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的食性並非固定不變的,而是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時刻處於變動狀態,比如鯽魚冬季喜歡腥餌,夏季喜香餌。也正因魚食性的複雜,如果選擇的餌料恰當、準確,常是決定最終漁獲的關鍵所在。但魚的食性到底如何變化,呈怎麼的規律性,部分釣魚人並不清楚,為更準確、形象做出描述,筆者以人的食性偏好、選擇比擬,看能否解開釣友心中的疑惑。
與人對比,魚的食性變化、規律有許多相似之處
單從智力角度看來,所有的淡水魚根本無法與人相提並論的,但並不表示魚的攝食習慣,與人沒有相似之處。垂釣時間越長的老釣友,越是深有體會,在攝食特點方面與人有異曲同工之妙,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分布展開描述。
▲地域的差異,導致魚食性的不同
諺語「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北方的人喜歡麵食,將小麥磨成麵粉,加工成饅頭、麵條、卷餅及各種點心;南方水資源豐富,更適宜水稻的生長,蒸熟的米飯、糕點都深受南方人的喜愛。這都是地域,包括氣溫等因素,逐漸形成的飲食差異。
生活在南北雙方的魚同樣如此,筆者所在的山東、河北等地,90年代商品餌料稀少,農家孩子揚竿垂釣,基本上都是將蒸熟的饅頭輕微沾水,攆成圓團做釣餌,大鯉魚、鯽魚爭相搶食;棲息在南方湖泊、河流的魚群,則對米粒興趣極大,也是釣魚人最頻繁使用的餌料。地域的差異導致的魚食性的不同,更多是魚所在的地域提供食物的局限性所致,這也與魚攝食癖性有一定的關係。
▲季節、時間的變化,影響魚的食性
人總有這樣的感覺,夏季高溫的時候,胃口差、喜歡清淡的食物,像一些青菜、水果更容易引起人的食慾;冬季寒冷的時候,大魚大肉般的胡吃海喝才帶勁。與人相似,冬季時的鯽魚、鯉魚等,為維持必要的生理功能、新陳代謝,需要大量攝食含高蛋白的食物,紅蟲、蚯蚓葷餌,或者一些廠家專門調配的腥味商品餌,都是它們喜歡的食物;釣魚人清楚,夏季釣鯽魚最好選用一些味型偏淡的奶香或麥香餌,釣鯉魚則多用穀物香味的玉米、小麥等。不難看出,人隨時間對食物的偏好,和魚的食性選擇竟然如此大的相似之處。
▲特定環境,造成魚癖食性的形成
如果問某個人,印象最深的美味是哪個,估計相當部分人會選擇家鄉的某個特產,或者爸媽做的某個尋常菜。為何?這便是癖食性,即長時間攝食某一樣食物,最終形成食性記憶,前文提到的地域間的飲食差異,也有這方面的原因。同樣,魚長時間活躍在某一片水域,攝食一種食物,比如農村的魚塘,有些塘主經常投放一些魚飼料、雞鴨糞便或者一些肥水塘,含有豐富的腐殖質、植物碎屑、瓜果眾多,除去這些固定幾種食物外,少有其他味型的食物來源,所以棲息在這裡的鯽魚、鯉魚等很容易形成癖食性。久經沙場的釣友深有感觸,在個別農村魚塘揚竿,餌料更換多次,商品餌與自製餌料組合、混搭絲毫不起效果,浮漂孤零安靜幾個小時,魚口零星幾個,最後向塘主索要幾個原塘飼料顆粒後,不多長時間,便有大鯽魚、大草魚上鉤。
▲與人類似,魚也喜歡「常鮮」
前文提到魚的癖食性,它的形成需要長時間,食物固定味型、狀態的刺激,不斷強化魚的攝食記憶,包括條件反射,關鍵在一個「程度」問題。在特定的某些情況下,魚的癖食性尚未形成,但這段時間對某一種味型食物有較強的敏感度,此時也是另一個「嘗鮮」特點最易顯現的時候。
釣友清楚,在一片水域,魚吃餌迅猛、積極的一款餌料,大約1-2個月,甚至更短的時間,突然就無緣無故的吃餌變差,但其他影響魚食性的外在因素幾無變化。筆者去年聊城西新河野釣鯉魚,也曾出現這一狀況。大約1個月左右的時間,用的一款名為狂暴鯉的鯉魚餌,釣鯉魚甚至能連竿,但後來吃口頻率顯著下降,有時需要等待1個小時才遇到一個口。但旁邊更換新味型餌料的釣友,依然頻頻提竿、上魚不斷。
人吃一種食物,哪怕再美味,也有吃膩的時候,對其他味道的菜品、水果興趣大增,哪怕味道不佳,有略微的酸苦感,也總有嘗鮮的衝動。同理,攝食癖性尚未形成之前,魚也有品嘗其他味型食物的衝動,如果新的餌料適口性、口味更佳,驅使動力會更強勁。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釣魚人需要及時更換餌料,不要嫌棄麻煩,直至魚口出現為止。
寫在後面
通過上文以人的食性為參考對象,再理解魚的食性變化就形象、簡單了許多。只有了解魚食性的規律、特點,垂釣過程中,才能更快選擇出合適餌料。流傳釣魚圈子裡所謂的神餌,更多的是研發者洞悉到了垂釣水域魚的食性特點,這也是為何相當神餌只局限於某個地方,缺少廣譜性的原因。
原創:野釣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