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蒸發掉3570個西湖 青藏高原湖泊蒸發量是這樣算出來的

2020-12-05 新華網客戶端

視覺中國供圖

蒸發是全球地表能量平衡的關鍵環節,又是水量平衡的重要組成部分。據了解,全球有超過60%的降水會以蒸發的形式返回到大氣中。

近日,我國研究人員發展了一種新的湖泊蒸發量估算方法,估算出青藏高原湖泊蒸發總量為每年517億噸,相當於3570個杭州西湖的水量。

此外,研究還發現,湖泊冬季冰面升華水量大約佔湖泊年蒸發量的12.3%—23.5%,是湖泊水量平衡研究重要的組成部分。青藏高原南部湖泊的非結冰期長度和湖泊蒸發量都顯著高於北部湖泊。

那麼,研究人員究竟為什麼要研究青藏高原的湖泊蒸發?他們又是如何計算出湖泊蒸發量的?這種方法適用於世界其他湖泊蒸發測量嗎?為此,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蒸發量與周邊生態及氣候密切相關

據了解,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近4000米,不僅擁有除南北極地區之外最大的冰川儲量外,也擁有地球上海拔最高、數量最大的內陸湖泊群。青藏高原地區的湖泊面積近5萬平方公裡,佔中國湖泊總面積的一半以上。

「它是亞洲許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包括長江、黃河、瀾滄江、雅魯藏布江、印度河、錫爾河等,都是青藏高原孕育而生的河流。這些河流的水資源養育著亞洲數十億人口,因此青藏高原就被稱為『亞洲水塔』。」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馬耀明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豐富的水資源不斷從這裡流出,哺育著青藏高原及其下遊區域的森林、草地、農田等,也為下遊地區的魚類、鳥類、動物提供了適宜的棲息環境,更是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保障。

「更重要的是,青藏高原地區與周邊地區的水分交換過程,不僅會通過季風系統將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大量水汽帶到高原地區,還可以通過大江大河和西風作用將水和水汽從高原向中國東部地區進行輸送,影響中國東部地區的降雨過程。」馬耀明說,此外,除了青藏高原與周邊區域的水分交換,青藏高原巨大的動力和熱力作用,還會通過地氣相互作用過程影響周邊地區的氣候變化。

作為青藏高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裡的湖泊對氣候波動極為敏感,可以看作揭示全球氣候變化與區域響應的重要信息載體。湖泊蒸發作為以內流湖為主的青藏高原湖泊水量的輸出項,與降水量等都是湖泊水量平衡計算方程中的重要分量,準確測量湖泊蒸發量是研究湖泊水量和能量平衡的關鍵。近年來,不少研究人員通過各種方法對青藏高原湖泊蒸發進行了估算。

此前,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分別進行了亞洲水塔的冰川、積雪、徑流、湖泊、降雨、陸地蒸散發等水資源儲量的評估工作,以便獲得對亞洲水塔水資源儲量的初步認識。

不同測量方法結論差異明顯

事實上,在研究青藏高原湖泊水分循環過程中,以往對高海拔湖泊的湖—氣相互作用觀測較少。同一湖泊採用不同研究方法得到的湖泊蒸發量具有明顯差異,且湖泊蒸發量空間分布及蒸發總量至今沒有得到確切的數據。

「計算湖泊蒸發量的方法很多,比如基於儀器觀測的方法、基於能量平衡的方法、基於水量平衡的方法以及模型模擬的方法等。」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王賓賓博士說。

基於儀器觀測的方法,主要利用了蒸發皿和渦動相關儀等設備,需要前往湖泊區域架設觀測儀器並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然而,「由於青藏高原嚴酷的自然環境條件和交通不便等因素,短期內對大範圍的湖泊蒸發直接進行觀測並不現實。」王賓賓說,同時由於蒸發皿水體大小、氣象和環境背景條件與真實湖泊存在著顯著差異,導致這種觀測方式往往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與此同時,基於水量平衡的方法、能量平衡的方法以及模型模擬的方法需要大量的觀測資料。「以水量平衡為例,我們需要準確知道湖泊區域的降雨量、湖泊地表入流量和地表出流量、湖泊地下入流量和地下出流量等,而這些觀測都難以準確獲得,並且已有的觀測也會存在一定的誤差。」王賓賓說。

而模型模擬的方法也需要準確地知道湖泊的深度、透明度等參數,並且需要大量的氣象資料作為驅動數據,而模型的湖泊過程參數化方案更需要大量的實際觀測資料進行驗證。傳統的基於能量平衡的方法,需要通過湖泊溫度鏈觀測獲得湖泊熱量存儲量,但青藏高原具有溫度鏈觀測的湖泊目前較少,不足以支撐此類計算方式。

「因此,我們基於非結冰期湖泊熱量存儲量從整體來看接近於零的合理假設,藉助於衛星遙感資料和氣象再分析資料,對湖泊蒸發量進行了估算。」王賓賓說。相比而言,這種估算方法結合青藏高原湖泊冬季結冰且多為內流湖的區域特點,也具備可操作性。衛星遙感資料的引入可以使研究方法獲得區域擴展,而氣象再分析資料經過青藏高原觀測研究平臺資料的驗證具有更為可靠的精度保證。

「因為青藏高原的湖泊大概有5萬平方公裡,按照每年蒸發量平均計算,每年的平均蒸發深度為900—1000毫米。」王賓賓說,這屬於一個正常的蒸發量,蒸發的水汽到空氣中還會形成雨雪降落到地面,這是一個自然水循環的過程。另外,在當前氣候變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水循環過程是在加快的。

新估算方法基於衛星遙感資料得到了青藏高原75個大型湖泊的湖泊蒸發量、冰物候特徵及其蒸發水資源量,這些數據對於未來準確估算湖泊的水儲量及其變化有重要意義。

新測量方法並非適用於所有湖泊

那麼這種方法是否適用其他湖泊蒸發量測量呢?

對此,王賓賓表示,這一新的湖泊蒸發量估算方法考慮到了青藏高原湖泊的具體特性,例如這裡大多數為內流湖、通常具有時間長短不一的結冰期等。如果想用這種新方法對世界上其他地區的湖泊年均蒸發量進行估算,通常也需要對具體湖泊的特性進行具體分析以便應用。

但是,對於一些湖泊來說,這種估算方法可能並不適用,比如湖泊具有水量巨大的入流和出流,這些入流和出流通常伴隨著大量的能量交換,使得湖泊水體熱量存儲項可忽略的重要假設難以成立。

「必須要明確的一點是,因為青藏高原湖泊面積相對於陸地面積來說比較小,因此湖泊蒸發量相對於陸地蒸散發量來說是比較小的。所以從整個青藏高原地區來看,湖泊蒸發量對於氣候環境的影響不會太大。」王賓賓在談及湖泊蒸發量對於氣候環境研究的意義時強調。

但是在一些具體的湖泊流域,湖泊蒸發量對當地氣候環境的影響就比較大。王賓賓舉例說,納木錯流域由於湖泊的存在,在納木錯下風向區域就存在著湖泊效應,導致納木錯下風向區域的降雨和降雪相對於其上風向區域更高。

「青藏高原到底有多少水?青藏高原的水資源在氣候變暖背景下會出現怎樣的變化趨勢?對於這些問題,我們一直都在重點關注。」王賓賓說。(記者 陸成寬)

相關焦點

  • 1年蒸發3570個西湖 青藏高原湖泊蒸發量這樣算
    近日,我國研究人員發展了一種新的湖泊蒸發量估算方法,估算出青藏高原湖泊蒸發總量為每年517億噸,相當於3570個杭州西湖的水量。此外,研究還發現,湖泊冬季冰面升華水量大約佔湖泊年蒸發量的12.3%—23.5%,是湖泊水量平衡研究重要的組成部分。青藏高原南部湖泊的非結冰期長度和湖泊蒸發量都顯著高於北部湖泊。那麼,研究人員究竟為什麼要研究青藏高原的湖泊蒸發?
  • 「亞洲水塔」一年蒸發3570個西湖,水循環在加快,科學家感到擔憂
    審核-小文提到青藏高原地區,很多朋友都會想到那裡氣候寒冷又乾燥,不過事實上,青藏高原卻被稱作「亞洲水塔」,很多知名的河流都從這裡起源。青藏高原湖區的總面積將近3.7萬公裡佔到全國湖泊總量的45.2%,而通過測算,研究員們更是發現,青藏高原竟然一年蒸發掉3570個西湖,而且在全球變暖的大環境影響下,水循環也越來越快。
  •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提出估算「亞洲水塔」年蒸發量新方法
    利用青藏高原湖泊非結冰期能量平衡的合理假設,結合遙感數據和再分析數據,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地氣作用與氣候變化團隊研究員馬耀明等發展出一種可靠的湖泊蒸發量估算方法,並據此估算青藏高原湖泊蒸發總量為每年517億噸,相當於3570個杭州西湖的水量,為準確估算「亞洲水塔」中湖泊水資源儲量提供數據參考。相關成果發表在《科學-進展》上。
  • 青藏高原大型湖泊蒸發量分布及水資源總量獲揭示
    青藏高原75個大型湖泊的面積、湖表溫度、非結冰期長度、波文比、淨輻射通量和蒸發量空間分布圖。王賓賓供圖  6 月26日,《科學—進展》刊發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馬耀明研究團隊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青藏高原大型湖泊蒸發量空間分布及其水資源總量估算。結果表明,青藏高原湖泊蒸發水資源總量為每年517±21億噸,其中75個大型湖泊的蒸發水資源總量為每年294±12億噸。  「研究論文結果不僅可以有效減小湖泊蒸發引起的高海拔大型湖泊水量平衡研究的不確定性,而且研究方法在世界其他地區的雙季對流湖泊的湖面蒸發估算中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馬耀明告訴《中國科學報》。
  • 我國獲青藏高原湖泊最長巖芯
    來源:人民日報本報拉薩8月4日電 (記者徐馭堯)記者從納木錯科考現場獲悉: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所湖泊與環境變化團隊首次在青藏高原納木錯中心湖區近百米深的水下成功獲取長度為144.79米的巖芯,鑽探深度達153.44米,這是我國獲取的青藏高原湖泊最長巖芯,有望重建近15萬年連續氣候環境記錄。
  • 我國成功獲取青藏高原湖泊最長巖芯
    來源:北京日報圖集 記者昨天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8月3日下午,該所湖泊與環境變化團隊首次在青藏高原這是我國獲取的青藏高原湖泊最長巖芯,有望重建近15萬年的連續氣候環境記錄。青藏高原是我國最主要的三大湖泊區之一,其湖泊面積近5萬平方公裡,佔我國湖泊總面積50%以上,十多條大江大河由此發源,是名副其實的「亞洲水塔」。
  • 青藏高原湖泊變化全景圖繪成
    來源:科技日報16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通過對青藏高原湖泊遙感監測、野外觀測和模型模擬研究結果的綜合分析,該所研究人員系統總結了青藏高原湖泊變化的時間演變規律、空間格局和驅動機制,利用湖泊變化這一指標,向科學界提供了氣候變化對青藏高原湖泊影響的全景圖。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地球科學評論》上。
  • 如果在青藏高原建造大型的湖泊,能否充當大型水塔供全國用水?
    青藏高原不但海拔高,而且擁有眾多峽谷地貌,山谷與高山相間分布,在這樣的地形背景下,理論上具備了可以修建大型,一方面受氣溫的影響極大,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都是低於0攝氏度;另一方面融水的總量非常有限,像長江、黃河的徑流量這麼大,並非都是源頭區的貢獻,絕大部分都是中下遊的降水補給。
  • 我國獲青藏高原湖泊最長巖芯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4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中科院青藏高原所今天對外發布消息稱,8月3日下午,該所湖泊與環境變化團隊首次在青藏高原納木錯中心湖區近百米水下成功獲取144.79米巖芯,鑽探深度達153.44米。這是我國科學家利用自主研發的湖泊鑽探系統,首次在近百米的水深條件下成功獲取超長巖芯。
  • 中國獲青藏高原湖泊最長巖芯
    4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該所湖泊與環境變化團隊首次在青藏高原納木錯中心湖區近百米水下成功獲取144.79米巖芯,鑽探深度達153.44米。超長巖芯的獲取有望重建近15萬年連續氣候環境記錄。此前,我國高原湖泊最大鑽探深度為114.9米,本次鑽探首次將我國湖泊巖芯鑽探深度推進到150米級別。地處青藏高原腹地的納木錯湖,湖面海拔約4730米。
  • 我國鑽取青藏高原湖泊最長巖芯
    光明日報拉薩8月4日電(記者尕瑪多吉通訊員劉曉倩)3日下午6時45分,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湖泊與環境變化團隊首次在青藏高原納木錯中心湖區近百米水下成功獲取144.79米巖芯,鑽探深度達153.44米。本次納木錯鑽探成功,有望重建青藏高原近15萬年連續氣候環境記錄,表明我國已經能夠利用自主研發技術在深水區域獲得長尺度、高取芯率的湖泊巖芯。
  • 144.79米 我國獲青藏高原湖泊最長巖芯
    所湖泊與環境變化團隊首次在青藏高原納木錯中心湖區近百米水下成功獲取144.79米巖芯,鑽探深度達153.44米,有望重建近15萬年連續氣候環境記錄。此前,我國高原湖泊最大鑽探深度為114.9米,本次納木錯巖芯成功鑽取是我國湖泊巖芯鑽探首次達到150米級別。
  • 中國科學家成功獲取迄今最長青藏高原湖泊巖芯
    中國科學家成功鑽取青藏高原湖泊最長巖芯(鑽探深度達153.44米)。中科院青藏高原所 供圖中新網北京8月4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4日發布消息說,該所湖泊與環境變化團隊3日下午首次在青藏高原納木錯中心湖區近百米水下成功獲取144.79米巖芯,這也是科學家迄今所獲青藏高原湖泊的最長巖芯。
  • 我科學家從青藏高原湖泊鑽取最長巖芯
    8月3日下午,青藏高原納木錯中心湖區,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湖泊與環境變化團隊首次從近百米水下成功獲取144.79米巖芯,鑽探深度達153.44米,有望重建近15萬年連續氣候環境記錄。此前,我國高原湖泊最大鑽探深度為114.9米,本次納木錯巖芯成功鑽取是我國湖泊巖芯鑽探首次達到150米級別。
  • 東北地理所等在氣候變化影響青藏高原湖泊的遙感研究中取得進展
    作為全球第三極的青藏高原,是我國湖泊的第一大分布區,素有「亞洲水塔」之稱,其變化及其原因(氣候變化、冰川融化、凍土退化)一直是國際青藏高原研究學者關注的熱點。青藏高原湖泊變化不僅對生態環境產生重要影響,而且影響區域歷史宗教文化(如聖湖的變化)。儘管已有一些學者報導了區域湖泊的面積變化特徵,但長時間序列的氣候變化對青藏高原湖泊影響的格局與過程尚不明確。
  • 青藏高原對印度形成的巨大壓力
    ~1500千米,總面積約250萬平方千米,地形上可分為藏北高原、藏南谷地、柴達木盆地、祁連山地、青海高原和川藏高山峽谷區等6個部分,包括中國西藏全部和青海、新疆、甘肅、四川、雲南的部分以及不丹、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的部分或全部。
  • 第二次青藏科考取得重要進展 首次在高原湖泊近百米水深獲取超長巖芯
    是通過4個200多公斤的加重錨和卷揚機拉緊錨繩來固定的。現在我們看到鑽探隊員正在進行鑽探,這是最後一鑽。總臺央視記者 陳琴:現在時間是下午16點30分,那麼經過今天六個半小時的精心準備,我們看見整個科考的最後一鑽開始下鑽。8月2日傍晚的時候,曾經在這裡鑽取了151.14米的超長巖芯,今天是否能夠打破這個紀錄呢?
  • 朱立平:全球變暖下的「亞洲水塔」青藏高原,還好嗎?
    我們知道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海拔最高,氣候最寒冷的地方。水在這裡一方面既有冰川這樣的固體,另一方面它在地下結了冰,形成了多年凍土。更重要的是,地表大大小小的低地,使得積水成了湖泊,而青藏高原是我國湖泊分布最集中的一個地區。這些冰川、湖泊通過河流輸送到青藏高原的各個地方,甚至流出青藏高原。
  • 伴隨青藏高原隆起的遠古巨獸
    說明3000多萬年前的青藏高原隆起的高度並不高,還不足以阻擋印度洋南來暖溼氣流,這時的青藏高原一帶氣候溫暖溼潤,有森林,有湖泊,水源充沛,食物充足,足夠養育體型如此巨大的動物。▲和政在甘肅省的位置。來源:百度地圖(何海濱/製作)此外,研究人員不但在青藏高原的北側,我國新疆、甘肅等地發現了巨犀化石,在青藏高原的南側,包括我國雲南和巴基斯坦、尼泊爾也發現了巨犀的化石,說明這時的青藏高原還沒有形成地理屏障,無法阻擋動物們在青藏高原南北兩側來回遷移。
  • 「地球第三極」 青藏高原!
    大家都知道地球上除了北極、南極,還有個「第三極」:世界的高級青藏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