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出生地海鮮河鮮都很豐富,基本不會連續三天斷魚,有的魚就是白菜價,因為即便吃了這麼多年魚,還是會經常遇到一些特別的美味,並且,魚這種美食,和烹飪的關係也很大。要說這最好吃的魚應該說是因人而異,每個人喜歡的口感不一樣。個人感覺比較好吃的魚中,河魚有桂魚、鱘魚、鱸魚。如果說讓我首選,當然還是海魚。所有的海魚我都愛吃,尤其是海中的石首科魚類,比如大黃花魚為代表,還有小黃花魚、石斑魚、龍躉(巨型石斑魚)、鰵魚、黃姑魚、白姑魚等等。這一類的海魚有共同特點,就是在頭骨中有一對潔白的骨質石子,也叫魚腦石或耳石,可以作為藥用。
馬友魚,來自熱帶的它,被譽為第一美味海魚!馬友魚是一種多脂肪的名貴魚類,但是每年的捕撈量很少,天然野生的數量則更少,所以其價格格外的高!馬友魚喜歡熱帶地區的生活環境,主要生活在北太平洋的美國和加拿大,日本和我國的南方沿海。馬友魚喜棲息於沙底海區,有時遊入河口或紅樹林內覓食。每年於5~6月間向港灣作生殖洄遊,生殖後遊返外海。 馬友魚以無脊椎動物為食,成魚捕食蝦和魚,青少年魚捕食蝦和糠蝦。俗語說「一午、二紅衫、三鮸、四嘉鱲」,另有一說「一午、二鯧、三鮸、四馬加」,這裡的「午」就是午魚,也就是馬友魚。不管是哪種說法,都可以發現馬友魚美味排行第一 。
江鮮裡刀魚也是妙的,我則恨透了這小魚帶的一身毛刺,把整個吃魚過程變成了磕磕絆絆的舌尖太極,不能大快朵頤,末了還要面帶微笑附和大人說「鮮」,至少對我來說,這種體驗一點也不妙。
據說,當江刀洄遊到長江江陰段時,剛好把鹽分去掉,所以少了海魚的澀味和礦物質味,口感更加純粹。是以這江刀、湖刀、海刀,雖然樣貌也都相近,但貴中更有貴中手,操縱著江刀的身價一路往上走。其中最重要的推手,依然要數士大夫階層對江刀的一往情深。宋代劉宰的《走筆謝王去非遺饋江鱭》裡描述江刀的味道:「鮮明訝銀尺,廉纎非蠆尾。肩聾乍驚雷,鰓紅新出水。芼以薑桂椒,未熟香浮鼻。河魨愧有毒,江鱸慚寡味。」這樣一首詩,無疑是把江刀推上了江鮮之尊的地位,後人爭相要嘗刀魚之鮮,追刀魚之嫩,把刀魚的肥美捧上了天。這也不奇怪,在經歷了幾百年的春食刀魚傳統之後,真正的江刀漁獲越來越少。時至今日,刀魚的價格已不是尋常百姓可以接受的天價;刀魚的樣貌和味道,也已不是我們記憶中那條銀光閃閃的小魚;在某些場合,刀魚承載的更多是普通人對「浮華」和「腐敗」的幻想——濫捕濫殺的貪心漁民、一味提高價碼的黑心魚販、只為公款消費奉上奢侈一餐的廚子和餐館老闆。
不過以我個人,還有營養師都常推薦的,最好是吃海魚,如果是深海魚就更好了。說到這肯定會有人反問我,難道吃淡水魚不可以嗎?我的回答是:當然可以。不管是深海魚還是淡水魚,它們共同的特點就是富含優質蛋白、維生素A、維生素D,最重要的是魚類的脂肪構成都是以多不飽和脂肪酸為主,其中就有二十碳五烯酸EPA和素有腦黃金之稱的二十二碳六烯酸DHA。這些脂肪酸對人體的好處就是可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壞膽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好膽固醇。DHA還可以促進嬰幼兒大腦和視網膜發育的作用。
我們剛才說所有魚都有DHA和EPA ,但是要說量多的話,那一定是深海魚完勝。這個很好理解,DHA和EPA都是脂肪,在暗無天日的深海是非常寒冷的,魚也是需要大量的脂肪來為自己禦寒,所以深海魚身上的DHA含量要比淡魚水多。還有就是魚類中的維生素A,深海魚中的維生素A是維生素A1,而淡水魚中的維生素A是維生素A2。維生素A2的生物活性只有維生素A1的一半,而我們通常所說的維生素A其實指的就是維生素A1,所以在維生素A上面,深海魚又完勝。說到吃魚就不得不提重金屬汙染的問題,這裡建議吃小魚不吃大魚,因為生物富集作用,比如說汞的生物富集,汞在食物鏈的高端生物體內比低端生物體內數量逐漸增加,濃度逐漸提高放大。所以大魚吃小魚,大魚身體裡的汙染就要比小魚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