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生態環境都是一個地區千百萬年來的生態淘汰決定的,都是「適者生存」下結果,是能夠與這個地域的自然水文和諧共處是當地物種的使命,並非說就只有這些物種能夠在這些地方生存,而是這些生物已經和諧構築成一個和自然完美適應的生態鏈,能夠循環發展,生生不息,但這樣的生態鏈其實也是脆弱的,一旦有更加強力的動物出現,就會破壞千百萬年搭建起來的一切。澳大利亞的野兔,美國的野豬就是這樣的體現,而如今在國內也有一股小型的「入侵」勢力泛濫在我們的長江流域,你知道這個物種是什麼嗎?
這個物種其實就是越南的「魚王」巴沙魚,巴沙魚原產於越南湄公河,是越南國家二級保護物種,它的中文學名是博氏巨鯰,魚體沒有魚鱗,通體圓潤,背部是藍黑色,而腹部則是稍顯白色,頭部扁寬,身體兩側生長著大量的脂肪,也是這種魚最佳食用的部位。因為奇特的外貌,這個魚類也有一個「小鯊魚」「多利魚」的別稱,是越南湄公河獨自孕育的優質經濟魚類,越南當地就雄踞著很多巴沙魚養殖企業,每年都會出口大量巴沙魚到世界各國,為越南當地帶去大量的經濟效益,而這個物種對中國而言也是十分重要。
巴沙魚在這兩年特別火熱於中國,原因就在於我們國家對培育這個物種作出了成績。這個魚擁有個體大, 生長快,食性廣和抗病力強,產量高的特點,所以早在十年前就已經被引入廣東和湖北等地養殖,經過十多年的努力也終於是繁育取得成功,填補了中國水產養殖業的又一項空白,所以這兩年才會有著大量的這種魚出現在市面上。說起來這個物種還挺受中國家庭的鐘愛,雖然有著一股稍微的土腥味,但是魚肉肉質比較細膩,味道也比較鮮美,富含著維生素和礦物質等物質,沒有魚鱗也沒有魚刺,所以多被中國家庭買回家涮火鍋或做水煮魚,但是養殖多了也會有一些泛濫的情況。
巴沙魚食性廣,所以如果作為入侵物種很容易就會佔領當地的流域,也確實如此,因為養殖場的廢棄,因為暴雨洪水的帶動,也因為一些放生現象,所以目前已經有著不少釣友在長江流域的河流中頻繁釣到巴沙魚。其實早先幾年的時候,巴沙魚就有著泛濫的跡象,只不過當時因為過度捕撈所以沒有泛濫成功,如今捕撈得到了限制,巴沙魚雖然現在也還沒有泛濫成功,但因為少有天敵的緣故,已然有些「霸佔」長江流域的樣子,還是得不得不防,
不過很多中國吃貨卻希望能夠泛濫這個物種,畢竟這個魚在部分地區價格還是不菲的,希望泛濫後能夠稍稍降降這個美味的價格。不知道你如何評價這個可能會泛濫的物種呢?你是希望它泛濫,還是不希望呢?歡迎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