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今天的文章撰稿人小編,今天來跟大家聊一聊,關於合理飼養魚類,掌握每種飼養魚類的養殖辦法。其實魚類終生均生活在水中,沒有水也就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基本環境。所以人們常用「魚水情深」來形容魚和水之間的關係。為了養好魚,我們首先就需要了解魚類生活的水環境。廣闊的江、河、湖、海、水庫和池塘,是一個五彩繽紛的天地。水的物理、化學性狀和水生動、植物,構成了魚類雜的生態環境。這些因素與生活在那裡的魚類被此影響、相互制約。一方面永環境對魚類生長產生重要影響;另一方面魚類的生命活動反過來也會影響到水不境的性狀。譬如魚類的糞便會改變水中營養鹽分的組成;魚類的呼吸會改變水中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含量,魚的吃食還會影響到水中的生物量。我們要在不同類型的水體中養好魚,就應該為養殖魚類創造一個最適宜的水環境,只有這樣,魚類才能平安無事的迅速長大。
養魚的水域有以下幾大類:大中型水庫和湖泊;小型水庫、湖泊和池;稻田;較小、較淺的流水魚池和室內小型養魚池。水庫是水利部門為蓄水灌溉和防洪抗澇而修建的水利設施,大多建在河流上遊。水庫每年水位漲落明顯,一般都能兼營養魚。依據建設規模可分大、中、小三個類型,依據地形又可區分為平原、丘陵、山區三個類別。水庫大多具有廣闊的淹沒區,較深的水位和眾多的庫灣,根據周圍環境不同,有的水質清瘦、有的比較肥沃。
我國的湖泊多在江河中、下遊,是由江河衝積和泥沙堰塞而成的靜水水體。水深一般在2-6米,上、下層水溫比較接近。湖泊有大、中、小之分。根據湖泊成因、生物量多少和肥沃程度,湖泊可分為富營養、中營養和貧營養型三種類型。我國平原湖泊較多,大多水位穩定、水位較淺、水交換率低,屬於富營養型,少數高原湖泊略深,屬於貧營養型。水庫和湖治屬於大水面,水域寬廣遼闊,水位比較穩定,有相當深度,水質清新肥沃,適合從事網箱養魚和進行魚類增殖。水庫和湖泊是解決城鄉人民吃魚,生產鮮活魚的重要場所。有些小型水庫、湖泊還可以像池塘一樣,實行精養密放,達到高產。
池塘養魚是我國生產鮮魚的主要途徑。魚池是人工開挖的養魚水域,一般每個魚池在十到二三十畝左右,它的許多性狀受人為的影響較大。人們可以對池塘水質加以控制,最大限度的滿足魚類生長的各種需要,使魚類能在最短的時間育肥長成。我國有稻田3.8億畝,在水稻生長過程中,稻田經常要灌入淺水。這是一類很特殊的水體,雖然水位很淺,但也是魚類養殖不可多得的寶地,因為稻田有魚類生長的良好生態環境。人們在生產稻米的同時,生產出美味的鮮魚,做到魚稻互利,魚米雙豐收。
另外,我國山區也有很多適合養魚的山泉小溪。這些淚洞流水,常流不斷、流經地段不一定很寬闊,但因常年流淌,水質清新,一個十幾平方米的流水魚池,往往能生產出相同池塘幾十倍的鮮魚,這也是因為流水為魚類提供了優越的生活環境而出現的奇蹟。可以養魚的水域類型固然很多,但影響魚類生長的環境因素大致相同,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研究對魚類生長關係最密切的幾個環境因素。
魚類是變溫動物,我國地處溫帶,一年中由於日照時間有規律的增減,寒暑交替,四季分明。因此各類水域的水溫也是很有規律地發生季節變化。這樣魚類的新陳代謝也隨水溫升降而周期性的變化。一般說來,水溫每增加10度,魚類的代謝作用約加強1-2倍,溫度過高或過低,都會抑制魚類生活,甚至造成死亡。所以我們在養殖某種魚類時,一定要了解它最適宜的生長水溫。
我國目前飼養的魚類大多屬於廣溫性魚類,它們適宜水溫範圍為18-28度。在這個適溫範圍內,水溫上升,魚類代謝強度加速,攝食旺盛,生長快速,增肉率也高;水溫下降,則一切都減緩。據統計,當年鯉魚在10度時,日食量為體重的16.5%;20度時即增加到體重的38%。與此相應,魚體的生長,也隨水溫上升而增加。北京市水產科學研究所網箱養鯉,水溫在20度以下時,鯉魚日增重0.61克;20-25度時,日增重1.2克;25-28度時,日增重2.56克,28度以上時目增重4.03克。
所以說掌握每種飼養魚類的適宜水溫範圍,在魚類養殖上具有重要意義。魚類在適溫範圍內,不僅攝食量大,生長速度快,而且對餌料的利用率也高。魚類在適溫條件下,e卵率、成活率也都高,幼魚的體質也最強壯。我國飼養的魚類還有來源於熱帶的羅非魚和來自寒帶的蛙鱗魚類。羅非魚的適溫範圍為25-33度,臨界最低水溫是10-14度。娃、蹲魚的適宜水溫為13-18度,臨界最高水溫為20度。
在現在的技術條件下,試圖用人工辦法來調節水溫,經濟上是不合算的。最好的辦法是因地制宜地選養道宜的品種。如我國大多數地區可以養殖青魚、草魚、魷魚、魚、鯉魚、鯽魚、編魚這樣一些溫水性優質魚類;山區冷水溪流可以詞養鏈、鱗魚類;有地熱水源的可以飼養羅非魚,並且儘量利用溫泉、電廠餘熱等,為熱帶魚類越冬保種和家魚在北方提前孵化,延長魚苗生長期,為成魚飼養提供大規格魚種提供了條件。好了,我們今天的關於合理飼養魚類的方法就講述到這裡了,可以評論區留言討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