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所揭示全球陸地季風區水循環對全球增暖響應的整體圖像

2020-12-03 同花順財經

在全球增暖背景下,大氣持水能力增加,水分和能量平衡過程發生改變,全球以及區域尺度的水循環將隨之改變,並進一步影響到全球水資源分布和旱澇災害的發生,對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基於形態,完整的水循環包括通量和儲量;基於區域,水循環包括大氣分支和陸面分支。降水、蒸發和淡水通量(即降水與蒸發之差)是連接大氣和陸面水循環的關鍵過程。除此之外,大氣水循環還包括大氣含水量和水汽輸送;陸面水循環還包括陸地水儲量(如積雪、土壤含水量、地下水)和徑流。

在全球季風區,充沛的季風降水和顯著的乾濕季節轉換使得該地區具有活躍的水循環。得益於充沛的季風降水,全球陸地季風區生活著全球約三分之二人口,是全球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之一,尤其是南亞和東亞季風區。全球季風區通常被劃分為三部分,即亞洲-澳洲季風區(簡稱「亞澳季風」,包括著名的印度季風/南亞季風、東亞季風、西北太平洋季風和澳洲季風)、非洲季風(含北部非洲季風和南部非洲季風)、美洲季風(含北美季風和南美季風)。季風降水和水循環過程對於全球水循環具有重要影響。因此,預估和理解未來全球季風區的水循環變化,對於理解全球水循環的變化,進一步對於未來水資源規劃、旱澇災害風險管理、減緩與適應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意義。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博士張文霞及其合作者研究員周天軍在Journal of Climate發表文章,揭示了全球陸地季風區水循環對全球增暖響應的整體圖像,指出全球陸地季風區水循環將隨全球增溫而顯著增強,同時其乾濕季節差異也將增加。

利用參加第五次耦合模式比較計劃(CMIP5)的多模式氣候預估數據,研究團隊綜合分析了季風區大氣水循環和陸面水循環過程對全球增溫的響應及其物理機制。研究表明,在年平均時間尺度上,全球陸地季風區水循環隨全球增溫而增強,體現在各要素上,包括降水、蒸發、淡水通量和徑流。水循環的變化具有明顯的區域特徵。其中,北非、南亞和東亞季風區水循環將顯著增強,而北美季風區水循環將顯著減弱。對降水變化的物理機制研究表明,儘管全球季風環流在未來預估中呈減弱趨勢,與水汽增加有關的熱力作用將使得水汽輻合和季風降水增加,進而引起季風區水循環過程的整體增強。

除了年平均水循環的整體增強,水循環的變化還具有明顯的季節差異,具體表現為對於氣候態年循環的增強,即水循環要素(包括降水、徑流和淡水通量)在溼季顯著增加、而在乾季略微減少。從水資源供給角度而言,該季節變化可概括為「溼季更溼、乾季更幹」。這意味著季風區溼季洪澇風險可能增加。此外,增暖導致的蒸發量增加將使得表層土壤溼度顯著減少,在幹、溼季節均是如此。作為衡量農業乾旱的一個重要指標,土壤溼度的減少意味著未來季風區潛在的農業乾旱風險增加,以及糧食減產。

該項研究表明,儘管水循環的增強將有利於全球季風區水資源的總體供給,但其變化具有明顯的空間和時間差異。特別是水循環季節循環的變化可能增加未來旱澇災害的風險,並危及糧食產量。因此,不同區域需要更多關注其水循環季節循環的變化,以更有效地發展水資源規劃方案和旱澇災害應對措施,更好地應對水循環變化的影響。

CMIP5多模式揭示的全球陸地季風區水循環概念圖。黑色數字表示1986-2005年年平均氣候態,紅色數字表示RCP8.5排放情景下水循環要素對全球增溫的響應(單位:%/K),下劃線表示至少2/3模式預估的變化符號一致。中括號裡為第25到75百分位模式範圍。其中水汽收支相關要素的變化表達為相對於氣候平均態降水的百分比變化。

來源: 科學院網站

相關焦點

  • 大氣所揭示不同緯度火山爆發對全球季風降水的影響
    全球季風區是全球人口分布密度最大的地區之一,季風的異常活動伴隨出現的洪澇和乾旱事件對社會經濟發展有著重大影響。火山活動作為自然外強迫中的重要因子,能夠通過噴發產生硫酸鹽氣溶膠,減少到達地面的太陽短波輻射,產生冷卻作用,減弱全球水循環。因此理解火山爆發對全球季風降水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科學和社會意義。
  • 科學網—科學家揭示全球季風區極端降水變化
    本報訊(記者崔雪芹)8月8日,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周天軍團隊在《自然—通訊》在線發表文章,揭示了全球陸地季風區極端降水隨不同全球增溫閾值的變化
  • 全球變化水文學:陸地水循環與全球變化
    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所湯秋鴻博士簡介全球變化水文學的研究思想、框架及觀點。 全球變化水文學是全球變化研究與水文學交叉的一門新興前沿學科。
  • 大氣所關於熱帶降水對全球變暖響應機制的研究取得新成果
    近日,國際著名期刊Nature Geoscience在線發表了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季風系統研究中心題為「熱帶降水對全球變暖的季節響應」的最新研究成果。這項研究創新性提出全球變暖下熱帶降水的變化的分布是由目前的氣候平均降水分布和未來海溫增長的分布型共同決定的,這是全球變化動力學理論的重要進展。
  • 復旦通識·全球變暖|吳其岡:人類活動和全球增暖
    「復旦通識」組織「全球變暖」系列,邀請不同高校相關學科的教師撰文,從各自的專業領域與學術興趣出發,圍繞全球變暖這一席捲國際政治和社會輿論的重大公共議題,進行不同角度的觀察與討論,思考「人類命運共同體」將如何面對這一可能即將席捲全球的危機。以下是復旦大學大氣與海洋科學系吳其岡教授的文章《人類活動和全球增暖》。
  • 大氣所發現近30年太平洋沃克環流在增強和西移---中國科學院
    全球增暖背景下的沃克環流變化,是當前國際氣候學界關注的熱點話題。圍繞著沃克環流對全球增暖的響應、沃克環流的年代際變化及其機理等問題,國際學術界正在進行著激烈的爭論。迄今為止,國際科學界關注的重點是沃克環流強度的變化,很少有研究從三維空間結構的角度,討論沃克環流的整體變化特徵。
  • 封面圖片背後的故事 | 全球變化與生態系統響應
    圖中上方示意人類生產活動排放溫室氣體、降水格局變化等全球氣候變化情形; 右上方示意氣溫升高導致冰川消融, 進而導致水資源空間分布和水循環的變化; 中間部分示意森林、草地、農田等主要陸地生態系統類型, 以及農田耕作、放牧等不同土地利用情形; 左下方土壤剖面示意全球變化對生態系統地下部分結構、過程和功能產生影響, 右下方示意海洋和淡水生態系統響應全球變化。
  • 地球工程對全球陸地氣候格局影響及其差異特徵
    此外,地球工程實施後可能導致全球氣溫的報復性反彈,引發更加劇烈的「突躍災變」式增溫。持支持意見的人認為,地球工程是快捷、有效、低成本的「地球人工降溫」的方式,一旦氣候增暖突破閾值,地球工程是治理氣候變熱的一劑猛藥。當前關於地球工程的研究多從理論、政策、哲學角度開展研究[ 13 , 14 ],而基於數據分析的定量研究相對較少,在我國則更少。
  • 加速增暖的海洋相當於每秒都在爆炸原子彈
    導語:在過去 150 年間,全球氣溫大幅上升,在愈發炎熱的夏日,人們往往會去海邊避暑,然而海洋真的會是最後一片世外桃源嗎?近來科學家發現,海洋吸收了氣候變化所產生的90%熱量,相當於在過去的 150 年間,每秒一顆原子彈爆炸的威力。科學家是如何研究全球海洋增暖,又運用了哪些「超能」技術呢?
  • 大氣所等發現減排使北大西洋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成為海洋吸熱的中心
    19世紀中期以來,隨著全球加速增暖,海洋從大氣中吸收並存儲的熱量也在迅速增加,其中以南大洋(30°S以南,圍繞南極大陸的海域)和北大西洋的表層熱吸收為主,但南大洋的貢獻大於北大西洋。這種海洋吸熱的南北不對稱性很大程度上源於大氣中溫室氣體和人為氣溶膠的同時增加,並且與海洋環流的變化有關。
  • 水循環
    其範圍可由地表向上伸展至大氣對流層頂以上,地表向下可及的深度平均約1000米。全球性的水循環稱為大循環,由海洋、陸地和一系列大小區域的水循環所組成。水循環按其發生的空間又可以分為海洋水循環、陸地水循環(包括內陸水循環)。因此,水循環的尺度大至全球,小至局部地區。根據所發生的空間不同,我們將水循環分為海上內循環、陸地內循環和海陸間循環。
  • 雲加速了全球變暖?
    雲的各種氣候效應,1)高雲增加帶來增暖效應;2)低雲增加引起降溫效應;3)高雲升高引起增暖效應;4)雲中冰晶減少水滴增加引起冷卻效應;5)雲向兩極移動引起增暖效應。3)高層雲頂升高引起更強溫室效應如果全球變暖中,高雲還在原來的高度,就會隨著大氣同步增暖,向外輻射更多的熱量,但是增暖的大氣也可能會導致高層雲升高,移動到更寒冷的高處之後,向外輻射的長波輻射量降低,起到的作用是讓溫室效應更強。
  • 最新研究:全球海洋鹹淡差異加劇 水循環加速
    地球系統水循環平均態示意圖(圖自NASA),紅色箭頭示意水循環在加速。中科院大氣所研究團隊 供圖地球系統水循環平均態示意圖(圖自NASA),紅色箭頭示意水循環在加速。中科院大氣所研究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9月11日電 (記者 孫自法)「海水是鹹的」雖是眾所周知,但全球海洋鹽度長期空間如何變化需要科學家持續監測研究。由中國科學家聯合瑞士、美國同行最新合作完成的海洋鹽度數據結果顯示,海洋鹹、淡差異加劇,全球水循環加速。
  • 最新研究:全球海洋鹹淡差異加劇水循環加速
    中科院大氣所研究團隊供圖  「海水是鹹的」雖是眾所周知,但全球海洋鹽度長期空間如何變化需要科學家持續監測研究。由中國科學家聯合瑞士、美國同行最新合作完成的海洋鹽度數據結果顯示,海洋鹹、淡差異加劇,全球水循環加速。  這一氣候變化和海洋生態領域重要科研進展的研究論文,近日已在國際專業學術期刊《氣候雜誌》(Journal of Climate)發表。
  • 研究發現環流不確定性可解釋全球季風降水未來增加的不確定性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陳梓明在導師指導下,基於第六次國際耦合模式比較計劃(CMIP6),四種未來預估情景的試驗(SSP1-2.6、SSP2-4.5、SSP3-7.0和SSP5-8.5),探究21世紀全球陸地季風區的夏季降水變化特徵及模式間不確定性的來源。
  • 研究發現環流不確定性可解釋全球季風降水未來增加的不確定性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陳梓明在導師指導下,基於第六次國際耦合模式比較計劃(CMIP6),四種未來預估情景的試驗(SSP1-2.6、SSP2-4.5、SSP3-7.0和SSP5-8.5),探究21世紀全球陸地季風區的夏季降水變化特徵及模式間不確定性的來源。
  • 季風降水先減後增,人類能否「翻雲覆雨」?
    然而,觀測記錄顯示,印度中北部的季風降水在1970年代到2000年之間顯著減少,季風區變得越來越幹;但是從2000年至今的近20年間,這裡的降水又轉而呈現出增加的態勢,洪澇風險逐漸增加。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在生產生活中向大氣排放了大量溫室氣體(如CO 、甲烷等)和氣溶膠(如硫酸鹽氣溶膠),這些粒子的人為排放速度遠遠超過其在自然界原本的生成和消亡速度,因此不可避免地對地球環境帶來影響,例如溫室氣體會造成全球變暖。大氣中的這些「不速之客」,會不會也對南亞夏季風降水的歷史變化產生影響呢? 答案是肯定的。
  • 陸海空全局視角下的青藏高原與全球氣候
    從陸、海、空三個維度來看,青藏高原都獨特而重要:它是全球海撥最高、坡度最陡、面積最大的高原(陸地);它高聳於歐亞大陸副熱帶東部,高原上空氣稀薄,溫度、溼度、氣壓、輻射和大氣熱力過程都獨具特色(天空/大氣,圖1);雖然不直接與海洋相鄰,但是發生在青藏高原及相鄰伊朗高原上的特殊熱力和動力作用,對於上下遊地區乃至全球的大氣和海洋都有顯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