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要警惕:北極驚現5.7萬年前屍體,科學家擔心有更危險的東西
我們都知道,由於地球黃赤交角的存在,根據農業生產所需熱量指標將地球劃分為熱帶、北溫帶、北寒帶、南溫帶、南寒帶這五個溫度帶,具體劃分為赤道至南北緯23°26′為熱帶、南北緯23°26′至南北緯66°34′為南溫帶或北溫帶、南北緯66°34′ 至南北緯90°(南極點或北極點)為南寒帶或北寒帶。
由於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所處的緯度較高,這裡終年太陽高度角比較低,所接收到的太陽輻射較少,加上地表冰蓋對陽光的反射作用,這裡終年寒冷,氣候方面表現為冬季嚴寒漫長、夏季涼爽短促。並且由於北極地區土壤凍結、寒風呼嘯,樹木難以生長,植被表現為從北極圈附近的亞寒帶針葉林帶(泰加林帶)向北極苔原過渡。
儘管北極圈內氣溫較低,凍土層廣布,但是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尤其是自工業革命以來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燒,造成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上升,從而加劇了大氣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就連北極圈內這樣的極寒之地也未能倖免。例如科學家就在北極圈內的永東土中發現了一具被封凍的幼狼屍體。
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這是一隻尚未成年的灰狼,雖然只有不到8周大,但它卻是一隻古老的灰狼,有將近57000年的歷史,如果按照狗是早期人類從灰狼馴化而來的說法(馴養時間在4萬年前~1.5萬年前),這個時間連狗都還沒開始進化,可見時間非常的久遠。
科學家根據現場情況,模擬了這隻幼狼被封凍的時的場景,這隻遠古幼狼大概率是在洞中等候哺乳時由於洞穴坍塌最終被埋在永久凍土中而長達5.7萬年幾乎沒有被腐化,以至於當被科學家發現的時候屍體還保存得非常完好,如今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才「重見天日」。
由於幼狼的屍體幾乎保持著原貌,這也給科學家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研究標本,藉此機會科學家便對這種遠古灰狼樣本展開了研究,以此來揭示灰狼進化的奧秘。
然而,遠古灰狼屍體在北極圈內的出現,卻讓科學家感到非常害怕,這種屍體的重現不同於珠穆朗瑪峰上的因低溫和缺氧等惡劣環境而喪生的攀登者,幼狼屍體驚現北極圈內是在給人類敲響警鐘,因為隨著全球氣候的變暖,兩極的冰川和永久凍土以及高山冰原正在加劇融化,所帶來的後果包括單不僅限於全球海平面的上升,這勢必會威脅沿海乃至內陸低海拔區域人類賴以生存村的家園。
而且地球上永久凍土的融化,所帶來的危害也是前所未有的,因為被封存在凍土裡的不僅僅只是一些動物的屍體或遺骸,還有一些對人類生命健康構成極大威脅的沒有失活的遠古細菌和病毒,它們一旦解封極有可能隨著大氣環流或洋流影響人類。
眾所周知全球氣候變暖已然成為既定事實,兩極地區氣溫逐年升高已經成為了趨勢。如今地球的平均氣溫要比工業革命之前高出近1攝氏度,由於第一次革命後隨著蒸汽機車的大量應用,人類便開始了大規模燃燒化石燃料的進程,由此帶來的是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據世界氣象組織最新數據顯示,全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已上升至80萬年以來的最高水平,較一百多年前43個百分點。而二氧化碳屬於一種常見的溫室氣體,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加劇了全球溫室效應,使得全球氣溫上升。
而隨著全球氣候的不斷變暖,這也勢必會加劇極圈內永久凍土的融化,而永久凍土的融化也會加劇溫室效應更強的甲烷的釋放,它對全球變暖的「貢獻」是二氧化碳的30餘倍,這反過來又極大地促進了全球氣候變暖,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並且科學家還在數年前就已發現,在北極圈永久凍土層中有100多萬噸的汞(水銀)被凍結,據推算永久凍土層中汞的含量是地球其它地方土壤、大氣、海洋的兩倍多,如果永久凍土層持續融化,汞這種含量較高的劇毒物質最終也會隨著地球表面的各種循環破壞生態環境,最終還是會影響到人類。
很顯然北極圈永久凍土層內「危機四伏」,冰封著很多遠古病毒和細菌,其中很大一部分由於溫度極低還處在休眠狀態,一旦氣溫達到或超出臨界值,北極圈內冰川和凍土的融化將會變得不可逆,那些遠古病毒和細菌將會重新進入到人類生活圈,如果這個潘多拉魔盒真的被打開,人類就危險了。
因此,我們要保護好生態環境,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加強節能減排降低碳排放,為抑制全球氣候變暖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