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鱔的食性與攝食特點
1.黃鱔的食性
黃鱔是一種以動物性食物為主的雜食性魚類,喜食新鮮活餌,主要攝食各種水、陸生昆蟲及幼蟲(如搖蚊幼蟲,飛蛾,水、陸生蚯蚓等),也捕食蝌蚪、幼蛙、螺、蚌肉及小型魚、蝦類。此外,兼食有機碎屑與藻類。飢餓缺食時,殘食比自身小的黃鱔甚至鱔卵,也食部分麩皮、熟麥粒、蔬菜等植物。稚鱔前期以攝食輪蟲、枝角類為主,後期則以水生寡毛類、搖蚊幼蟲為主。黃鱔的眼睛小而呆滯,眼外蒙有皮膜,視覺極不發達,其攝食活動依賴於嗅覺和觸覺,並用味覺加以選擇是否吞咽。黃鱔對食物很挑剔,不可口不吃,不新鮮也不吃,十分耐飢餓。幼鱔與成鱔的食譜基本相同。黃鱔耐飢餓,在室內玻璃缸內的籽鱔,不攝食也能生活兩個月之久。但長期不吃食體重會明顯下降,但不致死亡。實驗結果表明,黃鱔拒絕吞咽的味覺標準是:無味、苦味、過鹹、刺激性異味,尤其是對飼料中添加的藥品極為敏感,並且拒食。當黃鱔攝食時,若味覺選擇錯誤,吞咽後,前腸就會出現反芻現象。雖然黃鱔的天然餌料主要是鮮活類動物,但在有效馴養條件下,黃鱔可以採食任何人工餌料。在人工養殖時,可投餵螺螄、河蚌肉、小雜魚、蠶蛹、蠅蛆、熟豬血、肉聯廠下腳料等,規模化生產時,可以投餵專用配合飼料。其攝食的概率、強度和持久性則因人工餌料的成分及其製作工藝而呈現不同的特點。能達到黃鱔穩定攝食人工餌料的條件是:全價的營養組成,特效引誘劑,原料超微粉碎,加工後柔韌性強,耐水性高。黃鱔對植物性餌料大都是迫食性的,效果不好。但稚鱔取食餌料的習慣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因此,在飼育黃鱔的開始階段,必須做好各種餌料的馴養工作,為人工飼養打好基礎。
2.黃鱔的攝食特點
黃鱔性貪食,其攝食方式為口噬食及吞食,多以噬食為主,適口的食物一口吞進,不經咀嚼咽下;遇大型食物時先咬住,並以旋轉身體的辦法將所捕食物一一咬斷,然後吞食,攝食動作迅速,攝食後即以尾部迅速縮回原洞中。人們往往利用這一特點,用鐵絲彎成的鉤很容易釣到池塘或者水田邊躲在洞穴中的黃鱔。黃鱔比較耐飢餓,長期不吃食,不會死亡,但體重明顯減輕。這是長期以來黃鱔在不良外界環境中形成的一種適應性本能。黃鱔性貪食,一般情況下攝食率在3 %-5%,在夏季活動旺盛時,攝食量增大,可達8%。
[吉山花瑤百家號]黃鱔對食物的選擇性很強,喜食鮮活動物性餌料。在自然條件下,餌料生物的周年變化,其攝食的食物也隨之發生季節性變化。春季餌料生物少,黃鱔攝人的餌料中泥沙和腐屑的比例較大。夏秋季餌料生物豐富,攝人的餌料中餌料生物比例較大,對黃鱔是非常有利的。自相殘殺是黃鱔攝食活動的另一特點,這一情況只有在極度飢餓的情況下發生。實驗觀察,在黃鱔喜食的飼料中摻入黃鱔肉糜,則黃鱔就會出現拒食情況,這充分證明了上述結論的正確性。正常滿足投餵時,即使個體懸殊,也不會出現自相殘殺。但進一步的實驗結果表明,當個體懸殊達到一倍以上,小個體的攝食活動就會被抑制,即使餌料極為充分,小黃鱔也不敢攝食,這種情況若持續發生,將導致個體懸殊進一步加大。這樣會影響小個體的生長。因此,人工養殖時要大小分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