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在上「水下魚世界」溼地通識課。湖北博得自然生態中心忍冬 攝
長江網10月23日訊(記者蔡燕秋 通訊員葉向東)青鱂(jiāng)屬於淡水中的基礎物種?烏鱧(lǐ)是進化得比較高級的魚類,會作出護崽行為?……22日晚,解放公園共享空間舉辦了一場「水下魚世界」溼地通識課,除了室內科普,在湖北博得自然生態中心2位自然導師的帶領下,15組親子家庭還來到解放公園溼地邊,現場辨認出青鱂、蝦虎魚、泥鰍、高體鰟鮍(pánɡ pí)等6種本土淡水魚。
當晚7時,15名小學生齊聚解放公園共享空間。來自湖北博得自然生態中心的王新越老師首先為小學生普及了身邊淡水魚的基礎知識。他介紹,我們在溼地、小河邊經常能看見一種體長不過5釐米,眼圈周圍會發光的小魚兒,它的名字叫做「青鱂」,是淡水中的小型原生魚類,可以說是淡水中的基礎物種。「我經常看到水中有一種很小的魚兒,它眼圈沒有發光,但腹部有黑斑紋,這是青鱂嗎?」平時酷愛觀察水生動植物的8歲的劉銘川發問。
王新越解釋,這是和青鱂長得非常相近的一種外來入侵物種,叫做「食蚊魚」,它與青鱂最大的區別在於:眼睛周圍沒有發光的顏色,腹部較為肥大,帶有黑色斑點。「這種魚在我國淡水中廣泛存在,因其繁殖能力強,入侵擴散到了我國長江流域的大部分水域。它們除了吃蚊子幼蟲之外,還會吃掉其他本土魚類的魚卵,嚴重危害了本土魚類的生存環境。本土的青鱂被食蚊魚擠佔其棲息地,在許多水域數量也有所下降,甚至不見蹤跡。」他稱。
其後,王新越還相繼介紹了烏鱧、鰟鮍、蝦虎魚等相關趣味科普。原來,我們生活中常見的柴魚真正的名字叫做「烏鱧」,它不僅進化得十分高級,還會在繁殖期在水草等較為隱蔽的環境築巢並守護魚卵孵化。在幼魚孵化後,親魚會巡遊於幼魚群周圍,防止其他天敵對魚苗的偷襲。一位小學生感嘆,烏鱧真是位偉大的「魚家長」。
本土淡水魚高體鰟鮍。湖北博得自然生態中心忍冬 攝
在結束室內科普後,王新越和忍冬兩位自然導師帶領學生在解放公園溼地裡,發現了青鱂、蝦虎魚、泥鰍、高體鰟鮍等6種本土淡水魚的蹤跡,小學生一一辨識,收穫頗多。
旁聽溼地通識課的武漢自然博物館研學導師胡凱稱,解放公園溼地內發現的本土小魚兒的種類比較多,這也代表著其水生環境狀況良好。「我們作為普通市民,平時不亂扔垃圾,捕捉到本土魚類及時放生,了解相關科普知識,不破壞其生態環境,就是對這些野生動植物的最好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