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魚體溫調節與氣溫、水溫間的關係,選擇垂釣天氣、水深有技巧

2020-12-06 野釣人老高

水溫是影響魚的重要因素,也是最為直觀的,水溫向前受氣溫的影響,向後直接關係魚體溫的變化,但三者之間並非看似的那麼簡單、明了,遠比釣魚人所想像的複雜,本文以此為起點,談一談魚的體溫及氣溫、水溫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繫,以方便釣魚人的選擇準確的垂釣方案。

魚是如何實現體溫調節

魚是變溫冷血動物,體溫隨著周圍水體環境的溫度變化而改變。比如夏季水溫高,魚的體溫也多集中在20℃以上;冬季水溫低,魚的體溫也隨即調整至10℃以內,那麼魚是如何實現的呢?

魚的動態調節

每個魚種都有自己最適應的水溫,比如鯽魚生活的最適水溫是15-25℃,而鯉魚喜歡在20-30℃範圍內活動,草魚則在22-30℃活性最高,生理結構的不同,最適水溫也有所差異,但共同的地方是一旦棲息的水溫偏離最適溫度有較大的幅度,魚身體的側線敏銳感知到溫度的變化,並將這些變化反饋給魚的下丘腦。

當魚的下丘腦接收到水溫變化的信號,隨即判斷哪裡的水層水溫更適宜活動、棲息,驅使身體向相對適宜的水層遊動。冬季河流、湖泊的水溫隨深度增加,緩慢提升:當水的上層溫度在4.3℃時,1米深處的水溫為4.5℃,2米深度的水溫則達到4.9℃,3米水深的位置則要超過5℃,顯然魚會向3米水深的水層遊動、聚集。

魚的體液調節

魚的動態調節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尋找到最接近適宜水溫的水層,這樣有兩個好處:一是減輕了體液調節的壓力、負擔;二是使自身活性處於相對更佳的狀態。當魚處於適宜水層後,剩下的在需要體液調節完成剩餘工作。

體液調節,即魚通過血液、淋巴液、組織液及水分,通過在身體的循環及其他細節最終實現體溫最大程度地接近水溫,據研究魚的體溫與水溫可維持在0.5-1℃的溫差,當然整個過程還需要魚其他器官的配合,不僅消耗大量能量,不適感也充斥著魚自身,通常此時的魚多表現為不愛遊動,可長時間棲息某一位置,基本不攝食,特別是溫差超過5℃時,最為明顯。

依據魚的體溫調節,如果選擇垂釣天氣及水深

前文介紹了魚的體溫調節,而這對於釣友選擇垂釣天氣、水深有密切關係。但話又說回來,合適的垂釣天氣不僅有氣溫這一因素,還有氣壓溶氧量的因素,為準確回答這個問題,以冬季氣壓高、水體溶氧量豐富的季節為例,這樣減少溶氧量的影響,相對更容易表述。

首先是水溫的變化比大氣溫度有明顯的滯後性。水的比熱容大於空氣,導熱性又差。如果某個時段氣溫下降至15℃左右,周圍水域的水體溫度,大約2個小時的時間才能達到。2個小時的時間並非固定不變的,它與水域的面積,是否颳風等因素都有關係。部分釣友總是懷疑降溫當天是否有魚的吃口,其實大可不必,氣溫下降本身就是個緩慢過程,而水溫又滯後於氣溫。魚長期生活在自然水域的原因,感知氣溫、水溫變化的能力遠超人類,會充分利用降溫前的時間,大量攝食,以為即將來臨的體溫調節,儲存能量。

其次判斷當天清晨是否利於垂釣。一般而言,特別是北方等地,清晨4點左右是一日氣溫最低的時候。如果前晚8點至今日清晨4點,溫度變化超過5度,特別是超過7℃時,一般魚情較差的概率大些因為氣溫變化並非緩慢均勻下降的,通常在下半夜短時間內快速下降,對魚而言,短時間內水溫迅速下降,體溫調節是無法完成的,再加溫差大,不適感強烈,自然活性低,無攝食興趣。通常此時冬季垂釣選擇在深水區,儘量減弱降溫帶來的不利影響。

最後選擇垂釣水深。冬季講究釣遠釣深,而深本身就是相對的。如果垂釣的水域,最深的不過1米,那麼依然按照水溫變化要求釣更深,顯然不現實,此時更多應考慮是否有水草,哪些位置背風向陽。但有些水域水深足夠,正如前文所說,水溫隨深度提高,而水深3米以下位置受外界冷空氣影響較小,穩定不宜波動,此時的魚群趨溫性的驅使下,更多集中在這樣的深水區。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滿足水深要求的水域,都有魚群的棲息,水底環境複雜,有溝壑、緩坡、土坎、凹凸相對更容易有魚群聚集。

寫在後面

本文首先介紹了魚是如果進行體溫調節的,從而延伸出水溫、氣溫三者之間的聯繫,而這恰是指導釣魚人選擇垂釣天氣、水深的關鍵。但實際情況,特別是夏季遠比本文描述的複雜,夏季氣壓低、溶氧量少,這一因素的加入涉及到一系列因素的調整,所以釣魚人實際垂釣過程中,需不斷摸索、總結,相信這樣能更快、更準確的判斷魚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原創:野釣分享

相關焦點

  • 冬季水溫升高,魚情好?不一定,魚體溫調節、水溫變化規律是重點
    冬季水溫低,魚活性差,常棲息在水底某一位置,長時間不遊動,而釣魚人投擲的窩料,對魚的誘集能力也因水溫降低,存在不同程度的衰減,垂釣難度大增。也正因此,釣友會選擇氣溫較高的天氣裡揚竿,但與預想的不同,魚情並非都變好,有的仍然魚口零星,甚至無口。
  • 野釣:冬季水溫變化原來這麼複雜,魚難釣,不是沒有原因的!
    ▲水溫是如何影響魚的分布及魚的活性 ▲冬季湖庫垂釣的重點是什麼,應如何垂釣下文結合筆者的最近的野釣經驗,風開詳述一下。水溫如何影響魚情的水溫變化:白天水庫水溫從水深、時間兩個維度變化,具體如下:一、水深,當上午5點至10點陽光輻射能力較弱,水溫隨深度變化而變化。
  • 冬天釣魚要有魚獲,就得靠這幾個技巧了
    天氣越來越冷,冬天釣魚,就越來越困難了,當然,這裡的困難有,第一是天氣寒冷,導致釣魚人身體上的不適應,第二種,則是水溫低,魚口不好,經常坐一天都沒有一口。
  • 【釣魚技巧】多年實踐總結的七條冬季垂釣經驗
    二、冬釣選釣位:冬釣潭、冬釣陽 「冬釣潭、冬釣陽」的釣魚諺語實際上是指冬釣釣位、釣點的選擇。「冬釣潭」,並不是垂釣的水深越深越好,一般以2米以上、5米以內的水底凹狀或有水草的水深為佳。水太深,不但光照不足,而且天然餌料缺乏,魚兒並不在這種地方活動和覓食,又怎麼能釣上魚呢。
  • 水溫和魚,這些都屬於基礎常識,想釣魚就不得不了解
    ,釣好魚,甚至是能不能釣魚,都有著很密切的關係,而這些常識,能讓我們在確定釣魚之前,判斷出適合還是不適合釣魚,那麼,關於水溫和魚的常識,分別有哪些呢?魚的下丘腦有調節體溫的神經中樞,通過控制體液分泌,以及運動量的大小,來調節自身體溫適應水溫,這是變溫動物為了適應環境溫度對自身影響的功能器官;水溫的變化,對魚來說,有一個適應過程,晝夜溫差值越高,適應過程越久,晝夜溫差值越低,適應過程越快,這是魚的生物本能決定,沒有任何辦法來調整的;所以,不怕低溫亦或者是高溫,就怕忽冷忽熱,因為這代表著魚在沒有完全適應溫差變化之前
  • 冬季在水庫中進行垂釣,一定要學的技巧,讓你有個好的漁獲
    很多的釣友都喜歡在野外進行垂釣,尤其是自水庫中,因為在水庫中有很多的大魚,可以說在水庫中釣魚,和在別的地方完全是不一樣的,因為在水庫中,水面十分的大,還十分的深,水中的魚分布的也不是很密集,我們在水庫中進行垂釣,可以說是十分有難度的,但是要是知道了一些小技巧也會變得十分的簡單,接下來小編就和大家簡單的講一下
  • 冬季釣魚:連續幾日高溫,窩子卻沒魚,這是哪裡出問題了?
    魚的體液,包括血液、組織液,乃至水分,經過生理調節,將體溫逼近水溫。其次魚皮膚裡的微血管對水溫變化極為敏感,能感知各水層間的微小溫差,趨溫性的驅使下,會向最適宜的水層遊動。每個魚種都有最適宜水溫範圍,比如鯉魚,在20℃—30℃的區間內活性最高,所以會向最靠近這溫度的水層靠攏。
  • 釣魚就是釣水溫,要懂它!
    水深也以釣魚人最經常作釣的水深(4米以內)為例!馬上就是夏季了,夏季的水溫變化情況想必也是釣魚人最為關心的話題,本文話題在季節的選擇上便以夏季為樣本!冬天,尤其是結冰的天氣,水溫變化比較特殊,以後會專門寫文章分析。一些垂釣內容會穿插在每個知識點內進行講解,這樣更方便理解,這是一篇自然科學類的文章,我會儘量用我們釣魚人比較熟悉的語言來表達,希望對大家的垂釣活動有所幫助!
  • 秋季垂釣紅尾的技巧,全面總結(乾貨)
    用活蝦、小白鰷、蚯蚓釣紅尾十拿九穩,因為這幾種餌有味腥、在水中遊動等特點,紅尾易發現,也特別喜歡吃。同時,結合以下作釣技巧,保證魚護滿滿。子線用1.5~3號線綁伊勢尼7~9號鉤,可用單鉤和雙釣,七號立漂,墜略重,否則拋不出去,入水深1—1.5米左右。2.海竿浮釣法:海竿長度不限,主線用0.4毫米粗的線,掛上7~9號串鉤,墜子重量30克左右,用大浮漂,甩入河中約20~40米,入水深1.5~2米,若浮漂拖入水中或竿梢顫動則表示有魚咬鉤,應迅速搖輪收線起魚。
  • 冬季溫度低釣不到魚?把握影響水溫的四個因素,根據釣位選擇釣法
    陽就是代表太陽,有太陽直射的地方溫度肯定高,而且鯽魚具有趨溫性的特徵,這是物種基因決定的。溫度包括氣溫和水溫,氣溫是受太陽直接影響的,速度快,見效快,而水溫是通過氣溫間接影響的,速度慢,見效慢,魚生活在水裡,水溫的一點一滴的變化,它都感同身受,尤其是冬季,水溫很低,魚對溫度的敏感程度前所未有。
  • 魚類喜歡的生活環境,和具體水域的水溫是否適合它有密切的關係
    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許多現代化的釣具由進口變為國產,不僅滿足國內眾多約翁之所需,更有大量出國釣技日臻成熟。野釣,就是走出養魚池到野塘、河川、溪流、水庫、湖泊去垂釣。垂釣野外,垂釣大自然。在這些「野水」之 間,大都是林水相依,山水為伴,環境開闊,空氣清新,最適宜休閒娛樂,現在最時尚的休閒方式,就是到大自然 中去。
  • 秋季釣鯉魚的技巧大全,原來鯉魚索餌最強烈時水溫這麼高
    深秋的天氣一天變一天寒冷,魚兒也越來越難釣。今天給大家從鯉魚的生活習性和釣鯉魚的技巧兩方面與大家分享一下。
  • 冬季釣鯽魚,找準魚窩更要找準魚層,氣溫低也不要只盯著釣底!
    氣溫越低魚越難釣,如果找不準位置基本就會撲空。這時候鯽魚行動遲緩,進窩非常慢,就算窩料非常精良,在找不準魚窩的情況下也未必能有太好的效果,所以要注意先找魚窩再打窩。魚的逐溫特點非常明顯,所以在冬季某些天氣影響下不但要找準魚窩,也要選對水層,這樣才會有比較好的收穫。
  • 下雪之後天氣寒冷,找對釣點、用對餌料也能釣到魚
    我們都知道,在下雪之前天氣還是比較暖和的,而在下雪後氣溫才開始下降,而且無論是冬雪還是春雪,雪後都十分寒冷。這時候,很多釣友就不會出去釣魚了,因為根據經驗下雪前適合釣魚,而雪後氣溫下降,並不適合垂釣。事實上下雪之後也是可以釣魚的,而且還能釣到不少魚。
  • 冬季水庫垂釣上哪找魚?其實就藏在這幾個地方
    冬天到了,隨著氣溫的不斷降低,魚也是越來越不好釣。很多釣友退而求其次,轉戰大棚、黑坑,但是終歸多了些競爭、少了些樂趣。而既能讓大家感受自然氣息,同時又有機率釣上魚的,那便是水庫了。水庫面積較大,控溫能力也強,相比之下不易結冰,加上魚種豐富,是冬季垂釣的好釣場。
  • 天氣對釣魚影響不小,關係到你的出釣時間還有能不能釣上來魚……
    看天氣選擇出釣時間、魚種和水域所謂看天氣,主要是看氣溫、陰晴和風向。當然,如果是雷雨天、大雨天,無論什麼樣氣溫和風向都不宜出釣,這樣的天氣非但不安全,人也遭罪。看氣溫不但要看出釣當天的最高氣溫,還要看最低氣溫,以及二者之間的溫差。
  • 盛夏釣魚基本規律:氣溫過高魚難釣,方法要得當,漁獲才有保證!
    深水涼爽,所以要釣深,但是釣深並非無限深,3-4米就挺好;背陰位置可以避免陽光直射,所以水溫度,背陰位置就不需要釣深了,但是水深最好還是有1.5米以上,否則大魚還是不敢來;水草在白天釋放氧氣,並且能夠為魚遮陽,所以白天的水草區域溶氧充足而且水溫涼爽,是魚兒的樂園。
  • 研究魚的適宜水溫,是為了知道魚喜歡到什麼溫度的水域去!
    吳師傅:魚的適宜水溫,從不同角度出發有不同的最適溫度,如最適的繁殖溫度、最適的生長溫度等,它們分布在魚的各個生活階段中。但是,從角度來看,很難獲得最佳溫度。正如魚在上一節「為什麼魚不能每天開放」中指出的那樣,魚沒有永恆的熱水溫度,我們沒有永恆和恆定的捕魚水溫度。你提到的水溫可能是魚類生長的最佳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