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所揭示雲對使用MODIS地表溫度估算氣溫的影響

2020-12-07 中國科學院

青藏高原所揭示雲對使用MODIS地表溫度估算氣溫的影響

2016-11-08 青藏高原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由於具有較高的時空解析度,MODIS地表溫度在偏遠地區氣溫估算方面具有特殊的應用價值,並已在全球不同地區得到驗證和應用。近年來的多項研究表明,雲可能會對使用MODIS地表溫度估算氣溫造成顯著影響。但是,由於研究手段和觀測數據的不足,關於雲影響的詳細研究還未見報導。

  基於此,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張凡課題組博士張宏波及其合作者選擇青藏高原三種下墊面(冰川、荒漠草原和高山草甸)的自動氣象站觀測數據結合常規氣象站數據(圖1)進行綜合分析,發現雲對使用MODIS白天地表溫度估算日最高氣溫和使用MODIS夜間地表溫度估算日最低氣溫的影響是截然不同的。

  基於自動氣象站觀測數據的試驗結果(圖2)表明:MODIS夜間地表溫度產品中存在的未被檢測到的雲柵格要明顯多於白天地溫產品;MODIS夜間地表溫度產品中含有的大量未被檢測到的雲柵格,影響了夜間地表溫度的準確性,進而顯著降低了日最低氣溫的估算精度;對於日最高氣溫的估算,雲的影響主要來自於雲對日最高氣溫和白天地表溫度相關關係的幹擾,而雲對日最低氣溫和夜間地表溫度相關關係的影響很小。此外,基於常規氣象站數據的試驗結果(圖3)顯示:在前人研究中多次發現的日最高氣溫估算精度顯著低於日最低氣溫的問題主要來自於柵格內地表溫度的空間異質性,即MODIS柵格值與單點觀測差異,而這一問題對MODIS白天地表溫度的影響要顯著高於夜間地表溫度。進一步的試驗發現:對臨近時刻的MODIS地溫觀測進行「無雲」條件限定,儘管對提高日最高氣溫估算精度的效果有限,但可以有效降低夜間地表溫度中異常值的比例,從而提高日最低氣溫估算精度(圖3)。

  該研究得到中科院戰略科技先導專項B類(XDB03010401)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1422101、41271079、41130638)項目資助。成果已發表於《大氣化學與物理》(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文章連結

 

圖1. 研究區概況,3個自動氣象站和92個常規氣象站位置。

 

  圖2. 不同雲量條件下,分別使用MODIS地表溫度、去雲之後的MODIS地表溫度和實際觀測的地表溫度估算氣溫(包括日最高和日最低氣溫)的精度對比。

 

  圖3. 基於常規氣象站數據和MODIS地表溫度數據,「無雲」和「有雲」條件下氣溫(包括日最高和日最低氣溫)估算精度比較。

  由於具有較高的時空解析度,MODIS地表溫度在偏遠地區氣溫估算方面具有特殊的應用價值,並已在全球不同地區得到驗證和應用。近年來的多項研究表明,雲可能會對使用MODIS地表溫度估算氣溫造成顯著影響。但是,由於研究手段和觀測數據的不足,關於雲影響的詳細研究還未見報導。
  基於此,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張凡課題組博士張宏波及其合作者選擇青藏高原三種下墊面(冰川、荒漠草原和高山草甸)的自動氣象站觀測數據結合常規氣象站數據(圖1)進行綜合分析,發現雲對使用MODIS白天地表溫度估算日最高氣溫和使用MODIS夜間地表溫度估算日最低氣溫的影響是截然不同的。
  基於自動氣象站觀測數據的試驗結果(圖2)表明:MODIS夜間地表溫度產品中存在的未被檢測到的雲柵格要明顯多於白天地溫產品;MODIS夜間地表溫度產品中含有的大量未被檢測到的雲柵格,影響了夜間地表溫度的準確性,進而顯著降低了日最低氣溫的估算精度;對於日最高氣溫的估算,雲的影響主要來自於雲對日最高氣溫和白天地表溫度相關關係的幹擾,而雲對日最低氣溫和夜間地表溫度相關關係的影響很小。此外,基於常規氣象站數據的試驗結果(圖3)顯示:在前人研究中多次發現的日最高氣溫估算精度顯著低於日最低氣溫的問題主要來自於柵格內地表溫度的空間異質性,即MODIS柵格值與單點觀測差異,而這一問題對MODIS白天地表溫度的影響要顯著高於夜間地表溫度。進一步的試驗發現:對臨近時刻的MODIS地溫觀測進行「無雲」條件限定,儘管對提高日最高氣溫估算精度的效果有限,但可以有效降低夜間地表溫度中異常值的比例,從而提高日最低氣溫估算精度(圖3)。
  該研究得到中科院戰略科技先導專項B類(XDB03010401)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1422101、41271079、41130638)項目資助。成果已發表於《大氣化學與物理》(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文章連結
 
圖1. 研究區概況,3個自動氣象站和92個常規氣象站位置。
 
  圖2. 不同雲量條件下,分別使用MODIS地表溫度、去雲之後的MODIS地表溫度和實際觀測的地表溫度估算氣溫(包括日最高和日最低氣溫)的精度對比。
 
  圖3. 基於常規氣象站數據和MODIS地表溫度數據,「無雲」和「有雲」條件下氣溫(包括日最高和日最低氣溫)估算精度比較。

列印 責任編輯:葉瑞優

相關焦點

  • 【論文推薦】青藏高原MODIS地表反照率和GLASS地表反照率的對比分析
    青藏高原MODIS地表反照率和GLASS地表反照率的對比分析作者:陳愛軍,孟文童,胡慎慎,卞林根 doi:10.13878/j.cnki.dqkxxb.20171030001對比分析了青藏高原MODIS地表反照率產品和GLASS地表反照率產品的空間分布連續性
  • 蘭州大學學者及合作者揭示青藏高原多年凍土退化影響碳釋放的過程
    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牟翠翠教授與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美國楊百翰大學和德國漢諾瓦萊布尼茲大學等單位的科研人員合作,綜合分析了過去青藏高原氣溫、多年凍土地溫和熱喀斯特地貌的發育過程,揭示了青藏高原多年凍土退化對
  • 地質地球所運用地震學揭示青藏高原東北緣地殼增厚模式
    地質地球所運用地震學揭示青藏高原東北緣地殼增厚模式 2014-12-01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青藏高原大型湖泊蒸發量分布及水資源總量獲揭示
    青藏高原75個大型湖泊的面積、湖表溫度、非結冰期長度、波文比、淨輻射通量和蒸發量空間分布圖。王賓賓供圖  6 月26日,《科學—進展》刊發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馬耀明研究團隊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青藏高原大型湖泊蒸發量空間分布及其水資源總量估算。結果表明,青藏高原湖泊蒸發水資源總量為每年517±21億噸,其中75個大型湖泊的蒸發水資源總量為每年294±12億噸。  「研究論文結果不僅可以有效減小湖泊蒸發引起的高海拔大型湖泊水量平衡研究的不確定性,而且研究方法在世界其他地區的雙季對流湖泊的湖面蒸發估算中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馬耀明告訴《中國科學報》。
  •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生態系統和氣候變化相互作用機制
    青藏高原高寒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敏感,又會對氣候系統產生反饋,是多圈層耦合過程中的關鍵因子。闡明青藏高原植被活動與氣候的相互作用機制,對理解全球變化背景下青藏高原多圈層如何相互作用,並進一步影響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區域氣候格局至關重要。
  •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變化對水文過程的影響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孕育著黃河、長江、恆河、瀾滄江、印度河、薩爾溫江和伊洛瓦底江等亞洲的重要河流,被稱為「亞洲水塔」。其廣泛分布的多年凍土通過獨特的水分運移影響著區域水文和水循環過程。青藏高原現存多年凍土的總面積約為 106 萬平方公裡。
  • 青藏高原季節性凍土凍融變化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研究員羅斯瓊團隊在Journal of Climate上,發表題為Freeze-Thaw Changes of Seasonally Frozen Ground on the Tibetan Plateau from 1960 to 2014的研究論文,揭示20世紀60年代以來青藏高原季節性凍土凍融的時空變化特徵。
  •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東北緣地殼增厚成因—新聞—科學網
    地震學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具有巨厚的地殼,但它是如何形成的,目前尚缺乏足夠的證據和一致的認識。 根據不同觀測提供的線索,前人提出了諸如純剪切縮短增厚、雙層地殼疊置增厚、下地殼擠入增厚和地殼流注入增厚等模型。不同的增厚模型意味著不同的地表抬升歷史過程和高原側向生長演化過程。
  • 我國科研人員揭示青藏高原近地面臭氧情況
    新華社拉薩10月31日電(記者 黃興)我國科研人員基於連續5年的觀測數據進行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內陸近地面臭氧變化特徵和原因。這一研究成果已於近日在線發表於國際大氣科學期刊《大氣化學與大氣物理學》。  據介紹,近地表臭氧是一種有毒汙染物,包括人為來源和自然來源,平流層臭氧輸入是青藏高原地表臭氧的重要來源之一。
  •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熱退化研究獲新進展
    目前常用的氣溫產品中,基於粗空間解析度的氣溫再分析資料或者基於稀少的臺站氣溫觀測與海拔關係的空間插值產品,由於氣溫與海拔關係受下墊面類型影響的關係,導致空間插值產品在某些區域可能產生系統偏差。因為缺乏容易獲取且長時間序列、高精度和高空間解析度的氣溫數據,較長的時間序列、高空間解析度和高精度的青藏高原多年凍土熱退化評估研究尚需深入。
  • 青藏高原所等發布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高時間解析度觀測數據集
    青藏高原所等發布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高時間解析度觀測數據集 2020-12-02 青藏高原研究所 青藏高原是反映氣候系統不同圈層相互作用及其影響效應的典型區域。然而,受自然環境、複雜地形和下墊面特徵的制約,青藏高原綜合觀測站網稀疏、氣象臺站代表性較差,衛星反演產品在高原地區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因此,青藏高原成為我國觀測資料最為缺乏的地區之一,已嚴重阻礙研究人員對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過程和水分循環規律的科學認識,制約了數值模式的發展和我國災害性天氣氣候預測水平的提高。
  •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提出估算「亞洲水塔」年蒸發量新方法
    利用青藏高原湖泊非結冰期能量平衡的合理假設,結合遙感數據和再分析數據,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地氣作用與氣候變化團隊研究員馬耀明等發展出一種可靠的湖泊蒸發量估算方法,並據此估算青藏高原湖泊蒸發總量為每年517億噸,相當於3570個杭州西湖的水量,為準確估算「亞洲水塔」中湖泊水資源儲量提供數據參考。相關成果發表在《科學-進展》上。
  • 揭示青藏高原內陸近地面臭氧變化特徵、原因及區域代表性
    揭示青藏高原內陸近地面臭氧變化特徵、原因及區域代表性
  • 青藏高原對我國季風氣候的影響
    前言:高大的青藏高原是世界的第三極,它高大挺拔的身軀不僅使它成為典型的高原山地氣候區,而且對我國的季風氣候也有深遠的影響。今天我們就通過一道真題來探究一下青藏高原對我國季風氣候的影響。真題:(2012年安徽文綜,32~33,8分)青藏高原四周多高山。
  • 西北研究院等在青藏高原季節性凍土凍融變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20世紀60年代以來青藏高原季節性凍土凍融的時空變化特徵。季節性凍土凍融變化是氣候變化的指示器,通過對地表能量、水分和碳循環的影響,在局地和全球氣候以及陸地生態系統中發揮作用。目前仍缺乏對整個青藏高原季節性凍土凍融時空特徵、變化趨勢以及潛在原因的認識。基於此,研究人員以1960-2014年青藏高原觀測的季節性凍土凍結深度為基礎,分析凍結深度以及凍融期的時空特徵和變化趨勢,探討與氣候、地理因素的關係,並預估整個青藏高原區域季節性凍土凍融變化。
  • 青藏高原災害發展趨勢與災害風險
    根據發生時間的不同,青藏高原的旱災可以分為春旱和夏旱。春旱主要是因為該地區每年 3—5 月份降水量明顯偏少,太陽輻射強,加上風力大、蒸發力強所引起的乾旱。夏旱一般發生在每年 6—8月份,主要是由於雨季開始時間偏晚,或者雨季中發生間歇性乾旱。受氣溫變化影響,青藏高原的常年凍土活動層厚度以及季節性凍土面積變化也表現出較強的季節性特徵。
  • 中國的地形地貌對中國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以青藏高原為例
    ①造成氣溫水平差異在氣溫空間分布上,冬季氣溫北坡低,南坡高,年平均氣溫高原東南部的谷地較高,在5℃以上,藏北高原和山脈上部均在0℃以下,是由青藏高原阻擋南北冷暖氣流而形成。冬季氣溫偏低,1月均溫-2到15℃,夏季天氣涼爽,7月均溫8到18℃,而藏北高原大部分地區都低於8℃,一度成為我國夏季溫度最低的地區。②造成降水空間分布差異青藏高原地區降水分布的差異非常顯著,東南部的察隅以南,降水豐沛。
  • 一年蒸發掉3570個西湖 青藏高原湖泊蒸發量是這樣算出來的
    視覺中國供圖蒸發是全球地表能量平衡的關鍵環節,又是水量平衡的重要組成部分。據了解,全球有超過60%的降水會以蒸發的形式返回到大氣中。近日,我國研究人員發展了一種新的湖泊蒸發量估算方法,估算出青藏高原湖泊蒸發總量為每年517億噸,相當於3570個杭州西湖的水量。
  • 1年蒸發3570個西湖 青藏高原湖泊蒸發量這樣算
    蒸發是全球地表能量平衡的關鍵環節,又是水量平衡的重要組成部分。據了解,全球有超過60%的降水會以蒸發的形式返回到大氣中。近日,我國研究人員發展了一種新的湖泊蒸發量估算方法,估算出青藏高原湖泊蒸發總量為每年517億噸,相當於3570個杭州西湖的水量。
  • 青藏高原所研究員姚檀棟當選美國地球物理學聯合會會士
    姚檀棟長期從事第三極環境與地球系統科學研究,在我國山地冰芯和冰川變化研究領域做出了系統性的傑出貢獻,其研究揭示了西風和季風相互作用是青藏高原環境變化區域差異的主要驅動力,表現為西風和印度季風協同作用的三種模態,即青藏高原北部的西風模態、青藏高原南部的印度季風模態和青藏高原中部的過渡模態;發現過去的100年是過去2000年以來最暖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