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俗稱大肚魚,因滅蚊而引進,如今在國內泛濫,網友:油炸倍兒香
文/農夫也瘋狂
進入五月以後,尤其是立夏節氣過後,溫度也是越來越高了,這個時候有一種美食又要開始風靡全國了,那就是小龍蝦了。估計很多人也對於小龍蝦有所了解,最初的時候它是一種讓農民很頭疼的入侵物種,這種生物對水稻的生長危害不小。但是因為後來有吃貨發現小龍蝦肉質鮮美,逐漸就不討厭它了,並且還因為市場需求大,很多的農民開始養殖小龍蝦,而每年這個時候就是小龍蝦大量上市的季節了。今天筆者要給大家介紹另外一種入侵物種,它在廣大的農村地區也很常見,可以說是已經泛濫了,它就是俗稱「大肚魚」的一種普通淡水小魚。
在農村裡長大的小夥伴,很多人應該都有下塘下河撈魚的經歷,其中就常常會撈到一種體型小又扁長,但是肚子很大的小魚,它也被很多地方取名為「大肚魚」。這在魚的數量特別多,經常一撈就是好幾十條。因為太過於普通,並且十分常見,很多人也一直以為它就是我國土生土長的一種小魚,卻不知道它其實是一種入侵物種。
大肚魚又名柳條魚、山坑魚等,它還有另外一個響噹噹的名字,那就是食蚊魚。顧名思義,這種魚就是很喜歡吃蚊子的幼蟲,因此而得名。食蚊魚是硬骨魚綱、鱂形目、胎鱂科、食蚊魚屬的一種淡水小魚,它原產自美洲,主要是生活於水庫、湖泊、壩塘、沼澤、稻田、水渠、窪地等各類靜水水體。以前去農田裡幹活,就常見到這種小魚成群的在水上層活動,行動非常的迅速、敏捷。
食蚊魚主要是以水生無脊椎動物為食,幼魚主食輪蟲、纖毛蟲,成魚攝食昆蟲、枝角類、橈足類、小球藻等,尤其是喜歡吃蚊子的幼蟲。別看食蚊魚個頭都不大,但是一條食蚊魚每天要吃掉蚊子幼蟲2000餘只。而我國當時引進食蚊魚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希望它能消滅掉蚊子,並且引進食蚊魚也是歷經挫折,先後經歷三次才成功引進。
在20世紀初期的時候,北美快速利用食蚊魚來滅蚊了,並且是由政府部門大規模飼養繁殖,並且傳播到了南美、菲律賓和其他各地。而我國第一次引進食蚊魚是在1911年,當時是從夏威夷將600尾食蚊魚經日本橫濱運至臺灣,但是大部分都在途中死亡了,僅僅餘下126尾。由於臺灣的氣候適宜,不久就在全臺灣省普及了。
而第二次引進則是在1924年,由菲律賓醫學科學研究所贈送一批食蚊魚運至上海試養;兩年以後的1926年從又美國漁業局運來一批,經過長期的訓育和適應,食蚊魚就在上海郊區的小河、池塘大量繁殖。並且因為它的適應能力很強,繁殖速度也很快,食蚊魚為卵胎生,每尾雌魚年產200~300尾仔魚。而且初生仔魚離開母體就能自由遊泳和攝食,水溫適宜時,經一個月左右即達性成熟。僅僅幾十年的時間,這種魚已經完全適應了我國的環境,並且在南北方都有分布,如今更是泛濫成災了。
但是對於一些吃貨朋友來說,食蚊魚卻又是一種美食,就像一些網友說的那樣,把它油炸著吃特別的像。這個確實不假,食蚊魚雖然沒有啥經濟價值,但是口感還是不錯的,油炸著吃又香又脆,唯一的缺點就是個頭有點小。另外它還有另外一種價值,那就是可以當觀賞魚來養殖。各位網友朋友們,你們喜歡吃食蚊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