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測可可西裡湖泊水下地形數據 專家講述幕後故事

2021-01-10 中國新聞網

  新京報快訊(記者 張璐)可可西裡是青藏高原中湖泊分布最為集中的地區。然而受限於當地艱險的自然條件,這裡一直是青藏高原湖泊考察中的空白區。

  去年10月,第二次青藏科考湖泊演變及氣候變化響應科考分隊對可可西裡地區的主要湖泊進行了系統科學考察,首次獲得了該區域大中型湖泊水下地形、水質剖面等數據,為「亞洲水塔」湖泊變化、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等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數據。近日發布的考察結果顯示,近幾十年來,隨著降水增多和冰川退縮,該區域湖泊面積明顯擴張,水量增加,多數湖泊擴張20%以上。

  在海拔5000米的高原測量湖泊有何困難?可可西裡湖泊面積增長對「亞洲水塔」有何影響?新京報記者對話第二次青藏科考湖泊演變及氣候變化響應科考分隊隊長、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湖泊與環境變化團隊負責人朱立平研究員,聽他講述科考人員在可可西裡「探湖」的故事。

  地凍湖不凍 進入可可西裡的「窗口期」

  青藏高原是我國最主要的三大湖泊區之一,其湖泊面積佔我國湖泊總面積50%以上。該區湖泊近5萬平方公裡,佔整個青藏高原面積的2%左右,近幾十年變化非常劇烈。

  據朱立平介紹,受條件限制,第一次青藏科考關於湖泊水深和水質的資料,僅限於近岸湖區,代表性不足,基本沒有完整的水下地形測量,留下了大量的空白區域,限制了對青藏高原湖泊水文狀況的研究。可可西裡區域更是「空白」中的「空白」。

  2019年10月15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牽頭組成第二次青藏科考湖泊演變及氣候變化響應科考分隊,由青海省境內沱沱河以北的二道溝進入可可西裡自然保護區。此次,他們的任務就是對可可西裡的湖泊進行「全景式掃描」。

  科考分隊由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北京大學、南京大學等5家單位的28人組成。在32天裡,他們的考察路線覆蓋了可可西裡自然保護區全境,全程1400公裡。

  10月中旬,可可西裏白天氣溫低至-20攝氏度,為何選擇在此時進行科考?朱立平解釋說,可可西裡地區遍布辮狀河流,科考隊翻山涉水,常常需要在河灘上行進。如果土地不上凍,載重車容易陷入河灘,所以必須在土地上凍的時候進入可可裡西。與此同時,由於考察需要入湖,湖水必須不能上凍。

  「按說4月條件也可以,但此時土地開化,一旦我們不能在『五一』之前走出可可西裡,將由於嚴重陷車而面臨走不出來的困境。所以,10月下旬到11月下旬,成為當地湖泊科考的全年最佳窗口期」。

  最艱難的一次科考 裹三件羽絨服抗風

  從1989年第一次進藏起,朱立平已經數不清自己多少次踏入被稱為「世界第三極」的青藏高原。他覺得,此次是30年來考察中,最艱苦、最困難的一次。

  可可西裡是中國最大的無人區之一,艱險的自然環境給科考隊員帶來不小的挑戰。儘管挑選了「最佳窗口期」進入,科學家們仍然遇上了「陷車」危機。

  那天上午9點,科考隊員前往180公裡外的烏蘭烏拉湖營地。原本打算按照每小時20公裡的「龜速」前進,10個小時內就能到達終點。誰也沒料到,隊伍當天遇到了4次陷車。

  最後一次陷車臨近山的埡口,大雪掩蓋了尚未冰封凍實的小池塘。小型越野車通過後,大卡車順著車轍前行,深陷池塘。此時天已擦黑,狂風呼嘯,科研人員只好把卡車上4噸的物品全部卸下,將車拖出,再進行裝車。「零下十幾攝氏度,5級風的情況下,我們在那裡折騰了4個小時。」

  在天黑無路、食物缺乏的情況下,是就地紮營還是前往目的地?科考隊員拿不定注意,作為隊長的朱立平更是壓力陡增。最終,在當地嚮導的建議下,科考隊當晚9點繼續摸索前行,一直到第二天凌晨3點才到達目的地。4點扎完營後,大家才吃上了一口熱乎的泡麵。

  低溫也是科考隊員面臨的一大考驗。乘船入湖時,隊員們往往套上三件羽絨服、兩件羽絨褲抵禦寒風。「但是鞋沒法多穿,大家只能多穿幾雙襪子。最長的時候,隊員需要在寒冷的環境中工作十三四個小時。」

  為躲風浪 曾夜裡摸黑下湖測量

  此次,考察隊首次全面測量了該區域特拉什湖、烏蘭烏拉湖、永紅-西金烏蘭湖、勒斜武擔湖、太陽湖、可可西裡湖、鹽湖7個主要湖泊的水下地形,並獲取了這些湖泊的水質剖面數據。

  每次到達目的地後,科考人員先在距湖泊二三十米的地方紮營,架設能裝載4-5噸重設備的考察平臺。摺疊的橡皮艇被展開充氣,再由七八位隊員抬著放入湖中。

  和上世紀90年代初的第一次考察相比,如今的測量工具發生了改變。朱立平說,當時水深和水質測量工具都是手動的,科考人員或者將繩子丟入湖中測量水深,或者使用手持聲吶,按一下發出一個聲波,返回一個數據。進行水質測量時,需要把水取回,在實驗室裡進行檢測。

  如今,科考隊員在船上設定好航線後,將自動聲吶掛在橡皮艇尾部。船行進時,聲吶每隔一段時間發射聲波並返回數據,記錄下經度、緯度和水深。同時,科研人員使用多參數水質儀,能自動測量水溫、水深、電導率、pH值、葉綠素、含氧量等水質指標。

  在無風的日子裡,湛藍色的湖面平滑如鏡、深邃漂亮。可一旦湖面上翻起白色浪花,科考人員就要警惕了。「進入10月,整個高原被西風帶控制,風大且硬。當浪花有30釐米高時,就不適合考察作業了,如果到了50釐米,在湖裡停留會有危險。」

  慢慢地,科考隊掌握了規律——湖面經常下午四五點起風。為躲避風浪,隊員們冒著低溫早起工作,下午起風的時候收隊。如果天氣好,趕上哪天下午沒怎麼颳風,大家就一鼓作氣幹到晚上十一二點再回營。

  7個主要湖泊中,最大的是烏蘭烏拉湖,面積達到675平方公裡。可在這裡考察時,白天湖面偏偏風浪不止,科考隊員只好制定好航線,硬著頭皮夜間下湖。「雖然我們事先評測過安全性,也有應急預案,一旦有緊急情況將呼叫營地,緊急靠岸,但深夜,一個小船3個人在一望無際的湖中行進,還是要克服心理恐懼。」

  就這樣,考察隊駕駛掛載聲吶設備的橡皮艇走航式測量湖泊水深,總測線達到1280公裡長,涵蓋湖面面積共計2330平方公裡。

  鑽取湖泊巖芯 了解萬年區域氣候變化

  除了測量水下地形,科考隊還採集了7個湖泊表層沉積樣品、25個湖泊與河流水樣、102個表土樣品,並在10至40米不等水深處鑽取10支湖泊巖芯。

  在湖底,各個年代的沉積物一層層累積,其中的一些化學或生物指標可以反映當時的沉積環境和氣候條件。數米長的巖芯從下到上,覆蓋的年份長達萬年之久。科研人員通過這些沉積物,可以對過去幾萬年的氣候環境進行反演。「比如距今兩萬年前是末次冰期最盛期,最近3000多年的氣候比9000年前冷了不少,都是根據這些得知的」。

  鑽取湖泊巖芯是個「力氣活」,隊員們需要協同完成下鑽、錘擊、提鑽、封管的工作。科考人員用浮筒組成20平方米的採樣平臺,拋錨穩定後將取樣管觸到湖底,通過重錘擊打使沉積物樣本進入管中,再將重重的取樣管提起。

  「除了體力,這項工作更需要經驗和技術,在水下五六十米的取樣,完全憑感覺。科研人員需要將取樣器垂直觸到沉積物表面,如果斜了,那取得的沉積物不能真實反映年代氣候。同時,取樣量也要恰到好處,如果錘擊得淺,可能沒有取到樣本,如果錘擊得過狠,樣本在取樣管中被嚴重擠壓會造成變形。」朱立平說。

  此次,可可西裡湖和烏蘭烏拉湖的湖泊巖芯是目前該區域主湖區的最長樣本,有望反映過去一萬年以來該區域氣候變化和湖泊環境演化過程。

  多數湖泊擴張20%以上 或將有利於區域水循環

  就在不久前,科考隊公布了考察成果:可可西裡區域湖泊與西藏南部地區近似面積大小的湖泊相比,具有水深相對較小的特點。其中,烏蘭烏拉湖最深處60多米,特拉什湖最深處僅為9.7米、西金烏蘭湖平均深度只有5.4米。

  「這些湖泊的平均深度驗證了我們之前的推測——這是青藏高原北部冰蓋退縮後形成的冰蝕窪地,積水成湖,所以相對水深較淺。」

  科考隊員還發現,近幾十年來,隨著降水增多和冰川退縮,可可西裡區域湖泊面積明顯擴張,水量增加,多數湖泊擴張20%以上。其中,永紅-西金烏蘭湖擴張最為明顯,面積由第一次科考時的416.1平方公裡,擴張到615平方公裡,增大了近一半。

  「青藏高原湖泊擴張對區域生態環境是有益的,現在大家關注的是其對亞洲水塔的影響」。

  青藏高原地區是全球第二大的冰川聚集地,孕育了黃河、長江、恆河、湄公河等眾多亞洲的大江大河,因此得名「亞洲水塔」。近年來,有人擔心亞洲水塔的冰川融化消失,河源枯竭,亞洲人的淡水資源將會受到威脅。

  朱立平說,整個青藏科考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要考察「水塔」中到底有多少水,能在多長時間發揮作用。「了解冰川儲量及其變化是認識亞洲水塔水量的一項重要內容,但是冰川不僅在融化,其上部也在積累,使冰川物質得到補給。那麼對於補給冰川物質的降雪來自哪裡?來了多少?我們對湖泊水量變化的研究就試圖回答這個問題。」

  他說,對於可可西裡地區而言,湖泊面積擴張有一部分是冰川融水形成的,但主要是降水增加的原因。但是,湖泊裡的水蒸發後進入空中,60%以上又會以降水形式回到當地,其中的降雪就又補給冰川。「因此我們下一步的目標,就是要研究擴張後的湖泊對區域水循環的影響。」

  百湖數據 將支撐亞洲水塔研究

  隨著面積的擴張,不少湖泊鹽度也隨之下降。朱立平說,這將更有利於周邊生態環境。

  「無論是水草,還是浮遊生物,甚至魚蝦,湖泊鹽度越低,越有利於它們生存。水生生態環境變好,也會有利於陸生動物的生長繁殖,淡水湖泊是藏羚羊、野驢等動物的優良棲息地。」他說,在西藏,一些湖泊看著蔚藍色一大片,可動物一喝就會死掉,就是因為湖水鹽度太高。

  青藏高原第二次科學考察啟動以來,湖泊演變及氣候變化響應科考分隊已獲取70多個湖泊超過2萬平方公裡面積的實測資料。2020年,科考分隊將繼續在青藏高原進行湖泊實地考察,最終將獲取近100個湖泊的實測水深數據。

  「100個湖泊將儘量分布均勻,今年我們計劃到阿爾金山的湖泊進行考察,阿爾金山位於新疆和田北側,也屬於青藏高原的範圍內。」

  未來,科考分隊將在這些數據的基礎上,通過數字地面高程數據和已測湖泊的面積-水量模型,估算整個青藏高原的湖泊水量及其變化,並分析與氣候變化的關係,為亞洲水塔的動態變化及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機理研究提供數據支撐。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首次測得可可西裡湖泊水下地形數據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由該所牽頭的第二次青藏科考湖泊演變及氣候變化響應科考分隊,對可可西裡地區的主要湖泊進行了系統科學考察,首次獲得了該區域大中型湖泊水下地形、水質剖面等數據,鑽取了截至目前最長湖芯樣本,填補了該區域湖泊基礎地理信息空白,為「亞洲水塔」湖泊變化、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
  • 青藏科考:系統測得可可西裡湖泊水下地形數據
    【來源:科技日報】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北京3月30日電 (劉曉倩 記者陸成寬)30日,記者從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第二次青藏科考湖泊演變及氣候變化響應科考分隊,對可可西裡地區的主要湖泊進行了系統考察
  • 第二次青藏科考首次測得可可西裡湖泊水下地形數據
    近期,第二次青藏科考湖泊演變及氣候變化響應科考分隊,對可可西裡地區的主要湖泊進行了系統科學考察,首次獲得了該區域大中型湖泊水下地形、水質剖面等數據,鑽取了多支湖泊巖芯,填補了該區域湖泊基礎地理信息空白,為「亞洲水塔」湖泊變化、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區域水資源利用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數據
  • 眼子菜:可可西裡湖泊水系變遷的新證據
    新華網各拉丹冬11月17日電(記者劉詩平)中國科學院可可西裡科考隊連日來在可可西裡地區的一些湖泊及河流中,發現不同湖泊水系存在不同種類的眼子菜,這為可可西裡地區湖泊水系變遷提供了新的證據。    科考隊員、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盧學峰博士說,此次考察在可可西裡地區的卓乃湖、錯達日瑪、科考湖、可可西裡湖、飲馬湖、月亮湖、小太陽湖、錯登奴瑪、確莫錯、尕爾曲等大小湖泊及河流中,發現不同湖泊水系中存在不同種類的眼子菜,這是可可西裡眼子菜的新發現。     資料記載,眼子菜是一種在世界廣泛分布的水生植物,它主要生活在淡水、鹹水湖泊以及河流中。
  • 可可西裡「4-14」盜獵案全面告破 首犯被抓獲
    可可西裡「4-14」盜獵案全面告破   新華網4月25日電(記者 侯德強)4月23日,可可西裡主力巡山隊在
  • 可可西裡申遺成功背後:連續8年未發生藏羚羊盜獵案
    圖為2005年5月的可可西裡。中新社記者 武仲林 攝  中新網北京7月8日電 可可西裡申遺成功!波蘭當地時間7日下午,在波蘭克拉科夫舉行的第41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傳來振奮人心的消息,可可西裡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1處世界遺產,也是我國面積最大的世界自然遺產地。
  • 全球河道型水庫水下地形建模和水量估算研究獲進展
    獲取水庫的水下地形信息是精確量化水庫水資源與全球水循環影響、建模水庫水文水動力過程、評估水生態環境演變等的重要基礎。近年來,在遙感技術的支持下,學界在區域乃至全球尺度的水庫空間編目、水量變化估算等方面開展了系列研究。然而,由於衛星遙感觀測難以獲取水下地形信息,開展區域大尺度水庫蓄水總量估算仍具挑戰性,其中,需解決的關鍵問題是研發出一種獨立於實測資料的水庫水下地形建模方法。
  • 可可西裡的氣候、河流、地貌特徵
    除局部河段受構造影響外,一般河谷階地不發育。本區西部和北部是以湖泊為中心的內流水系,處於羌塘內流湖區的東北部,湖泊眾多。其中面積200平方公裡以上的湖泊有7個,最大的為烏蘭烏拉湖,面積為544.5平方公裡。主要湖泊都呈近東西方向展布。區內的湖泊退縮比較明顯,但並不強烈。地貌發育據地質資料表明本區特提斯海在侏羅紀末最終消失,全部脫離海侵。
  • 探秘撫仙湖的水下千年古城,走進中國最大的高原深水湖泊
    在這撫仙湖下,有一座傳說中的水下古城,有人說是俞元古城,也有人認為是古滇遺址,但這些都不是定論。撫仙湖的海拔大概有1700多米,傳說中水下有一座金字塔,它有著四個明顯的層級結構,和各種人工雕琢痕跡的圖案,這裡水下的很多石塊,都有著大拇指大小的圓形孔洞,根據研究學者猜測,當年在這個金字塔形的建築群中,各個族人聚會,都會在孔洞上插入自己的族旗,但這些推測都無法給出水下古城科學的答案。
  • 中國未解之謎:青藏高原可可西裡的四大謎團
    可可西裡無人區謎團一:可可西裡的成因 可可西裡位於但距離可可西裡最近的板塊碰撞帶也有200千米遠,幾乎不可能對可可西裡的形成起到作用。那麼,可可西裡究竟是如何形成的?這至今仍是個謎。針對「過多藏羚羊可能影響可可西裡植被正常生長」的說法,專家表示,目前並不存在藏羚羊過多的問題,藏羚羊數量依然十分有限,屬於瀕危動物,亟須保護。
  • 安徽來安水下地形勘察公司,水下地形勘察公司
    信陽東海水下工程有限公司是專業從事水下工程,主要承接水下打撈、水下切割、水下焊接、潛水作業、沉井施工、水下堵漏、水下施工、沉井帶水下沉和封底、水下加固工程、模袋混凝土、水下監理、水下攝影、水下檢測和維修等各項業務。安徽來安水下地形勘察公司,水下地形勘察公司海底管線與水下光纜鋪設施工。
  • 人類生命的禁區:可可西裡無人區到底有多可怕?
    青海失聯女大學生黃某某命喪可可西裡無人區,讓可可西裡無人區再度出現在公眾視野,這個如天堂般美麗的地方,為何會被稱作人類生命的禁區,屢屢吞噬生命呢?一望無際的廣袤和空曠,孤立無援的感覺立馬來了1、六十萬平方公裡,荒無人煙可可西裡無人區在西藏
  • 可可西裡:藏羚羊數量超7萬隻 旅遊穿越成新隱患
    2017年7月,可可西裡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1處世界遺產,也是目前我國面積最大、平均海拔最高、湖泊數量最多、野生動物資源最豐富的世界自然遺產地。
  • 我國首個湖泊營養物基準發布!——《湖泊營養物基準—中東部湖區...
    12月30日,生態環境部發布了《湖泊營養物基準—中東部湖區(總磷、總氮、葉綠素a)》(2020年版),這是我國第一個湖泊營養物基準。國家生態環境基準專家委員會委員和有關專家就湖泊營養物基準相關問題進行了解答。  問:您長期從事湖泊富營養化相關研究工作,想請您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為什麼要制定自己的湖泊營養物基準?
  • 南京地理所等在全球河道型水庫水下地形建模和水量估算研究中獲進展
    獲取水庫的水下地形信息是精確量化水庫水資源與全球水循環影響、建模水庫水文水動力過程、評估水生態環境演變等的重要基礎。近年來,在遙感技術的支持下,學界在區域乃至全球尺度的水庫空間編目、水量變化估算等方面開展了系列研究。然而,由於衛星遙感觀測難以獲取水下地形信息,開展區域大尺度水庫蓄水總量估算仍具挑戰性,其中,需解決的關鍵問題是研發出一種獨立於實測資料的水庫水下地形建模方法。
  • 可可西裡的秘密,人類的禁地動物的天堂,死亡率比珠峰更高
    近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黃某某在可可西裡探險遇難的消息在網上引起熱議,同時,也重新喚醒了人們對可可西裡這個地方的記憶。可可西裡在2017年通過決議,已經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了中國的第51處世界遺產。
  • 可可西裡無人區到底有多可怕!您知道嗎?千萬別獨自進入
    最近關於可可西裡無人區的事情,挺受大家關注的。有一個女大學生獨自去了,可可西裡無人區,結果警方只找到了遺骸,警方說排除了他殺。但這樣的事情確實讓人挺痛心的。可可西裡無人區的景色確實漂亮!但你知道這裡面隱藏著多少危險嗎?可可西裡無人區有多可怕!
  • 畫說世遺(10)可可西裡:高原精靈藏羚羊的「故鄉」
    封面新聞記者 李貴平可可西裡位於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西部。可可西裡,在蒙語中意為「美麗的少女」。這裡是三江源國家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可可西裡平均海拔4600米,雪山冰川林立,沼澤湖泊縱橫,成群的藏羚羊、藏野驢、野犛牛悠閒吃草。面積大於1平方公裡的湖泊有107個。這裡,擁有的野生動物多達230多種。其中,藏羚羊是躍動在可可西裡的高原精靈,為了保護它們,一代代守護者堅守在這片土地。2017年7月,青海可可西裡被獲準列入「世界遺產」。
  • 可可西裡無人區的自然條件是什麼樣的?為何稱為「人類的禁區」?
    在近兩個月內,兩個年輕人在可可西裡無人區先後失蹤並最終證實死亡,實在令人唏噓不已。在我們為人類生命感到無比脆弱的同時,也對大自然的力量心生敬畏,人類在大自然面前無疑是無比渺小的,特別是對於像可可西裡這樣自然和氣候條件非常惡劣的地區,長期以來被冠以「人類的禁區」不無道理,那麼,可可西裡無人區到底有什麼可怕之處呢?可可西裡位於青海省境內,地跨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薩克族自治州、玉樹藏族自治州,總體上看呈東西狹長的形狀,總面積在20萬平方公裡左右。
  • 失聯女生已經永遠留在了可可西裡。但有些事情卻並不浪漫美麗
    青海可可西裡無人區每年都吸引著很多人前往。有人將可可西裡描繪成天堂。7月30日,失聯十餘日的女生黃雨蒙,就永遠停留在可可西裡清水河南側。可可西裡是是中國最大的無人區之一,有山谷冰川,地表凍丘、凍帳、石林、石環、多彩的高原湖泊,鹽湖邊盛開的朵朵「鹽花」,但區內的自然環境十分險惡。有人喜歡可可西裡,稱之為天使容顏,但熟知可可西裡的探險者都知道,可可西裡更多時候是天使容顏的魔鬼。