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透水地表的變化及其對地表溫度的影響

2020-11-23 騰訊網

城市化導致下墊面土地覆蓋狀況發生了較大變化,原有的自然地表覆蓋被密集的建築物和街道取代,對區域氣候產生顯著影響(Zhao et al.,2014;Mahmood et al.,2014;Georgescu et al.,2013)。

城市下墊面性質的改變對城市熱環境的影響一直是研究者關注的焦點,不透水面的快速增長是城市化最顯著的特徵之一,近年來有關不透水面對城市熱環境的影響的研究也在不斷增多。許多學者研究發現,不透水地表(ISP)地表溫度(LST)有較強的相關性,是城市發展及城市熱環境的重要指示因子。

Yuan 和Bauer(2007)以Landsat TM/ETM+為數據源定量分析了美國明尼蘇達州特溫城不同季相時城市熱環境與不透水地表及NDVI之間的關係,結果表明,在各個季節地表溫度和城市不透水地表都有很強的線性相關性,而地表溫度和NDVI 之間不具有穩定線性相關性,因季節而異;

Weng 和Deng(2008)利用混合像元分解模型提取了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市亞像元級別的不透水地表蓋度和植被覆蓋度,分析了二者與地表溫度之間的關係及其對城市熱環境的影響,發現地表溫度和不透水地表蓋度呈正相關和植被覆蓋度呈負相關,不透水地表有升溫的作用而植被有降溫的作用;

Ma 等(2010)基於Landsat TM/ETM+數據和相關的不透水地表光譜指數分析了廣州市從1990~2005 年不透水地表蓋度以及植被豐度對城市地表溫度和城市熱島強度之間的關係,結果表明從1990~2005 年城市不透水地表比例明顯增加,不透水地表平均中心朝西北方向移動,且地表溫度與不透水地表蓋度呈正相關,與植被豐度呈負相關;

林雲杉等(2007)基於V-I-S(vegetation-impervious surface-soil)模型提取了泉州市1989 年和1996年兩個時相的城市建成區不透水地表,並研究了其與城市熱島之間的關係,發現泉州市區不透水地表的面積在7 年裡有了明顯的增加,並主要沿研究區東南部擴展,提取的不透水地表信息與地表溫度存在著明顯的正相關關係;

孟憲磊(2010)對不透水地表蓋度與地表溫度之間的關係進行了多尺度研究,並分析了上海市不透水地表蓋度和城市熱島的空間分布特徵,結果表明上海市外環以內不透水地表覆蓋率較高,地表溫度與不透水地表蓋度呈顯著的正相關,但尺度效應不明顯,與幅度、城市發展密度區域的比例無定量關係;

徐永明和劉勇洪(2013)基於Landsat TM 遙感數據運用線性光譜分解研究了北京城市不透水地表蓋度與地表溫度之間的關係,結果表明,地表溫度隨著不透水地表蓋度的增加而升高,並且其變化速率依賴於不透水地表蓋度。當不透水地表蓋度低於40%時,地表溫度隨著不透水地表蓋度增加呈指數關係迅速上升,而當不透水地表蓋度高於40%時,地表溫度呈線性緩慢上升;

郭冠華等(2015)採用回歸樹模型構建了廣州市中心區不同季節時期地表溫度與不透水地表間的關係方程,探討了城市熱環境季相變異規律及不透水地表對其的影響,發現隨季相變化,地表溫度與不透水地表的正相關關係趨於複雜,此外與傳統的線性回歸模型相比,回歸樹模型能更好地模擬地表溫度的空間異質性;

唐菲和徐涵秋(2013)選取中國6 個城市作為研究區,採用Landsat ETM+影像和線性光譜混合分析法提取出各個研究區的不透水地表面積,並反演出對應的地表溫度,利用多種回歸模型和大樣本量定量分析二者之間關係,分析了不透水地表對城市熱環境的影響機制;

楊可明等(2014)採取基於V-I-S 和全約束最小二乘法混合像元分解模型提取2010 年北京海澱區不透水地表蓋度和地表溫度,並在此基礎上對二者之間的相關性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徐永明和劉勇洪(2013)等利用線性光譜分解及V-I-S 模型提取了北京市單時相不透水地表蓋度,並對北京城市熱環境的空間分布特徵及其與不透水地表蓋度之間的關係進行了分析討論;

Hao 等(2016)利用多時相遙感數據對1990~2014 年北京城區不透水地表蓋度,以及相對年平均表面溫度進行了時空變化監測,並對二者之間關係進行分析討論。

本章(文)以北京城區為例,重點探討不透水地表的變化及其對地表溫度的影響。根據遙感數據的不透水地表蓋度提取結果,對2001 年、2011 年北京城區各環路範圍進行時空變化分析,分析得出北京城市擴展的主要發展趨勢。同時根據北京城區發展的特點,對北京城區各環路區域不透水地表蓋度,以及地表溫度之間的關係進行相關分析,為北京城區及近郊區今後的進一步建設規劃和環境治理提供參考。

▲ 總體技術路線圖

主要結論為:

(1)2001~2011 年北京城區的不透水地表蓋度變化主要集中在低密度區間,中密度和高密度不透水地表蓋度變化相對較小。具體情況為:北京五環以內區域由於基本開發完成,城建區較多,不透水地表變化並不明顯;主要變化集中在五環至六環以內區域,且低密度不透水地表蓋度增長明顯,中密度區和高密度區主要增長集中在城市東部。

▲ 研究區ISP 估算結果圖

(2)相較於2001 年,2011 年高溫區聚集程度更為明顯。其中四環以內地表溫度與周邊區域地表溫度相比,溫差增大;城區各密度不透水地表蓋度區之間的地表溫度差異更大。

▲ 研究區歸一化地表溫度結果圖

(3)2001 年和2011 年北京城區各環路區域內不透水地表蓋度與地表溫度均呈正相關。四環至六環區域,地表溫度隨不透水地表蓋度變化的趨勢相近。ISP 在10%~20%的區域,地表溫度上升速率明顯高於其他區域,ISP 大於20%的區域地表溫度隨ISP 增加的加速度呈現逐步下降的趨勢,其增長對地表溫度的影響相對減弱。

▲ 2001 年北京不同環路區域ISP 與LST 關係圖

▲ 2011 年北京不同環路區域ISP 與LST 關係圖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北極地表溫度的長期趨勢及潛在影響因素
    圖片來自原文2020年6月25日,《氣候動力學》(Climate Dynamics)發表題為《近100年北極地表溫度的長期趨勢及潛在因果關係》(Long-term Trends in Arctic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Potential Causality over the Last 100 Years)的文章,揭示了北極地表溫度的長期變化是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 楊璐等:溫度變化對中國工業生產的影響及其機制分析
    近年來,在自然條件變化和人類社會活動的共同影響下,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日益嚴重。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從1880年到2012年,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升高了約0.85℃。最新觀測結果表明,全球變暖趨勢還在持續。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發布的《2019年全球氣候狀況聲明》,2015—2019年這五年的全球平均溫度已經達到了有記錄以來的最高值。
  • 青藏高原所揭示雲對使用MODIS地表溫度估算氣溫的影響
    近年來的多項研究表明,雲可能會對使用MODIS地表溫度估算氣溫造成顯著影響。但是,由於研究手段和觀測數據的不足,關於雲影響的詳細研究還未見報導。  基於此,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張凡課題組博士張宏波及其合作者選擇青藏高原三種下墊面(冰川、荒漠草原和高山草甸)的自動氣象站觀測數據結合常規氣象站數據(圖1)進行綜合分析,發現雲對使用MODIS白天地表溫度估算日最高氣溫和使用MODIS夜間地表溫度估算日最低氣溫的影響是截然不同的。
  • 2002-2018年北美洲地表溫度異常變化的驅動因素分析
    近年來,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北美洲的地表溫度變化極為異常。為探究這些異常現象的影響因素,在結合地面站點利用數據重構模型生成更高質量遙感地表溫度數據的基礎上,綜合植被、土壤水分、氣溶膠光學厚度、雲量、大氣水汽含量5種地表大氣參數和ENSO、NAO、PDO3種大型氣候模態,分析了北美洲地表溫度時空異常變化的驅動因素。重新生成的地表溫度數據像元信息更加完整,數據精度可達1K左右。
  • 高考地理高頻考點:內、外力作用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內力作用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1.熱量地球內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能;  2.表現形式: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  (1)地殼運動:  ①運動形式:a.水平運動:造成巖層水平位移和彎曲變形,形成綿長的斷裂帶和巨大的褶皺山脈
  • 徐冠華: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影響和對策
    全球變化指的是什麼?當前的人類會走向何方?如何面對當前全球變化給人類帶來的挑戰?4月20日,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科教文衛體委員會主任徐冠華院士在西安向陝西省第十九屆「科技之春」宣傳月領導幹部科技報告會的聽眾做了一場《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影響和對策》的科技報告。
  • 地表土壤水分動態變化監測方法研究取得進展
    土壤水分是連接陸地水、能量和碳循環的關鍵水文變量,獲取準確的土壤水分動態變化信息對於許多水文氣象應用至關重要。在全球大尺度的土壤水分監測上,能夠全天時、全天候工作的被動微波遙感被認為是目前最有效的手段。  然而,由於植被、地表粗糙度及其耦合作用的影響,使得利用被動微波亮溫反演土壤水分仍面臨很大的挑戰。
  • 透水性路面材料強度影響因素分析
    今天,專業透水混凝土廠家光大生態就帶大家了解一下透水性路面材料強度影響因素分析。透水性混凝土路面的優點1.具有優良的吸水和貯水性雨季時能讓雨水能夠滲入地表,有利於地下水的補充,不僅減少了路面積水,還防止出現不可控的城市地下水位的下降。
  •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變化對水文過程的影響
    最顯著的特點是多年凍土溫度升高和活動層增厚,淺表層多年凍土及其中的地下冰逐漸融化。活動層增厚引起的地表水分條件的改變是影響多年凍土區產匯流過程和生態過程的重要因素;而曾被固存並埋藏在多年凍土內部的地下冰的融化,則會導致更多的水分被釋放並參與水分的年循環過程,同時還會引起地面沉降,對高原多年凍土區的水循環過程和氣候產生影響。多年凍土區地表的水熱過程和變化在區域水文過程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 高考地理高頻考點:土壤要素及其對其他環境要素的影響
    土壤要素及其對其他環境要素的影響  (1)典型自然環境下的土壤特性:  高寒環境:土壤發育程度低、土層薄、土壤貧瘠 、凍土  溼熱環境:有機質分解快,土壤淋溶作用強,土壤貧瘠,偏酸性  乾旱環境
  • 長寧區彩色透水地坪生產公司
    但由於矽灰的成本比較高,不適合大規模應用。2、控制城市水體汙染。城市地表各種汙染物質在雨水的淋洗和徑流衝刷作用下,通過地表徑流過程進入相鄰受納水體,造成的水體汙染,這是流域水環境質量惡化的重要汙染源。城市徑流汙染的產生同城長寧區彩色透水地坪生產公司市化進程中不透水面積的增加密切有關。
  • 溫度變化對零件測量誤差的影響
    摘 要:本文以高壓電氣產品零件屏蔽罩為例,從理論和實際兩方面計算、分析、論證了溫度變化對線膨脹係數大的金屬零件的測量誤差影響程度,及溫度變化和零件測量誤差兩者的關係,從而對檢查員在實際檢查中採取有效措施避免溫度變化對測量結果的影響,保證測量結果正確性起到指導作用;另外可對設計人員在產品設計時根據產品安裝環境對線膨脹係數大的金屬零件尺寸公差做相應調整,保證產品可靠安全運行提供參考依據
  • 溫度對魚類的作用與影響:溫度的變化是關係到魚類生存的重要指標
    嚴寒的冬季,水體表層溫度很低,而水體底層溫度相對較高,故魚兒都進入深潭或泥層洞穴之中,處於冬眠狀態或者不思進食。所以水溫的變化與太陽照射的關係,往往是深層水受到的影響小,而淺層水受到的影響大。據有人測試,在春季時,隨著水面的水溫已經高達十幾度,但是隨著水深在半米以下的水位,溫度多在個位度數。
  • 捉摸不透的大風
    太陽光照射在地球表面上,受不同緯度、地形地勢、海拔等影響,各地大氣受熱不均。某地的地表空氣受熱膨脹變輕進而上升,周圍較冷的空氣就會流入填補;上升的熱空氣在高處冷卻後,又成為冷空氣沉降至地面。隨著這一冷熱循環過程,近地表的空氣產生流動現象,風就形成了。大風有成因冷鋒過境。
  • 捉摸不透的大風
    太陽光照射在地球表面上,受不同緯度、地形地勢、海拔等影響,各地大氣受熱不均。某地的地表空氣受熱膨脹變輕進而上升,周圍較冷的空氣就會流入填補;上升的熱空氣在高處冷卻後,又成為冷空氣沉降至地面。隨著這一冷熱循環過程,近地表的空氣產生流動現象,風就形成了。 大風有成因 冷鋒過境。
  • 【高溫科普二】專家釋疑「被降溫」:預報溫度並非地表溫度
    新華社記者 陳誠 攝  近日,有網友發帖稱,8月1日13時50分,在湖北省武漢市南湖附近一棟高樓上用紅外儀器測溫,地表溫度竟然達到62.4℃。有不少網友跟帖表示,近期持續10多天高溫天氣,氣象部門每天預報溫度在36℃,與實際感覺不符。為什麼人們感受到的溫度和氣象部門預報的溫度總有差距?
  • 科普 || 捉摸不透的大風
    太陽光照射在地球表面上,受不同緯度、地形地勢、海拔等影響,各地大氣受熱不均。某地的地表空氣受熱膨脹變輕進而上升,周圍較冷的空氣就會流入填補;上升的熱空氣在高處冷卻後,又成為冷空氣沉降至地面。隨著這一冷熱循環過程,近地表的空氣產生流動現象,風就形成了。
  • 全球地表溫度110年上升0.89℃ 人類活動是主因
    原標題:全球地表溫度110年上升0.89℃ 人類活動是主因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7日發布第五次評估報告稱,1901至2012年,全球地表溫度升高了0.89℃,預計到本世紀末,全球地表溫度將繼續升高1.5至2.0℃。報告指出,有95%的可能性,人類活動是自1950年代以來地球變暖的主要原因。
  • 【專稿】孔鋒:氣候變化多樣性風險及其應對的全球機制
    因此,人類自從地球上誕生以來,就與氣候的多樣性共同生存,相互影響。大量考古和文字歷史記錄表明,氣候對人類的影響始終存在,只是在不同的空間與時間尺度下,氣候與人類及其活動的相互影響程度呈現不同。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對氣候的影響日趨明顯,其影響不但在空間範圍上從局地擴展到全球尺度,對氣候變化速率的影響更是過去四十萬年所沒有的。
  • 冥王星是一個寒冷的世界,地表溫度低於-370華氏度
    冥王星是一個寒冷的世界,地表溫度低於-370華氏度。新發現為冥王星及其鄰居提供了更加動態的畫面。「我們開始第一次看到行星通常如何生長以及外太陽系中事物發生的速度有多快。」 2015年7月14日,NASA的「新視野」號成為首個近距離探索冥王星的太空飛行器。新視野號在冥王星的表面上方飛行了約4,800英裡-足夠近,可以拍攝到這顆矮行星的詳細照片。這些圖像揭示了冥王星冰冷殼中的長缺陷,可以提供有關其歷史的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