡水魚之一。由於食蚊魚繁殖快,攻擊力強,生態位和青鱂幾乎一致。現在已經幾乎被食蚊魚擠佔,上海幾乎找不到青鱂了。食蚊魚為了搶奪和原生魚共有的資源,對於比它大的原生魚,會採取撕咬其鱗片和鰭的策略,讓其細菌感染加大死亡概率。而且連這些原生魚的幼苗也是它們不會放過的美餐。值得一提的是吃蚊蟲方面,上海很多原生魚並不遜色於食蚊魚,比如:青鱂、鰟鮍、鬥魚等。
青鱂
第二苦主是蛙類。上海本地小型蛙類很多,遇上食性複雜且攻擊性較強的食蚊魚算倒黴了,食蚊魚吃不了大的就吃小的,蛙類的卵和蝌蚪對於食蚊魚來說是上等的蛋白質來源。除此之外,2007年,科學家發現食蚊魚所釋放的化學物質,還可以降低蝌蚪的活動性。
第三苦主是蛇類和龜鱉類。上海為數不多的蛇和龜鱉不是吃魚的?怎麼也會收到傷害?那是君不見食蚊魚鼓鼓囊囊的腹內常躲藏的東西:寄生蟲。食蚊魚到國內後,成為了臺灣棘帶吸蟲最適的、穩定的第二中間宿主,其最終宿主為蛇類。食蚊魚同時也是胃瘤線蟲易感品種,被此蟲感染的食蚊魚被龜鱉或魚類捕食後,可能感染胃瘤線蟲,並且有造成內臟穿孔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