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成功獲取青藏高原湖泊最長巖芯

2020-08-27 新華網客戶端

來源:北京日報

圖集

記者昨天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8月3日下午,該所湖泊與環境變化團隊首次在青藏高原納木錯中心湖區的近百米水下成功獲取長達144.79米的巖芯,鑽探深度達153.44米。這是我國獲取的青藏高原湖泊最長巖芯,有望重建近15萬年的連續氣候環境記錄。

青藏高原是我國最主要的三大湖泊區之一,其湖泊面積近5萬平方公裡,佔我國湖泊總面積50%以上,十多條大江大河由此發源,是名副其實的「亞洲水塔」。納木錯鑽探項目負責人、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湖泊與環境變化團隊研究員王君波介紹,第二次青藏科考啟動以來,研究團隊以納木錯、色林錯等藏北高原的深水大湖為主要研究區域,取得了大量第一手湖泊觀測資料,開展了「亞洲水塔」水資源變化及對氣候變化的響應、氣候變化背景下「亞洲水塔」變化趨勢及古環境變化等觀測和研究。

鑽探工作自2019年7月1日正式啟動,鑽取近20米巖芯後,由於天氣、技術等多種原因被迫暫停。今年7月1日,鑽探工作再次啟動,湖泊與環境變化團隊聯合鑽探公司進行技術攻關,面對納木錯水深浪大的環境,逐一解決了水上鑽探平臺不穩定、套管難固定等關鍵技術難題,通過4個200多公斤的加重錨和卷揚機拉緊錨繩,最終將81平方米的大型鑽探平臺在湖面牢牢固定。

8月3日18時45分,納木錯鑽探成功完成既定目標,表明我國已經能夠利用自主研發技術,在深水區域獲得長尺度、高取芯率的湖泊巖芯。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湖泊與環境變化團隊負責人朱立平表示,本次144.79米巖芯的成功獲取,為實施國際大陸科學鑽探計劃積累了成功經驗,為今後開展高水平研究奠定了基礎。(記者 張航)

左圖:納木錯中心湖區水上鑽探平臺。(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供圖)

責任編輯: 孫廣見

相關焦點

  • 我國獲青藏高原湖泊最長巖芯
    來源:人民日報本報拉薩8月4日電 (記者徐馭堯)記者從納木錯科考現場獲悉: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所湖泊與環境變化團隊首次在青藏高原納木錯中心湖區近百米深的水下成功獲取長度為144.79米的巖芯,鑽探深度達153.44米,這是我國獲取的青藏高原湖泊最長巖芯,有望重建近15萬年連續氣候環境記錄。
  • 中國科學家成功獲取迄今最長青藏高原湖泊巖芯
    中國科學家成功鑽取青藏高原湖泊最長巖芯(鑽探深度達153.44米)。中科院青藏高原所 供圖中新網北京8月4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4日發布消息說,該所湖泊與環境變化團隊3日下午首次在青藏高原納木錯中心湖區近百米水下成功獲取144.79米巖芯,這也是科學家迄今所獲青藏高原湖泊的最長巖芯。
  • 我國科學家成功在高原湖泊鑽取最長巖芯
    記者從納木錯科考現場了解到,8月3日下午,我國科學家成功在高原湖泊鑽取最長巖芯。150米級別,獲取的巖芯長度達到144.79米。我國科學家利用自主研發的湖泊鑽探系統,首次在近百米的水深條件下成功獲取超長巖芯。
  • 我國獲青藏高原湖泊最長巖芯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4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中科院青藏高原所今天對外發布消息稱,8月3日下午,該所湖泊與環境變化團隊首次在青藏高原納木錯中心湖區近百米水下成功獲取144.79米巖芯,鑽探深度達153.44米。這是我國科學家利用自主研發的湖泊鑽探系統,首次在近百米的水深條件下成功獲取超長巖芯。
  • 144.79米 我國獲青藏高原湖泊最長巖芯
    所湖泊與環境變化團隊首次在青藏高原納木錯中心湖區近百米水下成功獲取144.79米巖芯,鑽探深度達153.44米,有望重建近15萬年連續氣候環境記錄。此前,我國高原湖泊最大鑽探深度為114.9米,本次納木錯巖芯成功鑽取是我國湖泊巖芯鑽探首次達到150米級別。
  • 我國鑽取青藏高原湖泊最長巖芯
    光明日報拉薩8月4日電(記者尕瑪多吉通訊員劉曉倩)3日下午6時45分,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湖泊與環境變化團隊首次在青藏高原納木錯中心湖區近百米水下成功獲取144.79米巖芯,鑽探深度達153.44米。本次納木錯鑽探成功,有望重建青藏高原近15萬年連續氣候環境記錄,表明我國已經能夠利用自主研發技術在深水區域獲得長尺度、高取芯率的湖泊巖芯。
  • 中國獲青藏高原湖泊最長巖芯
    4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該所湖泊與環境變化團隊首次在青藏高原納木錯中心湖區近百米水下成功獲取144.79米巖芯,鑽探深度達153.44米。超長巖芯的獲取有望重建近15萬年連續氣候環境記錄。此前,我國高原湖泊最大鑽探深度為114.9米,本次鑽探首次將我國湖泊巖芯鑽探深度推進到150米級別。地處青藏高原腹地的納木錯湖,湖面海拔約4730米。
  • 我科學家從青藏高原湖泊鑽取最長巖芯
    8月3日下午,青藏高原納木錯中心湖區,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湖泊與環境變化團隊首次從近百米水下成功獲取144.79米巖芯,鑽探深度達153.44米,有望重建近15萬年連續氣候環境記錄。此前,我國高原湖泊最大鑽探深度為114.9米,本次納木錯巖芯成功鑽取是我國湖泊巖芯鑽探首次達到150米級別。
  • 第二次青藏科考取得重要進展 首次在高原湖泊近百米水深獲取超長巖芯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從今年7月1日開始,第二次青藏科考納木錯科考隊在海拔4730米的西藏第二大湖納木錯持續鑽取巖芯,8月3日下午16點45分,鑽探深度達到153.44米,這是我國湖泊巖芯鑽探首次達到150米級別,獲取的巖芯長度達到144.79米,鑽取點水深達94.5米。這是我國科學家利用自主研發的湖泊鑽探系統,首次在近百米的水深條件下成功獲取超長巖芯。
  • 中國科學家首次測得可可西裡湖泊水下地形數據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由該所牽頭的第二次青藏科考湖泊演變及氣候變化響應科考分隊,對可可西裡地區的主要湖泊進行了系統科學考察,首次獲得了該區域大中型湖泊水下地形、水質剖面等數據,鑽取了截至目前最長湖芯樣本,填補了該區域湖泊基礎地理信息空白,為「亞洲水塔」湖泊變化、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
  • 我國首測可可西裡湖泊水下地形數據 專家講述幕後故事
    新京報快訊(記者 張璐)可可西裡是青藏高原中湖泊分布最為集中的地區。然而受限於當地艱險的自然條件,這裡一直是青藏高原湖泊考察中的空白區。  地凍湖不凍 進入可可西裡的「窗口期」  青藏高原是我國最主要的三大湖泊區之一,其湖泊面積佔我國湖泊總面積50%以上。該區湖泊近5萬平方公裡,佔整個青藏高原面積的2%左右,近幾十年變化非常劇烈。
  • 青藏科考88項專題助生態屏障建設 為保護地球「第三極」提供數據和...
    來自西藏自治區科學技術廳的數據顯示,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正式啟動以來,88項專題科考活動在西藏深入推進,為保護好地球「第三極」提供了重要數據和科技支撐。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從2017年8月全面啟動以來,大批科研工作者對青藏高原的水、生態、人類活動等環境問題進行全面深入的考察研究,為保護好地球「第三極」提供重要數據和科技支撐。
  • 我國首次在西藏高原成功鑽取百米湖芯
    新華社記者 田金文 攝7月21日15時,中科院「絲路環境」先導專項和第二次青藏科考湖泊團隊利用搭建好的水上鑽探平臺,在西藏納木錯中心湖區水深95米的地方成功鑽取長100.63米的湖芯,總取芯率達到98%。這是我國首次在西藏高原高海拔深水大湖獲取超過100米長的湖芯,實現了在深水湖泊採樣方面的突破。
  • 青藏高原湖泊變化全景圖繪成
    來源:科技日報16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通過對青藏高原湖泊遙感監測、野外觀測和模型模擬研究結果的綜合分析,該所研究人員系統總結了青藏高原湖泊變化的時間演變規律、空間格局和驅動機制,利用湖泊變化這一指標,向科學界提供了氣候變化對青藏高原湖泊影響的全景圖。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地球科學評論》上。
  • 東北地理所等在氣候變化影響青藏高原湖泊的遙感研究中取得進展
    作為全球第三極的青藏高原,是我國湖泊的第一大分布區,素有「亞洲水塔」之稱,其變化及其原因(氣候變化、冰川融化、凍土退化)一直是國際青藏高原研究學者關注的熱點。青藏高原湖泊變化不僅對生態環境產生重要影響,而且影響區域歷史宗教文化(如聖湖的變化)。儘管已有一些學者報導了區域湖泊的面積變化特徵,但長時間序列的氣候變化對青藏高原湖泊影響的格局與過程尚不明確。
  • 一年蒸發掉3570個西湖 青藏高原湖泊蒸發量是這樣算出來的
    近日,我國研究人員發展了一種新的湖泊蒸發量估算方法,估算出青藏高原湖泊蒸發總量為每年517億噸,相當於3570個杭州西湖的水量。此外,研究還發現,湖泊冬季冰面升華水量大約佔湖泊年蒸發量的12.3%—23.5%,是湖泊水量平衡研究重要的組成部分。青藏高原南部湖泊的非結冰期長度和湖泊蒸發量都顯著高於北部湖泊。
  • 1年蒸發3570個西湖 青藏高原湖泊蒸發量這樣算
    近日,我國研究人員發展了一種新的湖泊蒸發量估算方法,估算出青藏高原湖泊蒸發總量為每年517億噸,相當於3570個杭州西湖的水量。此外,研究還發現,湖泊冬季冰面升華水量大約佔湖泊年蒸發量的12.3%—23.5%,是湖泊水量平衡研究重要的組成部分。青藏高原南部湖泊的非結冰期長度和湖泊蒸發量都顯著高於北部湖泊。那麼,研究人員究竟為什麼要研究青藏高原的湖泊蒸發?
  • 青藏高原大型湖泊蒸發量分布及水資源總量獲揭示
    青藏高原75個大型湖泊的面積、湖表溫度、非結冰期長度、波文比、淨輻射通量和蒸發量空間分布圖。王賓賓供圖  6 月26日,《科學—進展》刊發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馬耀明研究團隊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青藏高原大型湖泊蒸發量空間分布及其水資源總量估算。結果表明,青藏高原湖泊蒸發水資源總量為每年517±21億噸,其中75個大型湖泊的蒸發水資源總量為每年294±12億噸。  「研究論文結果不僅可以有效減小湖泊蒸發引起的高海拔大型湖泊水量平衡研究的不確定性,而且研究方法在世界其他地區的雙季對流湖泊的湖面蒸發估算中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馬耀明告訴《中國科學報》。
  • 如果在青藏高原建造大型的湖泊,能否充當大型水塔供全國用水?
    珠穆朗瑪、洛子峰等10座高峰位於喜馬拉雅山脈,另外四座則分布在青藏高原西端的喀喇崑崙山脈。雖然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淡水資源比較豐富的區域,但是主要以高山冰川和積雪的形式存在。在南部極高的喜馬拉雅山脈阻擋之下,來自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溼熱水汽很難逾越,因此這裡的降水量比較稀少,在喜馬拉雅山脈的背風坡,也就是我國的這一側,平均年降水量僅有600毫米以下,而且隨著縱深的增加,距離海洋更加遙遠,降水量更加稀少,有的地區甚至不足50毫米,青藏高原實際上是我國比較乾旱的一個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