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物理所揭示北極苔原春秋過渡季凍融過程差異對甲烷排放的影響...

2021-01-14 瀟湘晨報

甲烷(CH4)是大氣中豐富的碳氫化合物。北極苔原是北冰洋海岸與泰加林之間廣闊的凍土沼澤帶,在全球碳循環中發揮重要作用。近年來,北極變暖速率比全球其它區域快,溫度升高加速苔原凍土中有機碳的分解,導致更多甲烷排放。最近的研究發現,北極增溫效應在非生長季比生長季表現得更顯著。因此,在氣候變化背景下,北極苔原的非生長季,特別是過渡季的甲烷排放引起更多學者的關注。然而,由於北極過渡季甲烷觀測數據較少,學者尚不清楚該階段甲烷的排放過程和影響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東亞中心博士包韜、副研究員徐希燕、研究員賈根鎖和合作者,基於北極苔原區多站點甲烷通量觀測數據,應用隨機森林機器學習算法對非生長季數據進行插補,揭示北極苔原春秋過渡季甲烷排放的特徵和機制。

研究發現,北極苔原過渡季甲烷排放總量約佔全年累計排放總量的四分之一,且秋季過渡季甲烷排放貢獻是春季過渡季的三至四倍。相對於春季過渡季,秋季過渡季有更高的排放通量及更長的持續時間。兩個過渡季的顯著差異歸因於不同的土壤水分、有機質含量及微生物組成與活性,春季解凍過程和秋季凍結過程的差異影響甲烷從土壤向大氣輸送(圖1)。此外,北極苔原表層土壤溫度不能反映土壤深層的凍融過程,且對甲烷季節性排放有滯後影響(圖2)。該研究對理解苔原區域凍融過程對甲烷排放的影響提供理論依據,有利於提高科研人員對變暖情景下北極苔原碳排放與氣候系統反饋的認識。

相關研究成果以Much stronger tundra methane emissions during autumn-freeze than spring-thaw為題,發表在Global Change Biology上。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子課題的支持。

論文連結

圖1.北極苔原春(a)、秋(b)過渡季凍融過程和甲烷排放的差異

圖2.北極苔原表層土壤溫度對甲烷季節性排放的滯後影響

【來源:大氣物理研究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大氣所揭示硝化-反硝化耦合機制主導貧氮生態系統氧化亞氮脈衝排放
    土壤氮轉化過程影響生態系統生產力及土壤氮素的損失途徑和潛力,微生物硝化和反硝化過程產生氧化亞氮(N2O)釋放到大氣中,使土壤成為大氣N2O的主要來源,一般認為施肥農田土壤是強排放源,自然土壤則為弱排放源。然而,溫帶至寒帶自然生態系統在冬春轉換期被廣泛觀測到脈衝式排放,導致自然土壤在全球N2O排放源中的貢獻率大幅增加。
  • 人類排放的甲烷被低估了!甲烷來源於哪裡,有什麼影響?
    然而除了二氧化碳之外,科學家們最新發現了第二大溫室氣體甲烷排放量可能已經創下了新「記錄」,也就是說人類排放的甲烷被大大低估了,它的影響已經與二氧化碳的影響差距已經更加的近了。根據羅徹斯特大學的地球化學家Vasilii Petrenko表示,科學家們大大低估了人類的甲烷含量,這對大氣的改善是一個不好的影響,況且如今人類和自然循環都在是否,更加不好進行判斷。
  • 基於多遙感產品和地面觀測的北極苔原春季返青期特徵研究
    而氣候的顯著變化對相對敏感的北極生態系統具有重要的影響,主要原因是北極苔原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簡單,恢復力和抵抗力的穩定性較弱。物候代表了植被的季節動態,可作為區域氣候變化的間接指標,其不僅僅受氣候影響,也通過調節葉片的萌芽和休眠、植物冠層的生理活動進而從多種尺度上對氣候進行反饋。
  • 甲烷排放大爆發!北極現「萬年屍體」,大規模病毒可能在甦醒
    在2017年的時候,科學家們獲得了全球甲烷數據情況,從數據之中顯示,地球大氣出現了近6億噸無色無味的氣體,這是除了二氧化碳之外的氣體,而它就是——甲烷,如今所有的甲烷排放有一半以上是來自人類的活動,與2000年代初相比,近些年來,每年的甲烷排放量都增加了9%,即每年增加5000萬噸。並且我們還沒有計算在南北極地區永久凍土之中的甲烷氣體。
  • 北極釋放甲烷對我們普通人有影響嗎?
    2020年2月有資料顯示,美國航天局NASA的研究人員在北極地區發現了冰川大約出現了200萬個冒泡點,而裡面釋放出的氣體正是甲烷。北極釋放的甲烷地點眾多聽到這個消息不禁讓人倒吸一口涼氣,因為這意味著全球變暖的趨勢已經愈演愈烈
  • 俄羅斯北極苔原出現巨型深坑 由凍土中融化的甲烷爆炸所致
    據外媒報導,俄羅斯苔原出現了一個165英尺(50米)深的巨坑,這是該地區過去6年以來出現的第17個。人們對它的成因展開了各種聯想其中不乏外星人和各種陰謀論。一隊科學家考察後認為是「巨大的自然力量」造成的,凍結數千年的北極苔原永凍土開始解凍,埋藏其中的甲烷氣體釋放後發生爆炸,爆炸把土壤和冰塊拋離震中數百米。葉夫根尼·丘維林博士說「它的大小和壯觀令人震驚」。
  • 當北極海冰不斷消融:冰下蘊藏的巨量溫室氣體甲烷將逃逸
    其實,隨著氣候變暖使北極通航變得可行,周邊國家——美國、加拿大、丹麥、芬蘭、冰島、挪威、俄羅斯和瑞典都在密切關注著該地區尚未開發的自然資源。更重要的是,這些北極周邊的國家都深知海冰在石油汙染擴散方面所起的作用,所以在2013 年,八國北極理事會同意在治理原油洩漏汙染方面展開合作。
  • 科學家揭示冥王星衛星"卡戎"的北極紅斑之謎
    星球不同區域顏色差異的原因可能是表面物質發生了變化,比如表面物質成分的改變,或其物理狀態的變化,如固液氣三態之間的轉化,還有物質本身結構的變化,比如在高溫高壓下石墨轉變為金剛石。有些我們在地球上很容易見到,如液態水組成的海洋與沙石組成的沙漠在太空看是不一樣的顏色,而液態水的海洋又與水冰組成的冰川冰山不一樣。同樣由碳元素組成,深色的石墨與閃光的金剛石看起來完全不相像。
  • 大氣所揭示全球陸地季風區水循環對全球增暖響應的整體圖像
    在全球增暖背景下,大氣持水能力增加,水分和能量平衡過程發生改變,全球以及區域尺度的水循環將隨之改變,並進一步影響到全球水資源分布和旱澇災害的發生,對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近日,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博士張文霞及其合作者研究員周天軍在Journal of Climate發表文章,揭示了全球陸地季風區水循環對全球增暖響應的整體圖像,指出全球陸地季風區水循環將隨全球增溫而顯著增強,同時其乾濕季節差異也將增加。
  • 全球甲烷排放大增:北極出現「萬年屍體」,大規模病毒可能在甦醒
    隨著氣候環境的不斷變化,科學家指出全球的甲烷排放量已經越來越多,甚至達到了最高峰。二氧化碳排放還未得到根本解決,甲烷排放又層出不窮,地球的環境形勢可謂是非常嚴峻了,作為溫室氣體中的「兩巨頭」,它們對人類的生存和地球的未來產生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難道地球真的會變成火球嗎?
  • 北極苔原
    苔原植物多為多年生的常綠植物,可以充分利用短暫的營養期,而不必費時生長新葉和完成整個生命周期,但短暫的營養期使苔原植物生長非常緩慢。北極苔原面積1300萬平方公裡,佔北極面積的三分之一。最大特點是有永久性凍土,厚達488米,最厚可達600米。是地球上既荒涼又富饒,氣候環境十分特別的地帶。
  • 北極驚現5.7萬年前屍體,為什麼讓科學家感到害怕?真相來了!
    並且由於北極地區土壤凍結、寒風呼嘯,樹木難以生長,植被表現為從北極圈附近的亞寒帶針葉林帶(泰加林帶)向北極苔原過渡。 儘管北極圈內氣溫較低,凍土層廣布,但是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尤其是自工業革命以來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燒,造成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上升,從而加劇了大氣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就連北極圈內這樣的極寒之地也未能倖免。
  • 北極大火轉入地下,殭屍火無法撲滅,科學家警告:遠古病毒或釋放
    近日,科學家發布了一項關於北極的新研究,2020年夏天,野火沿著北極圈蔓延,焚燒了苔原,整個西伯利亞都籠罩在煙霧中。到上個月末火災季結束時,大火已經釋放了創紀錄的244兆噸二氧化碳,比同樣創記錄的去年增加了35%。
  • 北極大火轉入地下,殭屍火無法撲滅,科學家警告:遠古病毒或釋放
    近日,科學家發布了一項關於北極的新研究,2020年夏天,野火沿著北極圈蔓延,焚燒了苔原,整個西伯利亞都籠罩在煙霧中。到上個月末火災季結束時,大火已經釋放了創紀錄的244兆噸二氧化碳,比同樣創紀錄的去年增加了35%。
  • 多年凍土退化區地質甲烷排放了解一下
    東北林業大學單煒教授科研團隊歷時十年科學監測,首次發現東北多年凍土退化區地質甲烷排放會進一步促進野火的發生及蔓延。這一成果首次通過監測數據分析了甲烷氣體排放與野火發生的時空相關性。隨著全球氣候持續變暖,環北極多年凍土帶的碳庫將逐漸受到擾動,並可能以釋放甲烷氣體形式進入大氣,成為環境變化的重要影響因素。多年凍土退化區野火現象逐漸增多,森林火災每年燒毀5-20萬公頃環極地多年凍土帶北方森林。而針對多年凍土融化釋放的甲烷氣體對局地氣溫的影響及其自燃機制與野火的關係認識還相對匱乏。
  • 北極驚現5.7萬年前屍體,為什麼讓科學家感到害怕?真相來了
    並且由於北極地區土壤凍結、寒風呼嘯,樹木難以生長,植被表現為從北極圈附近的亞寒帶針葉林帶(泰加林帶)向北極苔原過渡。  儘管北極圈內氣溫較低,凍土層廣布,但是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尤其是自工業革命以來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燒,造成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上升,從而加劇了大氣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就連北極圈內這樣的極寒之地也未能倖免。例如科學家就在北極圈內的永東土中發現了一具被封凍的幼狼屍體。
  • 植物不排放溫室氣體甲烷
    潮溼土壤中的微生物也能夠以無氧的方式形成甲烷,然而植物能夠以有氧參與的形式大規模生成甲烷的說法依然存在巨大的爭論。2006年,德國海德爾堡市馬普學會核物理研究所的地質化學家Frank Keppler,在溫室中利用已經死亡的植物葉片進行了一項試驗,最後的結果顯示,許多植物能夠通過一種神秘的機制產生甲烷。Keppler的研究宣稱,植物應當對大氣中10%到45%的甲烷排放負責。
  • 寒旱所合作提出計算非均質土壤凍融深度的簡易算法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科研人員與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科研人員合作提出了將史蒂芬方程運用到計算分層堆積土壤凍融深度的簡易算法。這一算法的提出為模擬計算非均質巖土組成的活動層凍融深度提供了簡單易行的方法。  據悉,史蒂芬方程是奧地利科學家Stefan教授於1890年提出的傅立葉熱傳導方程近似解的公式表達,最初用於模擬北極地區湖冰的凍結和消融過程。
  • 全球溫室氣體中的甲烷排放達到歷史新高
    領導本次全球碳計劃研究的法國氣候與科學實驗室研究員 Marielle Saunois 表示,為了實現《巴黎氣候協議》的目標,各國不僅需要減少二氧化碳的 排放量,而且還需要減少 甲烷的 排放。因此,有必要定期更新全球甲烷排放量數據,因為減少甲烷 排放會對控制全球氣候迅速升高有積極影響。
  • 中國學者首次發現:東北多年凍土區地質甲烷排放正加劇北方森林火災...
    東北林業大學單煒教授科研團隊歷時十年科學監測,首次發現東北多年凍土退化區地質甲烷排放會進一步促進野火的發生及蔓延。這一成果首次通過監測數據分析了甲烷氣體排放與野火發生的時空相關性。12月4日,自然出版集團在線刊物《科學報告》發表了相關論文---《中國東北多年凍土退化區地質甲烷排放與野火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