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的攝食琢磨不透?以人的食性作參照,剖析它的規律性及變化特徵

2021-01-10 野釣人老高

魚的食性並非固定不變的,而是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時刻處於變動狀態,比如鯽魚冬季喜歡腥餌,夏季喜香餌。也正因魚食性的複雜,如果選擇的餌料恰當、準確,常是決定最終漁獲的關鍵所在。但魚的食性到底如何變化,呈怎麼的規律性,部分釣魚人並不清楚,為更準確、形象做出描述,筆者以人的食性偏好、選擇比擬,看能否解開釣友心中的疑惑。

與人對比,魚的食性變化、規律有許多相似之處

單從智力角度看來,所有的淡水魚根本無法與人相提並論的,但並不表示魚的攝食習慣,與人沒有相似之處。垂釣時間越長的老釣友,越是深有體會,在攝食特點方面與人有異曲同工之妙,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分布展開描述。

▲地域的差異,導致魚食性的不同

諺語「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北方的人喜歡麵食,將小麥磨成麵粉,加工成饅頭、麵條、卷餅及各種點心;南方水資源豐富,更適宜水稻的生長,蒸熟的米飯、糕點都深受南方人的喜愛。這都是地域,包括氣溫等因素,逐漸形成的飲食差異。

生活在南北雙方的魚同樣如此,筆者所在的山東、河北等地,90年代商品餌料稀少,農家孩子揚竿垂釣,基本上都是將蒸熟的饅頭輕微沾水,攆成圓團做釣餌,大鯉魚、鯽魚爭相搶食;棲息在南方湖泊、河流的魚群,則對米粒興趣極大,也是釣魚人最頻繁使用的餌料。地域的差異導致的魚食性的不同,更多是魚所在的地域提供食物的局限性所致,這也與魚攝食癖性有一定的關係。

▲季節、時間的變化,影響魚的食性

人總有這樣的感覺,夏季高溫的時候,胃口差、喜歡清淡的食物,像一些青菜、水果更容易引起人的食慾;冬季寒冷的時候,大魚大肉般的胡吃海喝才帶勁。與人相似,冬季時的鯽魚、鯉魚等,為維持必要的生理功能、新陳代謝,需要大量攝食含高蛋白的食物,紅蟲、蚯蚓葷餌,或者一些廠家專門調配的腥味商品餌,都是它們喜歡的食物;釣魚人清楚,夏季釣鯽魚最好選用一些味型偏淡的奶香或麥香餌,釣鯉魚則多用穀物香味的玉米、小麥等。不難看出,人隨時間對食物的偏好,和魚的食性選擇竟然如此大的相似之處。

▲特定環境,造成魚癖食性的形成

如果問某個人,印象最深的美味是哪個,估計相當部分人會選擇家鄉的某個特產,或者爸媽做的某個尋常菜。為何?這便是癖食性,即長時間攝食某一樣食物,最終形成食性記憶,前文提到的地域間的飲食差異,也有這方面的原因。同樣,魚長時間活躍在某一片水域,攝食一種食物,比如農村的魚塘,有些塘主經常投放一些魚飼料、雞鴨糞便或者一些肥水塘,含有豐富的腐殖質、植物碎屑、瓜果眾多,除去這些固定幾種食物外,少有其他味型的食物來源,所以棲息在這裡的鯽魚、鯉魚等很容易形成癖食性。久經沙場的釣友深有感觸,在個別農村魚塘揚竿,餌料更換多次,商品餌與自製餌料組合、混搭絲毫不起效果,浮漂孤零安靜幾個小時,魚口零星幾個,最後向塘主索要幾個原塘飼料顆粒後,不多長時間,便有大鯽魚、大草魚上鉤。

▲與人類似,魚也喜歡「常鮮」

前文提到魚的癖食性,它的形成需要長時間,食物固定味型、狀態的刺激,不斷強化魚的攝食記憶,包括條件反射,關鍵在一個「程度」問題。在特定的某些情況下,魚的癖食性尚未形成,但這段時間對某一種味型食物有較強的敏感度,此時也是另一個「嘗鮮」特點最易顯現的時候。

釣友清楚,在一片水域,魚吃餌迅猛、積極的一款餌料,大約1-2個月,甚至更短的時間,突然就無緣無故的吃餌變差,但其他影響魚食性的外在因素幾無變化。筆者去年聊城西新河野釣鯉魚,也曾出現這一狀況。大約1個月左右的時間,用的一款名為狂暴鯉的鯉魚餌,釣鯉魚甚至能連竿,但後來吃口頻率顯著下降,有時需要等待1個小時才遇到一個口。但旁邊更換新味型餌料的釣友,依然頻頻提竿、上魚不斷。

人吃一種食物,哪怕再美味,也有吃膩的時候,對其他味道的菜品、水果興趣大增,哪怕味道不佳,有略微的酸苦感,也總有嘗鮮的衝動。同理,攝食癖性尚未形成之前,魚也有品嘗其他味型食物的衝動,如果新的餌料適口性、口味更佳,驅使動力會更強勁。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釣魚人需要及時更換餌料,不要嫌棄麻煩,直至魚口出現為止。

寫在後面

通過上文以人的食性為參考對象,再理解魚的食性變化就形象、簡單了許多。只有了解魚食性的規律、特點,垂釣過程中,才能更快選擇出合適餌料。流傳釣魚圈子裡所謂的神餌,更多的是研發者洞悉到了垂釣水域魚的食性特點,這也是為何相當神餌只局限於某個地方,缺少廣譜性的原因。

原創:野釣分享

相關焦點

  • 釣魚:魚的八種食性特徵,了解魚的食性是十分重要的
    了解魚的食性特徵對釣魚人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只有了解了魚喜歡吃什麼,不喜歡吃什麼,才能有的放矢地調配餌料。 魚的食性特徵可以分為7種,即:肉食性、素食性、雜食性、浮遊物食性、水底生物食性及變異食性、癖習食性。1、肉食性:有些魚以小昆蟲、小魚、小蝦、螺螄肉、蜆肉、蚌肉為主要食物。
  • 釣魚:氣溫高於15℃時,鯉魚的食性有什麼規律、變化?
    鯉魚的食性受外界水溫、水質、溶氧量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並非固定不變,而是不停的變化、調整的。影響鯉魚食性的因素眾多,但起到的左右、扮演的角色,有大小、主次的區別,其中氣溫、水溫是其中關鍵因素之一,也是影響鯉魚食性變化最為突出、顯著的。
  • 野釣之魚的食性
    酸甜苦辣各有千秋,人有很多不同的喜好口味,魚同樣也是,今天就來說一說魚的食性。1、雜食性這一類的魚不挑食,餓了什麼玩意都吃,常見的有鯉魚、鯽魚,鯿魚,鯪魚,羅非魚,其實草魚也算是雜食性魚類,這個在釣魚的過程中我有仔細的觀察過,在用鯽魚食或者鯉魚食的時候都釣上來過草魚,這一類魚基本上什麼餌都可以,蚯蚓,紅蟲,麥粒,商品餌基本上都通吃。
  • 北方淡水魚的食性特點
    這除了具備較多的實踐經歷和經驗外,還需要了解和掌握魚的食性特點。由於對海水魚的食性不了解,本文僅談談淡水魚,特別是北方淡水魚的食性問題。魚的食性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既與魚的種類和進食習慣有關,也與食物的營養成分、形態、顏色、味道等有關,甚至與魚生活的環境條件也有很密切的關係。一般來說,大多數魚的食性都是很雜的,不能按照魚常吃的食物特點把魚簡單地進行肉食性、雜食性或素食性來理解與分類。
  • 冬季水溫升高,魚情好?不一定,魚體溫調節、水溫變化規律是重點
    二是每次水溫降低或升高,魚在體液調節的過程中,有極度的不適感,整個過程嚴重抑制魚的活性,通常表現得不怎麼遊動,也不怎麼覓食。舉個簡單的例子,如同天氣突然降溫,人容易感冒一樣,強烈的不適應。也就是魚會趨向水溫穩定,不易波動的水域。
  • 垂釣迷們需要知道的:草魚的生活習性和食性特徵
    當然要先了解清楚草魚的生活習性和食性特徵,以下是小編給你整理的相關內容。一,草魚的生活習性草魚生活在中低水域。最好的居住地是草魚。水的顏色自然是綠色的。這也可能決定了這個池塘裡有很多草魚。草魚也耐受並適應高溫。夏天中午,草魚仍在遊泳和覓食。此時,花瓣,嫩葉和蚱蜢可以捕捉草魚和漂浮在水面上的魚。
  • 春季作釣時,注意這些這些變化規律,牢記3釣3不釣,上魚會更多!
    大家都知道,春天是一個黃金的釣魚季節,在這時不管是魚口還是活躍性都比冬天好很多,越來越多的魚兒會從深水層慢慢地去到淺水處活動覓食,甚至有部分魚兒也開始進入繁殖期,對食物的需求也就更大了,所以綜合上面這些來說,春天是很適合大家作釣的,不過也要講究一些方法和技巧,來對付春天變化不定的氣候
  • 剖析魚的吃食方式及習慣
    釣魚愛好者都有這樣的體會,就是魚吃食的時間是呈周期性的。一咬鉤就可連續釣一陣子,一旦不吃食,你的釣餌再好魚也不上鉤。當然影響魚類攝食的因素有很多,如季節、天氣、水溫、水質、水體溶氧量以及空間的聲響等,但魚覓食和恢復體力主要還是隨其生理性周期變化而變化的。所以,垂釣時應注意掌握魚類的這復體力主要還是隨其生理性周期變化而變化的。
  • 它是魚卻長了一張「鴨嘴」,作釣分享:零基礎進黑坑釣鴨嘴魚
    垂釣自己不熟悉的魚,首先要了解它的習性、食性等基本信息對於鴨嘴魚的基本習性,其實問問度娘就可以知道的一清二楚,但為了給大家提供方便,我就簡單地總結了一下幾個基本的信息。這個不難想到它在吃食的時候,恐怕未等餌料進嘴,吻部就已推開了線組,從而造成假信號。第二點,這種魚是濾食性魚種,與咱們熟悉的鱅魚是差不多情況的,平常主要以浮遊生物為食,這裡補充一點鴨嘴魚是所有鱘魚中唯一以浮遊生物為食的魚類。既然與鱅魚類似同為濾食性魚種,那是不是意味著基本可以放棄釣底、可以直接釣浮了呢?請繼續往下看。
  • 不透水地表的變化及其對地表溫度的影響
    城市下墊面性質的改變對城市熱環境的影響一直是研究者關注的焦點,不透水面的快速增長是城市化最顯著的特徵之一,近年來有關不透水面對城市熱環境的影響的研究也在不斷增多。年裡有了明顯的增加,並主要沿研究區東南部擴展,提取的不透水地表信息與地表溫度存在著明顯的正相關關係; 孟憲磊(2010)對不透水地表蓋度與地表溫度之間的關係進行了多尺度研究,並分析了上海市不透水地表蓋度和城市熱島的空間分布特徵,結果表明上海市外環以內不透水地表覆蓋率較高,地表溫度與不透水地表蓋度呈顯著的正相關,但尺度效應不明顯,與幅度、城市發展密度區域的比例無定量關係
  • 50種水龜大圖鑑——分布+體形+食性+繁殖
    食性特徵:以水生蝸牛,淡水螺類,蛤蜆貝類為主食,偶而捕食水生昆蟲或蝦蟹.這種特殊的食性使得食蝸龜在長期人工飼養下並不容易適應,除非能夠經常提供甲殼類食物.生性較為膽怯,所以在飼養初期儘量不要驚擾它們.繁殖特徵:不祥
  • 刀魚的生活習性、食性、及魚群分布
    在生產中,常因叫法不統一,帶來許多不方便。例如,有些地方把刀魚的幼魚叫做毛葉魚、毛刀魚、絕花魚、毛濟、子餅、野毛等,當做兩種魚,大量浦撈,嚴重地損傷刀魚幼魚資源,不利於發展刀魚生產。主要特徵新鮮刀魚體色明亮,閃閃發光。·般背側顏色較深。根據廣大漁民長期觀察,常見的有三種色彩,即「青背」、「黃背」和「花背」。「青背」多呈石板青的顏色,色較深。「黃背」多呈金黃色,帶金色光澤。
  • 唯物論辯證法的高透剖析,嗷嗷經典,不看你會後悔滴!
    12.發展觀發展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一個總特徵。唯物辯證法認為無論是自然界、人類社會還是人的思維都是在不斷地運動、變化和發展的,事物的發展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發展的實質就是事物的前進、上升,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因此,我們必須堅持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即發展觀。
  • 偏口魚釣不好?先來了解一下它們,再去作釣,魚獲立馬變不同
    作為一個有過很多實際作釣經驗的釣魚人,你一定遇到過這類水域,就像一些時候,某某人邀請你去釣魚,但是他不是釣魚人,所以他只能告訴你那個塘有許多魚,因為大家都能看到有魚在水裡出沒。所謂隔行如隔山,那些人卻不知道怎麼作釣,你興衝衝地來到水邊,看到滿塘的大魚,心裡激動地說不出話來,心想千載難逢的機會來了,總算能爆護一次了。
  • 熟悉鯉魚食性變化的3個因素,針對不同水域,窩料選用有技巧!
    如今打窩聚魚是釣魚過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實質是人為創造一個高密度魚群聚集水域,降低垂釣難度,裡面有不少技巧可循。回到本文的重點,釣鯉魚用什麼打窩較好,問題看似簡單,但範圍較廣,筆者結合野釣經驗,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如下。
  • 我國魚類,食性類別
    濾食性魚類:濾食性魚類主要鰓耙,鰓耙管,鰓弧骨,顎褶組成的濾食器官濾食水中的浮遊生物與有碎屑。草食性魚類:草食性魚類的主要餌料是水草。典型草食性魚類主要有「草魚,團頭魴與鯿等。」草魚吃草時先把草吞入口中送人咽齒,靠咽齒周圍的肌肉與軀幹肌肉的收縮力,其角質墊相研磨把草切成卜塊廠了吞入消化管中。草魚只能消化利用被磨碎的細胞質內的原生質。!草魚的消化管道黏膜褶,分泌黏液多。常見草魚類便外包有很厚的一層膜,這對粗養水草的一種生理適應。自然條件下,草魚以吃水草為主。與人工養殖條件下,也食顆粒飼料。
  • ...洋流獨自遊到底」的那條魚,最有可能是什麼魚以及生活在什麼地方?
    答|百度派 @waaaaaaaaaat丶沒有根據 我也很喜歡這首歌,那天我躺在床上看聽默看歌詞,作為一個學海洋生物的孩子本能去思考這是什麼魚,然後就有了以下腦補...我們來看歌詞: 「逆著洋流獨自遊到底」主要描寫魚動作特徵的就這一句,其他如「掙不脫 逃不過 眉頭解不開的結 命中解不開的劫」都是心理描寫,無從揣測。這一句傳遞出的信息卻很豐富:逆流: 說明這是一隻遊泳能力強的魚,而非如安康魚,海馬,鮃類等底棲遊不快的魚或翻車魚。洋流:這是海魚,或一些降海性洄遊魚類如鰻鱺,可以排除的是溯河性洄遊魚類如大馬哈魚、三文魚(溯河產卵)。
  • 哪幾種魚的飼養過程以及魚的特徵
    魔鬼刀性情非常溫和.但成魚會吃小魚.須特別注意。黑魔鬼長45~50釐米.形體怪誕,動作詭異,是著名的高檔觀賞魚品種。這種魚都是烏黑沒有光澤的。頭部呈流線形.陶寬而愈往尾部愈細,至尾部則成一黑白相間的棍狀。腹鰭非常發達,遊時呈波浪狀,像一片黑羽毛。該魚沒有背鰭,光裸的背部有一明顯的黃線,整條魚看上去像一把刀。
  • 黃鱔的食性與攝食特點
    黃鱔的食性與攝食特點1.黃鱔的食性黃鱔是一種以動物性食物為主的雜食性魚類,喜食新鮮活餌,主要攝食各種水、陸生昆蟲及幼蟲(如搖蚊幼蟲,飛蛾,水、陸生蚯蚓等),也捕食蝌蚪、幼蛙、螺、蚌肉及小型魚、蝦類。能達到黃鱔穩定攝食人工餌料的條件是:全價的營養組成,特效引誘劑,原料超微粉碎,加工後柔韌性強,耐水性高。黃鱔對植物性餌料大都是迫食性的,效果不好。但稚鱔取食餌料的習慣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因此,在飼育黃鱔的開始階段,必須做好各種餌料的馴養工作,為人工飼養打好基礎。
  • 白鰱是傻魚?不明白這幾件事,就不知道它的真面目
    白鰱屬於濾食性魚類,通過在水中不斷的張合嘴,把含有食物的水吸進嘴中,再通過魚鰓吐出來,保留一些細小顆粒的食物,主要有藻類等微生物。所以白鰱還有一個用處就是能淨化水質,一般情況下是不允許隨便捕撈的。還有就是我們要手動控制一下霧化所需的時間,前期時間要短,後期魚進窩之後霧化時間要長,才能提高中魚率,可以通過揉打餌料的方式實現。魚層的尋找:雖然白鰱看似屬於傻魚,但要想釣好也不容易,尤其是魚層的尋找和確定。有時我們是能釣到,但很多都是錨到魚身上的,要想正口中魚,就得正確找魚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