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五次方
有一種來自馬來西亞的魚在網上被炒的火熱,號稱「世界上最好吃的淡水魚」,諢名「忘不了魚」。意指此魚乃是無上美味,吃過即永久,「從來不需要想起,永遠也不會忘記」,就像____(請各位根據情況自行填寫)一樣刻骨銘心。
圖1
然而營銷號們往往只顧吹噓「忘不了」如何美味、多麼昂貴,絕不肯說出其學名及具體的分類地位,很可能確實不知道;可巧這兩天有一位西瓜視頻主播就說了,「忘不了魚」就是異口新光唇魚,斬釘截鐵,言之鑿鑿,像真的一樣。僅憑視頻截圖,不能判斷他手裡的魚到底是什麼,但可以肯定他犯了張冠李戴的錯誤,「忘不了魚」和異口新光唇魚絕不是一回事。
圖2 異口新光唇魚
異口新光唇魚/Neolissochilus heterostomus,曾用名異口四須魮,鯉形目鯉科䰾亞科新光唇魚屬(過去屬於四須魮屬,後該屬被拆分)。該種產自雲南大盈江及隴川江流域,是根正苗紅、土生土長的我國原生魚,我們要吃這種魚完全不用和馬來扯上什麼關係。
注意,此魚屬於新光唇魚屬/Neolissochilus,不是光唇魚屬/Acrossocheilus,2屬均為鯉科䰾亞科,親緣關係較近。
圖3 異口新光唇魚
異口新光唇魚在原生魚圈裡一向人氣頗高。此魚體型和一般鯉科魚類差相仿佛,有時背部有金黃色澤,正常狀態下魚鱗和魚鰭呈現魅惑的藍色,和保山新光唇魚/N. baoshanensis同屬國內少見的藍色系魚,但比保山新光唇魚更藍。
原生魚玩家通常將其列為「藍吉羅(魚)」之一種,也許是一般愛好者望而垂涎的高端種類(像我這樣的只配養個鰟鮍),食用價值尚在其次。
圖4 似野結魚
吉羅魚源於外文Kelah,原是新光唇魚屬和結魚屬種類的民間統稱,鱗片大而閃亮是共有特徵。「忘不了魚」亦屬吉羅魚,真實身份是鯉科䰾亞科結魚屬的似野結魚/Tor tambroides,因與野結魚/T. tambra相似而得名,絕不是異口新光唇魚。此魚有不同於新光唇魚的發達下唇結構,此乃結魚屬的特色,其下唇中葉的形態是該屬的重要鑑別特徵之一。魚唇肥美,這有點像東北的「蟲蟲」,唇䱻/Hemibarbus labeo。
如上所述,「忘不了」是似野結魚,但似野結魚卻未必都是「忘不了」。該種有三大種群,哥拉巴拉Kelah bara、哥拉美拉Kelah merah和Empurau,地域和形態各有不同。哥拉巴拉Kelah bara體色呈深紅色,哥拉美拉Kelah merah粉紅,它們都可以稱「紅吉羅」;最後一個種群Empurau才是正宗的「忘不了」,只產於馬來西亞沙勞越詩巫拉讓江上流加必和下流峇拉加兩段水域。
圖5 似野結魚之「忘不了」
Empurau通常呈青黃色,背部有小駝峰似的隆起部分,顏值較「紅吉羅」略遜,但主要結構特徵差別甚微,目前仍歸為同種。據說此魚喜食一種叫做「風車果」的果實,魚肉有異香,結合其風味和Empurau的音譯,故稱「忘不了」,商業噱頭而已,不必太當真。
我中土物產富饒,對東南亞人的品位不必抱有太高的期望值,一群吃巴沙魚和咖喱飯的貨,能見過什麼世面?真正令人難忘的,可能是極為高昂的價格。
圖6 「忘不了」和「風車果」
不管怎麼說,既然有人趨之若鶩,野生資源又日趨緊張,人工養殖必然應運而生。2005年國外首次誘導似野結魚在人工養殖環境下產卵,兩年後完全掌握人工繁育技術,又進行了工廠化養殖的後續研究,我國於2014年引入海南進養殖,從此「忘不了」在國內生根。哥拉巴拉Kelah bara和哥拉美拉Kelah merah亦有作為觀賞魚進口,前者少,後者多,價格亦不菲。
圖7 中國結魚
「忘不了」所在的結魚屬在國內亦有分布,共有9種,代表種是堪稱雲南驕傲的中國結魚/Tor sinensis。該種為西雙版納所特有,產於瀾滄江中、下遊,為當地主要經濟魚類,民間呼為「紅翅膀」。其價格較為親民,然肉質細嫩、味道鮮美,品質未必就比不上那勞什子似野結魚。此外,瀾滄江還有大鱗結魚/T. douronensis,但數量較少。這些本土種類也許更值得好好開發一下。
最後再說明一點,開頭提到那位主播好像還在視頻中說過「忘不了」宜刺身,更是「此言差矣」。生食淡水魚有感染各種寄生蟲的風險,保命要緊,不吃也罷。對這種不負責任的誤導性宣傳,我表示鄙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