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北極地表溫度的長期趨勢及潛在影響因素

2020-08-20 環境與發展智庫

圖片來自原文

2020年6月25日,《氣候動力學》(Climate Dynamics)發表題為《近100年北極地表溫度的長期趨勢及潛在因果關係》(Long-term Trends in Arctic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Potential Causality over the Last 100 Years)的文章,揭示了北極地表溫度的長期變化是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近幾十年來,北極地表溫度的增溫速度已經超過了全球地表溫度的增溫速度。然而,北極長期氣候變暖的根本過程和原因仍不確定。來自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與復旦大學的科研人員,探討了1920—2018年北極平均地表溫度異常(Arctic mean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 AMTA)的變化趨勢及其影響因素。

研究結果表明,AMTA的變化可分為3個階段,即1920—1938年增加,1939—1976年下降,1977年後迅速增加。AMTA的演變主要是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第一個變暖階段(1920—1938年),太平洋年代際振蕩(PDO)和氣溶膠是影響AMTA變化的主要因素。在第二個變暖階段(1977—2018年),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是導致北極變暖的主要因素。1939—1976年,觀測到的冷卻可能與氣溶膠、雲和土地利用有關。

轉載本文請註明來源及作者:中國科學院蘭州文獻情報中心《氣候變化科學動態監測快報》2020年第14期,裴惠娟 編譯。

相關焦點

  • 青藏高原所揭示雲對使用MODIS地表溫度估算氣溫的影響
    青藏高原所揭示雲對使用MODIS地表溫度估算氣溫的影響 2016-11-08 青藏高原研究所 近年來的多項研究表明,雲可能會對使用MODIS地表溫度估算氣溫造成顯著影響。但是,由於研究手段和觀測數據的不足,關於雲影響的詳細研究還未見報導。
  • 2002-2018年北美洲地表溫度異常變化的驅動因素分析
    近年來,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北美洲的地表溫度變化極為異常。為探究這些異常現象的影響因素,在結合地面站點利用數據重構模型生成更高質量遙感地表溫度數據的基礎上,綜合植被、土壤水分、氣溶膠光學厚度、雲量、大氣水汽含量5種地表大氣參數和ENSO、NAO、PDO3種大型氣候模態,分析了北美洲地表溫度時空異常變化的驅動因素。重新生成的地表溫度數據像元信息更加完整,數據精度可達1K左右。
  • 不透水地表的變化及其對地表溫度的影響
    城市下墊面性質的改變對城市熱環境的影響一直是研究者關注的焦點,不透水面的快速增長是城市化最顯著的特徵之一,近年來有關不透水面對城市熱環境的影響的研究也在不斷增多。許多學者研究發現,不透水地表(ISP)與地表溫度(LST)有較強的相關性,是城市發展及城市熱環境的重要指示因子。
  •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生態系統和氣候變化相互作用機制
    闡明青藏高原植被活動與氣候的相互作用機制,對理解全球變化背景下青藏高原多圈層如何相互作用,並進一步影響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區域氣候格局至關重要。在氣候與植被特徵都與青藏高原相似的北極地區,氣候變暖已導致植被活動增強,而增強的植被活動卻反作用於氣候系統,加劇氣候變暖,植被活動對氣候變化產生了「正反饋」。
  • 丁一匯:近15年全球變暖減緩 海洋等自然因素是主因
    丁一匯表示,根據觀測,全球地表溫度自1998年以來並沒有出現顯著上升,而是出現了全球變暖的減緩或停頓現象。這個時期全球溫室氣體的排放明顯增加,但自然因素的變化可能抵消了溫室氣體增加帶來的增溫效應。  丁一匯總結了科學界的有關研究,認為導致近15年氣候變暖減緩的因素主要包括:中東太平洋地區拉尼娜事件增多,使海水錶層溫度降低,對大氣環流起到了冷卻作用;2000年以來,太陽活動處於寧靜期,來自太陽的輻射減弱;2000年以來,伴隨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顯著增加,氣溶膠也不斷增多,對大氣也起到了冷卻和降溫的作用;過去20年北極濤動和北大西洋濤動轉向負位相,使極地冷空氣極易擴散南下,北半球的寒冷天氣增多
  • 地球去年史上最熱 大破全球地表溫度記錄
    地球去年史上最熱 大破全球地表溫度記錄時間:2017-08-12 22:55   來源:金陵熱線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地球去年史上最熱 大破全球地表溫度記錄 一名小女孩在噴泉池戲水納涼該報告稱:第27份有關氣候狀況的年度報告證實,2016年超過2015年,成為137年有觀察史上最熱的一年
  • 那一天 北極的溫度高過了北京…
    2003年,她曾和全球其他24名科學家參加了一場有關北極氣象環境系統的研討會。那時,她正在針對北極與全球氣候變化的聯繫建立模型。當她憂心忡忡地拿出研究數據,發現其他學者研究洋流、溫度、大氣的數據都能與自己的研究結果相互印證。
  • 近15年全球變暖出現減緩 專家稱自然因素是主因
    丁一匯表示,根據觀測,全球地表溫度自1998年以來並沒有出現顯著上升,而是出現了全球變暖的減緩或停頓現象。這個時期全球溫室氣體的排放明顯增加,但自然因素的變化可能抵消了溫室氣體增加帶來的增溫效應。  丁一匯總結了科學界的有關研究,認為導致近15年氣候變暖減緩的因素主要包括:中東太平洋地區拉尼娜事件增多,使海水錶層溫度降低,對大氣環流起到了冷卻作用;2000年以來,太陽活動處於寧靜期,來自太陽的輻射減弱;2000年以來,伴隨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顯著增加,氣溶膠也不斷增多,對大氣也起到了冷卻和降溫的作用;過去20年北極濤動和北大西洋濤動轉向負位相,使極地冷空氣極易擴散南下,北半球的寒冷天氣增多
  • 研究揭示氣候變化下全球植被變綠的水文效應及機理
    20世界80年代以來,全球特別是北半球的植被蓋度呈現顯著增加趨勢,這一現象被稱為「全球變綠」。鑑於植被與徑流之間的緊密關係,全球變綠如何影響徑流成為國際研究熱點,但迄今為止仍缺乏統一結論。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楊永輝團隊與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張永強團隊合作,共同揭示了氣候變化下的四種植被-徑流關係模式及其驅動機制,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Hydrology上。
  • 丁一匯:近15年全球變暖減緩 自然因素是主因—新聞—科學網
    丁一匯表示,根據觀測,全球地表溫度自1998年以來並沒有出現顯著上升,而是出現了全球變暖的減緩或停頓現象。這個時期全球溫室氣體的排放明顯增加,但自然因素的變化可能抵消了溫室氣體增加帶來的增溫效應。 丁一匯總結了科學界的有關研究,認為導致近15年氣候變暖減緩的因素主要包括:中東太平洋地區拉尼娜事件增多,使海水錶層溫度降低,對大氣環流起到了冷卻作用;2000年以來,太陽活動處於寧靜期,來自太陽的輻射減弱;2000年以來,伴隨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顯著增加,氣溶膠也不斷增多,對大氣也起到了冷卻和降溫的作用;過去20年北極濤動和北大西洋濤動轉向負位相,使極地冷空氣極易擴散南下
  • 合肥研究院發現中間層頂臭氧分布受太陽活動周期影響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博士唐超禮等人利用衛星長期觀測數據分析了臨近空間臭氧的時空分布特性,重點研究了中間層頂臭氧的長期變化與太陽輻射、氧原子、氫原子和溫度等大氣參數長期變化之間的相關性,發現中間層頂臭氧分布受太陽活動周期影響。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地球物理協會(AGU)的期刊《地球物理學研究-空間物理》(JGR-Space Physics)上。
  • 北極冰融對我國地緣經濟的影響
    在各方面影響中,北極航線開通的地緣經濟影響最大,2030年和2050 年,東北航線承載物流價值有望達到我國外貿總額的3% 和5% ,成為我國與歐洲貿易的重要通道,西北航線亦可承載一定貨物運輸。北極油氣商業開發潛力很大,但目前面臨諸多風險,可視為長期戰略性資源。北極漁業及旅遊業開發也具有一定價值。
  • 北極海冰減少後果很嚴重 對全球氣候演變影響大
    新聞背景  剛剛過去的冷冬讓「北極海冰」這個詞被頻頻提起。北極是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窗口,北極海冰的氣候效應一直是全球氣候變化研究中的重要內容。近些年,有關國家競相開展北極海冰研究,以預測北極生態系統的變化、評估變化趨勢並制定相關對策。而我國研究人員近期也對此做出了獨創性的研究。
  • 2015年巖土工程師知識點:影響地表變形的因素
    (1)礦層因素  1)礦層埋深愈大(即開採深度愈大),變形擴展到地表所需的時間愈長,地表變形值愈小,變形比較平緩均勻,但地表移動盆地的範圍增大。  2)礦層厚度大,採空的空間大,會促使地表的變形值增大。
  • 明知故問 | 北極冰川融化為何越來越快?
    這是一個已經影響到地球大部分地區的惡性循環,如果不再儘快採取辦法解決,這個惡性循環將會很難停止。美國宇航局對全球變暖的反覆研究顯示,格陵蘭冰蓋的邊緣正在迅速縮小。此外,印度加瓦爾喜馬拉雅山脈的冰川也正在迅速消退,人們相信,按這個速度,到2035年這些冰川將會幾乎消失。2.
  • 黃河河水化學研究揭示溫度對Li同位素季節性變化的控制
    然而,已有的河水Li同位素示蹤大陸風化的研究主要來自空間上樣品,受巖性、氣候、水文等因素的影響,對於Li同位素如何反映矽酸鹽風化還未達成共識,甚至出現了相互矛盾的觀點。、徑流等參數,解析了黃河河水中Li的來源,並揭示了溫度對河水Li同位素的直接控制。
  • 徐馳課題組研究揭示人類的氣候生態位
    研究者進一步發現,如果全球人口想要繼續維持在該氣候生態位上,按當前氣候變化的發展趨勢,到2070年時約1/3的人口將面臨移民壓力;在假設不發生大規模氣候移民的前提下,同時考慮人口增長的因素,屆時可能將有約30億人生活在與當前撒哈拉沙漠腹地類似的酷熱溫度(年均溫)條件下。而有效緩解氣候變化則可以顯著減弱這種負面影響。
  • 大氣物理所揭示北極苔原春秋過渡季凍融過程差異對甲烷排放的影響...
    北極苔原是北冰洋海岸與泰加林之間廣闊的凍土沼澤帶,在全球碳循環中發揮重要作用。近年來,北極變暖速率比全球其它區域快,溫度升高加速苔原凍土中有機碳的分解,導致更多甲烷排放。最近的研究發現,北極增溫效應在非生長季比生長季表現得更顯著。因此,在氣候變化背景下,北極苔原的非生長季,特別是過渡季的甲烷排放引起更多學者的關注。然而,由於北極過渡季甲烷觀測數據較少,學者尚不清楚該階段甲烷的排放過程和影響機制。
  • ...發表成果闡述人為活動幹擾對湖泊氮磷元素生態計量平衡的潛在影響
    to phosphorus ratios in populated regions」,揭示了我國大規模城市汙水處理設施建設對人口稠密地區湖泊中營養元素計量平衡的潛在影響,並提出了針對性改善建議。生態化學計量學是探索碳、氮、磷等重要生命元素在各種生態過程中平衡狀態的一門科學,其核心是揭示生存環境和生物體元素組成變化對陸地、水體生態系統整體功能的影響。掌握水體中氮磷生態化學計量特徵長期演變規律是明確水生態初級生產力變化、預測有害藻華爆發的前提,也是評價環境管理措施實施效果、制定未來營養物管控目標的基礎。
  • 英媒:塵埃成影響全球變暖因素 增加呼吸系統疾病
    中國網12月11日訊 據英國媒體12月10日報導,科學家們在研究全球變暖的原因時,發現始終「缺少了一塊拼圖」,而這個最關鍵的原因,就是塵埃對全球變暖的影響。最近的一項評估顯示,每年約有40%由礦物粉塵組成的浮粒釋放到空氣中。還有一些浮粒來自人類活動,如耕作或放牧導致的土地乾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