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水溫低,魚活性差,常棲息在水底某一位置,長時間不遊動,而釣魚人投擲的窩料,對魚的誘集能力也因水溫降低,存在不同程度的衰減,垂釣難度大增。也正因此,釣友會選擇氣溫較高的天氣裡揚竿,但與預想的不同,魚情並非都變好,有的仍然魚口零星,甚至無口。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致使水溫升高,依然沒有好魚情呢?而降低或許有好魚情。本文探討一下這個話題。
魚與水溫的內在聯繫
每個魚種都有最適宜的水體溫度,在這個環境下,魚的活性最高,覓食最積極。比如鯽魚,通常在16-25水溫下,覓食最積極;而鯉魚喜歡在20-30℃水體環境中遊弋。一旦水溫超過或低於這個水體溫度,魚的活性都會受到抑制,覓食興趣也大減。
魚屬於變溫、冷血動物,隱藏在表皮下的微血管,感知到水溫變化後,會反饋給魚的下丘腦,從而促使魚的體液(組織液、血液等)調節自身溫度,使之升高或降低,最大限度地接近水體溫度,減少能量損耗。據研究,魚的體溫與水溫可維持在0.5-1℃的溫差,保持穩定。而冬季水溫顯著降低,像北方山東、河北等地,大部分時間處於0-10℃之間,遠遠偏離最適溫度,這也是冬季魚為何覓食不積極的原因。
魚有趨溫性的特點,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與釣友的認知一致,冬季魚會向水溫較高的水層遊動,加之前文所講的體溫調節,共同作用以適應水溫。二是每次水溫降低或升高,魚在體液調節的過程中,有極度的不適感,整個過程嚴重抑制魚的活性,通常表現得不怎麼遊動,也不怎麼覓食。舉個簡單的例子,如同天氣突然降溫,人容易感冒一樣,強烈的不適應。也就是魚會趨向水溫穩定,不易波動的水域。
冬季水溫大致變化規律
水溫隨深度的增加逐漸升高,這是因為水體本身就如同一個天然的保溫棉,隔絕外界冷空氣的侵襲。同理,中上層水體,靠近外界環境,因此受陽光輻射、冷空氣、風力、樹蔭等因素影響大,水溫易波動,不穩定。而下層水被中上層水體隔絕,水溫逐漸穩定,不宜波動。據研究,湖泊、河流等自然水域,水面以下3米的位置,大致可作為水溫穩定、波動的分界線:3米位置以上的水溫受外界影響大,易波動;3米位置以下的水體溫度受外界影響小,穩定並隨深度的增加緩慢升高。
除去影響水溫的水深這一重要因素外,像風向、水草、陽光輻射等因素,在有些條件下也會扮演重要角色。比如深處出的水草,豐盛的水草,遮擋冷風的直吹,避免冷空氣與水面接觸,會營造出一個水溫相對較高的水域,利於魚群的聚集、棲息。
冬季水溫升高,魚情並不定就好,降低或許有好魚情
上文描述了魚與水溫的內在聯繫,及冬季水溫大致變化規律,而兩者是影響魚情的關鍵,也是本文所討論的水溫升高,魚情並不定好的基礎與前提。
首先,水溫升高有兩種情況,一是水溫緩慢回升,時間較長,此時魚的體溫隨水溫逐漸升高,魚情穩定;二是水溫短時間內極速升高,且溫差較大,魚的體溫調節有明顯的滯後性,魚有強烈的不適合感,活性低、動作遲緩,不善遊動。據科學研究,一天之內水溫變化超過5℃時,儘管氣溫於人的感知來看,可能較高,舒適感強烈,但對魚而言,卻不是好環境,那麼釣友想趁機揚竿,失望的可能性極大。
其次,魚在長時間的進化過程中,感知水溫變化能力強於人類,釣友需要提前通過天氣預報判斷未來幾日的氣溫變化,而魚通過氣壓、溶氧量的因素的微小變化,便能預知水體既要降溫。通常會在降溫的前一天,為自身補充能量,一般魚口猛烈,魚情較好,有經驗的釣友,會趁機揚竿,所以冬季並非升溫才有好魚情,降溫前一天也可。
再者,如上文提到的,魚會調節體溫適應水體環境,一旦適宜,魚的活性會逐漸恢復,當然再恢復,也會受到冬季整體水溫的影響,活性低依然活性低,但與調節體溫的時段相比,活性、覓食慾望都得到了恢復。因此,當冬季水溫升高或降低後的3/4天,水溫逐漸穩定,同樣適合冬季垂釣,如果遇到好的釣點等其他有利於因素,依然會有不錯的魚口。
最後,前文提到陽光輻射、風力風向、背風的遮擋物、水草等因素共同作用,最終的魚情效果,多變且多樣。絕大多數的釣友都有這樣的經歷,起初氣溫低,陽光充足,而西北風肆虐,看似並不適合釣魚的天氣,卻有不錯的魚口,為何?西北風帶來冷空氣,迫使水溫下降,不假,但選擇的釣點可能正處背風向陽的位置,魚群趨溫性的驅使,逐漸向釣點聚集,加之窩料濃鬱的氣味,進一步強化了窩點的誘魚、留魚能力。因此水溫降低,也並非一定會魚情差。
寫在後面
本文從魚與水溫間的內在聯繫,及自然水域大致的水溫變化規律,到水體升溫、降溫下,不同的魚情變化。可見單從水溫升高或降低,就斷定魚情差,顯然是不準確的。不僅涉及到魚自身的體溫調節,還與其適應度有關,所以釣魚人冬季野釣,應綜合各因素綜合分析,這樣才儘可能不錯過好魚情。
原創:野釣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