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喜歡的生活環境,和具體水域的水溫是否適合它有密切的關係

2020-12-04 娛眾相差

釣,源於古代,隨著現代科學技術之發展,許多高科技直接介入,使這項古老的活動,發生很大的變化。突出地體現在:漁具更新換代口。以前我國釣具長期處於「竹木棉麻」時代,近些年已經換代,由破璃鋼到碳纖竿,尼綸線到碳素線,玉米秸稈漂到孔雀翎等。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許多現代化的釣具由進口變為國產,不僅滿足國內眾多約翁之所需,更有大量出國釣技日臻成熟。

野釣,就是走出養魚池到野塘、河川、溪流、水庫、湖泊去垂釣。垂釣野外,垂釣大自然。在這些「野水」之 間,大都是林水相依,山水為伴,環境開闊,空氣清新,最適宜休閒娛樂,現在最時尚的休閒方式,就是到大自然 中去。既觀賞風光,呼吸新鮮空氣,又能在這些「野水」中釣魚,樂趣無窮,不僅休閒娛樂,更能健體強身。野釣,不同於池釣。池釣,小水面,魚多,易釣;野釣,大水域,魚稀少,難釣。池釣樂,野釣更樂。池釣,魚費高 於市場價格;野釣,不花魚費,釣趣無比。所以參加野釣者逐漸增多。野釣,只要垂釣得法,仍可做到魚兒滿簍。

魚類在覓食時,非常珍惜自己的體力,它不會輕易地為了一點營養價值不高的食物,而做活動量過大的遊動去消耗體力的。因為覓食的遊動,對魚的體力是臣大的消耗。魚類為了維持其生存和成長,在覓食中所耗費的能量,必須從獲取的食物中加以補充,所以,它必須儘量使獲得的食物中所具有的能量,超出遊動時所耗費的能量。否則,就會讓自己的體力逐漸衰竭而死亡,或是被其他生物所吞食。魚類是十分注重安靜地休息的,因為安靜地休息,可以使它的體力得到恢復。魚類不是整天不息地遊來遊去覓食的。對於野釣者來說,了解這一點十分重要,這就要求下鉤處不能離魚群太遠否則,它們不會願意遊動較遠的距離來吞鉤。野釣者要避免一種錯誤的認識:下鉤處離魚遠一些沒有關係,只要魚兒見了魚餌,它就會從較遠的地方遊過來的。

魚類喜歡的生活環境,和具體水域的水溫是否適合它的要求、水體所含的鹽度、水流的速度、水體中所溶有的氧氣是否充足、周圍是否有它所喜愛的適量的水草以及這個水域是否有適度的光照等,都有密切的關係。了解這一點對野釣者來說也很重要。有經驗的野釣者都知道,選擇好適當的垂釣水域,對於垂釣的收穫有著重要的關係。有時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一個有經驗的野釣老手和一個初學野釣者在同一個水域邊釣魚,隔不了多長時間,野釣老手已釣上幾尾魚,而新手卻一尾也沒釣著。這是什麼原因呢?這與餌料是否新鮮有香味、鉤上的釣餌量是否適當、釣餌落水時是否太重、岸上是否常常有人走動或釣位選擇得不好等都有關。

有經驗的野釣者在到達釣魚的目的地後垂釣之前,總要花上不少時間在垂釣水域的岸邊進行觀察,選擇一個適當的垂釣地點,憑他們的經驗,能看出什麼樣的水域適宜於垂釣,什麼樣的水域不適宜垂釣。一般來說,水流湍急之處是不適合魚類停留的,魚兒喜歡棲身於水域沿岸轉角,有微微的迴旋水流之處;魚兒不喜歡陽光直射,因為光照過強魚兒反而看不見周圍的物體,而且陽光直曬處的水溫一般也都過高,不適合魚兒的要求;水體過分清澈見底或過分渾濁的環境,也不適合魚兒棲息,魚兒適宜停留於稍有渾濁度即「二渾水」的水體。

野釣老手常在岸邊長有柳樹或其他樹的樹蔭下面的水域中下鉤放餌,因為這樣的地方有稀疏的陽光照射,光照的強度正適合魚兒的需要。另外,這樣的地方有微微的水流,水溫也較正常。更重要的是,水中的許多浮遊動物也喜歡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魚兒在這裡可以比較容易地得到食物,所以,魚類喜歡在這樣的水域中棲息、覓食,在這類水域垂釣,可能獲得較好的收穫。許多生物學家認為,溫度是影響魚類活動最重要的因素。水溫的變化對魚類的各種生理活動會產生非常強烈的影響。

在初春和深秋季節水溫還較低的時期,魚的活動範圍不大,攝食量一般,一旦氣溫上升到10~15攝氏度時,魚類的攝食量就會增加,活動的範圍也會擴大,呼吸作用隨之擴大和增強,其生長發育的速度加快,性成熟的時期也會相應提前。反過來說,如果在正常溫度下,氣候突然發生變化,氣溫驟然下降達到5攝氏度左右時,魚類的食慾就會明顯下降,活動量也大大減少,生長發育變得緩慢起來。在淡水魚類中,常見的魚種大多是鯽魚、草魚、鯉魚、青魚、鯿魚、魴魚等幾種,這些魚最適宜的水溫為25攝氏度左右;在1929攝氏度它們的活動較為活躍,食慾也最為旺盛;在水溫降至8攝氏度以下或上升至32攝氏度以上時,它們的食慾就大大下降,甚至停止攝食。

野釣者了解魚在什麼溫度之下食慾最為旺盛,當然是很重要的。這就可以知道在什麼水溫下,魚兒最需要食物,最容易吞餌上鉤。釣諺雲「春釣灘、夏釣潭、秋釣陰、冬釣陽。」這其實就是指各個季節適宜於釣魚的溫度條件。「春釣灘」,是說春天尚有一些寒意,在晴天有太陽的時候,淺灘的水溫適中,這樣的地方容易釣到魚;「夏釣潭」,是指夏季天氣炎熱,魚兒常棲身於較深的水域中,因為上層的水溫太高,不適合魚的生活需求,而水深處比較涼爽,在這樣的水域下鉤較有收穫;「秋釣陰」,是指秋天已稍涼爽,但仍較暖熱,陰天則溫度最為適中,宜於垂釣;「冬釣陽」,是指冬天寒冷,只有在陽光照射下水溫提高了,魚兒才會出來覓食,造成垂釣的時機。由此可見,魚類和溫度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那麼今天關於野釣的小知識就先分享到這裡了,喜歡的朋友不要忘記點個讚哦~

相關焦點

  • 研究魚的適宜水溫,是為了知道魚喜歡到什麼溫度的水域去!
    來自釣魚愛好者的對話:釣魚迷:我看到有些垂釣書籍上介紹過魚的適宜水溫,如淡水魚類的適宜水溫大多在12~25℃,最適水溫在15~20℃;有的還進一步分類介紹,如鯽魚的適宜水溫為19~23℃,鯉魚為23~28℃等。這是否表示在這些水溫下,最適合垂釣,即最好釣呢?
  • 我國魚類對水溫環境適應分幾種?
    我國魚類對棲息環境與食性的普遍要魚類生長,繁殖共性特點。具體養殖魚類倒可識別特徵,棲息習性,適溫性,適鹽性,食牲以及繁殖習性。主要養殖魚類在自然條件與人工養殖條件下的生長特點。魚類水溫生存環境適應分以下四類1 熱帶魚類:這類魚對水溫要求高,適合在較高的水溫中生活,其生存溫度10C~40C,生長,發育的適宜溫度為20C~30C,不同熱帶魚種水溫略有差異我們常見的熱帶魚類有:遮目魚(8.5c~42.7C),羅非魚(14C~32c),短蓋巨脂鯉(12C
  • 水生植物與垂釣的密切關係不容忽視
    為什麼說釣魚和水草關係密切呢? 首先、水草會給魚類帶來豐富的食物這是因為水草的阻擋一些藻類和浮遊生物都會在有水草的區域聚集,這裡會有充足的食物供魚兒食用。 其次、水草區域的溶氧量很高植物會在光合作用下吸收二氧化碳呼出氧氣,因此有水草的地方水體溶氧量充足,魚兒自然喜愛在有水草的區域逗留。
  • 水溫、水底環境影響具體位置
    再說水溫,水溫對鯉魚分布的影響是多方面,有直接的、有間接的。20℃—30℃是鯉魚最適宜的水溫範圍,鯉魚通過身體的側線感知水溫的變化,一點水溫過高或過低,鯉魚的活性和攝食慾望均會受到影響。當水溫與最適溫度溫差超過5℃時,鯉魚趨溫性的驅使,會向最接近適宜水溫的水層遊動,具體冬季遊向那個水層,下文介紹。
  • 關於合理飼養魚類,掌握每種飼養魚類的養殖辦法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文章撰稿人小編,今天來跟大家聊一聊,關於合理飼養魚類,掌握每種飼養魚類的養殖辦法。其實魚類終生均生活在水中,沒有水也就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基本環境。所以人們常用「魚水情深」來形容魚和水之間的關係。為了養好魚,我們首先就需要了解魚類生活的水環境。
  • 冬天釣魚,水溫影響很大,魚類對溫度的要求
    冬天釣魚,水溫影響很大,魚類對溫度的要求大家都知道魚類是水域生物的一大類群,魚類的生存與水域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常見魚類對環境的要求也不盡相同,釣魚釣得好必然要每種魚類的生活環境有所了解,尤其環境溫度是影響魚類活動的第一大因素
  • 熟悉魚體溫調節與氣溫、水溫間的關係,選擇垂釣天氣、水深有技巧
    ▲魚的動態調節每個魚種都有自己最適應的水溫,比如鯽魚生活的最適水溫是15-25℃,而鯉魚喜歡在20-30℃範圍內活動,草魚則在22-30℃活性最高,生理結構的不同,最適水溫也有所差異,但共同的地方是一旦棲息的水溫偏離最適溫度有較大的幅度,魚身體的側線敏銳感知到溫度的變化,並將這些變化反饋給魚的下丘腦
  • 溫度對魚類的作用與影響:溫度的變化是關係到魚類生存的重要指標
    因此,溫度對魚的生長、發育、繁殖、活動和覓食等有著密切的關係。炎熱的夏季,大多是水溫30攝氏度以上,除少數喜熱性魚類(例如草魚、鰱魚等)外絕大多數魚類都藏在深水層或蔭涼處「避暑」或者無心覓食。一般說來淡水魚類適宜的水溫在15~25攝氏度者為多數,在這個溫度範圍內,魚兒大多數喜歡在淺水或中深水層活動。當水溫降到5攝氏度以下時,多數魚類遊動緩慢,食量很小或停止攝食。如若水溫再降低,魚兒便潛入深水底層,處於休眠或半休眠狀態。
  • 把握影響水溫的四個因素,根據釣位選擇釣法
    陽就是代表太陽,有太陽直射的地方溫度肯定高,而且鯽魚具有趨溫性的特徵,這是物種基因決定的。溫度包括氣溫和水溫,氣溫是受太陽直接影響的,速度快,見效快,而水溫是通過氣溫間接影響的,速度慢,見效慢,魚生活在水裡,水溫的一點一滴的變化,它都感同身受,尤其是冬季,水溫很低,魚對溫度的敏感程度前所未有。
  • 水溫對魚類有什麼作用,對魚會造成什麼影響
    1、水溫與魚類體溫的關係 在魚類的生存條件中,水溫佔有重要的位置。魚類屬變溫動物範圍。大多數魚類的體溫與周圍水溫相差在0.1—1.0℃之間,因此,魚苗或成魚轉換環境時要考慮溫差應激。
  • 鯽魚喜歡吃什麼食物?鯽魚喜歡多少度的水溫?鯽魚的各種生活習性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不管釣什麼魚,要想釣好魚,都要先要對目標魚有所了解。比如釣鯽魚,就要知道鯽魚喜歡吃什麼食物?鯽魚喜歡多少度的水溫?下面,我們就來講下鯽魚的生活習性。鯽魚的生活習性一、鯽魚的生活習性一。生活環境:鯽魚是底棲淡水魚類,一般在水體下層活動。鯽魚適應環境的能力很強,在各地的江、河、湖泊、水庫和池塘中廣泛分布。
  • 這種美洲魚類專吃垃圾,淨化水質?謠言!它的內心和外觀一樣醜陋
    提起清潔工我們都知道,他們的辛苦勞累,給我們帶來一個整潔的環境,被人們讚譽為「城市的美容師」。水中也有「清潔工」是一種魚類,喜歡吃其他魚類的殘羹剩飯它就是——清道夫。比如:養殖觀賞魚的時候,由於護理不當,魚缸壁上容易生長青苔,影響美觀,有些養殖愛好者,在魚缸內養一條清道夫用以清除魚缸壁上的青苔,或者清理魚類的排洩物,從而改善水質。
  • 水溫必須要合適,養殖池消毒必須嚴格
    其中,石斑魚就是目前人氣值很高的代表,它的肉非常美味,營養元素也非常豐富,但是純野生的數量越來越少,現在市場當中所銷售的石斑魚,大多數都是進行養殖的。由於這種魚類的生長,對於環境條件會有一定的要求,所以進行養殖之前,最好要先結合環境情況來考慮是否適合養殖。那麼石斑魚養殖都有哪些具體的條件要求呢?下面一起來看看。
  • 裝飾水族箱內置的植物,及水溫要求
    水質要求弱酸性水(pH6.5-6.8),水溫要求20~30℃,如何裝飾水族箱內置大量的植物,要把水表面覆蓋,就像亞馬孫河上的馬尿花和漂浮的蕨類植物。水族箱內活動範圍表層水域。水族箱內可餵養數量一群,3-6條。行為習慣雖然對其他魚是溫順的,但是對於試圖入侵表層水域的魚則是好鬥的。最好與生活在中層和底層水域的品種一起餵養。
  • 【釣魚技巧】冬季初到陌生水域如何判斷是否有魚?
    不同的釣友都有不同的答案,你也許認為是釣技,餌料,每個釣友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到了冬季,釣魚什麼最重要,那絕對是資源,沒錯一定是資源,其它季節魚類比較活躍,自然水域可作釣的魚類多,當到冬季很多魚類都停口過冬,作釣的對象魚少了,釣魚的資源就變得尤為重要,重要的在有魚的水域作釣,如何找到有魚的自然水域作釣呢?
  • 它就在你家樓下水域內
    摘自微信公眾號「半月談」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竟然有660種物種入侵我國,有些朋友覺得外來物種離我們很遙遠,其實它就在我們旁邊甚至就在你家樓下水域內,釣魚人深有體會。那麼有哪些魚類是入侵魚類呢?現在食蚊魚在國內分布非常廣泛,南方一些地區很普遍,不要以為它是小魚就沒有壞處,這種魚類不僅僅吃蚊子的幼蟲,最喜歡吞食魚卵,嚴重擠佔本土魚類生存空間。在一些食蚊魚多的水域內,本土小型魚類青鱂甚至已經消失不見。吞食其他魚類的魚卵造成魚類大量減少,並且食蚊魚對於生長環境要求不高,甚至一些小水窪也能生存,光頭樓下景觀河內就有大量食蚊魚生存,也沒見蚊子減少。
  • 光照對魚類哪些行為產生影響,水族箱位置擺放有講究
    通常我們人類的視錐細胞可以感覺光亮度在0.03~0.1lx以上的光線,而魚類卻能感覺光亮為0.03lx以下的光線,感光能力強於我們。水域光照度低、光照變化頻繁,促進魚類眼睛進化,這樣強的感光能力是魚類適應水域環境的結果。動物的行為受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很大,光作為自然界中重要的生態因子,對魚類行為的影響極為明顯。
  • 氣候變化引起的水溫升高可能會擾亂魚類產卵過程
    ,氣候變化可能會迫使世界許多魚類物種離開它們傳統的產卵區,甚至影響它們的交配模式,準備交配的魚類及其隨後的幼魚對水溫變化特別敏感。由海洋生物學家弗萊明·達爾克(Flemming Dahlke)領導這項研究評估了來自世界各地水域的694條海洋和淡水魚的生命階段特定熱耐受性。達爾克表示:「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無論是作為卵中的胚胎還是準備交配的成魚,魚類對熱的敏感度都遠高於成魚。以全球平均水平為例,交配季節外的成魚可以在比準備交配的成魚或魚卵溫度高10攝氏度的水中生存。
  • 淡水魚養殖要注意水溫變化
    在消費的魚類產品中,消費量超過200萬噸的有鰱魚、鱅魚、鯉魚、鯽魚和草魚,這5類大宗淡水魚佔淡水魚消費量的70%以上。&nbsp&nbsp水是魚類賴以生存的基礎,養魚先養水,良好的水環境是實現水產養殖高產、高效的重要環節之一。而適宜的水溫不僅是魚類自身生長、繁殖及抵抗疾病等的必要條件,同時也是影響水質的重要因素之一。
  • 海洋「發燒」 近千種魚類和無脊椎動物逃離至其他海域
    平斯基和他的團隊發現他們研究的108種海洋生物中有超過一半離開了它們的家園,有些熱帶地區的物種從當地消失了,遷移到了更涼爽的水域。此前的相關研究顯示,近千種魚類和無脊椎動物已因原始棲息地海水不斷變暖而逃離至其他海域。相比之下,大約1/4的陸地物種——如蜥蜴和壁虎——隨著氣溫升高而離開了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