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溫是影響魚的重要因素,也是最為直觀的,水溫向前受氣溫的影響,向後直接關係魚體溫的變化,但三者之間並非看似的那麼簡單、明了,遠比釣魚人所想像的複雜,本文以此為起點,談一談魚的體溫及氣溫、水溫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繫,以方便釣魚人的選擇準確的垂釣方案。
魚是如何實現體溫調節
魚是變溫冷血動物,體溫隨著周圍水體環境的溫度變化而改變。比如夏季水溫高,魚的體溫也多集中在20℃以上;冬季水溫低,魚的體溫也隨即調整至10℃以內,那麼魚是如何實現的呢?
▲魚的動態調節
每個魚種都有自己最適應的水溫,比如鯽魚生活的最適水溫是15-25℃,而鯉魚喜歡在20-30℃範圍內活動,草魚則在22-30℃活性最高,生理結構的不同,最適水溫也有所差異,但共同的地方是一旦棲息的水溫偏離最適溫度有較大的幅度,魚身體的側線敏銳感知到溫度的變化,並將這些變化反饋給魚的下丘腦。
當魚的下丘腦接收到水溫變化的信號,隨即判斷哪裡的水層水溫更適宜活動、棲息,驅使身體向相對適宜的水層遊動。冬季河流、湖泊的水溫隨深度增加,緩慢提升:當水的上層溫度在4.3℃時,1米深處的水溫為4.5℃,2米深度的水溫則達到4.9℃,3米水深的位置則要超過5℃,顯然魚會向3米水深的水層遊動、聚集。
▲魚的體液調節
魚的動態調節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尋找到最接近適宜水溫的水層,這樣有兩個好處:一是減輕了體液調節的壓力、負擔;二是使自身活性處於相對更佳的狀態。當魚處於適宜水層後,剩下的在需要體液調節完成剩餘工作。
體液調節,即魚通過血液、淋巴液、組織液及水分,通過在身體的循環及其他細節最終實現體溫最大程度地接近水溫,據研究魚的體溫與水溫可維持在0.5-1℃的溫差,當然整個過程還需要魚其他器官的配合,不僅消耗大量能量,不適感也充斥著魚自身,通常此時的魚多表現為不愛遊動,可長時間棲息某一位置,基本不攝食,特別是溫差超過5℃時,最為明顯。
依據魚的體溫調節,如果選擇垂釣天氣及水深
前文介紹了魚的體溫調節,而這對於釣友選擇垂釣天氣、水深有密切關係。但話又說回來,合適的垂釣天氣不僅有氣溫這一因素,還有氣壓溶氧量的因素,為準確回答這個問題,以冬季氣壓高、水體溶氧量豐富的季節為例,這樣減少溶氧量的影響,相對更容易表述。
首先是水溫的變化比大氣溫度有明顯的滯後性。水的比熱容大於空氣,導熱性又差。如果某個時段氣溫下降至15℃左右,周圍水域的水體溫度,大約2個小時的時間才能達到。2個小時的時間並非固定不變的,它與水域的面積,是否颳風等因素都有關係。部分釣友總是懷疑降溫當天是否有魚的吃口,其實大可不必,氣溫下降本身就是個緩慢過程,而水溫又滯後於氣溫。魚長期生活在自然水域的原因,感知氣溫、水溫變化的能力遠超人類,會充分利用降溫前的時間,大量攝食,以為即將來臨的體溫調節,儲存能量。
其次判斷當天清晨是否利於垂釣。一般而言,特別是北方等地,清晨4點左右是一日氣溫最低的時候。如果前晚8點至今日清晨4點,溫度變化超過5度,特別是超過7℃時,一般魚情較差的概率大些。因為氣溫變化並非緩慢均勻下降的,通常在下半夜短時間內快速下降,對魚而言,短時間內水溫迅速下降,體溫調節是無法完成的,再加溫差大,不適感強烈,自然活性低,無攝食興趣。通常此時冬季垂釣選擇在深水區,儘量減弱降溫帶來的不利影響。
最後選擇垂釣水深。冬季講究釣遠釣深,而深本身就是相對的。如果垂釣的水域,最深的不過1米,那麼依然按照水溫變化要求釣更深,顯然不現實,此時更多應考慮是否有水草,哪些位置背風向陽。但有些水域水深足夠,正如前文所說,水溫隨深度提高,而水深3米以下位置受外界冷空氣影響較小,穩定不宜波動,此時的魚群趨溫性的驅使下,更多集中在這樣的深水區。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滿足水深要求的水域,都有魚群的棲息,水底環境複雜,有溝壑、緩坡、土坎、凹凸相對更容易有魚群聚集。
寫在後面
本文首先介紹了魚是如果進行體溫調節的,從而延伸出水溫、氣溫三者之間的聯繫,而這恰是指導釣魚人選擇垂釣天氣、水深的關鍵。但實際情況,特別是夏季遠比本文描述的複雜,夏季氣壓低、溶氧量少,這一因素的加入涉及到一系列因素的調整,所以釣魚人實際垂釣過程中,需不斷摸索、總結,相信這樣能更快、更準確的判斷魚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原創:野釣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