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小時候我們在語文課本上就接觸到中華鱘這種水生動物,那時候我們就被灌輸了一種思想,這是一種十分珍稀的物種,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因此有「水中大熊貓」的稱號。近年來長江流域罕見中華鱘和長江鱘,「長江魚王」真要滅絕了嗎?長江流域已不見蹤影,但人工培育有進展。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魚鱗被認為是魚類的保護衣,但並非所有魚的外表都長出魚鱗,鱘魚就是其中一種特例。鱘魚不僅體表不存在魚鱗,它們還是一種能夠在江河湖海中來回往返的水生動物。一般的魚類要麼是只能夠生活在淡水水域,要麼只能夠生活在鹹水水域,但是鱘魚能夠在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環境中自由穿梭、遊刃有餘。那麼這是否意味著這種魚的生存能力就非常強呢?並非如此,這從鱘魚如今的生存狀況就可以看得出來。
中國可以說是鱘魚的故鄉,其中廣為人知的兩種鱘魚分別是長江鱘和中華鱘,然而它們的種群數量遠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多,反而稀少得讓它們變成了珍稀動物。首先來了解一下長江鱘,與其他鱘魚不同它們主要生活在淡水水域。由於該物種是長江流域特有的物種,再加上種群數量稀缺,因此它很早之前就被列入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行列,並且被專家們稱為是「水中大熊貓」,可見它的珍稀程度有多高。
從對長江鱘的分布考察情況來看,它們一般初選在長江上遊區域和金沙江下遊,然而近幾年來已經很少有人看到它們的身影了。據國內新聞媒體報導,上個月初有市民在重慶的長江支流邊發現了一條長達2米左右的長江鱘,圍觀的人一下子就認出了這條魚是「沙臘子」,也就是長江鱘。重慶市漁政部門得知消息後前往調查,並且為這條沙臘子進行體長測量,結果長達2.18米。部門人員表示,這應該是近幾年來該流域出現過最長的長江鱘了,從側面也反映了該流域的漁業資源正在逐漸恢復。
介紹完長江鱘,再來了解一下中華鱘,它則是真真正正的河海巡遊型魚類。如果單從外觀上進行區分的話,一般人是很難辨別哪一種是中華鱘,哪一種是長江鱘,因為兩者有著十分相似的外表。但對於專業人士來說,他們可以一眼就看出哪一條是中華鱘,因為中華鱘在體型上普遍要比長江鱘大很多。據有關資料顯示,中華鱘的平均體長可以達到1.6米,其中最長的個體可以達到2.3米左右。
從發展歷史上來看,中華鱘和長江鱘擁有差不多的發展時間,但是如今中華鱘的現存數量比長江鱘還要少。毫無疑問,中華鱘也被列入了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範圍,而且為了保住這種古老的活化石,我國很早就啟動了中華鱘養殖育種工作。經過長達十幾年的發展,如今我國在養殖培育中華鱘方面已經掌握了較為成熟的技術,這對整個中華鱘種群來說都是利好消息。
截止今年十月底,三峽集團對外公布了他們在養殖基地成功對中華鱘實施人工催產繁殖的消息。據了解此次催產繁殖誕生了27萬多顆受精卵,其中能夠存活的數量應該在一半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